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元、明、清为什么不如汉唐?收不上来税!

智深油炸慧根,和您聊聊历史人文。

今天我们聊聊宋元明清为什么不如汉唐,聊聊这困扰天朝上国长达千年的“士族问题”!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华民族的人口出现“南迁”的倾向,自东吴起,中国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群体 —— “东南士族”,或者也可以叫“江南士绅”。

东南士族:以天下为累赘,天生具有偏安属性

东南士族和中央王朝的关系是对立的,农耕时代,一个执掌天下的朝廷对东南士族来说,是累赘而不是资源,这是九州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的。

都说江南是“鱼米之乡”,其实可以深问一句,什么叫鱼米之乡?

“自耕农,有余米”

在江南,只要自己有个一亩三分地,那就是饿不死的。

但在土地贫瘠的西北,并不是这样的。

随着气候的变化和水土流失,与先秦时代相比,宋元明清的西北、关中、中原的土地是贫瘠的,属于真正的“地主家也没多少余粮”。气候稍微差一点,自耕农就活不下去了。如果稍微严重一点,小地主就会活不下去。

而江南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只要有田产,哪怕灾荒一点的年份,不说吃饱,活下去是没问题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非常残酷的事实。

如果中央王朝是个“强朝廷”,为了维系对全帝国的统治,它会怎么做?损有余、补不足

所以,在农业时代,南方士绅和中央王朝是有着天然的利益冲突的。

南方士绅建立的割据政权则天生就具有“偏安”属性,“天下”对这些人来说是累赘,而不是财富。

东南士族,能供养更多人脱产读书,更容易当官,掌握帝国权柄

“鱼米之乡”还意味着什么? —— 气候好,亩产高,粮食多,能供养更多人脱产读书

中国古代,是“科举取士”,科举是要读书的,想要读好书,是要脱产的。

东南地区,自耕农家庭就可以供养一个人脱产读书,小地主们就可以供养更多的人脱产读书了。

而土地相对贫瘠的西北、华北,脱产读书的人口,就少很多了。

东南地区读书的人口基数大,而且是压倒性的优势,自然,科举通过人数就会更多。

相比于人口占比,官员中“东南”出身的人占比是不是就会高很多?

答案是肯定的。

宋元明清四朝,以东南最为富庶。

然而朝廷上下却多为东南士族官员,朝廷想向士族征税,其内部压力和阻力,比汉唐时期大太多了。

中央王朝想向东南士族征税,这压力、这阻力得多大?

向自耕农和其他地区征税,阻力是不是就小很多?

为什么明末北方有那么多人支持李自成?

因为明廷无力向东南士绅征税,税赋是自耕农和北方士绅提供的。南方的自耕农纳税后勉强能活,北方自耕农纳税后就是死路一条,又怎么能不造反呢。

“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民之所苦,写在民谣里。

王朝大概中期,就会需要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搞清楚全国有土地、人口,各地产量状况,各地财富状况,并且向富裕的士绅高效地征税。

宋元明清:搞不定东南士绅,无钱无人,朝廷自然无法像汉唐一样强

只有完成了“向士绅高效征税”这个成就的王朝,才能成为“汉唐”。

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很可惜,没有一个朝代完成了这个成就。

明清,迈过去了一半,但可惜都差一点。

清朝中期,出了一个有决心、有勇、有手腕的皇帝——雍正。惩治贪污腐败、强化朝廷权利、打击士族、勋贵,都很有一套。

但可惜,对自身安全和身边人防范不够,被士绅、王公贵族联合自己的儿子,一碗药把自己药死了,“离奇死亡”。清朝的改革进程中断,反攻倒算,人亡政息。

王朝中期的改革,算是对封建王朝的一次大考。

这次大考,迈过去了,朝廷有很多钱、有很多人,那就是汉唐;

迈了一半,卡住了,就是明清;

迈不过去,就会变成两宋。

至于儒家,笔者认为,虽然有影响,但更多的只是士绅和朝廷的工具罢了,没有儒家,也会有其他“家”被作为士绅“抗税”的工具。

大家觉得呢?不妨在评论区说出您的观点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更替前进的底层逻辑
地主才是是中国历史上隐藏的主角,全方位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人类经济万年史】095中国隋唐宋元时期土地制度
明清史丨清朝时期,为什么汉人接受了清朝统治?
东林党宁可坐视明朝覆亡,也要持之以恒地抗税,这是事实吗?
东晋社会巨变下,士族的兴起带来的服饰变化是怎么样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