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流性食管炎的辨证论治及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userphoto

2023.06.28 广东

关注

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是泛酸,在中医中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所以在治疗时要参考吐酸的辨证论治。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者称为吐酸,既可单独出现,又常与胃痛、呕吐等兼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认为本病证多属于热。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说明与肝气有关。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吞酸》曰:“大凡积滞中焦,久郁成热,则本从火化,因而作酸者,酸之热也;若客寒犯胃,顷刻成酸,本无郁热,因寒所化者,酸之寒也”,认为吐酸有寒有热,与胃相关。本证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由肝郁化热犯胃所致;属寒者,多因土虚木贼,肝气犯胃而成。总以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治疗也从肝胃而治。

肝胃不和型

主要症状:胸脘疼痛或灼热,每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胃脘及胁胀痛、心烦易怒,反酸嘈杂、食欲不振,烧心,嗳气,舌苔薄白,脉弦。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芎、旋复花包煎、香附各10g,枳壳6g,白芍15g,代赭石先煎12g,炙甘草、陈皮各6g。水煎服,饭后服。)方中以柴胡功善疏肝解郁,用以为君。香附理气疏肝而止痛,川芎活血行气以止痛,二药相合,助柴胡以解肝经之郁滞,并增行气活血止痛之效,共为臣药。陈皮、枳壳理气行滞,芍药、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之功。加旋复花和代赭石降逆和胃。胃虚减少代赭石用量

吞酸明显者加服左金丸(或黄连8g、吴茱萸3g、煅瓦楞子30g);郁热严重加黄连3g,龙胆草、丹皮、栀子各9g;胸痛加郁金15g;便秘加生大黄5g,枳实7g;气虚乏力加党参12g,白术9g;用药不可香燥苦温太过,以免伤及肝胃之阴,使得胃失润降,而加重病情。

中成药:柴胡疏肝丸

肝胃郁热型

主要症状:胸骨后痛或胃部烧灼样疼痛,有烧心感,吞酸时作,嗳腐气秽,胃脘闷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渴,食欲不振,多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白术15g,当归、柴胡、白芍、茯苓各12g,栀子、黄芩各9g,薄荷、生姜、吴茱萸各6g,黄连3g,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2g,炙甘草5g,水煎服,饭后服。)方中丹皮清热凉血以清血中伏火,栀子泻火除烦并能导热下行,两者合用以平其火热;柴胡长于疏肝解郁,使肝郁得以条达;白芍酸甘,敛阴养血、柔肝缓急;当归辛温,养血活血,归、芍与柴胡相伍,使血气和而肝气柔,养肝体而助肝用;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黄连、吴茱萸、黄芩、栀子清肝泄热;乌贼骨、煅瓦楞子制酸。

中成药:丹栀逍遥散,或逍遥散加左金丸

脾虚痰阻型

主要症状:剑突下或胸骨后隐隐烧灼,困倦乏力,烧心,嗳气,胃脘胀满,食欲减退,头晕恶心,反酸或泛吐清水,苔腻。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旋覆花包煎12g、代赭石先煎10g、陈皮9g、党参12g、茯苓12g、白术12g、姜半夏12g、浙贝9g、生姜9片、炙甘草9g、大枣4个。水煎服,饭后服。)方中旋覆花苦辛咸温,性主降,善于下气消痰,降逆止噫,重用为君。代赭石重坠降逆以止呃,下气消痰,为臣药。半夏祛痰散结,降逆和胃;生姜用量独重,和胃降逆增其止呕之力,并可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党参、大枣、炙甘草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加陈皮、浙贝化痰,茯苓、白术健脾。

中成药:健脾丸(颗粒)加二陈丸,平胃散加二陈丸

脾虚胃热型

主要症状:饮食不振,口干舌燥,伴恶心呕吐,口吐清水,胸骨后疼痛,剑突下灼热,胃脘隐痛胀闷,纳呆反酸,嗳气,舌红苔白,脉弦数,常见于疾病发展中后期,多由邪热入侵体内,损伤脾胃而来。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半夏、郁金各15g,党参12g,炙甘草、茯苓、干姜、黄芩、浙贝母、延胡索各9g,黄连 3g,大枣 4枚。水煎服,饭后服。)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泻热消痞,故为臣药;党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加郁金行气开郁,茯苓、浙贝健脾化痰。延胡索行气止痛。

中成药·:无,可以去诊所或医院购买颗粒

脾胃湿热型

主要症状:胃脘灼热或疼痛,频频不休,吞酸欲吐,口苦纳少,大便艰难,舌红、苔黄腻,脉濡或濡数。

方药:竹茹汤加减(竹茹、蒲公英各15g,制半夏、茯苓、山栀、黄芩、枳实、旋覆花包煎各10g,白术15g,薏苡仁30g,代赭石30g,生姜5片,生甘草6g,大枣3个。水煎服,饭后服。)方中半夏、竹茹、生姜和胃止呕;甘草、大枣健脾益气,调和诸药。配合成方,清热和胃止呕,加蒲公英、山栀、黄芩清热,茯苓、白术、薏苡仁健脾去湿,枳实、旋复花、代赭石降气和胃。

