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涉县文史】涉县升格为崇州,州治所在地崇山究竟在哪里?
崇山,涉“县东南”15里,30里,还是70里?
《金史·地理志》有载:涉,贞祐三年(1215)七月升为崇州,以黎城县隶焉。四年(1216)八月以残破复为县。兴定五年九月(1221)复升为州。有崇山、涉水。
涉县有“崇山”,该不会错的。清嘉庆四年(1799)戚本《涉县志》载:青头山, 县东南十五里。山峰耸翠,形如螺髻。以其高出诸山 ,又名崇山。金立崇州本此。上有青泉寺……
戚学标在涉县呆了13年,“彰德四才子”之首,他的纂述不容易叫人怀疑。可是,偏偏有人依托《明一统志》,来了一句,彰德府志崇山,“在今河北涉县东南三十里。”后边,真还是在说也叫作“青头山”的“历史地名”:《明一统志》卷28彰德府:崇山,“金升涉县为崇州,以此山名。山头青翠,形如螺髻,又名青头山”。
明明是15里,怎么在明代就加倍了?山雨估计,清代,戚学标以清泉寺为着眼点,还详述寺中靖定禅师的碑载情事。标示方位和距离,以县城为起点,到寺院山下的石岗村就可以了,15里,足矣!然,明代,原曲村大,从西坡上,转那么七八里,到清泉寺,全是卧云山和青头山地界(“青头卧云”,上为青头,下为卧云;卧云山巅为原曲地盘,其下为石岗坡地)。耍说崇山(青头山)在原曲村,更为准确。从县城起,到原曲,恰为15公里,30里!!!
不好理解的是,《太平寰宇记·涉县·崇山》赫然写着,“在县东南70里”!!!
如果不是刻印转录错误,必有其他原因:山不动,县动,人心动?!!
先说《太平寰宇记》的作者和书籍本身:
该书系一部地理总志。北宋乐史(930-1007)撰。约当雍熙三年(986)成此书。取材以太平
兴国八年(983)为限故名。博采史书、地志、文集、碑刻、杂著二百余种。由此看,作者釆摭过程中,时空转换不及是有可能的。比如,“涉为潞之旧邑”(后来偏城刘震的话),作者可能将旧的刈陵县城(今黎城古县村)作涉县之“县(城)”了(因为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即450年,涉县被划入刈陵县,县城在今黎城之古县村)。这样,崇山所在之涉县石岗村恰在今黎城县城之东偏南,70里,即便从黎城古县村起,到涉县石岗村,也只是七十二三里。
另外,考虑该书创作背景: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乐史作为南唐降臣,以“郡县之书罔备”,无以颂一统之盛,又以《元和郡县志》等书“编修太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更名易地”亦多,于是着手撰写《太平寰宇记》,经数年完成。这叫山雨想到,涉县的青头山是不是一开始就叫“崇山”?会不会“县东南70里”真有另外的一座“崇山”,与后来的“崇州”无涉,却事实上存在过?
林州学者就有假说,其任村乡古城村,与涉县合漳一河之隔,系“古崇台县”之所在(村有城隍庙!),古城是不是也曾是涉县的一部分?
山雨认为,五代时期,“更名易地”确多,古城为“崇台县”城,近处山水必有依据,崇台即高山高台,天下叫“崇山”的不止一处。若从今涉县城起,到合漳村过河,真还是70来里,此处别有“崇山”,或是历史事实,此“崇山”确在涉“县东南70里”!!!
山雨  辛丑严月中浣  于古沙安乐窝
作者简介:张海旺,河北神威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家事团队团队长,研究生学历(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学士、法律硕士)。学术论文主要有《谢方樽人格论》。业余喜爱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据,善长联词赋,颇有古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49期 解密“飞地”(插花区)宇庄沟【漳河大文化】
史林漫步丨古县遗址见闻谈 ○ 丘采标
元朝涉县成了真定路的一块“飞地”
再走翁岭
河北19个县入选“千年古县”高居全国第一,有你的家乡吗(续)
探访黄背岩、大岭口明代古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