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商周金文中的族徽和人名研究》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31

第二节 族徽和人名

图像文字中的人名含义,古今一直缺乏研究和论证。郭沫若对“天黾”图像文字的解释是值得肯定和有价值的。

这个著名的考证案例出现在对《献侯鼎》铭文中“天鼋”二字的考证上。大家知道,在商周青铜器铭文上经常出现一些图像文字,如下图1所示:

等等,这类图像文字数量众多。它们出现在铭文的开始、尾部或者中间。是族徽符号还是象形文字,或者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人名……古今学术界众说纷纭,难成定论。《献侯鼎》铭文中出现的“天鼋”二字,也就是上述图形文字中的第二个,在商周金文中它具有多种变化,我们制成下图2,供读者了解:

郭沫若以精湛的学术素养和见识,一下子把握住了这一图像文字的内在含义所在,他大胆地提出:“天鼋二字,原作口,器铭多见,旧释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周语》‘我姬姓出自天鼋’,犹言出自黄帝。”

“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之说,真可谓如划破苍穹的闪电,一下子解决了千年历史悬案!口为天鼋即轩辕黄帝之说,至今已是不争之史实。

——郭沫若对“天黾”的解读最重要的意义乃在于:图像文字并非全是族徽,有些是人名,有些则是神话信仰符号。这是我们以下两节要集中研究并提出的最新主张。

商周古文字史料中是否存在对“蚩尤”的记载一直是学术界很感兴趣的一个研究课题。可是,迄今为止,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就是:古文字学界和考古学界、乃至于古代文学界至今对此一直是附诸阙如的。过去,有人曾提出上“止”下“虫”组成的“口”字就是“蚩”字,此说显然过于臆断,而且缺乏具体的论证过程和坚实的史料支撑,不但根本不足为信,反有故弄玄虚之嫌。关键是此说实际上是直接抄袭丁山的《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一书中的观点而来,见该书第401页:“其下从虫,上从止,显然是蚩尤之蚩的本字”。

虽然学术界至今为止并没有给出“蚩尤”存在的真实可信的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证据,但是并不妨碍我所敬仰的著名学者李学勤长期以来大声疾呼中华文明是炎、黄、蚩三祖的产物。据说,此说今天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和支持效应。

在上古文献史料中大量出现的“蚩尤”,难道在古文字学和考古学中一点也找不出关于“蚩尤”的文字记载痕迹和图像证据吗?!非也。应该说,因为“蚩”字还没有被学术界所识读出来,才出现了古文字学界和考古学界、乃至于古代文学界至今对这一基本问题一直是附诸阙如的现象。本文核心要点就是考证并识读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蚩尤”。

一、“蚩”、“尤”二字在商周金文中的识读与考证

在“蚩尤”二字中,“尤”字早已经被识读出来了。如:

《史墙盘》中的“尤”字写作:口

《楷伯簋》中的中的“尤”字写作:口

关于“尤”字的意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异也。从乙右声。”但是,这个字也经常被写作“尢”。在“蚩”和“尤”二字中,最为关键的是“蚩”字。因为“尤”字已经被识读出来了。但是,这只是一般意义上的“尤”字含义。

涉及到“蚩尤”的“尤”字的具体含义,我们将在下面的《“蚩尤”名字读音和内在含义的最新解读》一节中进行详细考证。

最为关键的字是“蚩”字,《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蚩,虫也。”但是,《广雅》中对此的解释是:“蚩,乱也”。丁山在《中国古代宗教和神话考》一书中主张:“蚩之本谊,当是虫之可以为灾害者也。引伸之则为灾害。”

识读“蚩”字的唯一途径就是从上古时代有关“蚩尤”的形象、图像记载入手。因为图像证据是记录并保存象形文字造字之初最为重要的形象特点和相关信息的最有力证据,也是远古时代汉字字画一体化阶段的反映。目前在证据学界(特别是司法学界)正在热议的图像证据无形中成为我们本论文的研究着眼点之一。

关于蚩尤的形象,目前传世文献的记载有以下四说:

