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信宫灯——两千年前的中华环保灯 (图)
长信宫灯
两千年前的中华环保灯
稿件来源:河北工人报  2013年2月20日
■长信宫灯的背影,不像前面那样为人所熟知
长信宫灯在历史课本、文史科普读物中出镜率很高,常被仿制成工艺品在古迹景点售卖。这盏宫灯为青铜制造,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材质不算贵,精致小巧,但“分量”比同时代的大型青铜器还要重。宫灯约制造于公元前172年,于1968年在保定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氏墓中被发现,一出土就举世震惊,很快便担当文化使者,出访菲律宾、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照亮共和国外交的破冰之旅。
此灯的珍稀不仅在于外形优雅,更在于构造巧妙。整盏灯是中空的,部件可灵活拆卸,宫女高举持灯的右臂是一条烟道,灯罩可调节开合角度,燃灯后可明可暗,有烟无尘。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观赏后曾赞誉:中国人在两千年前就有了环保意识,了不起。这盏曾漂洋过海的宫灯,如今被列入禁止出国的文物名册中,藏于河北省博物馆,永守“汉家宫阙”。
■汉代宫灯的巅峰之作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釭在古典诗词中时常出现,诗人们习惯用它作为灯的文雅表述。严格意义上,普通的烛台、油灯并不能称为釭。
釭为汉代独创,特点是内部中空,设置导烟管,灯体可盛清水。汉代贵族燃灯多用动物油脂,易产生大量烟尘,釭灯的导烟管能够吸收烟尘,经清水过滤,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釭”本意为车子用以穿轴的金属圈,而弯曲的导烟管与此形似,遂这种灯称为釭。
釭灯乃汉代绝版发明,现出土的十余盏釭灯皆来自汉代墓葬。因其制作工艺复杂考究,汉代之后数百年历尽战乱,再无制灯的闲情逸致。且蜡烛逐渐取代动物油脂成为主流照明燃料,蜡烛不易生烟灰,也就不需要导烟管。
为了安置导烟管,釭灯多为象生造型。凤、雁、天鹅的长颈,都暗藏烟道,而设计最独特的莫过长信宫灯。一位朴素端庄的跽坐宫女,着广袖内衣和长袍,典型汉服打扮。她左手托灯盘,灯罩由两片弧形板嵌插在灯盘凹槽上,可活动,以调节光照度和方向;右臂高举,垂下的袖筒成为烟管,烟灰沿着袖筒进入体内;宫女腰与腿的连接处设计了转角,可以把未被吸收的烟雾挡在内部而不至于迅速回流;此灯并不贮水,灯体底部有孔,可调节气压,弥补单管烟灯空气环流不好的缺陷。
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堪称“中华第一灯”。由于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长信宫灯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七国之乱”中的“逆产”
长信宫灯之所以得名,是因为刚出土时,考古学家发现上部灯座底部较为明显处刻着铭文:“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在汉朝,长信宫通常为太后所居住。但经仔细观察,长信尚浴这一串铭文字迹潦草,应该是后来刻的。整个灯体有铭文9处,共65字,记载了灯的容量、重量及所属者。
下部灯座外侧刻:“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此外,灯罩屏板内外、右臂外侧等处还有5处记有“阳信家”,皆字迹工整。由此专家推断,阳信家才是宫灯的制造者和第一任主人。
阳信家铜器在已出土的汉代铜制工艺品中独树一帜,除长信宫灯外,还有1981年5月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出土的钟、鼎、炉、灯、釜、甑、盆、樽、铫等精美铜器。“阳信家”是谁家?学术界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汉武帝姐姐阳信长公主(又称平阳公主,第三任丈夫是抗匈奴名将卫青),但更多学者认同阳信夷侯刘揭、刘中意父子之说。
刘揭为皇室宗亲,因平定吕氏外戚有功,汉文帝登基之年(公元前179年)封他为阳信侯,并赐金千斤。汉初诸侯也可以像皇帝一样有自己的纪年,长信宫灯上刻“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推断为阳信侯在位第七年所制,二钧十二斤是其重量,第一是编号。
