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达

生平事迹

弃农从军

徐达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艰苦的生活使他更早地了解百姓疾苦,培养了他坚毅沉稳、英勇果敢的性格。徐达自幼习武,长大以后高大魁梧。[3]
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远(今属安徽)郭子兴聚众举义,攻取濠州,濠州人汤和率壮士十余人参加。朱元璋受汤和的邀请,同样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奉郭子兴命令回到家乡招募士兵,二十二岁的徐达毅然从军,与朱元璋初见之时,二人相谈投机,便加入到朱元璋的麾下,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2]
当时的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郭子兴一派,孙德崖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后来的“淮西二十四将”)离开濠州,南进定远,途中先后夺取了定远张家堡和横涧山招抚、招降约两万三千余人,后一举攻下滁州。在此过程中,徐达勇猛地冲锋陷阵,在军队中有了一定的威望。[2]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徐达和朱元璋一举攻取了和州(今安徽和县)。因郭子兴抓走孙德崖,孙德崖军也抓走朱元璋。徐达提出用自己替代朱元璋,朱元璋得以归来,不久徐达也逃脱回来。夺取和州后,徐达升任镇抚,地位在其他将领之上,成为朱元璋麾下一名得力干将。三月,郭子兴去世,朱元璋逐渐掌握了郭子兴所领导的红巾兵的统帅权,徐达也更受朱元璋的重用。六月,朱元璋率徐达等人渡江南下,攻占了军事要地采石(今安徽当涂西北)、太平(今安徽当涂),攻占太平时,四面皆是元兵,元中丞蛮子海牙、右丞阿鲁灰等用巨舰拦堵了采石与姑苏口,元将陈也先及其将领康茂才,水路分道包围,徐达、邓愈率兵出城,以奇兵袭击他的后面,设下埋伏在襄城桥,擒元将陈也先,收服康茂才及其部下。八月,徐达奉朱元璋命攻取溧水、溧阳、句容、芜湖等地,所到之处,所向披靡。[2]
至正十六年(1356年)二月,徐达回师与常遇春合击元中丞蛮子海牙,确保朱元璋进入太平(今安徽当涂)。三月,徐达与朱元璋攻下集庆(今江苏南京),并以集庆为根据地,改名为应天。朱元璋坐镇应天,命徐达为大将东攻镇江,一日便攻取下来,攻取镇江后,徐达对士卒严令不得焚掠杀戮,后朱元璋授其淮兴翼统军元帅。七月,朱元璋称吴国公,封徐达为佥枢密院事。[4]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亲征婺州(今浙江金华),徐达奉命留守应天。[2]

