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门阀士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政治集团,其兴衰和存亡

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现象。门阀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僚贵族集团,对王朝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他们世代为官,把持朝政,政治上腐败奢靡,经济上控制着大量土地。

他们政治平庸,不思进取,对于政治和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也形成了寒门和士族的对立和矛盾。逐渐演化成为政治的畸形儿,经济的寄生虫,社会的怪胎,是在社会上具有特殊地位、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

魏晋名士

产生于东汉时期末年,由经学大儒发展而来,形成于魏晋时期的军阀土大夫,尤其是东晋时期的,王谢庾桓达到了鼎盛时期,并与皇族统治相抗衡,出现了王与马并天下的现象。

在南北朝时,门阀士族逐渐不适应社会和政治军事的发展,存在的弊端和劣势展现无遗,成为政治、社会、军事的累赘,以刘裕等为代表的寒族兴起,掌握军政大权,对门阀士族加以控制,逐步削弱其势力。直到隋唐时期通过李世民、武则天等帝王的努力和改革,才逐渐的根除门阀士族的影响,才使其真正的退出历史舞台。

东晋王氏大族

察举制促其萌生,九品中正制促其成长兴盛,科举制促其灭亡。东汉时期,通过察举、征辟制度选。东汉后期 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他们世居高位,门生、故吏遍于天下。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曹丕采纳了陈群建议的九品官人之法,即九品中正制。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东晋名士

西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只注重家世的封爵与官位,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东汉、曹魏以后,世代高官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王朝时期,存在着北人士族与南人士族、北人士族中的上层与下层、皇室司马氏与侨氏、魏氏、廖氏等大族、各家族之间、中央与地方(扬州与荆州)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

南朝宋武帝刘裕从东晋门阀专政、皇权弱小、藩镇割据的积弊中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南朝世家大族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士族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

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 西魏军俘获衣冠士族数万口,驱入长安为奴婢。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在陈朝时,侨姓士族或江南士族在政治上早已无所作为,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也都一落千丈,但是门阀势力仍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中央政府的掣肘。

武则天与唐高宗

隋朝实行科举制,历经唐、宋、元,终于消灭了那些氏族门阀。像初唐的“卢”、“崔”、“郑”、“王”、“廖”、“侨”六大家族经科举制被削弱下来,至唐中期其地位已完全下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3官僚士大夫之“门阀士族”的兴亡
科举制度的施行、士族权力的分崩离析对封建王朝政治形势的影响
绵延几百年的重武轻文之风,为何在宋朝发生了变化?欲武臣读书
科举制:寒门子弟的新的晋升机会与现实之下的冲突
沿用了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为何在隋唐之后走向灭亡?
唐代门荫入仕制度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