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月湖印香炉

文房雅品芸香炉

 

丁氏印香炉是南通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一种风格独特、工艺精致的薰香器具,它不仅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中国传统薰香文化的殿后者,也倍受当今收藏界人士的关注和珍爱。

一、       设计者丁月湖其人

丁月湖,名沄,字月湖(1829—1879),通州石港场(今石港镇)人(《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误录为丁溶)。其父丁述庵、母亲保氏在世时,上承先业,丕振家声,丁家不仅在石港镇牌坊巷有大宅院,还在东石桥南首、西门迎恩坊西首、卞益桥西首、米市桥北街东西两侧等处有店房出租,乡下另有粮田租给佃农,是镇上的富户。丁月湖排行老四,上有策园、香谷、麓石仨兄长。

徽州婺源齐学裘在《印香炉图谱》序文中记载:“崇川名士,丁君月湖。文山之麓,卖鱼湾居。异香满室,修竹压庐。弹琴对月,种蕉学书。如怨如慕,洞箫乌乌。”《印香炉图谱》序跋中还称:“丁君月湖本工倕之妙手”、“歌啸自怡,不求闻达。然书名满江左,片纸只字,人争宝之”、“鱼湾月湖,天才也,亦逸才也。君生平秉性专一,凡有所学必诣其极。乃至如书法画法,几欲跨大江南北。诗词歌咏,镌刻篆章,旁及丝竹管弦之音,色色精妙”、“江海之交近狼山北数十里卖鱼湾,有隐君子丁先生月湖……先生嗜古能文章,旁及章草缪篆、丹青音律,俱极神妙。雅歌投壶,渊然彬彧。”以上不仅描绘了丁氏闲适的雅士生活,也反映出他在南通已颇具声望。

此外,从丁月湖存世的书画作品及文辞也可看出,丁氏确是一位能书能画、才华横溢的文人。然而,丁氏一生中最大的建树,是改进和创制了印香炉。

二、       印香炉的设计及结构特征

丁月湖有过长期的幕僚生涯,在他游历回乡之后,寄情翰墨,假琴书自怡。1876年春他与忘年好友施兰宾谈及印香炉,认为当时的印香炉“粗陋不可供幽赏”,因而经常默然凝想新的炉样和镂空花纹篆字,反复心摹手画,不断构思出新奇的图样,然后授意金工,并监同制造。从铸有底款的印香炉实物考察,金工李学裕、王东林为其铸炉。

印香炉的造型十分丰富,如平面呈圆、方、长方、秋叶、海棠、菱花、如意、瓜、古琴、古币、花瓣、瓶、钟、梅花、竹节形等百余种。大的直径23厘米以上,小的直径仅7—8厘米。炉体均系黄铜制造,有的炉盖以紫铜制成,有的底及层间的边缘用紫铜作装饰性的嵌线。炉身包含数层,其中间有一层贮放芸香屑;下层放一些附属的工具,如平板、小铲子、三角形的小刮刀等;上层为燃烧层,平时贮以香灰;最上面覆以炉盖,炉盖是镂空的,常透雕成各种精美的文字或图案,燃烧时烟气从镂孔中冒出。炉体中最为重要的是一块铸有精美图案的铜质印香篆模。

印香篆模的设计是丁月湖对印香炉制作的一大贡献。丁月湖的设计皆独出心裁。他一改制作芸香炉的粗陋,规划出种种镂空花纹篆字的印香篆模。所作篆模,镂空成文,绵延不断。篆模的厚度基本为4毫米,使用时能使芸香料形成绵延连贯的“香篆”,并均匀缓慢地燃烧,燃烧后残留的香灰仍是一幅美丽的图案。篆模如“虚心”、“芳心自同”、“几生修得到梅花”、“姻缘一线牵”、“直上青云”、“云鹤”等,其奇巧构思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炉盖的设计制作也反映出印香炉浓浓的书卷味及艺术品位。如“竹解虚心是我师”、“春暖墨融河北纸,夜深人试海南香”、“竹报平安”、“右丞画意素师书”、“瓜瓞绵绵”、“如是我闻”、“珠联璧合”等镂空文字的炉盖,其题材从民间常见的福、禄、寿等图案的窠臼中脱出。

李学裕、王东林两位制炉匠人是丁月湖同时代人,据丁氏后人讲,两位匠人是丁月湖请在家中专门制作印香炉的。所以,不少传世印香炉的炉底都铸有“月湖仿古石港李学裕造”、“江苏南通月湖仿古王东林造”或“石港李学裕造”等方形或椭圆形印记。

