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安禄山如何能攻入长安,他的这个官职有多大权力,能管多少兵?

应对边疆形势而设幽州节度使

唐初,太宗李世民厉兵秣马,先后击破东突厥、薛延陀,降服漠北诸部,又破西突厥,平高昌,由此声威大振。但从高宗后期至开元初年,边疆形势逐渐发生变化,突厥、吐蕃崛起,令唐政府头疼不已。东北方面,契丹、奚被称为“两蕃”,唐廷多次调发大兵与战。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治,自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到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王朝在边境设立了十个节度使,边境之兵增加到 60余万,逐渐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

太宗李世民

其中幽州节度使控扼两蕃,屏障东北,因契丹、奚在东北不断给唐制造麻烦,唐政府必须集结重兵,囤积粮草,故幽州所辖军队为诸镇之冠,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实力最为雄厚。幽州节度使始称范阳节度使,广德元年(公元 763年),改范阳节度使为幽州节度使,第一任为李怀仙。幽州节度使兼领卢龙节度使,辖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辽宁西部地区。

东北浅绿色的地方为幽州节度使辖区

节度使设立之初,其权力并非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与唐初的都督在权限上其实并无大的差别,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说 “自唐兴以来,边帅皆用忠厚名臣, 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显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曾为幽州节度使后为宰相的张说即为“出将入相”的例子。但其后,节度使的权限在不断加大, 且一人兼领数镇节度使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发迹于天宝年间的范阳(幽州)节度使 安禄山即是最好的写照。

安禄山靠天真卖萌获提拔

幽州节度使最有名的明星当属安禄山。安禄山出身卑贱,其母为巫师,突厥 族人,不知其父,生下后取名“轧荦山”,突厥语就是“战斗”的意思。后其母嫁给突厥的一个下级军官安延偃,于是冒姓安, 更名为安禄山。由于在边境上屡建奇功, 再加上他有一套谀媚的本事,被唐玄宗视 为心腹。史载安禄山“腹垂过膝”,一次见玄宗,皇帝问你这大肚子里有什么这么大啊,他答,没什么,只有一颗对您的忠心。 这话玄宗听后非常舒服。这人看起来傻乎乎、特别忠厚的样子,但“外若痴直,内实狡黠”。

电视剧里的安禄山

他见到太子也不下拜,当左右提醒他这是皇太子应该下跪时,他明知故问“皇太子是什么官职?”玄宗还真以为这人性情率直,天真无邪,毫无城府,是个大大的忠臣。当后来有人说安禄山要谋反时,玄宗根本不信,再后来,有言安禄山谋反者,都被玄宗绑起来送给安禄山处置。在玄宗的信任之下,742年,安禄山升任平卢节度使,744年,加范阳节度使,750年,兼领河北采访使,753年,又加领河东节度使,占全国节度使的近三分之一。当时十镇兵力约49万,中央直辖军不过 10万,安禄山所统领之三镇军队已超 20万,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安禄山

安禄山以一介胡人而拔擢为节度使,还有奸相李林甫的一份功劳。唐初,蕃将是不委以重任的,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唯恐战功卓著者“出将入相”,于己不利,于是便提拔蕃将为节度使,这些不识汉文的蕃将不能任相,所以哥舒翰、 高仙芝、史思明之流都纷纷被提拔为节度使,边镇势力愈加膨胀。

安禄山造反后,既惊又恼的唐玄宗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做守御准备。无奈时兮命兮,这位也算战功卓著的名将率领的乌合之众与之作战中一败涂地,处于焦躁之中的皇帝听信监守太监的一面之词,将他与另一位名将高仙芝一起处死。

被太监谗言害死的高仙芝

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756年,他占领 洛阳后僭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本来就胖的安禄山称帝后越来越肥,体重居然达三百三十多斤,且眼疾加重,连东西都看不见,其子安庆绪害怕自己的太子位不保,便联合李猪儿诛杀了安禄山。但弑父后的安庆绪酗酒又无大志,被唐军所围后,便 以让皇位为条件向史思明求援。 史思明与安禄山是“发小”,也是个善于见风使舵、奸诈狠毒之人,安禄山死后,镇守范阳的史思明就率兵降唐,被封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时隔半年,复又反叛,与安庆绪遥相呼应。安庆绪被围,他在率兵解围后又杀掉安庆绪并统其众,759年,在范阳称大燕皇帝。这样一个毫无恩信可言之人最终也没落得好下场,被其子史朝义命人用绳子活活勒死。

