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海印谭(六):金文印创作简论

【序言】


苏金海先生在篆刻创作之余,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探讨。自1985年起,他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篆刻》、《书法》、《印林》、《印说》、《中国书画报》、《荣宝斋》、《美术报》、《书谱》、《壹收藏》以及《印学研究》等专业报刊发表了20多万字的印论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篆刻史论、教育、书评、鉴赏、考释、创作札记等诸多方面,对当代篆刻学习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以,金石印坊特从苏先生发表于《书法报》和《书法导报》的数十篇文章中精选出20篇分期刊出。敬请关注。



▲苏老师把每一篇发表过的文章都做成了剪报


(六)金文印创作简论


文/苏金海


金文是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钟鼎等礼乐器在青铜器中有着特殊地位,所以人们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金文和甲骨文并存于商、周两代,商代以甲骨文享誉,西周以金文著称,两者皆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从实用的观点看来,金文早已失去了过去的辉煌,但它作为古文字和书法艺术中的一个品类,却依然为古往今来的书法篆刻家进行艺术创作焕发着光彩,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文彭篆刻作品:寿承氏



文彭篆刻作品:文寿承氏


将金文引人篆刻创作,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始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方去疾编)刊载的文彭所作“文寿承氏”(朱文)和“寿承氏”(白文)二印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金文印作品。文彭之后的印人能作金文印的还有何震、王逢元、苏宣、文士英、梁袠、胡正言、程邃等。明代印人所作金文印的字数普遍稀少,其内容也多半限于姓名和字号。就整体而言,除了文彭、何震的作品尚有些许金文纯朴、圆润的意趣之外,其余作品的水准皆处于较低级的阶段(如笔画尖细、字形花哨、布局涣散等)。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创作中印人还无法搜罗到更多的金文资料,常常是一方印中字体混杂(指两种以上不同字体的简单罗列和堆砌),错字现象也屡见不鲜。如程邃作“竹篱茅舍”印即是金文与小篆相混,胡正言作“栖神静乐”印,四字中除“栖”字外,其余三字皆错。



胡正言篆刻作品:栖神静乐



程邃篆刻作品:竹篱茅舍


有清一代,因为研究小学的风气盛行及篆隶书法的复兴,社会上以金文作书治印者日渐增多。西泠八家中的丁敬、黄易、陈鸿寿、赵之琛、钱松都曾加入以金文治印的行列,并创作了一批佳品。这一时期出现的优秀作品如丁敬的“山舟”、黄易的“平阳”、陈鸿寿的“孙桐”、赵之琛的“癸卯生”等印(以上印例请参见《明清篆刻流派印谱》),无论是篆法还是刀法,章法都已明显地胜过明人一筹。纵观清代印坛,我以为金文印创作的鼎盛时期当在清代晚期。这期间的作品除了具有题材广泛、印文字数增多的区别之外,还有一个更为显著的特征,即印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古文字作简单的罗列和模拟,而是注重从古代玺印优美奇妙的形式中汲取灵智并将自己的情感和自家书风融进作品。所以这一时期的作品普遍洋溢着雍容华滋、意趣勃发的气象。在众多擅作金文印的名家中,黄士陵以其刚健端庄的金文书法和光洁妍美的印风享誉艺坛。例如黄氏的“令宪顿首”、“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等印或内紧外松、柔中寓刚,或繁密严整、寓动于静。其入印文字无论是字形的长短,欹正,也无论是笔画的多寡、曲直,皆能极和谐地融于一印之中。我以为黄士陵在金文印创作上的最大贡献,即在于他能以瘦挺的线条将商周金文的深沉和汉金文的灵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个全新的金文印世界。



黄易篆刻作品:平阳


民初以来,喜用金文作印的风气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动荡及图书资料的匮乏而受到过多的影响,印人们仍以高昂的热情投人对金文(包括甲骨文)的研究和创作之中。印学家孙洵先生在《民国篆刻艺术》一书中,曾对民国时期篆刻艺术的形成、发展及其成就作了恰如其分的阐述。他很据师承关系及地域分布,将活跃在当时印坛上的众多篆刻名家划分为吴昌硕(吴派)、黄士陵(黄派)、赵时?(赵派)、王褆(王派)和齐白石(齐派)等五大流派。在这五大流派中,如果按工稳和豪放两种风格归类,笔者以为黄、赵、王为工稳型,而吴、齐则属豪放型。属于工稳型的代表人物有童大年、赵时?、李茗柯、谢磊明、寿石工、乔大壮、邓尔雅、唐醉石等;属于豪放型的代表人物有易大庵、简琴石、宁斧成、朱复戡、魏乐唐等。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印坛,占据主流的是工稳型印风。值得注意的是,源自整饬、雅致类古玺及黄士陵这一流派的印风,始终被港台印人所继承,而且至今不衰。


民国时期的金文印创作与清代相比,出现了两个新的特点:其一,以往的金文印创作在大多数印人的整个创作中仅占较少或极少的比例,而民国时期却出现了像易大庵、邓尔雅、寿石工、简琴石、杨仲子、乔大壮、朱复戡、沙孟海等一类专以金文或多以金文作印的名家。这一新兴的篆刻家群体的出现,无疑对金文印创作水平的提高与发展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二,民国印人在继续拓展作品题材的基础上,更注重表现作品的形式美。经过简琴石、乔大壮、宁斧成、唐醉石、冯康侯、叶露渊等人较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失传已久、造型别致的古玺形式又被重新引入创作。这期间作品中常出现的印式有圆形、椭圆形、连珠形及铲形等。常出现的界栏有