三、       印香炉的使用

丁月湖所创制的印香炉,是薰香器具中独特新颖的炉式之一。由于印香炉所用的香料以芸香为主,故亦被称作芸香炉。芸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亦称“臭草”、“牛不吃草”,产于我国西部地区。它有特异的香气,嚼之味辛辣并有麻凉感。其体内含挥发油,可以入药,有驱虫、通经、祛风的作用。因为古人常在书籍中夹放这种草辟蠹驱虫,所以与“芸”有关的名词都与书籍有关,如:“芸编”、“芸帙”、“芸帐”,指书籍或书卷;“芸台”、“芸阁”、“芸署”,指藏书之阁;“芸签”指书签;“芸香吏”指校书郎。旧时称上辈有读书人的人家,常用“书香”一词,如“书香人家”、“书香门第”、“世代书香”等即由此而来。在书房中焚烧芸香,和一般焚香辟秽的用意有所不同,即焚烧芸香散发出的浓烈香味可以辟除书中的蠹虫。所以芸香炉是古人文房中一种雅致的实用器具。

芸香炉的使用,首先用平板把炉上层原有的香灰压实,把篆模放在压实的香灰上,然后用锨匙将芸香屑平铺在篆模内达到适当的厚度,再用平板压实,并刮去镂空篆文或图案以外的香屑,提起模盘,即形成绵延连贯的香篆象浮雕似的堆在炉的上层里。用火点燃香的一头,盖上炉盖,香气就会透过镂空的炉盖而弥漫在空中。由于丁氏的巧妙设计,使操作燃烧芸香的过程与文人抚琴、弈棋、赏花、品茗、玩古一样成为一件文房雅事,增添了几多情趣。

四、       丁氏芸香炉的影响

说起丁氏芸香炉的影响,除了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印香炉实物外,《印香炉图谱》的流传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丁月湖将设计的印香炉盖式及印香篆模模式描绘成图,后来辑印为《印香炉图谱》一册,或称《香印篆册》,一称《印香炉式图》,1876年始刻,成于1880年,雕版者是扬州的孙月卿。卷首有刘瑞芬、徐琪、齐学裘等14人的序文题词。内容为炉式立体图1,各式炉盖平面图97,各式印香篆模平面图44,共计为图142种。与存世印香炉实物对照,书中原图与实物比例为1:1。当时人们评价很高,齐学裘所言“不朽之作也,必传无疑。巨眼有瞳,当自识之”绝非溢美之辞。

对于设计制作印香炉,丁月湖花费了不少心机,但提及自己的作品也颇有几分得意,自称:“比佛前灯,常燃不灭。似隙中驹,健行不息。吐雾喷云,不徐不疾。记刻按时,永朝永夕。伴我琴书,亲我几席,或诵或弦,宜薰宜  。妙自心闻,境由人辟。牖启灵通,神清志逸。默古韬真,万虑一涤。恍然物外,遗世独立。”印香炉制成后,“远近访求,咸以稀见为宝。”从此,丁氏印香炉在文人雅士中广为流传,成为书香之家案头的精巧文玩。当年张謇先生亦曾有数件收藏,并分别为之作《云鹤印香铭》、《佛香铭》、《龙凤香铭》,以示珍赏。

丁月湖设计印香炉看似雕虫小技,然而他的创意设计一改民间粗陋简单的方盒式或圆奁式,使印香炉造型、工艺为之一新,并与普通坊肆售品拉开了档次。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外贸曾在南通地区收购芸香炉出口。时至今日,不少古玩收藏家还来南通寻觅丁氏印香炉,国内艺术品拍卖中也频频成交丁氏印香炉。可见丁月湖作为文人参与文房用品的设计制作,追求精致,匠心独运,为工艺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清新的生命力。丁月湖是晚清时期中国薰香文化进入“快餐”(广泛使用成品香)时代后又把传统薰香文化推向极致的人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有情趣的香炉,燃尽后的香灰竟是一幅画!
汉字之美 !如花的文字你都认识吗?这是摘录自古籍《印香图稿》光緒四年仲冬月開雕板存愛盧維揚孫月卿吾中的文字图画
天天追芈月,你可还知道月湖 |传香周品
焚香、熏香、闷香、煎香
铜香炉里沉香屑,香篆的前世今生
印香炉点的不是香,是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