一、根据《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中的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二、根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中的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三、根据《述异记》中的记载:“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四、《路史·后纪四·蚩尤传》中罗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此即著名的以饕餮图像解蚩尤之说。我们在下文《“蚩尤”和青铜器上饕餮形象的关系研究》一节中单独给予研究。

综合上述记载,目前传世最早的有关“蚩尤”的图像文献证据出自东汉画像石。见如下图3:

其中,我们将这里的蚩尤图像提取出来,加以放大如下图4:

请注意这个图像的结构。

那么汉代画像石的图像究竟是继承了古佚书《归藏·启筮》和《龙鱼河图》中的相关记载并予以图式化而来的、还是汉代的艺术家们首创的呢?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我们无法立刻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根据上述三种文献的记载,蚩尤的三个形象特征又主要体现在一个最主要的方面,那就是“八肱八趾疏首”。试一一加以解释如下:

首先是八肱。

所谓“八肱”,肱,《说文解字》中为:“肘臂节也”。“八肱”又可写作“八纮”,它的引伸义是指四方和四隅,《淮南子》中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纮”之说。因此,“八肱八趾疏首”中的“八肱”是指指向四方和四隅的八条手臂。

其次是八趾。

所谓“八趾”,古时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它和上面的“八肱”是相对应的,也是指指向四方和四隅的八只脚。

最后是疏首。

所谓“疏首”,疏,《说文解字》中为:“疏,通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伸为疏阔、分疏”。袁珂解释为:“疏首就是长着分叉的脑袋。”可是我看这里出现的汉画像石中反映的蚩尤形象,并不是长着分叉的脑袋,而是梳着分叉的辫子或者说戴着分叉的头饰。

我们把上面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图像,采用国外司法证据学上新兴的图像证据演绎法,加以文字化处理,一次得出变化过程如下图5:

通过上述七个图形的演变过程图,我们可以立刻看出来汉代画像石中的蚩尤其实是继承了商代中晚器的一件青铜器上的特殊字形的铭文而来。在上述变化过程中,“八肱八趾疏首”的形象特点一直保持不变,形成了完整而可信的证据链。

——而这件青铜器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中。

此字收录在《金文编》附录第147号图中,容庚也不认识此字。见如下图6:

从原始图形1到原始拓片7之间,使用传统的音训、字训、义训、转注、假借等等各种考证方法,也无法将此两者联系起来,但是一旦我们使用图像证据演绎法,在保持基本特点不变的大前提下,就立刻得出了这两者之间的演绎关系。

罗氏在编著《三代吉金文存》时不知道这个图形文字的含义和读音,故此他就直接写作《亚口鼎》。刚才我们考证了“疏首”的含义就是梳着分叉的辫子或者说戴着分叉的头饰。但是,通过对《亚口鼎》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疏首”在商周铭文中的造像是图7

这一造像和“夨”字的金文写作虽然很接近,但是在整体构图、笔画粗细、手足位置、头的长短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同时也从图像上说明了疏首决非“长着分叉的脑袋”,而是戴着头饰、向左侧歪曲的头部造型。我们将此造型和“夨”字字形对比如下图8:

通过上述考证,我们可以直接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铭文中记载就是蚩尤的造型,进而也就具有了说明该铭文的含义和读音,而我们通过殷代《尤辛爵》铭文的记载,已经知道了当时“尤”字的写法,则这里的名字只能是原始的“蚩”字。而原始的“蚩”字在字形上还保留着“八肱八趾疏首”的造型,甚至今天的简化汉字依然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更肯定了此字为“蚩”字的可能。

因此,“蚩”字应该就是象形字。于是,著录在《三代吉金文存》第二卷第九页第五张拓片的青铜鼎的准确称呼应该就是《亚蚩鼎》。它是殷代晚期的文物。

这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蚩尤的最真实可信的、最直接的考古学证据。

有关蚩尤文字史料在殷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出现,以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证据证明了蚩尤神话和历史人物的出现的历史时间段,即在殷代中晚期蚩尤传说就已经真实存在。

二、黄帝“画蚩尤像”说神话的原始宗教含义

现在,我们需要考察汉画像石中蚩尤图像的来历问题。

承上所述,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龙鱼图》已经出现了“蚩尤没后,天下复优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记载。可是,这个画像的人是否就是黄帝本人呢?

