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消渴病只能责之于肺、脾(胃)、肾吗?非也...
消渴病只能责之于肺、脾(胃)、肾吗?非也,这个误解该消除了

传统的中医观点,认为其发病病机为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从肺、胃、肾三脏论治。

所以,消渴病只能责之于肺、脾(胃)、肾吗?非也,这个误解该消除了。

我为什么要这么说?

因为我这么多年的经验,发现肝在此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肝郁是始动因素。

中医认为,肝为厥阴之脏,主疏泄,调畅情志活动,调节气血运行,协调五脏气机升降出入运动,调控整个机体新陈代谢的动态变化。

一旦遇到精神刺激(尤其是长期刺激),必先影响到肝的疏泄,导致其代谢失控。肝与消渴关系密切,消渴乃厥阴之病,《杂病源流犀烛》进一步剖析“三消源流”,指出:“夫厥阴之为病消渴七字,乃消渴之大原。然或单渴不止,或善食而渴,或渴而小便反多,后人乃有上中下之分。不知上中下虽似不同,其病原总属厥阴。”

也就是说,七情失调,肝失疏泄,其后果一则肝郁化火,阴伤燥热,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发为消渴;二则影响气血运行,痰瘀渐生致病情加重,变证丛生。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调畅,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日久则水液代谢障碍,水液不布,凝阻而生痰。

痰湿既是肝郁的产物,又是导致血瘀,及消渴病发生的原因。同时肝藏血,气为血之帅,气机调畅则血运正常。

若肝郁气滞,则致血瘀,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瘀血滞于经络、脏腑,使气血输布失调,从而引发消渴病。

我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2型糖尿病的人,病前多有长期的精神刺激史,如恼怒、抑郁等。病后又有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烦躁忧虑,致病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我认为,肝郁则血瘀,致气滞血瘀,可化火伤阴致阴虚燥热;阴虚日久则耗气,致气阴两虚或肝郁乘土致脾虚,也可致气阴两虚。

所以从病机角度而言,肝郁日久可演变成阴虚燥热、气滞血瘀、气阴两虚等病理变化。所以肝郁也是导致消渴病(糖尿病),发病的主要机理之一,和始动因素之一。

瘀血既是消渴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病理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又可阻碍津液的敷布而加重消渴。瘀血阻滞贯穿于消渴病之始终,是形成和加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重要原因。

所以,我往往以“滋阴清热”为一个基础思路,然后以“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为思路,这个思路,主要会用到香附、黄连、蚕砂。

香附,能散肝气之郁,苦降肝气之逆,甘缓肝气之急,肝气调和则血行通畅而无郁滞,为方中之君药。

黄连与香附配伍疏泻肝火,行气清热。二药清疏并用,寒不郁遏,疏不助火,相辅相成,共奏疏肝行气、清心泻肝火之功。

蚕砂,袪风除湿,活血止痛,和胃化浊,与黄连共为方中之臣药。

总的来说,香附理气解郁,黄连解毒燥湿清热,蚕砂活血止痛,三药皆主治消渴,共奏疏肝清热,活血化瘀之功,所以组方配伍,切合消渴肝郁之病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对消渴病的认识
全面理解糖尿病
加味四逆散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糖尿病)的理论探讨
刘志龙教授:消渴与肝关系浅探
消渴病发病学说史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