征战陈友谅

至正十八年(1358年)二月,朱元璋派徐达水路并进,西征陈友谅据守的皖城(今安徽潜山县北)。[3]至正十九年(1359年),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攻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4]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派重兵进攻池州,徐达与常遇春设下埋伏,在九华山下大败陈友谅军,斩首一万人,生擒三千人。常遇春为避免后患主张杀三千俘虏,徐达不同意,二人僵持不下,于是把情况向上报告朱元璋,请其裁决。朱元璋也不同意杀死俘虏,但未等朱元璋裁决回来,一天夜里常遇春便擅自下令杀死了近一半的俘虏,朱元璋虽不悦,但也只能下令放掉剩余的俘虏。在此之后,但凡征战只要徐达出马,就让他一人掌权,统帅将领。[2]
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八月,朱元璋率徐达等大将讨伐陈友谅,与其大战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陈友谅不敌,退至武昌,徐达又乘胜追击,因军功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右丞。
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后,通过几年的东征西伐,逐渐形成了与张士诚、陈友谅三强并存的局面。因陈友谅素性骄傲,而张士诚器量狭小,如果先出击陈友谅,张士诚未必会出援。因此朱元璋决定先攻打陈友谅,再剿灭张士诚。[2]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驻军洪都(今江西南昌)的原陈友谅降将祝宗、康泰举兵叛乱,徐达带领汉阳的军队进行攻打。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随朱元璋带兵渡江,北上安丰(今安徽寿县),驰援遭到张士诚进攻的韩林儿、刘福通,陈友谅纠集六十万大军,集中兵力猛攻洪都。朱元璋亲自带兵迎击,双方在鄱阳湖激战。期间,徐达率兵力战,挫败陈友谅军前锋,斩杀一千五百多人,并缴获一艘巨舰。经此一役,军队士气高涨,虽有打败陈友谅的把握,但因担心张士诚偷袭后方,于是徐达应朱元璋之命回守应天。徐达回到应天后,严加防守,训练士卒,加强东线守备,使张士诚不敢妄动,朱元璋因此得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对付陈友谅,陈友谅战死,大军惨败,标志着鄱阳湖战役的胜利。[2][5]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称吴王,徐达升任左相国。二月,平定武昌。八月,他会合参政杨琼等人略取荆湘诸路,攻下江陵夷陵(今湖北宜昌)、潭州(今湖南长沙)、归州(今湖北秭归)、辰州(今湖南沅陵)、衡州(今湖南衡阳)、宝庆(今湖南邵阳)等,肃清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5]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6],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天佑。高邮之战后,张士诚趁机扩张地盘,势力“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渤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割据势力。[7]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七月,张士诚派水师进攻镇江,徐达出兵抵御,在龙潭击败张士诚水师后,朱元璋命徐达率兵攻打张士诚所在的常州,张士诚派其弟张士德援助常州,徐达知道张士德为人狡猾,决定智取并亲自督战。徐达命人在城外设下埋伏,又令大将王均用为骑兵从侧面冲入敌战,战斗打响后,张士德军队被骑兵冲乱,又被伏兵斩杀,多有死伤,张士德也被活捉了,这场常州之围持续了多月。至正十七年(1357年)三月,常州守将吕珍趁夜逃走,徐达率军终于占领了常州。随后,徐达又奉命率兵攻克宁国、宜兴、常熟等地,至此距离张士诚的统治中心平江(今江苏苏州市)已经不到一百里。十一月,徐达回戍应天。[2]
朱元璋攻打张士诚的军事攻势是分三步走:一是先取淮东,翦除其羽翼,逼迫张士诚的势力收缩到长江以南;二是扫荡浙西,切断其肘臂,形成合围平江(今江苏苏州)的态势;三是最后合围平江,消灭张士诚。[4]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徐达麾师攻取淮东,很快攻取泰州、高邮、淮安等地,并在徐州击退元军主力的进攻,俘斩元兵万余人。仅半年时间,淮东诸地均被攻克,张士诚的势力已被压至江南地区,完成了朱元璋筹谋的第一阶段。[2]朱元璋在征讨张士诚过程中,右相国李善长认为出兵条件尚未成熟,出兵难以取得胜利,徐达则精辟地分析到“张士诚骄横,暴殄奢侈,此灭亡之时也。其所任骄将如李伯升、吕珍之徒,皆龌龊不足数,黄(宝)、蔡(哲)、叶(德新)三参军迂阔书生,不可大计”故得出的结论,就连李善长也不能与之相争。[8]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九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进攻湖州杭州,意在首先斩断张士诚的左膀右臂。经过3个月的战斗,朱军占领湖州、杭州,对平江形成三面包围之势。[8]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一月,朱元璋进围平江城。此战,朱元璋麾下名将尽出,徐达军位于葑门,常遇春军位于军虎丘,郭子兴军位于娄门,华云龙军位于胥门,汤和军位于阊门,王弼军位于盘门,张温军位于西门,康茂才军位于北门,耿炳文军位于城东北,仇成军位于城西南,何文辉军位于城西北。朱军采用的战法是“锁城法”:首先四面构筑长围,将平江彻底困住;然后架设三层木塔,名曰“敌楼”,既可监视城中动静,又配置弓弩、火铳以攻城;此外还架设襄阳炮等攻城利器,日夜攻击。[2]
军中有人从平江地形分析并向徐达献计,六门并攻很难破城,建议重点选择一处连续猛攻。徐达采纳了该建议,亲率将士从葑门发起总攻,最终攻入了城中。不久,常遇春也率军攻破阊门。张士诚又命令副枢密刘毅收集残余兵力二三万人,亲自率领,与朱军进行巷战,后见败局已定,企图自缢,被降明之将李伯升解救,交给徐达。徐达将张士诚押送应天,听候朱元璋处理,徐达因此受封魏国公[2]
平江攻防战持续时间长达10个月。期间,张士诚多次反击、突围,战事几经反复,最后城中粮草器械消耗一空,民房寺庙等都充作军用。[2]

