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书章法中的呼应技巧与起承转合,你了解多少

草书形式表现中关于字形的“大小”、字势的“欹侧”、行间的“疏密”、墨色的“浓淡”等对比与调和的手段反映了“多样统一”的艺术规律,对比作为制造矛盾的一方是在相邻个体之间存“异”,调和作为解决矛盾的一方是在个体差异中求“同”,在各种书写元素的对比中通过“平衡点”营造出新的秩序感,在视觉与心理上往往给人以安定的感受。

对比呼应
孙过庭《书谱》有言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指出了字与字之间要相互呼应,呼应的准则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对比呼应的多样技巧,需要字法、笔法、墨法的丰富变化来达成,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穷变态于毫端”的技法,最终构成完整的章法空间布局。
在草书经典作品中对比呼应的手段有着多种形式表现,通过局部情节的冲突与协调,使得艺术作品生动而耐人寻味。正如刘熙载《艺概》中说:“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
在章法形式复杂变化的结构关系中,“对比”作为发展的一方往往随机而成,纵意所如;“呼应”作为辅助性手段,调整局部形态。二者是匹配关系,共同调和全局的主旋律。
(1)横向呼应
所谓横向呼应,指的是作品篇章前后的横向空间中的布白对应,不等同于“对称”。草书空间的营造中,如果两处长笔在同一水平线上就会造成空白的雷同,所以长笔的空白呼应一般采取相对的位置。
祝允明六十六岁时书草书七律诗《闲居秋日》,长卷字势跌宕,行间紧密穿插,又不时放笔纵横,依次有“少”“中”“砂”“中”“耳”“中”“斗”“行”等字在收笔时的空间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卷 56 行的草书章法排布中,明显纵向拉长的 8 处笔画都处于不同的方向和水平线,而作者更采取了不同的轻重感觉以调和相邻的变化。纵横的笔画在书写节奏和势态方向上的巧妙排布,便不会造成视觉上的单调感。
(2)斜角呼应
草书章法空间形式上的对比呼应,也常常表现在书写节奏轻重缓急的对比中。作品中的相近元素以斜角呼应的方式出现使得作品局部相邻部分的对比关系更为强烈。在王铎草书《高适七绝万骑争歌杨柳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首先,开头的“万骑争歌”四字墨色浓,倾向于厚重感,字与字之间的连属较少,与中间一行末尾的“欢洽”二字,和第三行中段的“总”字形成三角区域的呼应关系;
其次,首行中段的“杨柳”二字线条细劲缠绕,墨色较轻,字势跌宕,与第三行的“相看”二字、末尾的落款“王铎”二字又组成了另一个呼应的三角区域,营造出强烈而不紊乱的视觉冲突。

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可视为章法全局的黑白平衡之道,始于太极阴阳之平衡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也是互补的。书法布局运用有无、黑白、聚散、疏密等多种方法,共同营造出章法方位空间的虚实关系。清代书学家蒋骥在《续书法论》中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此章法之妙也。”
草书空间布白中的黑白、疏密,即是虚实的关系,合理运用便有相辅相成之妙。在布白上,凡茂密处要“运实为虚”,即为实中有虚,或通过字势的情态,或通过笔法的方圆,或通过墨色的淡远,在密实之处增加空灵的成分;疏旷处要“以虚为实”,即虚中有实,以不写为写,通过字势和笔势的流动和呼应取得虚而不空的效果。

紧迫处拉长笔画使其松,浓湿处要运之枯以协调。一字有一字的变化,一行有一行的空处。处理虚实、黑白的关系,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方法。绵密者当以舒朗为映托,疏阔者也须有紧密作调和的连接,这种对比调和的布白原理是始终不变的。
草书节奏韵律中的“起承转合”
节奏韵律是多样统一规律的另一体现。节奏指运动过程中有秩序的连续,构成节奏有两个重要关系:一是时间关系,指运动过程;一是力的关系,指强弱的变化。这种力的强弱变化在时间中的运动过程就表现出节奏,在节奏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元素排列以丰富发展便形成韵律。
草书的节奏韵律,主要是通过画面形态的有机分布而表现出来的。历史上的书法作品中既强调空间疏朗同时墨色又淡的很少,因为容易产生涣散的视觉感受。反之,空间茂密的作品整体性强。
隶书字距大,行距小,容易形成横向的联系;楷书字距小,行距大,容易形成纵向的联系;行书、草书字距更小,纵向的联系更强烈。
草书艺术正是在其章法上把性质同类的因素纳入作品的节奏处理中,取得了量度上的和谐感,“起承转合”便是节奏韵律的重要表现方式。
”是作品的开始,确定了全篇基调所在的维度;“”则是情节的发展、过渡;“”则随着过渡成分的积累,情节发生合理的转折,呈现主题;“”作为结尾,呼应全局,启人遐想。
草书章法形式在篇段节奏上有“动与静”“疾与涩”“收与放”等多对关系的承转,是作者实现情感变化的基本手段,动静二者相互依存,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次之分,每幅草书作品不论开篇书写的节奏情形,在其后的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王羲之《寒切帖》,笔者尝试将全篇理想化地分为起、承、转、合四段(以横向红色辅助线划分段落),可以发现在每一个段落的分界处上下部分的书写势态联系紧密,第二行的“书知”、第三行的“不之”、第四行的“食至”等字或为节奏相承,或为意蕴相近。此外,在各分段的书写仍有局部细节的过渡承转,开头“十一月廿七日”几字沉郁顿挫,极为厚重,直到第二行的“八日二书”线条逐步变得轻快。
第二段和第三段延续着节奏的承转,最后一段疾涩相生,末尾“羲之报”三字复为粗重,与首呼应,简单的五行笔墨如音乐中的自由之极长音,声调跳转回旋,置于任情恣肆的承转变化。
艺术美依托于形式的表达,草书章法的形式构成作为艺术门类的一角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多样统一”较为全面地涵盖了草书章法形式空间概念上方位形势对比协调的布局观和时间概念上起止动静平衡的节奏韵律美。
本文节选自《 美术大观》
原题为:《“多样统一”——草书章法形式构成原理探赜》
作者: 张东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论文】书法的诗意化境界追求
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
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转载)
关于书法线条种类、运用的理解
计白当黑 奇趣乃出(之二)——论布白的面积
晚明倪元璐,以轻涩枯燥的擦痕,造成了黑白轻重虚实间的对比效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