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抛却政治、感情色彩而言,汉字和英文哪个更先进?

2020-11

在近现代,由于西方的冲击,汉字差点被废除掉

这两次“废除汉字”,表面上是汉字和英语的对抗,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在世界洪流中,浴火重生的标志。

历史证明:汉字的先进不能只靠嘴上说说,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拼命争取的。

第一次大危机:民族存亡下的汉字拉丁化

汉字拉丁化是汉字自创造以来,所遭遇的最危险、最可怕的一次大危机。

汉字拉丁化一旦成功,你现在看到的文章,可能是用这样的语言写的:

01.山河飘摇中的反思

起因:鸦片战争以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国家屡遭列强入侵,民族自信心严重受挫,于是“救亡图存”的人中,有人开始反思落后的原因。

他们有些人认为因为传统文化导致的落后。于是开始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觉得只要是传统的,就是愚蠢的,且不能和西方文化相提并论的。

这其中,就包括了汉字。

“废除汉字”,几乎成了当时的共识!

让我们来听听当时的声音吧:

谭嗣同:尽改汉字为拼音文字。

陈独秀: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而时任北大教授的钱玄同,也曾这样说道:“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

蔡元培: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鲁迅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甚至这样评价方块汉字:“当没有知道拼音字之前,就不会想到象形字的难;当没有看见拉丁化的新文字之前,就很难明确的断定以前的注音字母和罗马字拼法,也还是麻烦的,不合实用,也没有前途的文字。”

而废除汉字,自然要有新的文字来替代,用什么呢?

拉丁字母——这也是西方大部分国家所使用的。

1920年代,“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提出国语罗马字化,并于1930年写出著名的《施氏食狮史》,来论证“罗马拼音”的可行性。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赵元任是想让大众知道,只有在类似《施氏食狮史》这种文章中,汉字才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在大多数生活中使用罗马字,是完全可以的。

02.拉丁化新文字的诞生

而真正的开始,是源自瞿秋白

1930年代,瞿秋白提出拉丁化新文字,并在郭质生的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并于9月29日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

1932年12月,瞿秋白整理出10万多字《新中国文草案》,简称新中国文版

1934年8月,国内第一个中国文拉丁化研究团体——“中文拉丁化研究会”诞生。

1935年12月,“中国新文字研究会”在上海成立,该研究会组织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人提出《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指出:

“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我们必须教育大众,组织起来解决困难。但这教育大众的工作,开始就遇着一个绝大难关。这个难关就是方块汉字,方块汉字难认、难识、难学……中国大众所需要的新文字是拼音的新文字。……”

截止1955年,海内外组建的中国拉丁化新文字各类团体已达300多个。

03.第一次推广高潮

国内的拉丁化新文字推广的高潮,发生在全面抗日战争后。

1936年7月,“上海新文字研究会”正式组建,该会拥有40多个团体会员,规模大,受众广。

1938年2月,“上海国际救济会难民教育股”划定10个收容所,试验拉丁化新文字的学习。

1938年4月至1939年2月,“难民教育股”主任陈鹤琴先后出版过新文字与汉字对照的连环画《yo fei》(《岳飞》)、《xua mulan》(《花木兰》)、《zhung-shsan siansheng》(《中山先生》)、《wu xyn》)《武训》)、《wen tiansiang》(《文天祥》)、《zheng chenggung》(《郑成功》)等15种新文字通俗读物。

1938年,认为新文字的产生是“中国语文进步的结果”的汉语言学家陈望道,编制了《拉丁化汉字拼音表》。

1940年8月,因环境影响,上海新文字研究会宣布解散,转入地下,至此,第一次拉丁化文字的推广高潮结束。

04.第二次推广高潮

第二次推广高潮,是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发生的。

1936年7月,志丹县夜校开始以新文字为学习内容的扫盲实验,同年10月,办起了扫盲师范。

1937年3月,扫盲师范更名为鲁迅师范学校,学生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基层干部及家属。