答案是否定的。

请注意这里的“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之说,它告诉我们;最早给蚩尤进行画像的应该就是黄帝。可是,根据《世本》(王谟辑本)中的记载:“史皇作图”。宋忠注解为:“史皇,黄帝臣。图,谓画物象”。可见真正承担起画蚩尤图像的应该是黄帝手下的史官“史皇”。“史”字表明了他的工作性质,而“皇”为其私名。

关于“史皇”,高诱《淮南子注》以为:“史皇,苍颉也。”《春秋元命苞》也赞成此说,并进一步补充说:“苍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但是,张澍《世本粹集补注》中则主张:“然《路史》引《世本》云史皇、苍颉同阶,是史皇非苍颉也”。

虽然尚无定论,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史皇”是应黄帝之命、画蚩尤图像以达到“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的效果。这应该就是古佚书《归藏·启筮》和《龙鱼河图》中的相关记载的直接来源,也应该就是汉代画像石中蚩尤图像最为深厚的历史渊源。表现在商周铭文中就是图像化的那个著名的形象,见下面的摸写图和拓片图9:

总而言之,黄帝画蚩尤图像真正开启了远古时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及其祭祀活动中的仪轨问题,也是后代宗教活动中出现符咒现象的直接先河。这使这一行动具有了特别重大的宗教意义。更是中国古代图象文化史的直接源头和始点。

三、“蚩尤”名字读音和内在含义的最新解读

关于“蚩尤”的名字,古代异说很多。《说文解字》对“蚩”字的解释是:“蚩虫也”。《释名》中的解释是:“蚩,痴也”。其贬损之义十分明显。

《史记正义》引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史记集解》引应劭曰:“蚩尤,古天子”。《史记索隐》中又注释说蚩尤“盖诸侯号也”。

关于“尢”字的意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曲胫人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尢本曲胫称,引申之为曲脊之称。故人部偻下曰尪也。”可知“尢”字也就是“尪”字。见《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周礼正义》中注解说:

巫尪,女巫也。并以巫尪为女巫,则尪是劣弱之称,当以女巫尪弱故称尪也。或以为尪非巫也,巫是祷神之人,尪是瘠病之人,二者非一物也。尪是病人,天恐雨入其鼻,俗有此说,不出传记,义或当然,故两解之也。《檀弓》云:“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曰:‘天久不雨,吾欲暴尪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暴人之疾子,虐,无乃不可与?’”郑玄云:“尪者面乡天,觊天哀而雨之。”又曰:“然则吾欲暴巫而奚若。”郑玄云:“巫主接神,亦觊天哀而雨之。”彼欲暴人疾而求雨,故郑玄以为觊天哀而下雨。此欲烧杀以求雨,故杜以为天哀之而不雨,意异,故解异也。《礼记》既言暴尪,又别言暴巫,巫、尪非一物,《记》言“暴人之疾”,则尪是病人,或说是也。

由上述论证可知:“尪”具有“巫”的神格特征。也就是说,“尢”字具有巫术神格特征,所以才出现“巫”、“尪”并举的现象。历史文献记载能够呼风唤雨的“蚩尤”证明了他具有“巫”的神格特征。首先,《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而当时能够指使风雨的人肯定是通巫术的。其次,《龙鱼河图》中记载:“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还是进一步强调他的“变化云雾”这一巫术功能。第三,《春秋繁露·求雨》中记载:“夏求雨……其神蚩尤”。

因此,所谓“蚩尤”,它的准确读音和内在含义应该是“蚩尢”,也就是“蚩尪”。后世写成“蚩尤”当是以表面的读音和意义隐藏了内在的真实的读音和意义。由此来看,“蚩尤”的名字其实只是单汉字“蚩”,而“尤”(尪)则是对其巫师身份的说明。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我们主张对“蚩尤”名字的考证和商周铭文史料研究集中体现在对“蚩”字的研究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师嫠簋铭文,55,鼓|说文解字|蚩尤|雷兽|铭文|黄帝
为何很厉害的人被称为“牛人”?!
毛天哲:覘公簋与“王命唐伯侯于晋”考释
“嬴”
说文解字——卌
仓颉造28字的研究与诠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