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印系列|古代官印的印面变化

在之前的「印系列」中,我们一起回顾了印钮发展变化的历史,分析了不同类别印钮的特点:

印系列 | 从汉到清朝,从实用到工美艺术(上)

印系列 | 从汉到清朝,从实用到工美艺术(中)

印系列 | 从汉到清朝,从实用到工美艺术(下)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一起来看古代官印印面的发展变化。

古代官印以篆书入印为正统,因为篆书结体精整端正,线条凝练匀一,结构平衡对称,且屈曲排叠的字体具有很强的防伪功能,不易被模仿,在官方文书和场合下使用,可以保证「凭信」的唯一性,因此,从秦汉至清,官印的印面文字皆以篆书为正统,少有变化。

先 秦

先秦时期印章称为「玺」,是一种通称,分为白文玺和朱文玺。前者多加边栏,或中间加一竖界格,印文有铸有凿。后者大多宽边,印文铸造而成。先秦时期,印面用字较杂,多用铭文、大篆体。

齐国铜鼻钮「司马敀(pÒ)鉩(xǐ)」鉨 (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战国·齐

尺寸:印面2.3×2.2厘米,通高1.4厘米

印面:鉨面有阴线边栏。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白文,右上起顺读「司马敀鉨」。

韩国铜鼻钮「武遂大夫」鉨 (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战国·韩

尺寸:印面1.3×1.3厘米,通高1.2厘米

印面:鉨文为战国古文字体,朱文,右上起顺读。鉨文中的「大夫」二字作「大﹦」,是一种省文,常为相通两字的连写。

秦 汉

秦汉印主要分铸、凿两种,印文大多为摹印篆,平正谨严。

摹印篆起源于秦,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方形印面的形状发展而来的,笔画和转角处带有方意。此外,秦人为了让印面上的字体更加规整,还安排了「田」字格和「日」字格(方印为田字格,长方印为日字格),印文通常是凿刻白文,很少铸造。

铜鼻纽「右公田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秦

尺寸:印面2.1×2.2厘米,通高1.6厘米

印面:有阴文界格,呈田字格式。印文为秦篆字体,白文,两竖行排列,右上起顺读「右公田印」四字。

此为秦王朝管理公田的官吏之印。

汉印的字体有缪篆(mou zhuan)、鸟虫书和隶书三种,其中,缪篆占了大多数。

缪篆是汉对秦摹印篆的沿袭。汉缪篆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

总体而言,汉印大气端正,平正而不平庸,字体结构匀称,笔画饱满,无界格亦不乱。

「楚骑千人」铜印 (徐州博物馆藏)

年代:西汉

尺寸:印面边长2.1厘米,通高1.7厘米

来源: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

印面:印文为篆书「楚骑千人」

「楚骑千人」为楚国军队中直接统兵之官,秩六百石。

缪篆印刻的风格形式一直沿用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少有变动,直到隋代,绢纸广泛使用,印章形制发生改变,入印文字也随之产生变化,不复为缪篆了。

隋 唐

隋唐,竹简被纸张代替,在印章的使用上,也相应地摒弃了按于泥块上的「封泥」的方法,转而以蘸上印色直接钤于纸上的方法替代。

为了使印钤在纸上更为醒目,印文也从凹进的白文改为凸出的朱文;印面均有边栏,且边栏变宽。

同时,印面尺寸相较秦汉时期增大不少,印面大小被用来区别官职和品级的尊卑高低。

由于印体加大,公印不像秦汉由官吏本人佩带,而是转为发给官署,完成了由职官印向官署印的转变。公印不再佩带而变为匣装,置诸衙署。

印文主要为小篆,屈曲盘绕,篆法不如秦汉谨严,更体现出一种阴柔气质。

观阳县印 (天津博物馆藏)

年代:隋

尺寸:印面边长5.3厘米,高5厘米

印面为观阳县印;印背刻「开皇十六年十月五日造」。

观阳县在今山东海阳县西北发城镇。以在观水之阳为名。

隋唐印文主要为铸造或凿刻而成,不过唐初又出现了一种焊接成印的方法,即用薄铜片裁成长短不一的小段后,先以小篆字样盘曲笔画长的主笔,再连接剩余的短小点画。印文多为圆曲笔道,不作方折处理,如蛇绕之状,圆而有力,故称蟠条印。蟠条印的一个优点是所钤印文更加清晰,不过因其制作难度大,所以并不常用。