北伐大都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一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由淮河河南,北伐中原。为获取汉族群众基础,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8]月初,徐达派使者前往山东沂州(今山东临沂市)招降在山东具有影响力的王宣王信父子所领导的元朝地方武装。但其降而复叛,反复无常,徐达放弃招降,进兵沂州,很快平息了沂州之乱。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曹州、海州(今江苏东海)、沭阳(今江苏沭阳)、日照(今山东日照)、赣榆(今江苏赣榆)、沂水(今山东沂水)等地元军纷纷来降。徐达在沂州稍事停留,命韩政扼守黄河,张兴祖攻东平、济宁,自己率军攻取益都(今山东青州),活捉守将普颜不花,随后攻取寿光、临淄、昌乐、高苑等地。元乐安(今山东惠民)、长山(今山东淄博)、新城(今山东桓台)等地皆相继归附。十二月,徐达大军抵达济南,守城的元将开城投降。[2]徐达复还益都,进攻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掖县)。北伐军出征三个月,山东基本被平定。[2]
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在基本上占领山东之后,从济宁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同时派一部分军队经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趋许昌,并命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之兵北攻河南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三月底,徐达进抵陈桥(开封市东北),元汴梁守将李克彝夜驱军民西遁,元将左君弼率所部投降。四月上旬,徐达军自虎牢关进至洛阳塔儿湾,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大战于洛水以北,元将脱因帖木儿退至陕州(今河南陕县)。驻守洛阳的元梁王阿鲁温见大势已去,率官民出降。徐达继续挥兵攻取嵩(今河南省嵩县)、陕、陈(今河南太康)、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命手下进攻潼关。汴梁退守潼关的元将李思齐和张思道,听闻明军逼近潼关,率领部队西逃。[9]
五月,朱元璋驾幸汴梁,慰劳将士,商讨下一步的进军方案。徐达建议,应立即发兵,攻取大都,朱元璋采纳了徐达的建议,命徐达统军进攻大都。[2]七月,朱元璋返回应天。徐达、常遇春率诸将会于河阴(今河南荥阳),然后分兵进入河北。徐达在临清召集诸将,部署具体进军方略。随后,常遇春首先攻占德州,接连又攻占了长芦(今河北沧州)、天津。镇守天津的元丞相从海口望风而逃,大都震动,人心大乱。[2]明军进至河西务(今河北武清东北),大败元军,乘胜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县),元军守将战败身死。通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大都,元顺帝惊慌失措,在一天夜里带着后妃、太子向北逃跑。[9]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二日,徐达包围大都,大都无人守卫,士兵填平城下的壕沟,攻进城中,元朝亡。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平章迭儿必失、朴赛因不花,右丞张康伯,御史中丞满川等不降宁死不降,被徐达下令斩杀。其余愿意投降的,无一人被滥杀。徐达下令查封城中的府库,收缴元朝典藏的图籍,将其运往应天。同时派士兵守卫皇宫,严禁士兵侵扰欺凌宫人、嫔妃、公主等。[10]

