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禹制九鼎、秦始皇之传国玉玺、兰亭序之真迹有没有重现天日的可能?

《兰亭集序》真迹尚有重见天日的可能性,传国玉玺重出江湖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至于大禹九鼎,恐怕永远只是个传说了。

《兰亭序》真迹

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亲朋好友,在绍兴兰亭“修褉”。所谓修褉,就是一种以泼水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上有场景再现。

当然,一群贵族文友聚在一起,也少不得增加点节目,比如饮酒作乐。席间有人提议,何不借景赋诗,然后把大伙儿的作品汇集在一起,编成一部《兰亭集》?

于是在美景美酒的催发下,一篇篇华丽的文章汩汩而出。当晚,人醉了,心飘了,走路也打晃了,《兰亭集》也截稿了。按照出版物的规制,还缺一篇《序》,于是众人把这个光荣的使命交给了书法最出众的王羲之。

王羲之也不客气,他在半“断片”的状态下挥毫泼墨,写完扔下笔倒头大睡。

第二天日上三竿,王羲之才感觉“又回到了人间”,脚步总算能踩实了。他来到书桌前,一眼看见昨晚自己的作品,顿时愣住了:“哇塞,这是我写的吗?咋这么飘逸遒劲呢!”

他迅即提笔,将这些文字反复重写,可不管他怎么尝试,这辈子王羲之都没能写出与《兰亭序》相提并论的作品了。

所以,《兰亭序》成了连王羲之也不能复制的孤品、绝品,也成了书法界的“佛骨舍利”。

当然,这幅作品也成了王家人的传世之宝,即便地位显赫的皇家,想一睹它的真容都难于上青天,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青少年时期热衷于打仗,不喜欢读书,平定天下后常年跟文人墨客打交道,逐渐迷上了书法。在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大师的指点下,李世民的书法艺术飞速进步。

就像登山者一定要征服珠峰一样,李世民也在想方设法试图得到《兰亭序》的真迹。

此时,《兰亭序》已经落在了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和尚的手上。这位智永为了能达到先祖的艺术水平,数十年不下楼,潜心临摹《兰亭序》。李世民得到消息,曾经向他重金求购,但智永回绝说,那是江湖传闻,真迹不在我这里。

后来李世民派了一名官员,用欺诈的方式盗取了真迹,智永因此气得一病不起,一年后就死了。

李世民就是《兰亭序》真迹在史书上最后一位有可靠记载的拥有者,此后这幅最具魅力的书法作品就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对《兰亭序》真迹下落,一般有两种猜测:

一是它陪葬于李世民的昭陵中。不过,昭陵曾经两次遭遇大的盗掘,都没有见到《兰亭序》重见天日的记载。我们但愿它没被盗墓者发现,而不是被毁了。

二是它陪葬于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李治和武则天也都是书法爱好者,有人猜测,之所以在昭陵没发现《兰亭序》,应该是被李治悄悄截留,并被带进了乾陵。

乾陵一千多年来从未被盗掘,它几乎成了《兰亭序》真迹的最后一丝希望。

传国玉玺

相对于王羲之的真迹还存在希望,传国玉玺几乎不大可能再现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用和氏璧制成一枚国玺,它由李斯用鸟篆书写“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由玉工孙寿雕刻而成,如果传到今天,足足2200多年了。

遗憾的是,这枚被历代帝王视为“天授神权”的国宝,历经多次遗失,又多次现身。到北宋时期,主流观点都认为,所谓再世的传国玉玺都是假的。

传国玉玺既然是用和氏璧制成,它就不可能像影视剧上呈现的那样“厚实”,所谓璧,是指扁平的玉,它可以制成一枚薄薄的印章,而不是四四方方的一大块,因此传国玉玺应该由和氏璧和其它材质的玉组合而成。

另外,王莽篡汉时,王政君愤怒之下摔坏了传国玉玺的一角,后来用金镶玉修补而成。这个传说史书没有记载,是民间传说,几次失而复得,也没有见到金镶玉的描述。

传国玉玺经历了以下数次遗失和重见天日:

  • 1.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中,宦官段珪携传国玉玺逃出皇宫,传国玉玺第一次失踪。两年后,孙坚攻入洛阳,在一个投井的宫女身上找到了传国玉玺,后被袁术强夺。袁术死后,其部下将它献给曹操,归于汉献帝。

  • 2.唐朝建立后,传国玉玺再次失踪,传说是隋炀帝的萧皇后和孙子杨政道携带到突厥去了。贞观四年,唐灭突厥,俘虏了萧皇后和杨政道,玉玺重归汉地。

  • 3.唐朝灭亡后,传国玉玺辗转于后梁、后唐,后唐灭亡后玉玺也失踪了。大约150年后的宋哲宗时期,有个叫段义的农夫,在田间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

