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达66吨的坦克,装甲最厚的前脸有致命死穴,五对轮都能一炮打穿
userphoto

2022.07.02 山东

关注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虽然给参战各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式武器丛出不穷,改变着战争的模式。坦克作为一种伴随第一次世界大战发明不久的产物,在二战当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了像T-34、IS-2、虎式、豹式、“谢尔曼”等经典坦克。

在这其中,战斗全重42-80吨,火炮口径最大130毫米的重型坦克迎来了巅峰。尤其是在德国和苏联的装甲战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价值,使得世界各国对这种“陆战之王”的喜爱,丝毫没有因二战的结束而消退。尤其是在1945年9月7日盟军阅兵胜利式上,52辆代表当时苏军装甲力量最高水平的IS-3重型坦克威风凛凛的通过柏林街头,给西方政要带来的震撼不吝于“当头一棒”,直呼它为“IS-3冲击”。为了能够抵御这种装备122毫米口径大炮、全身重甲、战斗全重超过46吨的超级武器,美国、英国甚至是法国都在战后积极发展新型重坦与之抗衡。但谁也没有想到,不可一世的“铁甲霸王”在美英法各自服役一代后就迅速销声匿迹了,就连狂热喜爱“铁甲洪流”的苏联在1960年7月以后决定停止研发一切重型坦克,这又是为何呢?

要找到这其中的答案,说起来殊为不易。今天,龙行带来二战后具有代表性的3种坦克进行“纸上谈兵”,说不定就能发现重型坦克消亡之谜。将要上场的3位“选手”来自于“冷战”的东西方阵营,它们是英国的“征服者”重型坦克、苏联的T-10A重型坦克及T-55中型坦克。之所以选出这3位进行横评,很大的原因是三者研制服役时间大体差不多,“征服者”是1955年开始量产的,T-10M是1957年开始定型的,T-55也是在1955年在T-54A的基础上改进后的型号。我们主要从坦克的“火力-防护-机动”三大项进行对比,希望能够为条友们呈现一个完美的答案。

总体概述

在“论剑”之前,我们不妨先将三位“选手”的总体概况介绍给各位条友:“征服者”重型坦克是英国在二战后开发的,为了对抗苏军IS-3而诞生的。该坦克战斗全重66吨(空车60吨),全长11.58米,车体长7.72米,车宽3.99米,高3.35米,离地间隙为0.95,米,装备有120毫米线膛炮,发动机为12缸汽油发动机。乘员4人,车体从前往后依次划分为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有意思的是,因为其炮塔特别巨大,战斗室中的3名乘员均有顶部出入舱口,这在其他坦克是相当少见的,就连驾驶员也能通过战斗室逃生;T-10M是苏联最后一代服役的重型坦克T-10的改进型号,战斗全重51.5吨,全长9.751米,宽3.566米,高2.46米,离地间隙为0.46米,在外部形象上继承了苏联低矮的造型特点。该坦克装备有一门122毫米线膛炮,发动机为12缸柴油发动机,乘员4人,车体布局也是传统布局,从前到后依次为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T54/55是苏联根据二战经验对T-34坦克的深度改进型号,战斗全重39.7吨,全长6.45米,宽3.37米,全高2.4米,离地间隙0.425米,装备有一门100毫米线膛炮,发动机和T-10M相同,也是采用了12缸柴油发动机。乘员4人,车体采用传统布局,从前往后同样为驾驶舱,战斗舱和动力舱。通过简单介绍我们就会发现,三种坦克有不少想通之处,如都是采用坦克的常规传统布局,当然也存在许多不一样。

一、火力

作为坦克的老家,英国在二战中生产的坦克并不出彩。而且作为英国研制并且服役的唯一一型重型坦克,“征服者”的坦克主炮却是使用引进自美国造M103重型坦克上那门M-58坦克炮同源的L1系列120毫米线膛坦克炮,这种坦克炮有L1A1和L1A2两个型号,主要区别为后者具有前者没有的抽烟装置,同时炮口处由线膛改为滑膛。L1基本型火炮全长7.46米,重2984千克,身管比为60倍,高低射界-7~15°,备弹35发,是迄今为止身管最长的坦克炮。由于该炮主要作战对象为苏联重坦,所以该炮主要发射脱壳穿甲弹和碎甲弹。需要指出的是,碎甲弹在某些时候也可以当做榴弹使用。当发射脱壳穿甲弹时,弹药初速为1433米/秒,在射入角为30°的时候,可以在914米的距离上击穿446毫米的垂直装甲板,这样的威力比20年后出现的第一代120/125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还要强。由于该炮采用了分装式弹药,并未配备自动装弹机,所以其射速并不快,勉强能够维持在2~3发/分的水平,极限射速(首发)为4发/分。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炮口初速,不得不提高炮弹重量。别看穿甲弹丸仅重9.5千克,但发射药筒的重量却达到了20千克,总重达到了29.5千克。就算是为其配备了链式自动抛壳装置(抛壳速度5秒/发,故障高),还专门对装填手进行了臂力肌肉耐力的强化训练,但依旧无济于事。