平定西北

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自元末义军兴起时,就拥兵自重,形成了自己的武装势力,元朝灭亡后,王保保拥兵十万,坐守山西太原。洪武元年(1369年)十一月初三日,徐达亲自统兵自北平进攻山西,西征之役正式开始。在随后的行动中,徐达一面攻城掠地,一面重建新占领区的统治秩序。[11]
洪武元年十一月初十日,徐达师至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在侦知王保保已率兵出雁门关,准备取道保安州(今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进攻北平的消息后,徐达对部下说:“王保保率师远出,太原必虚。北平孙都督总六卫之师,足以镇御。我们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则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若彼还军救太原,则已为我牵制。进退失利,必成擒矣。”因此,加快了进军太原的步伐。王保保行至保安州,得知徐达率军进逼太原,担心巢穴失守,于是下令回师迎战。副将军常遇春的建议,应乘敌不备,派精兵夜袭敌营,徐达采纳了他的建议。十一月二十九日徐达挑选精兵,趁着夜色袭击王保保军营。王保保仓促无措,仅率十八骑狼狈出逃,太原告破。[2]
王保保逃至大同后,又出走甘肃。太原之役,徐达所部俘敌将士四万余人,获马四万余匹[12]。随后,徐达等又相继讨平了山西各地未下州县。至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底,山西全境基本平复。
山西全境告克后,徐达又马不停蹄地挥师西渡黄河,扫荡盘踞在关西的元朝残部和当地地主武装。徐达连克奉元、秦州、伏羌、宁远、巩昌,派右副将军冯胜进逼临洮,元将李思齐不战而降。又分兵攻克兰州、平凉,张思道逃奔宁夏,命其弟张良臣驻守庆阳。张良臣为人狡诈,被情势所逼先是归顺投降,后又发动叛乱,徐达大怒,率兵围城,庆阳很快就陷落了,张良臣父子欲投井自杀,被从井中拉出来后,处以死刑,自此徐达彻底平定陕西[10]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王保保夺取了定西州(今甘肃定西市)之西,以此为据点,纵游兵四处掳掠,定西及周边百姓颇被其扰。徐达受命为征虏大将军,兵分两路。李文忠率东路军自居庸关出发,向北追击元惠宗;徐达与冯国胜、邓愈、汤和率西路军自潼关出发,往安定西击库库。[10]
徐达率部抵达定西后,王保保退驻到沈儿峪,于是徐达在王保保营垒附近一条深沟的一侧扎营,双方对阵厮杀多日,甚至在一日之内数次对战。王保保为了打破僵局,暗中派精兵,突袭徐达的东南营。该营官兵疏于防范,顿时乱成一团,徐达闻讯后,立刻亲自率兵前往,杀退了来犯之敌。事后,徐达下令斩杀东南营指挥等数人以示众。第二天,徐达整兵再战,在他的带动下,西征官兵毋终于大获全胜,活捉元郯王、文济王及国公、平章以下文武僚属千八百六十余人,将士八万四千五百余人,获马一万五千多匹及大批杂畜。王保保仅带妻儿等数人仓皇北逃,经宁夏直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而去。另一路大军李文忠部也攻克应昌,抓获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剌及其后妃、宫人等,并缴获大批物资。[13]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初七日,徐达班师回京,朱元璋亲迎于龙江,犒赏三军,并下诏大封功臣,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徐达等这次北征,重创了王保保,沉重地打击了北元朝廷。[10]
王保保逃到和林后,已故元顺帝的太子爱猷识礼达腊复任以事。王保保的权势又日渐膨胀。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重新发兵征王保保。徐达作为征虏大将军进取中路,左副将军李文忠从东路进攻,征西将军冯胜从西路进攻,各率领五万官兵出塞讨伐王保保。徐达率领的中路军进军最为迅速,但初战不利,伤亡数万人。朱元璋因为徐达功劳大,并不过问此事。文忠军亦不利,不久撤军。北征元失利后,朱元璋意识到元朝残余力量一时无法消灭,于是将进攻战略调整为以防御为主。于是,徐达练兵戍守边防,镇守北平十余年。[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丞相胡惟庸伏诛后,朱元璋废除丞相,罢黜中书。徐达奉旨回应天议政。[2]
洪武十四年(1381年),元将朵儿不花等犯永平。徐达奉命与汤和、傅友德率军讨伐。四月,徐达夜袭灰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东南),兵临黄河,朵儿不花逃遁。[9]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朱元璋以其功大,下令命相关部门在南京为徐达建造府宅,赐其坊曰“大功坊”。[2][14]

重病逝世

常年征战使徐达积劳成疾,患了背疽,稍微好转时,朱元璋派徐达长子徐辉祖携敕书前去慰劳,后将徐达从北平接回南京。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达病情突然恶化,病逝于南京,享年五十四岁。[10]
徐达死后,朱元璋宣布为他辍朝,对群臣表示了自己的悲痛之情,哀叹道:“天何夺吾良将之速!”朱元璋亲至其家参加葬礼,以示悲痛。同时,下诏追封其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在钟山之阴,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还亲自为徐达撰写神道碑文(后来被称为《御制中山徐武宁王神道碑》),共28行,每行72字,2000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和功绩。[9]

