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川秀美边陲重镇—山西左云|列国志
 

​ 

山川秀美边陲重镇—山西左云|列国志

李永泉 西行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历史悠久,据国内史学界对境内出土石器考证,早在10万年前,已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且是历代屯兵的左云摩天岭长城边陲重镇、“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左云县文化积淀厚重,为全省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古堡悠韵,长城绵延,生态蓊郁,景色宜人,边塞文化独具特色。

 

古城墓群


 

位于左云县城东北5公里三里屯乡后八里村东南1公里处,时代是汉代。汉墓群距汉代武州古城相距只有1公里,可能为当时官吏的墓群。古城墓区范围包括六处:古城墓,现存地面无封土;后八里汉墓群,现存地面无封土;双官屯汉墓群,地面封土堆三个;云西堡汉墓,现存地面无封土;旧高山汉墓,地面封土堆一个;乔家窑汉墓群,地面封土堆三个。在六处汉墓群之间分散有许多汉墓,但地面封土堆很少。在兴修水利工程时,曾发现1座汉代砖室墓,墓中出土了2件灰色陶罐,素面,高约17厘米。在古城村中的废墟中发现有许多汉代的陶片、砖及一些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

 

白羊古城遗址


 

白羊古城位于左云县城东4公里处,109国道从城内穿过,属左云县乃至大同市境内最早最古老的城廓。古城是春秋时期的游牧民族北狄白羊族所筑,因而称白羊城,是当时白羊部落的指挥中心。同时期的白登山也因北狄白羊族所居而起名。白羊城东西长600米,南北宽300米,占地18万平方米。该城明洪武四年后,先后为大同都卫、大同行都指挥使司、镇朔卫驻地。明以前,古城始终为北方重镇。虽经2000多年的风雨冲刷,现在遗址仍然轮廓分明,城墙崇隆。

 

摩天岭长城


 

是万里长城在左云县五路山的一段,东起左云八台子村,西至宁鲁口箭楼,长3.5公里。摩天岭是五路山最高峰,海拔2060米,地处我国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与融合的结合部,是典型的高山草甸。摩天岭长城依山而建,跌宕起伏,高大雄伟,气势壮观、雄险,当地人称“小八达岭”。摩天岭长城堞垣崇隆,烽堠峻整,以城、堡、长城、烽堠的合理修筑布局,构成了一道具有军事科研价值的防御系统。

 

宁鲁口镇宁楼


 

左云境内墩台密布,全境共有墩台145座。其中宁鲁口镇宁楼是居庸关以西大同境内最完整的敌楼。镇宁楼为条石砌基、青砖砌墙的空心敌楼,楼南有门,门额上嵌有阴刻楷书“镇宁”的石匾。摩天岭长城延伸到宁鲁口遇季节河不便修筑长城墙体,在河两岸修筑两座箭楼封杀从河谷入侵之敌。现河东岸砖包箭楼仍保存完整,高约30米,为条石砌基,青砖砌墙的空心敌楼。箭楼拱券上嵌“镇宁”石匾,巍峨壮观,傲视苍穹。摩天岭箭楼是明长城唯一的一座驻兵的特殊箭楼。箭楼下的宁鲁口关城与箭楼构成完整的关口防御体系。因和平时期在此建立马市,又称“马市楼”。摩天岭长城属地险要,箭楼独有,黄色的长城,黛色的山体,让人颇有边塞古朴雄浑、地老天荒之苍然感觉。

 

白烟墩庙壁画


 

白烟墩庙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县城内,白烟墩庙始建于清代,正殿三间,分别为奶奶庙,龙王庙和马王庙。庙能被完整保下来,是沾了上世纪生产队做粮仓的光;但现在已严重破损。白烟墩庙虽外型破败,但庙里壁画保存完好。其壁画根据三个大殿的供奉,分别绘着各位神祗有关的故事等内容。壁画笔法飘逸,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极具功力,有强烈的民间美术特色。尤其是马玉庙的马王爷,神态凝重,额眼刺光,在其它寺庙很少见到。人们常说的“马王爷三只眼”,也许只能在这里看到。

 