  • 不过,后人大都认为,这很可能是章惇等人的伪作,也就是说,从公元936年之后,秦始皇传国玉玺就再永远地失踪了,此后所谓的玉玺都是假的。

  • 4.“靖康之难”爆发后,宋徽宗与宋钦宗,以及传国玉玺都被金国人掳走,玉玺不知所踪。68年后(1294),在元大都的集市上,居然有人公开叫卖传国玉玺,被宰相伯颜花重金购得。

  • 5.元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再次失踪。明孝宗时期虽有人进献传国玉玺,但被当场揭穿是假的。崇祯七年(1634),皇太极灭蒙古林丹汗,林丹汗后人向皇太极献出失踪几百年的传国玉玺。

  • 这枚玉玺曾经保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院,后来不知所踪。不过它与史书记载不同,上面刻有“皇帝之玺”的字样,也不是鸟篆文,当年乾隆帝就认定,它不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从这些细节可见,从东汉末年第一次失踪之后,传国玉玺就存在造假的可能性。后唐灭亡后,真品传国玉玺事实上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由于失踪时间太久,且没有信息源可以追溯,“真身”长什么样都没有准确的史料可查,它毁于战火的可能性极大,不大可能重见天日了。

大禹九鼎

大禹九鼎更是神秘莫测,时至今日,没人说得清它是一只“九州之鼎”,还是“九只鼎”。

相传大禹受禅登基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青州、徐州、荆州、梁州、兖州、扬州、雍州和豫州,并令各州献铜铸成代表各州的青铜大鼎,上面刻画有各州的山川地貌。

从此,九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被陈列于都城。根据史记记载,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后,九鼎又分别被迁徙到商朝和周朝的都城。

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件大事涉及到九鼎:

楚庄王问鼎:周定王八年,楚庄王伐陆浑戎,一直追到洛邑城外,王孙满奉命出城劳军。酒酣之际楚庄王出言轻佻,向王孙满打听九鼎的重量。王孙满冷言相对: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的轻重不是你一个臣子该问的。

从此诞生了一个成语——问鼎天下,代表一个人胸怀天下的野心或抱负。

秦武王举鼎:秦武王从韩国手上夺过宜阳的时候,“顺路”到洛邑拜访了一下周赧王。面对强秦,周赧王不敢得罪秦武王,任由他闯入太庙赏玩九鼎。

这位大力士国王,看到代表秦国的“雍州鼎”,立刻来了兴致,偏要跟随从比试一番,看谁能把大鼎举起来。神奇不可测,果然秦武王被大鼎压得经脉尽绝,当夜就暴死了。

可八十六年后秦统一六国后,九鼎居然神奇地消失了。

一种说法是,周显王将它沉于徐州泗水河了,秦始皇巡幸天下,走到彭城时,特地令人下水打捞,结果一无所得:“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这个说法不大靠谱,周显王在秦武王之前,假如九鼎被沉于泗水,就不会有武王举鼎的事。

另一种说法,战国末期周王室“债台高筑”,生活无处着落,于是就把生财之道盯上了九鼎。九鼎本来就是由青铜铸成,熔化了正好可以铸成铜钱。据说九鼎足足有五十六万斤,熔铸成钱币也是一大笔收入。

不过这种事传出去不好听,于是王室谎称,大鼎自己飞到泗水沉了。

不管九鼎是一只鼎还是九只鼎,那么大的东西很难隐藏,连秦始皇追查那么久都不能得到,看起来它极有可能真的被熔化了。

假如《史记》记载可靠,九鼎由夏禹铸造,距今4000多年了,它要是重见天日,估计全世界都会被轰动。不光争议很久的夏朝得到验证,甚至还可以把信史再向前推进若干年。

流世1800年(前2070-前221)的九鼎、1200年(前221-936)的传国玉玺、300年(353-650)的《兰亭序》真迹,你认为哪一个有可能在重见天日呢?你又更希望哪一个能重见天日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九鼎、传国玉玺、兰亭序真迹有没有重现天日的可能?
中国历史上四件下落不明的顶级国宝,你知道它们都是啥吗?
此文物若出土将成第1国宝,大禹九鼎、传国玉玺和兰亭序都靠边
中国至今下落不明的旷世珍宝排行榜,一起去见识一下吧
秦始皇的传国玉玺和兰亭序真迹如果重见天日,谁的价值更高?
历史上失传的十大绝世珍宝去向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