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为的崛起与海尔的衰落
与您一起把脉商业未来趋势,洞见企业未来成功之道

郭峰民,企业实战派导师、2015中国百强讲师、日本TPS实践专家

本文由商业洞察(biz-insight)战略合作伙伴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首发。

企业的经营不是演讲,各式各样的概念、模式、精神自然也是重要的,但这些都是表,而不是里,是现象,而不是本质。再成功的营销若没有产品和服务的支撑,也不过是无根之萍、 昙花一现,不能长久,譬如海尔。

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当之无愧的 NO.1,是中国的明星企业,曾经跻身世界五百强,风光无限。它和华为一起被誉为“绝代双骄”,但曾经并驾齐驱的“双骄”在新时代却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

狼性十足的华为仍旧在阔步前行,甚至把“利爪”伸向了海外,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攻城略地”,相反,崇尚着“海尔是海”的海尔却已经日薄西山,渐渐地走向了衰落。

2004年的时候,海尔的销售收入是1016亿,华为的销售收入是400亿;2013年的时候,海尔的销售收入是1800亿,华为的销售收入是2400亿。10年的时间,鲜明的数字对比,其实已经能说明很多东西。同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在很多人眼中,海尔和华为其实是一样的,但事实上,海尔和华为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企业。这种不同,不仅包括两者的核心业务、运营模式、管理模式,还包括两者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

张瑞敏VS任正非


海尔,是营销导向型的企业,海尔掌门人张瑞敏也是一个极其善于营销、感染力极强的人物。当年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这些年来, 张瑞敏上过各种各样的采访节目,做过无数次的演讲。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能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海尔风”。

与之相反,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则是一个相当低调的人,与其说他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工匠,是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耕种着自己土地的“老农民”。而华为本身,也不同于海尔,是一家“技术品牌导向型”的企业。

若论玩概念、讲理论、做演讲、秀人气,任正非是拍马都赶不上张瑞敏的,但若是论搞技术、搞研发、搞产品,张瑞敏却也差了任正非不少。任正非是军人出身,骨子里就带着一种坚韧执着和坦率,他崇尚狼性,认为华为就要发展成一只狼。他说:“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这样的价值观似乎并没有海尔的“创新” 来得时髦,来得华丽,但却更清晰,更实在。

专一的华为VS多元化的海尔


众所周知,华为是一家私营企业,但作为集团创始人的任正非手中握有的华为股权却只有1.4%,其余的都被当作“奖品”分发给 了企业的员工,这种实打实、彻彻底底的利益共享,让华为拥有了 一大批死心塌地的“技术人”。
 
华为对技术和产品研发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起码,在中国,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比得上它,甚至是在全球,华为在技术上的执着和巨额投入也是十分少见的。

2002年之前,人们对海尔、康佳、长虹、TCL 等品牌耳熟能详, 但知道华为这个名字的却少之又少。任正非是个低调的人,华为也是家实干的企业,在业内所有企业都忙于“出名”的时候,华为在做的却只有一件事——技术研发。任正非深知,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产品的竞争,而产品来自哪里?来自技术!所以,对一个企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技术。

2004年的时候,华为的发展还没有真正走上快车道,但那个时候,华为产品研发部得到的注资便高达60亿,几乎占了整个公司总营收的15%,这在其他企业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而海尔在这些年也的确是在搞创新,但这种创新,却主要集中在管理方面。

2012年,海尔凭着“以自主经营体为基础的人单合一管理”模式蟾宫折桂,斩获了国家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风光一时无两。 海尔长于变革,长于管理,长于营销,长于做面子工程。多年来,海尔这个名字不仅家喻户晓,而且一度引领了国际时尚潮流, 但在产品创新方面,海尔却乏善可陈。别说和拥有着一万一千多发明专利的华为比,就是和同行业的长虹、康佳等相比,海尔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是的,没错,海尔很“时髦”,在“多元化”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 海尔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多元化发展道路。除了家电领域,海尔集团的业务还横跨了电脑、制药、金融、房地产、文化创意等各个领域,看似发展很全面,但却没有真正能够独当一面、叫得出名号的产品。换句话说,在很多领域,海尔都是半吊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没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海尔的电脑比不上联想,海尔的空调比不上格力,海尔的电视比不上长虹。摊子铺得很大,但样样都做得不精,这就是海尔集团的真实写照。

相比之下,华为的业务则要单调很多,这么多年了,华为都只“局限”于通信设备这一个圈子里,不赶时髦,不上市,不融资,甚至拒绝了摩根士丹利高达3万亿的资本。在外人看来,真的挺傻的, 但最后“傻乎乎”的华为崛起了,“精明”的海尔却没落了。这其中 的道理,不得不让人深思。

事实上,新经济常态下,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际企业都面临着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综观全球各大知名品牌,我们不难发现,国外混得风生水起的行业大佬,没有哪一个是营销导向型的企业,它们全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高产品附加值的技术产品导向型企业。

技术导向,产品导向,也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就这一点而言,华为是相当有远见的,而像海尔一样崇尚低投入、低产出、低效益、低附加值的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则明显落后了很多。


这种落后,不仅体现在模式上,还体现在战略和价值观上。营销导向型的企业先期的成长速度是很快,但却后劲不足,很难做到持续发展,而技术产品导向型的企业则刚好相反,虽然先期的发展速度不是特别快,但却后劲十足,而且发展特别稳健。

所以,创业者们,记住一句话,无限风光在险峰,风光是好,但危机暗藏。做企业也好,做事业也好,还是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少谈一些概念,少做几场产品秀,专心致志地做好产品和服务就好。

(精彩继续……更多内容详见《工匠精神》)


对于创业和企业经营,各种所谓的时髦概念、精神、模式,当然也重要。但它们只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只是表,而不是里;只是现象,而不是本质。只有工匠精神,专注于产品、服务,才是创业者和企业家应该笃行的商业圣经。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8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岛海尔为什么风光不再?
三只松鼠砸店, 华为、董明珠砸手机, 海尔、罗永浩砸冰箱砸出什么
华为崛起与海尔衰落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联想柳传志 海尔张瑞敏 华为任正非的管理日志
向华为、海尔学习为什么失败?----张瑞敏、任正非的“家教”与“家法”
我最尊敬的十位中国企业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