重要成就

徐达作为武将有勇有谋,自至正十三年(1353年)随朱元璋征战起,骁勇善战,战功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与将士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攻克城池后严格约束部队,使百姓不受战乱之苦。虽然打了无数次的胜仗,但是每次胜利归来,徐达都没有主动邀功,而是在完成任务后,上交帅印,待命于家。有功不受禄,在家待命也不向别人吹嘘自己的战功,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15]

平定南方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从朱元璋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诸将彻底歼灭张士诚。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徐达与常遇春在九华山下伏击陈友谅,击溃之。次年(1361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追陈友谅至汉阳。跟随朱元璋出军鄱阳湖,奋勇杀敌获大捷,击杀陈友谅。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与常遇春等人肃清陈友谅残余势力,彻底攻灭陈友谅政权。[15]

北伐灭元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徐达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军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自山东向河南进军,攻占汴梁。四月,自虎牢关(河南荥阳西北)向西进军,在塔儿湾(河南偃帅县境)一举击溃托音特穆尔部五万元军,迫使元梁王阿鲁温于洛阳投降。随后,徐达、常遇春分兵攻占嵩(河南嵩县)、许(河南许昌)、陈(河南淮阳)、汝(河南临汝)诸州。潼关(陕西潼关东北)守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而逃。徐达等派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华州(陕西华县)。五月,朱元璋巡幸汴梁,召徐达到其住所,摆酒设宴慰劳,并与他商议北伐之事,徐达就此献计“北伐大都”。七月,徐达率军自中滦(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攻占卫辉(河南汲县)、彰德(河南安阳)、磁州(河北磁县),转向临清,在山东与各路明军会和,沿运河继续北进,在河西务(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县)击败元军万余人,进逼大都。八月,统帅大军占领大都(今北京),覆灭元朝。[16]

决胜漠北

洪武元年十一月,徐达夜袭击王保保军营太原告破。至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底,平复山西。后西渡黄河,平定陕西。洪武三年(1370年,,大败王保保于定西州(今甘肃定西市)。洪武五年(1372年),以征虏大将军率李文忠、冯胜等再次发兵征扩廓。洪武六年(1373年),复率诸将出征,再度获胜,击败北元军。[17]

历史评价

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将领之一,为明朝创立立下犬马功劳,《明太祖实录》中以“其在军中,日延礼儒士,说古兵法。及将帅行事,亲折其是非成败,莫不心服。至料敌制胜,与汉唐名将等,而忠义仁厚过之。故能辅成帝业,为开国功臣第一。”概括徐达一生。[18]
徐达作为将领具备出色的军事策略能力。朱元璋曾赞赏徐达“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2]而当徐达将星陨落之时,朱元璋对此颇为遗憾“天何夺吾良将之速。”明嘉靖时期学者唐枢曾在《国琛集》中赞扬徐达:“以锋靡莫若行伍,以行伍莫若帏幄,以帏幄莫若神武而不杀,是故有取焉。”而清朝儒商郑观应曾在《储将才论》表达:“古之所谓将才者,曰儒将、曰大将、曰才将、曰战将。韩信冯异王猛贺若弼李靖郭子仪曹彬、徐达筹,大将也。”[19]蔡东藩曾在《明史演义》中详细描述徐达随朱元璋征讨四方之景以突出徐达之贡献:“若明祖朱元璋之南略定滁,外得徐汤诸人以为之佐,犹之周召也,而内则全资马氏,马氏亦一邑姜欤?[20]……集庆下则踞江而守,可进可退,常州下则屏蔽有资,可东可西,此朱氏王业之所由创,抑徐达首功之所由建也。”[21]
徐达虽为一军将领,于战场上挥斥方遒,但私下为人谦卑仁厚,惠泽一方。朱元璋赞赏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表其行军有序,善待百姓。张廷玉于《明史》中将徐达与常遇春进行比较,以赞扬他为人谦逊:“中山(徐达)持重有谋,功高不伐,自古名世之佐无以过之。开平摧锋陷阵,所向必克,智勇不在中山下;而公忠谦逊,善持其功名,允为元勋之冠。”[2]