中成药:无,可以在医院或诊所制作成颗粒

脾虚血瘀型

主要症状:心窝隐痛,嗳气泛酸,困倦乏力,面色萎黄,口干唇燥,口淡无味,纳呆,大便稀,舌质淡紫,脉细涩,常见于疾病发展晚期。

方药:黄芪建中汤加减(炙黄芪、饴糖烊化冲服各30g,白术15g,炒白芍20g,桂枝、砂仁后下各10g,乌贼骨、煅瓦楞子各12g,大枣15g,炙甘草9g,丹参、元胡各12g。生姜5片,水煎服,饭前服。)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加白术、砂仁健脾,乌贼骨、瓦楞子制酸。丹参、元胡活血止痛。

中成药:黄芪建中丸加血府逐瘀颗粒(丸)

脾胃阳虚型

主要症状:吐酸时作,嗳气酸腐,胸脘胀闷,喜唾涎沫,饮食喜热,四肢不温,大便溏泄。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2g,法半夏 12g,白术12g,茯苓12g,陈皮9g,木香6g,炙甘草6g,砂仁后下5g,干姜6g,吴茱萸5g,当归12g,大枣2个,水煎服,饭前服。)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大枣健脾益气;木香、砂仁行气和胃;法半夏、陈皮和胃降逆;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甘草调和诸药,当归补血活血。

中成药:香砂六君子丸

胃阴亏损型

主要症状:剑突或胸骨隐痛或痞胀,有灼热感,泛吐酸水,食欲不振,嘈杂口干,渴喜冷饮,纳差,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微黄或少苔,脉细弦

方药:益胃汤加减(太子参、沙参各15g、麦冬、天冬、玉竹、竹茹、石斛、川楝子、旋复花包煎各10g,生地20g,代赭石先煎30g,冰糖少许。水煎服,饭前服。)本方重用生地、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为使,濡养肺胃,调和诸药。加太子参、天冬、竹茹、石斛滋阴,川楝子、旋复花、代赭石制酸。

若汗多,气短,兼有气虚者,去川楝子加党参20g、黄芪30g,白术15g;以益气敛汗;食后脘胀者,加陈皮9g、神曲12g以理气消食。

中成药:养胃舒颗粒

气滞血瘀型

主要症状: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形体消瘦,舌淡暗、舌边有瘀点。

方药:启膈散加减(茯苓20g,郁金、北沙参、丹参各15g,浙贝母9g,荷叶蒂3个,砂仁后下6g,杵头糠3g。水煎服,饭后服。)方中用沙参清胃滋燥而不腻,贝母解郁化痰而不燥,二药配合,可润燥化痰,解郁开结。郁金行气开郁,祛瘀散结;砂仁売行气畅中,和胃止呕;茯苓渗湿化痰,健脾助运;杵头糠即米皮糠,具有开胃下气之功,丹参活血消瘀,以助散结;荷叶蒂升发脾阳,健脾祛湿,诸药合用,具有理气开郁,润燥化痰之功。

气虚者,加党参12g、黄芪15g;若兼血瘀,加桃仁6g、红花9g,严重加三棱、莪术各9g;若兼痰积,加陈皮9g;若兼食积,加炒麦芽12g、山楂9g、萝卜籽9g。

中成药:血府逐瘀颗粒(丸)、柴胡疏肝丸

痰气郁结型

主要症状:患者常有咽中如有物堵,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自觉胸闷不适,善太息,食物反流,口苦咽干,腹胀,疲惫,大便不畅,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方药:半夏厚补汤加减(姜半夏、茯苓各12g,厚朴9g,生姜15g,炒枳实、焦山楂各 10g,苏叶6g。水煎服,饭后服。)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为臣药。二药相合,化痰结,降逆气,痰气并治。茯苓健脾渗湿,湿去则痰无由生;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助厚朴以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加枳实、山楂消食导滞。

中成药:二陈丸加柴胡疏肝丸

粘膜保护剂:沙棘、白及、海螵蛸、丹参、蒲公英、白术各50g,研成细末,每次12g,每日3次。饭后或睡前服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胃降气汤治疗十二指肠壅积症(藿香,降香,炒白术,赭石,茯苓,陈皮,清半夏,厚朴,枳实,甘草)
头痛昏重中医辨治方药
106奇效良方胆汁反流性胃炎4附方
顽固性呃逆(打嗝)效验良方
如何缓解反流性食管炎?通降胃气是关键,4...
中医治疗胃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