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研究丨“三大行书”的共同特征探讨

作者:张冬冬

摘要

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宋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本文主要从历史背景、创作原因等五个方面探讨了一下他们的共同特征。这样的探讨对于我们学习书法和鉴赏作品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共同特征

正文

一、何谓“三大行书”

1.《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作于晋永和九年, 据序中所记, 修禊时节, 王羲之与友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 饮酒作赋, 畅叙幽情。王羲之“挥毫制序, 行乐而书”, 创作出了流传千古的不朽名作。后人评曰“右军字体, 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 出于天然, 故古今以为师法。”该作品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目前仅冯承素临摹本与原本最为接近)

2.《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行草代表作品。《祭侄文稿》的内容是追悼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从侄颜季明。该作品是书法创作中抒情表意的典范。元鲜于枢跋语云:“《祭侄季明文稿》, 天下行书第二。”

3.《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为苏轼的中年代表作。元丰五年,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 忧愤不平中他只能作诗来抒发情怀, 《黄州寒食帖》即是他作的诗两首。作者的情怀在该作品中抒发的酣畅淋漓, 后人把它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二、“三大行书”的共同特征

1. 历久而弥新

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 我们总是能够在空白处看见朱红色的印章痕迹, 这些印章大多是一些后世鉴赏和收藏的印章。越是经典的作品这类印章出现的越频繁。“三大行书”被公认为书法中的经典作品, 鉴赏印章更是大量出现, 那么这种现象说明什么呢?

其实这些密密麻麻的鉴赏印章一方面表明这些作品年代久远, 自有其历史价值, 另一方面则证明这些作品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因为后世鉴赏书法作品的人大多是一些书法家或鉴赏家。这些人在欣赏完艺术作品后如果对该作品持肯定态度就会留下自己的鉴赏印章。

“三大行书”中无论哪一幅作品上都有不下数十个鉴赏的印章, 则恰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作品的经典性。《兰亭序》距今已一千六百多年;《祭侄文稿》距今一千二百多年;最晚的《黄州寒食帖》距今也有近千年的历史。由此可见“三大行书”在历史长河中不但站稳了脚跟, 而且历史愈久远愈显得弥足珍贵。

2. 所书为己作

王羲之虽以书法名世, 但其实他本身也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 《兰亭序》(原本已无,目前仅冯承素临摹本与原本最为接近)正是众人公推王羲之为《禊帖》诗集所作的序;《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的祭文草稿, 该作品情真意切、凝练简洁, 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黄州寒食帖》这两首诗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 并非上乘之作, 但诗中洋溢的挥之不去的悲哀之情萦绕心头, 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是其它诗作所不可比拟的。黄庭坚跋语赞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 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由此可知, “三大行书”所书写的都是作者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 这样的作品更能直接的抒发作者的情怀。作者心境的起伏会自然的流驻笔端, 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虚实的变化无不流露着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文章作为情感的内容, 书法作为表达情感的形式和手段, 在“三大行书”中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从而更加直观的表达作者的所感所想, 达到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3. 同处于逆境

王羲之作兰亭序时背负着为父雪耻的重任, 但是却郁郁不得志。公元309年的上党战役, 王旷 (王羲之父) 战败被虏, 为了为父雪耻, 王羲之从军北伐, 但是北伐军由于准备不周反被击败。王羲之当时抑郁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唐天宝十四年 (755) , 安禄山谋反, 颜真卿与其兄颜杲卿一起起兵抗击叛军。次年正月, 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俘, 因不肯投降而被凌剐处死。颜真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怀着激切悲痛的心情, 起草了这篇流芳千古的《祭侄文稿》。

宋神宗元丰二年, 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录苏轼诗文, 弹劾苏轼“旨斥乘舆”、“讪谤朝廷”、“反对新政”。苏轼惨遭诬告,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黄州寒食贴》就是苏轼被贬黄州三年后, 处于一种郁郁寡欢、积怨难平的情境下创作的。

