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经典与修持】

《论语·颜渊篇》有一则对话,是孔子的两个弟子司马牛与子夏(即卜商)讨论有关兄弟的话题。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翻成白话文,大意如下:

司马牛忧愁地说道:“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啊。”

子夏说:“我听过这样的说法,人的生和死都由命运安排,人的富贵都在天意。君子做事严肃认真,不出差错,没有缺失;与人相处恭敬而合乎礼节。如果做到了这样,那么五湖四海,普天之下,到处都会有你的兄弟。君子又何必忧虑自己没有兄弟呢?”

司马牛发出“唯独我没有兄弟”的感喟,是因为他经历了兄弟之情名存实亡的变故。

司马牛不是没有兄弟,而是有兄弟五人。司马牛是春秋时期宋国人(地点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名耕,一名犁,子姓,向氏,字子牛,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他生活在宋景公时期,二哥是掌控宋国军政大权的司马,叫桓魋(又叫向魋);大哥叫向野,是宋国左师,名义上的军事统帅;司马牛也是有封邑的贵族。公元前481年,因桓魋专权,反叛宋景公,司马牛主动交出封邑,离开宋国到齐国。桓魋兵败出奔齐国,司马牛又躲到吴国,坚决不与其兄共事一君。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因为桓魋作乱,也背井离国,四散奔逃。

司马牛与兄弟断绝交往,并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兄弟,可能也和二哥桓魋差点杀掉孔子有关。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国时,宋景公曾打算把孔子师徒留在宋国做事,帮助宋国改善国内状况和国际关系。当时深受宋景公宠信的司马桓魋,唯恐孔子参政会削弱他的权力和影响,力阻宋景公任用孔子。桓魋见宋景公犹豫,竟私自带领人马去杀孔子。孔子只好赶紧离开宋国。

司马桓魋前有欲杀孔子之大恶,后有背叛国君之大罪,有这样不仁不义的兄长,作为一个欲学做圣人的儒士,司马牛内心自然十分痛苦,终日闷闷不乐。这是他在子夏面前发出“我独无兄弟”之叹的背景。

子夏开导司马牛的一番话,留下两个流传千古的成语。

第一个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从孔子的一个重要弟子口中说出来,体现了儒家的一个重要认知,应该也是孔子以及他的许多弟子认可的理念。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知的也是这个命。也就是说,儒家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定命论或者说命定论的思想。儒家一方面主张内圣外王,主张积极作为、建功立业,其内圣修持的目的是为了外王事业;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人的命运是天定的,是很难改变的。这似乎很奇怪,很矛盾,但这就是儒家的意识形态。

正是受了“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思想的影响乃至主导,儒家历史上很多有大成就的人,包括北宋五子的周敦颐、张载、程颢,以及后来儒家心学的代表人物南宋的陆象山、明代的王阳明,他们活的岁数都不长。当然,这些圣贤过早去世的原因很复杂,但受定命论或命定论的影响,从而未做充分的长生久视方面的努力,这方面的因素不可忽视。按照他们的功夫境界,他们本来可以多活些年,但很遗憾,他们没有。这是文化的局限,也是历史的遗憾。

第二个成语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话是儒家“仁”的思想的扩展,或者说是“仁”在兄弟之情、在人情上的具体化。“仁”和“诚”是儒家思想的两大核心,其中仁更为基本。“仁者爱人”,仁的本义就是爱人。不过这个“爱人”不是普通的爱,不是私爱,不是单纯的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爱自己的爱人,而是“公而爱”,是一种大爱,是爱大众,爱天下苍生。

仁既是儒家修行的方法,也是他们追求的目的。一个儒士,有了仁的追求,努力践行了仁,功夫就可以达到高境界。反之,如果仁心不切、不实,功夫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肯定达不到最高境界。诸葛亮差了半步未能入圣,就是仁心不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298)《颜渊篇》第5章,“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命运如抽牌,好牌变烂牌,怎么把死局变活,实现反转?
#每日学论语#12.5【2017-4-25】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世人皆知,但下一句更加经典,你知道吗
论语:司马牛忧曰(12-5)
千古名句“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下句才是精华,可惜十人九不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