此外,秦汉时代官印从不署款。而从隋代开始,官署印有了刻款的先例,开印背凿款之先河。

铜高鼻钮「中书省之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唐

尺寸:印面5.7×5.6厘米,通高3.9厘米

印面:印文部分出现重叠的笔画,朱文,右上起顺读「中书省之印」。印背有楷书体刻款「中书省之印」。

此印以蟠条印的方法制成,因印文是以薄铜片折成,故钤盖后有铁线阳文之感,为少见的唐代官印遗物。蟠条印法在部分宋代印章的制造上仍有保留。

宋代官印依据等级有不同的名称:帝、后及太子印称「宝」,各级军事、行政机构印称「印」,其属吏及诸军将校印称「记」、「朱记」。

宋初百废待兴,官印一度袭用五代旧印。后重铸公印时,印文嵌「新」或「新铸」字样,以区别于五代公印。

印边栏较之印文粗重一倍,印面增大,印文直接铸造。笔画相比唐印更加曲折婉转,字距较近,疏密相当,联为一体,后人称之为「九叠篆」。

(注:九叠并不是说确有九处笔画折叠,而是代表多的意思,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的繁简确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

宋徽宗 内府图书之印 印文为九叠篆

 截取自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

唐宋时期中下级官员使用「朱记」印。朱记印以隶或楷书入印,章法结构拙朴自然,不作刻意安排。印面多为长方形,开后世隶、楷书入印的先河。


具体资料不详

夏 辽 金

西夏不同于古代其他朝代用方印,它独用圆角印。印文皆为西夏白文,使用边框,笔画粗阔。印文吸收了宋朝流行的九叠文特点,印面安排匀整饱满。公印中多为上下排布的二字「首领」印。

铜柱钮「首领」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西夏

尺寸:印面5.5×5.5厘米,通高5.3厘米

印面:印文为西夏文字体,白文,释为「首领」

西夏官印文字始终如一采用的是西夏文字。西夏官印形制特殊,方印圆角,印文基本以对称形式排列,两字者上下对应,四字者均分,六字者左右两列对分。印字结构是经过改造的篆文,铸文较宽,笔画与边栏等宽。

辽的印文有的用汉篆文,有的用契丹文,契丹文分为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明清后失传。


铜柄钮「副统之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金

尺寸:印面6.5×6.3厘米,通高4.0厘米

印面:印文朱文,叠篆字体,右上起顺读

此印为统军司副官之印。

金早期官印基本同宋印,中期官印具有代表性,一般于印背左侧刻造印机构名称,右侧刻铸印年月。印台侧面刻印文名或印章的编号。印文皆为汉文,布局规整,篆字笔划干净利落。

在八思巴文创立之前,元印采用汉文九叠篆,八思巴文创立后,印文则为八思巴文,背款皆为汉字。印面规整匀称,棱角分明,吸取了九叠文的特点。印面边栏明显变宽。

铜柄钮「太尉之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北元

尺寸:印面10.0×10.0厘米,通高9.5厘米

印面:印文为八思巴文字体,朱文,左上起顺读

此为北元政权官印。元朝担任太尉之职见于史籍记载者皆为元政权在中原统治时期。

明 清

明代皇帝、王府及内阁的印文为玉箸篆(小篆的一种),玉箸篆如玉筷,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将军印用柳叶文,其余百官用九叠篆(明代九叠篆中大多数都做到了九层横画),也是最常见的官印。

铜柄钮「鳌山卫后千户所百户印」(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明

尺寸:印面7.1×7.1厘米,通高8.8厘米

印面: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右上起顺读

此为明代官印。明代实行卫所兵制,卫下设千户所,千户所之下设百户所,以百户为长官,统兵112人,分为二总旗,十小旗。

清代印文有蒙古文楷书、满文、汉篆等。最常见的是印面上对照出现满汉文,有半为汉文篆书、半为满文九叠篆的,也有篆文、满文和篆体化满文三种字体合一的。汉篆中九叠篆并不流行,更加青睐玉箸篆、悬针篆、柳叶篆等。

清「二十五宝玺」之一:「皇帝亲亲之宝」(故宫博物院藏)

年代:清·乾隆

尺寸:印面7.2×7.2厘米, 通高7.7厘米

印面:入印字体左侧为满文篆书,右侧为汉文篆书

二十五宝玺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此「皇帝亲亲之宝」为白玉质,交龙钮。另据《交泰殿宝谱》记载,此宝作「以展宗盟」之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官印上的汉代篆书,端庄静穆、疏朗古拙
篆书演变之九叠篆的来龙去脉
容轩读印——魏晋南北朝官印
北京故宫馆藏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院藏古玺印(战国 秦)官印集
清代官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