T-10M装备的是和IS-4相同的122毫米口径坦克炮,但并不是那门从IS-2上传下来的D-25T,而是新研制的MT-62-T2型122毫米坦克炮,身管长6.393米,身管比为52.4倍,全重2780千克,采用了多气室反冲式炮口制退器,备弹30发。该炮可以发射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及榴弹。当发射风帽被帽穿甲弹时,初速为950米/秒,在1000米处可以击穿182毫米的垂直装甲板。这样的穿甲深度显然不能对付西方同类坦克,于是苏联开发了新型的脱壳穿甲弹。新型穿甲弹的炮口初速达到了惊人的1600米/秒,在2000米的距离上就可以击穿320毫米厚的垂直钢板,几乎将122毫米线膛炮的潜力挖掘殆尽。虽然新型穿甲弹威力惊人,但同样是用增大药室容量的方法换来的,带来的弊端就是其炮弹重量同样非常惊人,新型脱壳穿甲弹总重达到了45.96千克,所以不得不采用分装式弹药。为此,设计人员专门为其装备了IS-7上的半自动装填装置,最大射速可以稳定在3~4发/分,如果采用人工装填后,射速会下降到1.5~2发/分。

T55坦克装备的是一门DT-10型100毫米线膛炮,该炮和上面两位一比,算是一位“轻量级选手”了。该炮全长5.608米,重1948千克,身管比为56倍,高低射界为-5°~18°,备弹45发。该炮可以发射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在70年代以后,苏联还为其研制了新型的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当发射风帽被帽穿甲弹时,在1000米处可以击穿厚度为198毫米的垂直装甲板。该炮虽然是人工装填,但由于100毫米炮弹比120/122毫米炮弹轻的多,所以射速能达到7发/分,几乎是上面两位“重量选手”的两倍。和大多数的坦克炮是由陆基火炮上改进而来不同的是,DT-10是以海军舰艇上的B-43加农炮为基础研制的,是一次完美“由海向陆”的典范。

通过我们的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征服者”火炮性能最好,T-10M次之,T-55垫底。但决定坦克的火力,除了火炮性能以外,火控系统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三者的火控系统几乎相同(炮塔旋转速度也几乎一致),都是第一代微扰动式火控系统。都装备双向火炮稳定器。理论上给,三者都具有具有“动对动”开火并命中的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三者“动对动”射击命中率极低。在这里“征服者”的火控系统算是最为先进的了,它装在一个单独的车长电动旋转指挥塔内,里面有一套独特的双像重合测距仪,对静止目标和非伪装的装甲车辆具有极好的探测精度。“征服者”的火控系统在当时也算相当先进,车长可以超越炮长直接开炮,是现代“猎-歼”火控系统的雏形。但缺点也很明显,这套火控系统对移动或伪装的车辆探测精度较差,机械式同步表尺的机械故障过高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该炮炮管太长,为防止炮管因上下颠簸而断裂,所以在行进间炮塔都是锁死的,根本无法开炮,而在停车后也需要等上5秒钟才能进入射击状态,同时还没有夜视仪等夜间观测设备。反观T-10M和T55,虽然其火控系统落后于“征服者”,但都装备有红外大灯等夜视器材,具备夜间作战能力,而这种能力正是“征服者”不所欠缺的。

二、防护

“征服者”坦克采用全钢装甲焊接结构,车体前部装甲厚130毫米,倾角60°,两侧与后部的垂直装甲厚度分别为51毫米,底装甲厚19毫米,防雷能力堪忧。坦克炮塔采用整体铸造结构,炮塔前部造型尖凸,防弹能力较好,前装甲厚度为178毫米~203毫米,炮塔底座也非常巨大,达到了2.03米,侧面倾角很大,侧部装甲厚89毫米,后部为70毫米,顶部装甲51毫米,理论上能够抵挡is-3坦克的122毫米炮,但是无法抵T-10M的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而且该炮塔的正前方还有“死穴”---一块长度超过1米,宽70厘米的可拆卸顶盖,厚度不足32毫米。这块顶盖原本是为了方便维修更换坦克主炮的,但如此薄弱的装甲还是在“正脸”上,别说榴弹了,就是曲射的迫击炮弹命中,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另外一个对防御性能产生影响的是,该车外形实在太大,比苏联重型坦克高了接近一米,无疑增加了被击中的概率。