轶事典故

知错能改

徐达从起义开始就树立了自己军事上的领袖地位,他戎马生涯30年,战功赫赫,但他并没有自以为是,反而更加谦虚,勇于承担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能够及时的吸取经验,避免下次再犯错。
朱元璋曾因徐达行军至高邮未约束士兵影响百姓正常作息而训斥徐达,经过此次的教训,徐达深刻认识到了自己错误,并马上做出了改变,在至正二十六年四月,驻扎淮安时,徐达就要求自己的部下不能打扰当地的百姓,只能驻扎在城上,这说明了徐达知错能改的特点。[22]

赢得君心

朱元璋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23]

行事谨慎

朱元璋曾对徐达说:“你功勋卓绝,却没有宅第,我把旧府第(指朱元璋为吴王时所住的宫殿)送给你住吧!”徐达坚决不受。一天,朱元璋和徐达来到此地,朱元璋趁机把徐达灌醉,蒙上被子,让人把他抬到正殿就寝。半夜徐达酒醒,发现在朱元璋旧时的宫殿,立即起身,伏跪在台阶上直呼死罪,连连叩首。朱元璋从旁窥视,看到他这么害怕,非常高兴,于是命有司在殿前为徐达建起一座豪华的宅第,把这条街命名为“大功”。[2]

放走元顺帝

徐达在开平(今河北唐山)围困元顺帝时,故意放开一个缺口,让顺帝逃走。常遇春因为失去立功的机会而非常生气。徐达以“元顺帝是帝王而非普通人,抓到后分封为王或者原地处死都并非是妥当的解决办法”为由说服常遇春。常遇春并未接受,但回京禀报后,朱元璋果然没有加罪于徐达。[1]

死亡争议

《明史》记载徐达死于背疽病,后有说法徐达是被朱元璋“送蒸鹅”毒死的。“送蒸鹅”传说最早的影子,出现在明代中叶一本专讲明初掌故的野史笔记《翦胜野闻》中,但也只有“赐食”之说,并没有说赐的是什么食物。清代《四库总目提要》说,《翦胜野闻》一书一点都不可信,“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清代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赐食”这个故事,并加工为“赐以蒸鹅,疽最忌鹅”,但赵翼是把这个故事作为“传闻无稽之谈”来讲的,没想到后人竟将“朱元璋赐徐达蒸鹅”传成了一个确凿发生过的史实。
南京明史学者马渭源先生指出,可能是因为徐达死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通过冤狱,诛杀功臣(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即1380年,当时徐达还在世),而徐达死后的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又通过“蓝玉案”杀掉了大批开国元勋,徐达死在这两个案子之间,因此被后世文人想当然地认为,他是被朱元璋有意毒死的。[15]

家族关系

关系图谱

关系
姓名
描述
曾祖父
徐五四
《徐膺绪墓志》:“徐达曾祖名徐五四,曾祖批何氏;徐达祖父名徐四七,祖妣周氏;徐达的父亲名徐六四,妣蔡氏。”[24]
曾祖母
何氏
祖父
徐四七
祖母
周氏
父亲
徐六四
母亲
蔡氏
原配
张氏
正史无记载
妻子
谢氏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24]
妾室
孙氏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24]
妻/妾
贾氏
仅见于《明英宗实录·卷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长子
徐辉祖
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逝世,年四十余[24]
次子
徐添福
早卒[24]
三子
徐增寿
“靖难之变”曾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被朱棣追封定国公,后代世袭[24]
四子
徐膺绪
《徐膺绪墓志》称其为“中山武宁王讳达之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24]
长女
徐皇后
明太宗朱棣之妻[25]
次女
徐氏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册封为代王朱桂的王妃[26]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生子朱逊煓。宣德二年(1427年)去世
三女
徐妙锦
洪武十三年(1380年)六月初三出生,正统五年(1440年)正月初六因疾去世[27]
四女
徐氏
安王朱楹妃[28]
展开

爵位世界

徐达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同时也是开国“六王”之首,生前受封为魏国公,是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以后仅存的五公爵之一。其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真正做到了世袭,共历十世十一代,至明亡而绝。[29]徐达的第四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中私下向朱棣传递消息导致被建文帝所杀,为了表彰徐增寿的忠诚和贡献,朱棣追封其为定国公,世袭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继嗣。而徐辉祖这边的魏国公仍然保留。就这样徐家一门两国公,魏国公一系一直留在南京,定国公一系跟随朱棣迁都到了北京。[29][30]