边塞古杨


生长在左云县云兴镇榆千户岭村南。榆千户岭属元代始有村落,古杨与该村落成同时期栽植,到现在已生存700余年。榆千户岭湿地土肥水美,是最适宜于杨树生长的地方。传说自汉朝以来一直就有百年古杨甚至千年古杨生存。左云西汉称武州塞,并建武州城。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当时塞翁将一母马拴在古杨上,母马脱缰而跑,以至有了后来富于哲理的寓言故事。古杨主干周长10.1米,9人挽手方可合抱。树老皆空,古杨腹内枯空成洞,可坐四人舒舒坦坦玩扑克。古杨曾经历了数次雷劈和火烧,但没有死亡,仍生长旺盛,枝繁叶茂,生命力特强。古杨风雨数百年,见证了边塞文化的历史沧桑。

 

月花池


 

位于左云威鲁村北的明长城内侧,却又与长城紧紧相连。它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建在长城上的袖珍小城。月花池以长城为北墙,另筑东南西三面围墙,围成一座周长约260米的城堡,约同北京小团城大小。是建庐烽台的组合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堡。就是这座小的不能再小的微型城堡,却集合了屯兵、暸望、报警乃至战斗等多种军事功能,北墙上高出墙体两丈的烽火台,腹内有洞梯可上,洞梯81级。


月花池南墙下只有一个独门,拱券上方,有一块嵌入城墙的石匾,上刻斗大三字“月华池”,字体苍劲有力。遗憾的是石匾上世纪剥落丢失。月花池造型像一张“弓”,东、南、西三面是一道弧形的城墙,像弓背;正北的墙则是笔直的,却像这张弓的“弦”。月花池是威鲁口的关城,是走西口的通道之一。


睡佛寺


 

位于左云县城东南25公里马道头乡杨家窑村北睡佛寺山南麓,始建于北魏。该寺大殿3间,依山凿石而成,高4米,宽7米,进深4米,正中石台上凿有侧身平卧两目微闭的石佛像。依石穴筑木构挂面,出檐置门窗,与石穴连为整体。殿前地势低落,筑石碹窑洞4孔,其顶部为殿前平台,依势利用,建筑设计十分巧妙。石窑洞之下的台地,建有乐楼。大殿东侧穿石凿有灵光洞,洞内为佛寺主。

 

镇关堡


 

位于左云县境内。据《三云筹俎考》载,堡城为明嘉靖二十五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一里三分,城高三丈七尺”。明时在此堡驻操守,分守长城“十四里,边墩十五座,火路墩四座”。今城堡包砖早已被拆毁,只有夯土城墙残存。明长城大同镇重要关隘。明称威虏堡。堡城为明嘉靖二十二年。明嘉靖年间蒙古贵族曾多次率兵由此攻入次被围困。今城堡毁严重,但四周围墙均有遗址。

 

威鲁堡


位于左云县城东北20公里处,北距明长城一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堡墙包砖完成于万历年间,堡墙高三丈八尺,周长二里二分,开东门一处,接东堡墙又建土关一座。关墙三面210丈,开东关门一处。威鲁堡北依阴山山脉,南临川界,占地区位势高,且视野宽阔,一览无余,是典型的军事战场,因军事地位十分重要,长城雄浑凝重,墩台密布,城堡坚固,历史上守将屯兵亦多。

 

荞面饸饹


在荞面中放少许干净的石灰水,再将面用冷水揉和好,用饸饹床子在汤锅上压,煮熟即是,荤、素调食皆宜。特别是从前该县著名饭馆便宜坊出售之汤饸饹,添加石灰水适量,面和得好,床子压出的饸饹细长而光滑,浇的汤是刮肉以后的猪、牛、鸡等骨架加全调味所煮之汤,味美异常,脍炙人口。

 

荞面削面、拨面、疙坨儿


将和好的荞面用刀削成用刀剔所切成长条或用手捏成小个砣儿下锅煮熟为面食,捞调食之,荤素皆宜。该县民间有谚语说:油荞面、醋豆面。其意思是说荞面爱腥荤它浇以猪肉稍子最好。

 

荞面沓馍馍


将荞面加水搅和成半稠的糊状,加入食盐、花椒、葱花等佐料,搅匀,以勺盛之旋转倒入坐于火上的有油光滑的热锅中,接着将锅转动,使其中面糊流动成较为均匀的圆饼,少烤一会儿,火候要温和待其上面凝固变色,下面烤成金黄色,趁热蘸醋、辣角、咸菜等吃之,轻、虚、香、软,极为可口。

 