公元前166年,刘揭逝世,其子刘中意继承侯位。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不满权力被削,兴兵造反,史称“七国之乱”,阳信侯刘中意也参与其事。叛乱平定后,阳信侯刘中意被抄家除国,众多打着“阳信家”制造标签的精美铜器成为“逆产”,被没收后分发给王公贵族,其中一座精巧的宫女造型宫灯送进了长信宫。
■窦太后浴室照明专用
长信宫灯上面刻的“长信尚浴” “今内者卧”,意思是此灯被用于长信宫的浴室,归主管宫中日常生活的“内者”(官职)保管。
当时住在长信宫中的是汉武帝祖母、太皇太后窦氏。窦太后堪称一代女杰,身世传奇,是近年来古装影视剧的热门角色,归亚蕾在《汉武大帝》中、林心如在《美人心计》中,都曾演绎过窦太后。她少时出身微寒,以宫女身份入宫,后被赏赐给代王刘恒,深得刘恒宠爱。公元前180年,吕稚逝世,朝臣废黜吕后扶持的傀儡幼帝刘弘,拥立为人低调的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刘恒封窦氏为皇后,她生的长子刘启后来继承皇位,刘恒、刘启父子二人打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长信宫灯1968年在河北满城陵山汉墓出土。墓主人是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窦太后是清河观津(今河北武邑县)人,以地域和姓氏推断,窦绾应是窦太后的近亲,长信宫灯很可能被窦太后当作礼物赠送给窦绾,窦绾死后以之作为陪葬品。
刘胜夫妇的墓葬出土珍宝无数,除长信宫灯外,刘胜那件价值连城的金缕玉衣也是我国64件禁止出境的国宝之一。
熟悉三国故事的读者对中山靖王刘胜一定不陌生,刘备每次自报家门,开口必是“中山靖王之后”。这中山靖王是汉景帝的庶子,和汉武帝同父异母,都是窦太后的孙子。“七国之乱”平定后,朝廷对诸侯王权力限制严格,中山靖王深谙韬晦之道,纵情声色,及时行乐,史载他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难怪他的第十三世孙刘备沦落到编草鞋,一百多个儿子分家产,分了十三辈,旁枝末节的确剩不下什么了。
据考证,窦绾葬于公元前104年。长信宫灯从制成直至殉葬,在世上发光发热不过七十余年,在黑暗中等待两千年才重见天日。这位掌灯宫女,三易其主,不改淡定娴雅。富贵皆浮云,只有宫灯的美丽和光彩永恒。
■据《国家人文历史》
​西汉长信宫灯
2018-8-21四库全叔
这件宫女跪坐双手执灯状的鎏金铜灯,造型优美、结构精巧,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因上面刻有「长信尚浴」字样,故名「长信宫灯」。
她眉目纤细,端正秀丽,
头上梳髻,类似今日的盘头;发上覆巾帼,也就是头上戴的头巾。
左手握持灯座下,右手宽袖罩住灯罩,
身穿交领的内衣,外罩交领右衽长袍,衣襟由右侧向后掩卷,腰间束带,
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
此灯结构颇为复杂,全器由宫女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众多部件组成,
但是设计十分科学,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板组成,可开闭,灯盘可转动,用以调节光照的方向与亮度的高低。
长信宫灯的灯座、灯盘、灯罩板及宫女的右臂和衣角处刻有铭文9处,共65字,分多次刻成。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据灯上的铭文,此灯的所有者几经变化,最后到了窦绾的手中,成为她过世后的陪葬品。
灯上的「阳信家」字样有六处,应是指的汉武帝的姐姐阳信长公主家,据推测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
上部灯座底部周边铭文上的「长信尚浴」中,长信指的就是窦太后所居的长信宫。窦太后是文帝之妻,景帝之母,武帝的皇祖母,具有很大的权势。
「内者」为少府官名,归长信宫尚浴府使用。
长信宫灯出于窦绾之墓,因此,窦绾可能与窦太后有亲属关系,由窦太后赐予她。当然,中山靖王刘胜为汉武帝的庶出兄长,也不排除是刘胜从其他渠道获得这件珍贵非常的铜灯。
在汉代的众多灯具中,长信宫灯是最复杂、最精巧、最优美,同时将环境保护与整体造型设计完美融合在一起的稀世艺术珍品,是国家明令禁止出国展出的第一批六十四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铜精品 |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
河北馆藏的精品文物
西汉长信宫灯—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长信宫灯隐藏的千年秘密
文物中国——西汉长信宫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