后世纪念

庙宇

景泰五年(1454年),左都御史李宾奉命巡防蓟镇长城东段,为了表彰徐达的显赫战功以及他修筑山海关的功劳要求为徐达建祠庙。经上奏,景泰帝批准敕建中山王祠(即显功庙)于山海关北街山海卫治以西(在今居民前胡同西、已毁)。钦降祝词:“惟王开国辅运,为时元勋,缮治边疆,万世允赖。军民怀仰,祠祀以陈。神其鉴兹,荫祐无弊。”庙前建中山武宁王坊。[31]
商辂《显功庙记》对徐达多年的“筑关设卫”给予肯定:“若王之设险守国,使百年之间敌国莫能窥其隙,室家得奠其居,其功不亦大乎?盖王镇抚燕蓟十有余年,丰功威烈非他处比,庙祀聿严有以也。”因之,山海关士绅百姓感恩戴德,每年祭祀。[31]

墓葬

徐达墓面对钟山,坐北朝南,墓园规制宏伟。入口处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此牌坊系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委员会按原来的形制复制的。神道长约300米,牌坊后为神道石刻。现尚存神道碑1块,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对。“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块。碑通高8.95米、宽2.2米、厚0.70米,该碑分为三部分:上为浮雕云龙文碑额,正中刻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字;中为碑身,刻有朱元璋亲自撰写的碑文,共28行,2000余字,记载了徐达一生的功绩,文中标有句逗,这在古碑中极为罕见;下为龟趺碑座。神道的终点是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下用块石垒砌,上为封土。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32]
位于南京紫金山北的徐达墓
在徐达墓的东西两侧原为徐达家族墓葬。1965年至1983年,为配合当时南京天文仪器厂基本建设,南京市博物馆先后对徐达家族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达第三子、长孙、五世孙墓出土有墓志,同时出土了大量珍贵随葬品,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33]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与明孝陵一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5月与其他明初功臣墓一并与明孝陵合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邸

瞻园位于现今南京市秦淮区瞻园路128号,始建于明朝初年,朱元璋因念功臣徐达“未有宁居”,为徐达建成的府邸花园,经徐氏七世、八世、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至万历年间已初具规模。清初,此地变革为江宁布政使司署,专门辟出一处名为“延安殿”的厅堂,作为历代江宁布政使祭祀徐达的地点。置有“明中山王徐达文物史料展”。殿宇明间正堂,正面墙壁上布置徐达画像,案几之上参照了明代官员家庙典制复原呈现了祭祀场景,摆放有各类祭器。徐达四周则配以八幅巨型工笔重彩磨漆壁画,展示徐达“仗剑从军”“从取集庆”“大战鄱阳”“平定姑苏”“克复大都”“决胜漠北”“岁镇于燕”“御赐甲第”的人生履历。
南京市白鹭洲公园在历史上被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是明初中山王徐达王府的东花园。据《正德江宁县志》记载,洪武初年,朱元璋将自己为吴王时的旧邸赐予徐达,徐达惶恐不已。于是在旧邸对面为之另建新第,并在居第左右各建一牌坊,名为“大功坊”。永乐初年,仁孝皇后(徐达长女)把位于中山王府东面靠城墙的一片土地赏赐为王府后花园,此地后来就被称为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14]

影视作品

年份
剧名
饰演者
1993
《朱元璋》
叶庆林
1998
《乞丐皇帝传奇》
宋达民
2004
《朱元璋》
鄂布斯
2006
《传奇皇帝朱元璋》
鲁玉杰
2004
《武当》
王建国
2015
《英雄诀》
安立民
2016
《真命天子》
张鑫
2018
《山河月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朝的几大功臣
元朝末年燕云十六州是怎么被明打下来的?与之对比,是北宋得到燕云十六州难,还是明朝更难?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从南京打到北京的将军,岳飞的异世知己
徐达隐藏630年的死因终于被揭晓!学者:并非毒死,无关蒸鹅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初露锋芒,屡立战功,成为镇守浙东的统兵将领
元末农民战争形势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