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洛南的仓颉造字

洛南的仓颉造字 作者袁文沛

 

这次到商洛,最后一天上午,朋友专门安排车带我们到洛南走了,看看这个仓颉造字的故里,中华文明的摇篮。

 

进入洛南

 

从商洛到洛南实际距离并不太远,大约70公里开车要近100分钟,但是要走山路,风景不错。一路上经过连绵起伏的山川,欣赏着美景和陕南的风光,对了,从洛南可以直接到达华山的南路,据说这里的华山自然风景最好,希望以后有时间从这里登一次华山。

 

这是洛南的街景,从这里开始登山拜仓颉。

 

洛南依河而建,在山谷之间,可惜现在已经看不见河水,这么大的洛河都干枯了,真太可怕了,

 

洛河都干了.为什么?

 

洛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史载人文初祖轩辕黄史官仓颉曾随黄帝南巡到洛南,“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指掌而创文字”。其字28个。就在这里。

 

洛南早就有仓颉造字的传说。商洛的洛南阳虚山,在洛南县城西北24公里处,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传说为仓颉造字处。

 

中国的文字传说最早是仓颉创造的,自从有了文字,人类才开始真正进入文明时代。仓颉造字开创了我国文字的先河,是中华文明史的源头。仓颉造字文化具有丰富深远的内涵,仓颉文化的核心是造字,在仓颉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人们所推崇的这种首创精神,让人类终结了结绳记事,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以仓颉为始祖的汉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华夏民族智慧的灵魂,浩如烟海,独一无二。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出自仓颉之手,是他创造了我国文字,为我国语言文字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尊奉为“文祖仓颉”、“文字始祖”、“斯文鼻祖”名副其实,并不为过。
  

《外记》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

 

元扈山,今名双连山,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阳虚山相对,山势巍峨秀丽。《黄帝录》载:“黄帝坐于元扈之阁,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史官仓颉等百二十人临之,凤衔图至帝前,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元扈山石壁上,原刻仓颉手书“兽蹄鸟迹”二十八字,传说秦国丞相李斯,只认得八字,即“上帝垂命,皇辟迭王”,其余二十字不识。但据《淳化阁古法贴》五卷释文所注二十八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爷”。

 

洛南县城西北20公里之地有一个近千人口的村子,过去曾是一个重要集镇——黑潭子镇。如今在周围仍有一定名声。这个村子就是仓颉造字后洗笔的地方——黑潭遗址。据《洛南县志》记载:“……仓颉造书于此,前有黑潭,亦因造书得名,如王右军之墨池也”。

 

关于我国文字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综合古代众多传说中的记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发展:“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

《荀子·解蔽》又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由以上史料证实,文字始于仓颉,仓颉造字于洛水之滨,阳虚山、元扈山、黑潭子镇均是仓颉造字遗址。

 

仓颉在阳虚山下有石刻手书二十八字迹。二十八字,历代以来,遍载典籍,知名度很高,所以,凡过往洛境的达官贵人,文客显士,无不瞻仰圣迹,拓印字形以示风雅。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好辨认。于是清道光年间知县王森文以民间征得了拓印真本,又摹勒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长方形,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它正是仓颉造字于洛南的信证实物,此碑现存于洛南县博物馆。

 

 
                                                                                           老菜视点加注

 

 

仓颉造字,功在千古,誉满中华。为了纪念这位文字始祖,洛南县府于清光绪五年,在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前殿。正殿奉木神牌位,题“仓圣之神位”五字,朱底金字。享殿由陕西督学使许振讳题“奎文启圣”四字。大门由洛南县令伊允桢题“仓圣祠”,字迹苍劲有力。

 

仓颉造字在洛南,民间也有很多传说,谷雨节传说是仓颉造字后感动天帝,天帝为人间“雨粟雨金”(《洛南县旧志·胜迹》)。“墨染黑潭”,传说仓颉把所造二十八字刻于阳虚山之石室中,过往官员祭典临摹时,毛笔把村边的潭水都染黑了,黑潭村就在保安眉底。“火烧石壁”,传说过往官员不管农时忙闲,都要到石崖上拓字,当地百姓不堪劳役困苦,有人趁雷雨袭来之际纵火焚烧了刻字石壁,黑岩遗址至今仍耸立在眉底潘村。


据《洛南县志》记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许庙(仓颉造书处)民间征得此二十八字摹记勒石立在仓颉造字处(石碑现存洛南县博物馆),同治十一年(1872年)、光绪四、五年(1878、1879),洛南知县伊允桢、诺敏在县城东街修建仓圣祠(祠堂至今尚在),祭祀仪式相当隆重,此活动一至沿续到解放前。文革后期,保安人民又自筹资金在焦沟口修建了仓圣庙,每年阴历2月15日,华阴、渭南、蓝田、河南及当地群众烧香祭典,以祈儿女出息,家道平安。规模相当宏大。

千百年来,洛南人民用各种不同的形式纪念仓颉始祖,有关仓颉造字的民间传说历久不衰,官方、民间的祭典形式也丰富多样。研究仓颉艺术,弘扬仓颉精神,彰显仓颉文明,已经成了洛南一种具有仓颉特色的文化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仓颉授书碑考
洛水源边邑,秦人隐处山
陕西商洛洛南县,因汉字始祖仓颉造字在此,被誉为“汉字故里”
洛南县阳虚山仓颉造字处
黄河故事之八十一:仓颉(三)
汉字中的玄机和文化信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