等。此外还有一些无边朱文印(如简琴石的长方印“琴斋”、陈师曾的方印“渊”)和亚字边印(如叶露渊的“星蜂”、“景苏庵主”)。



简琴石篆刻作品:琴斋


在民国篆刻家中,简琴石和乔大壮是众所公认的金文印大师。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作品直至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渐为人知。简琴石是一位书画印全能的艺术家,其甲骨书法早在三十年代即已闻名遐迩,并著有《甲骨集古诗联》行世。我们从《琴斋印留》和《琴斋书画印合集》中不仅可欣赏到他的天真率意的甲骨文印,而且也能领略到许多凝重浑穆的金文印和别开生面的金文边款。乔大壮的篆刻直接古玺和黄士陵。他在继承战国私玺和黄氏光洁妍美、爽朗刚健印风的基础上,对入印文字进行了适当的变形优化,使之更加灵动、更加含蓄,同时也更具有青铜器铭文的装饰意味。作多字印,如果用秦篆或缪篆一般来说较为容易,如果用金文难度较大。乔大壮正是以擅作多字印而称誉印坛。也许是因为乔大壮精通古典文学的缘故,以他的作品往往文辞较长(内容多出自先秦典籍与古代诗文),其思想性和文学性都显得十分突出。



▲苏金海篆刻作品:邵希平玺


建国以后至1966年这17年间,篆刻创作大体上是沿袭民国篆刻的类型和风貌,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变化。“文革”之后,尤其是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篆刻艺术得到空前的普及和发展,一大批诸如《古文字学导论》、《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等古文字论著及《古籀汇编》、《金文编》、《古文字类编》等工具书相继问世;《金文总集》、《三代吉金文存》及《古玺汇编》、《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选》等金文图录和古印谱的出版,为金文印的发展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外部条件。自从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日益加强,“篆刻热”已从中国大陆扩展到了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捷,人们的审美取向趋于多元化,金文所具有的绚丽多姿和极强的可塑性在某种程度上正可满足人们的需求。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第二届国际篆刻艺术大展”,共展出印作149件,其中以金文入印者47件;同年在南京举办的“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展出印作406件,其中以金文人印者145件;1990年山西省出版的《台湾千印选》收入印作35件,其中以金文印者20件;同年西泠印社出版的《现代印选》收入印作350件,其中以金文入印者122件。从海内外各种展览和出版物中,可见当代印人以金文作印者越来越多,作品的风格、形式和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广大的金文印作者正继承和发扬前辈印人在金文治印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努力从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及甲骨、封泥、泉币等吸收养分,进一步充实、丰富自己的创作。



▲苏金海篆刻作品:忠信者交之度


放眼当代金文印坛,真可谓人才济济,百花争妍。老一辈印家如王北岳、王壮为、蒋维崧、康殷、杨白匋等老当益壮,雄风不减当年;中年印家如马国权、熊伯齐、傅嘉仪、祝遂之、陈茗屋、赵世超等正值年富力强,佳作频出;青年印家刘绍刚、黄尝铭、魏杰、许雄志等如初生牛犊,敢想敢为,创作了不少富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在当代著名的中年篆刻家中,多数人都有以金文作印的经历,但他们只是偶一为之,由于数量极少而未能产生影响。若论中年篆刻家的金文印成就和影响,熊伯齐和祝遂之是理所当然的佼佼者。熊伯齐的作品粗犷凌厉,善于变形;祝遂之的作品浑朴苍润,重在意境。


毋庸讳言。当代金文印创作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首先是篆书不受重视,有许多学印者缺乏最起码的篆书基础,对金文更没有进行过较深入的研究和临习,因而所刻作品不是字形支离怪诞,便是平板僵化;其次是急功近利的思想泛滥,有些作者错误的以为一般读者不识金文,因此可以在用刀时荒率狂舞,他们用笨拙的汉印线条来取代质朴圆润的金文线条。更有甚者以细弱的单刀来刻金文,使金文的意趣丢失殆尽。


金文印创作自明代中期起,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其间虽然曾产生过文彭、何震、丁敬、黄士陵、简琴石、乔大壮、沙孟海等一批杰出的印家和优秀作品,但金文所蕴藏的巨大潜力还未能充分地释放出来,金文治印的规律还有待于篆刻家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我们期待着更多的优秀金文篆刻家出现和更多的优秀金文印作品问世。



▲原稿扫描件


(原载1995年《书法导报》)


微评:

相对于秦汉印的庄重典雅,金文印总给人一种新奇、活泼、奔放的感觉。这种洒脱之美、自由之美,根源于金文文字本身的奇诡多变、恣肆古雅。清代至民国的印家在金文印创作领域做了很多尝试,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他们的作品对于丰富篆刻美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如何在前贤作品基础上持续创新,达到更高的艺术高度,是当代金文印创作爱好者们的新使命。


——庵角山人


作者简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安印话(第10期):我读《金海印谭》的六点感受
线条乏力,劲迈不足?陈靖第七届兰亭奖获奖作品集评
铁笔舞动 石上生花——《苏金海·书法篆刻》品读
邹涛: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
凌剑:在武功山中默默潜行的青年书法篆刻家
“闹着玩玩的”刘绍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