1938年1月,“陕甘宁边区新文字促进会”成立。发表了新文字宣传刊物《抗战到底》。

1940年1月,成立“新文字运动”委员会,开始将学习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纳入到与新文化运动相衔接的国家和民族文化建设的体系和格局中。

1940年11月,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布告:规定从1941年1月1日起,新文字和汉字具有同等法律地位。

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银行印制的钞票,一面汉字,另一面新文字。

自此,陕甘宁边区走进了新文字和汉字共存的“双文字”时代。拉丁化新文字的推广,迎来真正的高潮。

但这次推广,只持续了三年,于1942年结束,对于这次结束的,相关文献不多,但我们或许能从一段话中找出些痕迹。在“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发布的《成立缘起》曾这样说道:

我们并不企图目前即刻用新文字代替汉字,也不停止进一步 对于新文字的改造。我们拥护文字革命,也不妄想一举完 成。汉字虽则不很合时宜,必须采取拼音文字,但汉字有悠久的历史,不是轻易可以废去,而必须使其逐渐演变,才能完成文字改革。目前我们所要做到的便是利用新文字来教育文盲,使他们最短时间可以用新文字学习政治与科学,也还 可以用新文字去学习汉字。

05.结语

在救亡图存中诞生,在抗战中达到推广高潮后结束,拉丁化新文字见证了中华民族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现在看来,汉字拉丁化有很多缺点,其中最为致命的一条: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方言都能够用汉字兼容。可一旦将汉字拉丁化,以彼时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是绝对无法及时跟进同时将发音准确推广的,在和各地方言结合后,势必会让汉字拉丁化转向方言拉丁化,方言拉丁化会进一步演化成地方文化割据,进而阻碍国民经济发展,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

话虽如此,但这些缺点只有处在和平年代有大把研究时间的我们才能看到

回头想想,虽然大家都很后怕,但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不能因此去指责那些敢于找寻救国兴邦方法的人。更何况在当时,比起复杂且多样的繁体字,拉丁化新文字确实能够最快的扫除文盲,同时让劳苦大众真正有知识,有文化。

“把新文字念会以后,要时常用新文字看书写信。刚开始写的时候谁也免不了有错误。但是不要害怕,要不断地写,不断地用,一定慢慢地会熟练起来的。”

“Ba sin Wenz nianxui ixou, iao shchang yng sin Wenz kanshu siesin. Gang kaish siedi shxou, shui ie mianbuliao iou cowu. Dansh bu iao xaipa, iao buduandi sie, buduandi yng, iding manmandi xui shuliankilaidi”

选自叶籁士编《工人识字班用的拉丁化课本》

第二次大危机:信息时代的尴尬境地

01.文字的输入和输出

中国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这其中和汉字直接相关的,就有造纸和印刷术。

这一次,我们只说印刷术

在我国古代,印刷术有两种: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雕版印刷:顾名思义,就是将图画或者文字反刻在木头上,然后刷上墨进行印刷。缺点——每一页,就要雕刻对应的文字,效率低下。

活字印刷:每个字都单独雕模,使用时可以重复排版。比起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字模保管方便。

说来你也不信——活字印刷术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原因如下:

汉字体系庞大,活字印刷意味着要从庞大的字模库中找对应的字来排版,会耗去额外的人工,而排字也需要耗费人工,这也造成了活字印刷成本高的特点,导致一本书需要大量印刷才能收回成本。

可大量印刷的书籍,直接用雕版印刷不更好吗?一次性弄好,免除了再排版的烦恼。

相比之下,西方使用的单词就不同了,字库只有二十多个字母,字库便于寻找,比起汉字字模库,确实方便。

争端就此埋下伏笔。

不过在旧社会,汉字雕刻起来虽然复杂,但由于劳动人民的勤劳,汉字印刷倒也不是什么继续改进的“燃眉之急”。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近代,随着机械打字机的出现,让汉字和英语的输入输出差距,开始加大。