清末刘鹗有语云:“《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 《庄子》为蒙叟之哭泣, 《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 《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 李后主以词哭, 八大山人以画哭, 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 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由此可见, 中国的艺术史实在是一部哀怨、悲伤的艺术史, “三大行书”亦不能例外。作书时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都处于逆境当中, 这不能不使人为之惋惜、嗟叹, 然而也正是这种浓烈的悲情意识造就了这些千古名作。

4. 妙手偶得之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说创作者处于一种非刻意创作的状态下往往能够作出意想不到的佳作来。经典作品的出现则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纵然是有“书圣”之名的王羲之, 在作兰亭之后又复为之多次而不可得, 只能叹曰:“此神助耳, 何吾能力致!”

至于颜真卿作《祭侄文稿》更是处于一种非创作的状态, 由于心情极度悲痛, 情绪难平, 时有涂抹, 反而更显率真。元代张敬晏跋语云:“告不如书简, 书简不如文稿。盖以告是官作, 虽端楷终为绳约, 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 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 是其心手两念, 真妙见于此也。”黄庭坚在《黄州寒食贴》后题跋曰:“此书兼颜鲁公, 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 试使东坡复为之, 未必及此。”这说明苏东坡的这幅作品也同样是“妙手偶得之”。

需要指出的是经典作品虽然是妙手偶得, 但是这跟书家深厚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看似偶然, 实则必然。倘若是一个功底浅显的人, 恐怕终其一生也不会有所谓的“妙手”。

5. 后世之推崇

“三大行书”之所以能名扬于世, 跟后世的推崇亦有密切的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特别推崇王羲之, 他对于《兰亭序》可谓爱不释手, 不但敕令当朝书家多作摹本赐予皇族和宠臣, 而且临死时命李治把《兰亭序》作为殉葬品葬于墓中。“上有所好, 下必甚焉。”正是由于唐太宗的推崇王羲之才登上了“书圣”的宝座, 其代表作《兰亭序》也顺理成章的成了“天下第一行书”。

颜真卿是唐朝开宗立派的一位大书家, 其在书法上的成就固然是其留名青史的原因,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作为朝廷重臣, 为捍卫唐王朝而最终被乱臣所杀, 可谓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德宗诏文曰:“器质天资, 公忠杰出, 出入四朝, 坚贞一志。”这样的功绩不能不影响到其在书坛的地位, 可以这么说, 纵使他的书法造诣不那么高超, 他在书坛的地位也会因后世对于他人品的景仰而水涨船高。

苏东坡是宋朝的大文豪, 可以说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他在书法上的成就。然而也正是由于后世对于他文学的推崇促成了他在书坛的地位, 其所书《黄州寒食贴》遂成为了与《兰亭序》和《祭侄文稿》并列的“三大行书”之一。

三、结论

历代书家都公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又把《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贴》列为天下第二、第三行书, 这样的排名并非指艺术上的高下之分, 而只是以创作的时间先后来排名。试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兰亭序》是名士超凡脱俗的风格;《祭侄文稿》是圣哲贤明旷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儒雅的风格。

无论是哪一种风格, 这三幅作品从艺术角度来说都已臻尽善尽美的境界。“三大行书”所共有的特征其实就是这些作品成功的原因, 对于这些共同特征的探讨无疑对于我们学习书法和鉴赏作品都有积极的意义。只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品质, 我们在学习中才能更好的把握正确的方法, 促进书法的进步和成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书基本功就这三个贴
王羲之  ·  《兰亭序》颜真卿  ·《祭侄文稿》苏轼    ·《黄州寒食帖》       ---  天下三大行书 ​
天下三大行书名气很大,《兰亭序》更是无人不知,你知道是谁封的
行书可以这么写,怪不得那么多人喜爱!
天下三大行书——这才是国风
古代三大行书的创作背景以及真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