T-10M的炮塔采用整体铸造钢结构,炮塔侧装甲厚侧装甲厚100毫米,后装甲厚60毫米,顶装甲厚35毫米,炮盾和前部装甲相对T-10增厚至250毫米,而且其龟壳造型使得该炮塔的跳弹几率非常高,变相的提高了防弹性能。T-10的车体和IS-3坦克的车体如出一辙,都是采用了全焊接结构,车首前上装甲厚120毫米,呈现一种“鼓嘴鱼”的外观特征,具有良好的防弹性能。车首前下覆有一层倾角为54°,厚100毫米的装甲,该装甲板一直延伸至车底,对地雷也有良好的防护作用。车体侧装甲倾斜40°,厚为80毫米,顶装甲厚35毫米,后装甲板厚60毫米,底装甲虽然只有20毫米厚,但非常坚固,就连传动装置也单独覆有装甲层保护。值得一提的是,在车体左侧还布置有工具箱和乘员物品箱,车体右侧还携带有一根用于自救的原木,车尾下装甲板上除了有2块备用履带以外,尾部翼子板上方还可以携带2组外挂油箱,这些附加组件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坦克对穿甲弹的防御能力。可以说T-10M在防御上继承了苏联IS系列坦克“皮糙肉厚”的特点,外形低矮装甲倾角大,是三辆坦克中防护性能最好的。

受限于时代背景,T-55在制作工艺和方法上和T-10M如出一辙,车体同样是焊接结构,车首前上装甲倾斜30°厚120毫米,车首前下装甲倾斜35°厚100毫米,车体侧部的垂直装甲厚度为80毫米,后部和底部装则甲为20毫米。整体来说,这个车体基本上就是T-34的车体放大而来,久经实战考验,成熟度高。该坦克炮塔也是铸造结构,外观呈卵型,这是一种“水平方向等防护强度”的结构,正面最厚达200毫米,侧壁装甲稍薄为160毫米,顶部装甲为30毫米。炮塔底座装甲厚度最大越到炮塔顶端越薄,最上部装甲90毫米。但考虑炮塔形状(越靠近顶端倾斜角越大),其炮塔上部的等效防护也在200毫米左右。同时其炮塔正前方的炮盾得到加强,为230毫米,让T-55的正面防弹性能几乎媲美T-10重型坦克的正面防御了。T-55的外形低矮,是这三种坦克中最为小巧的,战场隐蔽性也相当不错。为此,T-54/55付出了车内空间狭小,乘员不方便操作的缺点,当然这也是苏系坦克一贯的缺点了。

三、机动

“征服者”的发动机为罗·罗公司的M120MKIA型12缸汽油发动机,在2800转/分的情况下可以提供810匹马力(596千瓦),虽然是三种坦克中功率最大的发动机,但“征服者”的吨位也是三者最重的。受累于此,其最大公路时速仅34千米/小时,最大越野时速更是只有区区的1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里程也只有186千米。传动系统由多片干式离合器、固定轴式变速箱及两级行星侧减速器组成组成,起初采用的布朗-米特Z-52变速箱设置不合理,造成了严重事故,后来换装的Z-52R变速箱,不得不改变档位布局,同时将侧减速器的传动比从原来的1/9.895降低到1/10.668,以便主动轮能够获得更大的扭矩。比较有意思的是,该型坦克和后来的“酋长”坦克同样使用霍斯特曼水平螺旋弹簧式,这种悬挂在当时技术上已经显得落后,不如已经在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使用的扭杆式悬挂,但令人不解的是,英国从来没有一款使用扭杆式悬挂的坦克,“挑战者”则一下子跳到了独立液气悬挂。另外一个影响其通过性的,征服者虽然是0.788米宽的单块履带(单侧102块),但其单位压力还是达到了110千帕,在通过沼泽等地形时会有较大问题。得益于较长的车体,“征服者”越壕宽3.35米、垂直过墙高0.71米,最大爬坡能力为35°,涉水深1.6米。

