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他崇尚浙派,始终把握住丁敬“有个性的汉印”这一统筹传统与出新的创作准则。余正先生夸赞他的篆刻:“不愧前贤,可启后来”。本期节目,我们带您了解西泠印社理事陈墨先生的篆刻艺术以及他对浙派篆刻在传承与发展上的理解。
电视播出:浙江电视台民生休闲频道
1月4日23点
(全片建议在WiFi环境下)
有清三百年篆刻流派史,尤以『浙派』声明最著、流响最远。陈墨崇尚浙派印风,他认为秦汉印风是典范,丁敬西泠八家印风是典范,但自己也得创造出“有个性的印风”,才能推动这门艺术向前发展。
著名篆刻家余正先生说:“当今篆刻艺术正回归到尊重、继承优秀传统并出新求变的大道。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有极强的自净能力,不涓细流,荡污涤垢,方能汇聚成浩浩荡荡的历史文化长河。这三十多年,正是陈墨学习成长的岁月。能从青年爱好者成为当今中国印坛的创作中坚,源自于他一直来坚定的创作信念。
陈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西泠印社理事):浙派印章在文人篆刻里面是比较典型的,是有代表性的。浙派篆刻的缘起主要有两大元素。第一就是时间和环境,第二是地点和人群。浙派兴起的时间段是在乾隆年间,乾隆年之前比如说明代,以文彭、何震为代表的文人篆刻已经兴起了,当时的印人虽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是没有深入进去,完全是按照他们自己当时的理解,把篆书写到印石上,以自己对篆刻的一些理解在刻。那么刻着刻着后面跟风的人也是这样跟着,这个风气弥漫开来以后方向就越来越偏离。到了乾隆年间已经是一片颓废之相,以为传统就是那种精致、漂亮、设计取巧、开始趋向于那种妩媚的状态。当时丁敬看到了这种现象,他认为篆刻到了这个地步已进入了绝境。丁敬是一个很典型的文人,所以以他的胆魄和他深厚的学养,他洞察到这个情况必须改变。篆刻应该回归到秦汉印,它才有出路。在尊重秦汉印,继承秦汉印的基础上,来创造新的风格。用丁敬的话来说,就是要创造有个性的汉印。
陈墨是浙派传人,又是余正先生的弟子。以自己的汉印底子,在印面的方寸之上,在线条的疏密之间,在铁笔的纵横之中,披露出跌宕迤丽的气息,古朴遒劲的气势,深邃丰裕的气韵。而说起陈墨的篆刻,却不得不提他与恩师余正先生的情分。有人说,陈墨是幸运的,幸运的是他虽岀于自学,却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余正先生的嫡传弟子。一把刻刀从不放弃,弹指三十多年过去了,名师出了高徒!
采访:余正老师其实也是浙派印的一个代表人物,您是如何看待这种传承的?
陈墨:这种师承关系对我们来讲,实际上是比较自然的一种方式,余正老师,是我和我的师兄弟们非常崇拜的一个老师,所以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学浙派篆刻。余正老师又是韩登安老师的学生,韩登安老师的老师又是王福庵,王福庵是民国时期新浙派的代表人物。他把传统的丁敬他们这一路的浙派风格,更加地美化,更加地适合当代的观赏性。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就是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审美要求来变化,在传统浙派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浙派。韩登安老师是正宗的继承了王福庵先生的衣钵,余正老师也是继承了韩登安先生的衣钵,我们现在就是在余正老师的指导下,继续在学习浙派篆刻。所以这种传承关系,也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方式。
陈墨篆刻作品
陈墨的篆刻,“师其意不师其迹”,既以浙为宗,又上溯秦汉,下至近现代,博采众长。推刀之际,携带着一种冲决桎梏,破网求出的创新精神。朱文印要去掉边框是极为困难的,而陈墨正是朱文印边框的排除者。陈墨不是先将边排除掉再来结构印文;而是在结构印文之后觉得边是个'多余'的东西了。“无边'的成立,靠的是印文本身的完全自律,能够'慎独'。'无边'的成立,靠的是内在的自觉,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说到陈墨今天在这方面的造诣,与其说是说'妙手偶得',还不如说是'烂熟于胸'。
陈墨:我刻的无边朱文印是受到了汉印里面有种叫“烂铜印”的影响,汉印里面有几种风格,一种是烂铜印,就是本来有边的,因为年代久了磨损掉了,或者是边紧紧地粘到了文字,这个上面给了我一些灵感。另外一种就是封泥,汉印盖到封泥上拓出来的效果。外面的边不算,里面的轮廓基本是无边的,它也给我一点启发。再一种,汉代还有一种印章叫某某千万,是商人用的一种符号印。带点吉语印的这种商人用的符号印,也是不带边的。我觉得印章不带边也能成立的。这种印风在一段时间探索以后,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我还喜欢刻的一路印是细白文印,是受到了汉印当中的一种玉印的启发。汉印里面有一种的玉印是手工刻在玉上,线条都刻的比较细,比较工整。另外一种就是将军印,就是汉代将军要临时出发去戍边,临时出发去打仗,临时给他封官某某将军。这个时候铸印时间不够。就临时凿印,临时有一个印胚上凿出一个某某某将军章。发给他,他就可以出发。在这个基础上,我受了这两种印风的启发以后,又加上我自己对于印章美学的理解,加上我在书法上一些相同的元素,我把线条加上了一些变化。既有书写感,又有刀味,再加上石头本身的一种崩裂感。出来的线条比较有味道,比较丰富有变化。
汉代铜印
汉代将军印
汉代封泥
《唐韵朱痕》是陈墨近年来编著的第四部印谱。前三部《湖山鸿雪》《西溪流韵》《西泠文藻》是他组织西泠印社社员集体创作的,这一部则是他个人的作品集。四谱从内容选材、篆刻水准、装帧印刷等方面综合考量,都是当今印坛第一流水平的集子。文艺复兴三十多年来,篆刻这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的势道之大,范围之广,史所未有。
陈墨这部印谱的总体风格典雅清新,精能秀逸,尤以汉白文玉印、小篆朱文印及他探索多年的无边朱文印更为出色,佳作迭见。余正先生说:“陈墨这四十八方印,最值得赞美的还有小楷边款所展示的功力,精整秀丽,章法缜密,神似八家秋堂之作,观之不忍释手。真可谓不愧前贤,可启后来,为他们一辈中之姣姣者也。”给人治印,陈墨往往会精心留下一个边款。或说明印文内容,或注解印面篆字的出典来源,或表达自己的艺术见解。既见字法、章法、刀法功力,又有浓郁的文学气息,被人誉为“掌上书法”和“微型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