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炙法与自疗

炙法是利用一种菊科植物即常用之艾绒,以火点燃后在人体的相应部位或腧穴上进行孺灼,使热力透入肌肤,从而发挥温通经络、行气活血、逐寒散结、回阳救逆等作用。炙法不仅能治疗多种疾病,而且对中老年的防病保健具有特殊的效能,据大量临床观察表明,常炙足三里、关元、肾俞、膏育等穴,可以明显提高人的免疫功能、肾及内分泌功能、心血管功能等。炙法操作简便、经济安全,许多穴位和部位都可以自疗。

炙法的材料

炙的主要材料是艾。艾属菊科植物,其性辛温,气味芳香。《本草正》说:“艾叶,能通十二经……善于温中,逐冷,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艾在春季生长,茎高二三尺,叶为长卵圆形,有锯齿状的分裂,其表面呈深绿色,背面有灰白色茸毛,秋季在茎梢上开淡褐色的花,有圆筒状的花冠,其中排列着小头状的花序。艾叶有芳香气味,在夏季采摘,将其干燥后捣研除去根茎,撕去叶络使其柔软如绒,故又称艾绒。艾绒以存放陈久者为佳,《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但在贮藏期间,必须保持干燥,防止虫蛀、霉烂变质等。

艾条的制法是:取艾绒约24克,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质地柔软而又易燃的薄纸上,将其卷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体,愈紧愈好,卷紧后用胶水封口而成。

炙法的作用

由于艾叶是作炙的原料,艾性辛温,气味芳香,能通行十二经,温中逐寒,调和气血,故可治疗以下之症:

(一)温经通络:可治疗风寒湿疼痛、麻木、无力等。

(二)消淤散结:可治疗气血淤阻之半身不遂、乳痈、经闭及瘰疬、疔疮、冻疮(初起)等症。

(三)温补气血:可治疗病后或高年体虚,气血不足之贫血、乏力、眩晕肢麻等症。

(四)升阳益气:可治疗阳气不固或下陷之脱症、亡阳症或四肢厥冷、或久泻久痢、或阴挺、脱肛、脏腑下垂、或虚喘气促、或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等症。

(五)防病保健:选择有补益作用的腧穴施炙,有调整阴阳、补气和血、固肾、健脾、强心、益胃等功效,经常坚持可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并有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的作用。

艾条悬炙法

艾炙法的种类很多,其中艾条悬炙法的温度较易掌握,热度也较温和,稍加指导,患者便可自行施之,所以主要介绍此法。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在距穴位皮表一寸左右进行熏灼,使灼热而不痛,待炙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一般每穴炙10至15分钟,此法又称为“温炙”。(另有一种“雀啄炙”法,施炙时将艾卷燃着一端对准穴位,然后忽高忽低地做上下移动,如雀啄的动作。此法温热感较强,但需注意施炙时切勿灼伤皮肤。)

注意事项

操作时可用手指轻轻搔揉施炙部的皮肤,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同时应防止身体摆动,事先安排好体位,以免引起灼伤。

操作顺序一般宜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凡过饥、过饱、酒醉之时不宜施炙。

颜面及五官区域,大血管及黏膜附近不宜施炙。

炙法主要适用乎阴、寒、里、虚诸症,凡实证、热证或阴虚内热,或脉见弦大或洪数者如各种急性热病、高血压、肺结核等均不宜施炙。

如施炙时不慎致使皮肤灼出小泡,可不必刺破,用龙胆紫药水涂抹,待其自行吸收。如水泡过大,经局部消毒后用注射器刺入水泡根部,将泡内液体抽出,外敷烫伤膏,并盖上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常用保健穴位

关元。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功能:培肾固本,调气回阳,通调冲任,温补气血。适应症:遗尿、遗精、阳痿早泄、小便频数、腰腹冷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量多、中风脱症、急慢性肾炎等。炙法:炙10至15分钟。

气海。本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位置: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功能:调理气机,补虚固本。适应症:小腹或胀或痛、遗尿、遗精、疝气、泻痢、月经不调、中风脱症、胃脘痛、腹胀满、绕脐绞痛、小便不利、虚赢喘促等。炙法:炙10至30分钟。

下脘。位置:前正中线,脐上2寸。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适应症:肠鸣、腹痛、饮食不化、脾胃虚弱、呕吐反胃、痞块等。

命门。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之中点。功能:培元补肾,固精壮阳,强利腰脊。适应症:脊强、腰痛、阳痿、遗精、泄泻、带下、头痛、耳鸣、神经衰弱等。炙法:炙10至30分钟。

百会。位置:后发际上7寸,约当两侧耳廓尖连线之中点。功能:滑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阻固脱。适应症: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子宫脱垂、夜尿频多等。炙法:炙5至10分钟。

足三里。本穴为全身性强壮穴位。位置:膝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外侧一横指处取穴,当胫骨前肌上。功能:健脾和胃,调补气血,防病祛邪,扶正培元。适应症:胃痛、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贫血、下肢瘫痪、膝关节疾病、神衰等。炙法:炙15至20分钟。

风门。炙此穴可预防伤风感冒。位置:背上部,当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外侧1.5寸。坐位取穴。功能:宣肺解表,清热和营,祛风通络。适应症:伤风咳嗽、头痛项强、腰背痛楚、痹症、哮喘等。炙法:炙10至30分钟。

肾俞。位置: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平命门穴旁开1.5寸处取穴)。功能:强腰补肾、祛寒利水、醒脑明目。适应症:遗精、阳萎、遗尿、月经不调、白带过多、腰痛、目昏、耳鸣、耳聋、虚劳、水肿、脚膝拘急、冷痹不伸等。炙法:炙10至30分钟。

膏肓。位置:在背上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功能:益气补虚,宣肺健脾,调和营卫。适应症:脾胃虚弱、四肢倦怠、气喘咳嗽、遗精健忘、噎嗝反胃、夜间多梦、胸背发凉等。炙法:炙10至15分钟。

风市。位置:大腿外侧中央,直立垂手时,中指尖所指处定穴。功能:通经活络,强壮筋骨,祛风散寒。适应症:腰腿酸痛、下肢痿痹、中风瘫痪、麻木、疖肿等。炙法:炙10至20分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针灸专家肖少卿教授 秋灸关元 春灸气
艾灸的方法以及常见病的艾灸治疗
2017-6-4赵时全老师分享感应灸的四个关键环节上
活血化瘀之艾盐温灸法
百万空间
冬三月之小寒:万物敛藏,寒邪入骨;千万别受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