安史之乱

两位曾经的幽州节度使发动叛乱,杀人盈城,罪行累累,最终落得如此下场,也算咎由自取吧。安史叛军“杀人如刈,焚庐若薙”,这场叛乱使唐由盛而衰,《资治 通鉴》载安史之乱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唐廷为平叛而不惜招抚安史降将如李怀仙、田承嗣等,大肆分封节度使,从 而形成藩镇割据的问题。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范阳(幽 州),皆领节度使之职,这三镇即河北三镇,亦称河朔三镇,事实上割据一方。此 割据状态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

安史之乱后的“河朔故事”

安史之乱前,节度使虽手握重兵,但只能算地方的军区司令,并无行政权及财权。安史之乱爆发后,为适应战争形势之需,节度使与掌管地方行政权的观察使合并,而且又进一步攫取了独立的财政权力,至此“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的藩镇算是真正形成了。 安史之乱后,这种状况不仅没有改变,反而进一步固定化、制度化下来。

由安史旧部归降者统领的河北三镇, 是典型的割据型藩镇,兵力最为强大,乃 诸藩镇中最为跋扈者,不仅在政治、经济、 军事上保持相对独立,还几次同唐廷兵戎 相见,甚至使唐廷命悬一线。藩帅不由中央任命而由本镇拥立的“诸镇世袭,不输朝廷贡赋,不受朝廷征发”的“河朔故事” 屡见于史乘,而“河朔故事”的核心是节度使的世袭制。

河朔三镇

安史之乱平定之初,田承嗣、李宝臣 等安史余孽尚有与唐争衡天下之志,而唐政府对河北藩镇的特殊地位也不甘心,仍 未放弃收复河北的打算。几次较量后,唐廷以对河北藩镇节度使世袭权的承认,换取了河北藩镇名义上的臣服。但这种平衡又是脆弱的,一旦一方力量增强,就会重归于兵戎相见。

安史之乱后至唐亡,河北三镇与唐廷关系虽屡有反复,但皆维持了相对割据的局面。

节度使的末路

河北三镇与唐中央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博弈。而河北三镇表面上一直也奉唐廷为正朔,三镇把自己的割据行动限定在唐廷能够容忍也不得不容忍的范围之内。

这种割据状态下幽州虽有如朱希彩、 张直方等苛虐之辈,但都因其暴虐被部下杀逐,事实上藩镇也不乏以善治著称的节度使,如张仲武、张允伸任幽州节度使时克勤克俭,重视民生,边境安宁。唐末天下大乱,战火殃及大半个中国,而河北独善其身,是与之分不开的。

黄色地区为幽州

不过,长期的割据状态使河朔三镇产生了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心理,从而渐渐丧失了争衡天下的野心。安史之乱后, 河北藩镇一直被视为唐王朝的心腹大患,但最终充当唐王朝掘墓人的并非河北藩镇,而是朱温、李克用为首的宣武(治所汴州)、河东(治所太原)军人集团。在朱温灭唐之后,河北藩镇相继成为五代政权的附庸,最终也难逃灭亡的命运。

宋太祖赵匡胤

五代时期节度使权势达到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五代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宋初承五代旧规,节度使领一州或数州,辖区内军、政、财权均由节度使独揽,实际上是个半独立的小王国。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 ;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节度使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也用于武臣的加官。肆虐中国近两百年的藩镇势力,至此才最终得以削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史余毒有多深?大唐帝国再不能降服地方藩镇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源于安史乱后那里与中原地区两百年的隔膜
化外之地:中晚唐的河朔三镇与河北
对于河北人来说,安禄山才是天降猛男(答疑解惑)
颠覆你的思维,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救了唐朝
历史上的7月6日——安禄山封王与安史之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