T-10在设计之初,就非常重视坦克的机动性能。作为前者的改进型号,T-10M换装了性能更好的V-12-6型12缸水冷柴油增压发动机,在2100转/分的时候,可以爆发出最大750匹马力(552千瓦)的动力输出,使坦克的单位吨功率达到10.7千瓦/吨。在传动系统的组成上,T-10M同样继承了IS系列重坦的那套行星齿轮综合变速传动装置,是由机械液力式手动行星变速箱、行星转向机构及侧减速器组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T-10M的悬挂系统虽然还是沿用了T-10的扭杆式悬挂,但增加了减震器的数量,改善了车辆行驶性能,最大公路时速也相应的由T-10的42千米/小时提高到50千米/小时。当使用外挂油箱时,T-10M的最大行程也达到了350千米。除此之外,苏联人还为其设计了宽度为0.78米的单块履带(单侧履带87块),使得T-10M的战斗全重虽然高达51.5吨,但其单位压力仅为74.5千帕,对各种地形都有良好的通过性能。可以说,T-10M无论是在最高时速、最大行程上都丝毫不逊色于T54/55系列坦克,可以满足两种坦克之间的协同作战。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T-10M车体太宽了(3.566米至翼子板),即使是使用苏联宽轨火车进行运输也会非常麻烦。T-10M最大爬坡度为32°。过垂直墙高0.9米,涉水深度为1.4米。

T-55的发动机是大名鼎鼎的B2柴油机系列,具体型号为V2-54型水冷柴油发动机,该发动机和T-10M上的发动机基本上大同小异,在2100转/分能够输出750匹马力(552千瓦),最高公路时速为60千米/小时,最大越野速度为30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为300千米。传动系统由机械式行星变速箱、行星转向机构和侧传动装置组成。悬挂装置同样是扭杆式,但减震器数量不如T-10M多。该型坦克的单块履带宽0.58米(单侧履带91块),强劲的发动机足以使T-55爬上30°的斜坡,越过2.7米的壕沟,越垂直墙高0.8米,涉水深度为1.4米。

总结

经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征服者”的火力非常强大,但机动性是最差的,尤其是可怜的速度,实在无法伴随步兵实施大纵深大迂回的突击战术,在使用上更倾向于打阵地战及攻坚战,所以它的防御和T-10M可以说是半斤八两,但炮塔正面的那块可拆卸顶盖是个大问题,如果蒙准了,就算是T54/55坦克的100毫米炮都能轻易将其击毁。T-10M无疑是上个世纪50-60年代性能最为均衡的坦克了,无论是火力,还是防御,抑或是机动性,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称其为最强大的重型坦克也毫不为过,但受限于简陋的火控系统,其命中率较差等问题一直饱受诟病。而T-54/55坦克则更加优秀,其重量更轻,火力虽然弱了一点,但在1000米内,还是由机会打掉重型坦克的。且在防御上一点也不弱于上面这两位“重量级选手”,机动性更强,通过性更好,战场隐蔽性更好,适合铁路甚至是空运方式进行转运。最重要的是,其生产和维护价格更便宜,仅有T-10M价格的1/3。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重型坦克的消失,原因有三:第一是主战坦克的兴起。让以战斗全重划分坦克分类的方法过时了。T-54/55系列坦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非常接近于第一代主战坦克了,更不要说其后出现的“酋长”、M60/AMX-30、“豹”1等第一代主战坦克,无论是火力、综合防护能力上,主战坦克都达到或者超越了以往的重型坦克,并且克服了重型坦克机动能力羸弱的缺点。况且主战坦克的造价和保养更便宜、后勤维修更加简便,还可以执行多种任务,老旧的重型坦克生存空间完全被主战坦克“占领”。第二是新型反坦克武器的诞生,要了重型坦克的“老命”。以武装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尾翼稳定长杆穿甲弹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反坦克武器的诞生,使得行动缓慢的重型坦克变成了最好的“活靶子”,单纯厚重的装甲钢板,已经不能抵御新型反坦克武器了。第三,作战使用思想已经落伍。无论是T-10M或者“征服者”等重型坦克,在传统的大纵深大迂回突击理论当中都扮演着为坦克提供突击或支援火力的角色,随着军事思想的发展,传统的坦克突击理论已经被“快速反应、精确打击”的新军事理论所取代,而在新的战术理论中,为坦克提供火力支援的手段已经越来越多,伴行坦克的步兵战车就能满足越来越多的战术需求,而不再需要用途单一,造价昂贵的坦克进行支援了。这样一来,在“空天一体化”的作战模式当中,就没有了重型坦克存在的位置了。

近年来,随着M1A2、豹2A7、“挑战者Ⅱ”、99A式等世界主流坦克越造越大,越造越沉,其作战重量早已达到或者超过了过去的重型坦克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重型坦克没有消失,它只是主战坦克化了,您觉得呢?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最后的“步兵坦克”——英国征服者重型坦克
二战坦克(3)
专为战争而生的巨兽却遗憾错过了战争,详解悲情的斯大林3型坦克
铁甲悍将:屠虎驱豹,M26“潘兴”坦克为何如此平庸?
命中注定的对手——黑豹 PK T-44
承前启后的T-44坦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