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末民初时儒学逐渐边缘化,大家在寻找一条思想救国之路

对民德沦丧的原因,梁启超做过全面分析,政治上有专制体制和高度君主集权,使人诈伪卑屈、媚上恶下的影响。

对外战争屡次失败打击民族自信的同时,对外经济赔偿全都压在农民身上,再加上内战频繁,对于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维持生计是最紧要的,如何奢谈精神和道德问题。

除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客观原因之外,包括梁启超在内,以天下大治为己任的知识分子都认为学术思想对此应负一定责任,正如张之洞所言:“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自汉独尊儒术,儒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道德生活的力量,作为精英群体的知识分子,受“圣学”教养敦化,自然被认为是其他社会群体的道德榜样。

在世俗眼中,士人们的言行举止,毫无疑问影响着社会的整体风气。由于宋明理学将学问和修养放在一起说,先以德行论人,后以学问论人,因此,道德修养仍然是清初的学人比较关注的主题。

至乾嘉年间考据学兴起后,学问与道德修养开始分离,学者可以因对经文了解广博、考证有力获得学界认可崇拜,而无关其德行是否有所缺失。

如此一来,道德实践在一般知识分子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对道德实践的坚持与否只能看自我要求的高低,德行也不再是衡量和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儒学的道德引导作用日渐衰退。

由于儒学学术主流,不再围绕道德主题进行论证阐述和扩展研究,像明代那样学者入乡讲学、推广乡约的活动到清中叶以后便已绝迹,官方提倡的三纲五常,变为僵硬刻板的名教教条,其内在生命力慢慢枯萎,再加上清民之季社会进化论,物竞天择的广泛传播和功利主义思想的正名,儒学修身道德之说,渐而成为社会大众心中的无用古董。

清末民初的儒学逐渐边缘化,终在五四期间迎来了彻底的反动,从而无法继续规范日用人伦。从外因看,以儒学为主的传统道德危机,是国家民族整体危机背景下的文化冲突所致,但儒学本身存在的严重问题也是诱因之一。

清中期以后,儒学不仅分离了尊德性与道问学,忽视德性内容,只在道问学上下功夫,而且整日埋首故纸堆,奉前人学说为尊,使得儒学僵化停滞,无法焕发生命力,陷入应变无能。学术要对社会道德恶化承担一定责任,认识到这一点,知识分子就必须责无旁贷地挑起建设新道德、改变风气的担子。

梁启超自幼受传统儒学教养,后又师从以救世为己任的儒学大家康有为,道德修养作为人能立于世的基础,深深烙印在梁的思想世界中。同样的,在清末思想界颇具影响力的学人,无一不是接受了传统儒学的熏陶,有着较为深厚的旧学功底。

在传统中国,对客观对象世界的认识和解释,基于德性的、伦理的视角,人们坚信个人自身的完善,最终可以通向整个社会的完善,“道德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安邦治国之本,不是社会生活决定着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而是道德决定着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完善。”

对道德的特殊重视,表现在与梁启超同时代的多数知识分子身上。他们普遍认同,国家由民众集聚而成,国民的道德风貌体现国家内在精神,人无德则群无德,国民若愚昧、怯懦、涣散、浑浊,那么国家也不可能安定、富裕,更不可能获得他国的尊重。

梁启超的观点极具代表性:他将国民道德与国家的存亡和发展联系起来,培养国民道德也就成为当时除变革政治制度以外,另一条救国强国的必要路径。

因此,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短短十数年,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出现了洋务、维新、革命等等,持有不同政治见解的派别,他们在应对国家民族危机之道上,有着诸多分歧,但是对社会道德乱像,和民德沦丧的担忧却出奇一致。

谭嗣同在《仁学》中,表达了以积极精神冲决网罗的态度,最终将舍身为国之心和独立不惧的气概发扬至死。严复最早提出“新民德”,主张道德重建,在梁氏高唱破坏主义时,提醒他“道德革命”有“坏道德”的危险。

持排满革命立场的章太炎也说,“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明确提出了“无道德者之不能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黄兴于1912年批评一些持论激进的人士,并要求学校重申以尽职、立身为内涵的忠孝大义。

孙中山则将传统道德,重新总结为“忠孝仁义信爱和平”八项,认为在那些醉心新文化者眼中的旧道德,也有好的内容,这些要保存下去,不能放弃。

自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挽救社会道德危机,在学术界获得了普遍的共鸣,几乎成为一种社会思想潮流。以上这些人与梁启超之间,均有思想上的交流,梁启超在受这些人思想影响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在政治衰落、文化冲突、信仰迷失和道德颓丧的大背景下,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这一代人,始终致力于寻求在政治上、在文化上、在道德上,挽救国家和民族危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文明 | 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以陈来“儒学美德论”为中心的讨论
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
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教师要成为德性之师
陈来论儒家实践智慧:修身成己 知行合一(2)
狄百瑞:我们为什么要读《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