荞面煮饼


将和好的荞面捏成约三分厚的小圆饼,放入汤锅内煮熟,捞出晾冷,然后切成小薄片儿,用油炒之,再烹以盐、椒、葱、蒜、醋等,就咸菜吃之,清香利口。昔日吃饭较为精细之家庭,在头一天中午吃荞面有了剩余时,往往煮成此饼,作为下顿饭当家人的小锅儿饭之用。

 

豆面抿面


用冷水将豆面搅和成软糕状的面丝,分成适当的块儿,放在抿面床子上(用铜或铁制成的床底,布满小孔的工具),将面丝抿于汤锅中成短粉丝状的一种面食。将其带适量汤捞于碗内,调以醋、酱、葱、咸菜等食之,香、软、滑、细,人曰一轱辘而下,为该县一般居民日常待客之传统茶饭。亦为豆面之代表饭,通常人们所说的吃豆面即指吃抿面。

 

长豆面及豆面疙瘩


将豆面加少许蒿籽(面),用冷水揉和成硬,筋的面块,然后擀,切成长面条或斜方个塔、柳叶儿短条,煮熟带汤调食,光筋可口,味香有咬头。

 

豆面饸饹 


把和硬再扎软,揉光的有蒿籽豆面,分成适量的长条面剂子,放入饸饹床子眼内,压入汤锅中,成粉丝状,熟后捞出,浇上稍子或用酱、醋等调食之,它是人们办喜事铺床日、过寿日、过会待客等的惯用饭食。

 

豆面拨姑子


将软面丝用竹筷拨成小鱼条状,直接入锅,熟后捞出,调食子。此饭多在人少、时间仓促或食抿面后,刮下抿面床子,掺软面丝,就炼汤(化人面粉较多的汤)最后吃一点带汤的拨姑子为宜。

 

稀粥


当地居民所说之稀粥(稀饭)可以小米熬之,它可以分为三大类,十一种。第一类为黄稀粥,即用清水熬淘净之小米而成的日常食用之稀粥。

 

和子饭


凡用小米并加入适量的各种面而混合熬成之饭统名之曰和子饭。

 

拌汤和糊糊


拌汤和糊糊皆是只用面不用米而做成的稀饭。

 

胡麻


左云的胡麻以其产量大,质量好,出油率高而闻名全省。“北路葫麻”的特点是:清香、味美、炸食物时烟雾小,上皮快,色泽清黄美观。葫麻的出油率也很高,达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特点,就使北路葫油不仅誉满塞上,也香飘全国各地。

 

白灵菇


是一种食用和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珍稀食用菌。其菇体色泽洁白、肉质细腻、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氨基酸总量为10.6%,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质,特别是真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

 

楞严寺音乐


楞严寺位于左云县城东南隅最高处,全寺五进院落,坐北向南,占地7000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曾于正统、弘治等年间有过六次扩建和重修,至今部分建筑保存较好。



 

楞严寺音乐是当时寺庙音乐的经典,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等印度和西域的佛曲,由楞严寺僧人采用本地民间乐曲,吸纳西域、印度的佛曲及中原地区的音乐演奏手法创作而成。其音乐系寺庙音乐的北方系统,属北方系统东西两路流派的东路。由于起调深沉、曲调古老而优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奏时使用的乐器有管子、笙、手鼓、锣、引磬、铙、钹等11种。现记载有楞严寺音乐歌赞10曲,楞严寺音乐吹腔28曲。



 楞严寺寺庙音乐在北魏时期就由内蒙凉城的宁愿寺传入左云境内。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今之僧寺,无处不有。或比满城邑之中,或连溢屠沽之肆。”“梵唱屠音,连檐接响。”“屠音”即“浮屠”(佛教之音)——寺庙音乐。由此可见,早在北魏时即有了楞严寺及其寺庙音乐。在左云县内文庙、千佛寺、睡佛寺等寺院举办大型的佛事活动中也有演奏,后因寺院的拆除而衰落、流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据说这是唯一存世的长城空心箭楼,山西大同左云县镇宁箭楼
十一国庆节从天津出发的自驾游,来回七天,去哪里玩比较好?
左云右玉晋北的夏 | 明长城晋蒙边界行走
山西左云:打造长城旅游板块正酣时
骑行大同古长城一号旅游公路
路漫漫兮五千年之宣大边塞(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