02.打字机的故事

1828年,美国的威廉·伯特制造了一部名为“排字机”的机器,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实用价值的打字机。唯一的缺点是,当时的字母是按照ABCD排列的,打字时不方便。

1868年,克里斯托夫·肖尔斯重新排定了字母在键盘上的排列,它是根据英文字母的使用优先级来排列的,这就是沿用到现在的QWER打字机。

中文打字机,来的比想象的还要晚,还要麻烦。

1915年,中国山东留美学生祁暄,发明了中文打字机。并于同年9月29日获得专利。

听起来很振奋人心,其实不然,这个打字机结构复杂,体积庞大,而且需要一个字一个字输入。也就是说,打字员要记住字盘中上千个汉字的位置,才能使用这台打字机。

何时才能拥有一台和英文打字机一样小巧的打字机呢?成了华人的共同问题。

1947年,明快打字机诞生了。他的发明者大家很熟悉——林语堂

明快打字机将汉字以滚筒的形式储存,一个大滚轮上有6个中滚轮,每个中滚轮上有6个小滚轮,包含了8064个字符,包括标点符号等特殊符号。打字方法也是类似汉语字典中的偏旁部首检字,只需要记住一定的字形规律,不再要求记住每个字的位置,操作简单。

可惜的是,由于造价高、无法量产等缺点,明快打字机还是没能推向市场。而且这种滚筒式的打字机由于结构复杂,一旦出故障,基本上也等于报废。

这一切,都是由于汉字庞大的字库带来的难题。

这种困难,一直到个人电脑的出现,也没有解决。而与此同时,电脑的出现,也使得机械打字机没有了存在的必要,英文输入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

03.信息时代中的汉字危机

1977年6月5日,AppleII(苹果二代)电脑闪亮登场,比起1975年世界第一款家庭电脑MITS Altair 8800,苹果二代可以说是傻瓜式操作,普通人也能够操作自如。

于是,APPLE II开始进入美国的家庭,美国率先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刚一露出端倪,就马上显示出了拉丁字母的优势,依托着机械打字机QWER键盘带来优势,26个字母可以排列组合成任何单词,这极大的方便了英文的输入与输出。

就在美国已经用字母键盘熟练的进行信息输入与输出的时候,远在东方的中国,危机正在酝酿

这次危机,是印刷行业首先遇到的。

当时中国的出版业——尤其是报纸,还处在铅字排版的时代。

当时印刷厂工人的工作:早晨熔铅铸字,白天对记者稿件进行排字,晚上交由负责出版的工人排版,紧接着由编辑进行校对,然后印刷。

这个步骤,你眼熟吗?

对!就是毕昇活字印刷术的改进版——由于新闻的特殊性,导致雕版印刷根本不可能适用于报纸。

在这种背景下,同样使用汉字的日本人,发明了汉字照排植字机——这个照排植字机,是通过光学技术,用字盘来代替铸造铅字,直接机械化排版印刷,省去了铸造铅字和铅字排版的复杂工序。

它的出现解决了汉字在信息时代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可即便如此,照排植字机的本质还是铅字排版。

而且,它还有一个最大的弊端——不能进行及时的校对纠错,一旦出错,意味着要重新进行照相排版。

以此为背景,当时国内不少人把中国在计算机方面以及印刷的落后,直接归咎于汉字。

一时间,“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的呼声再次不绝于耳,甚至有人直接说:如果不放弃汉字,中国将无法进入信息时代。

怎么办?

就在这时候,一位阻止汉字拼音化的英雄,出现了。

03.他叫王永民

在成为英雄前,王永民已经34岁了

197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王永民回到了老家河南南阳,在南阳地区科委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办事员。

那一年,他在单位接触到了来自日本的汉字照排植字机——前文当时提到过这种机器的弊端:无法及时纠错。

为此,川光仪器厂花了9万元做出了一个“幻灯片”似的键盘,来解决这个问题。

可王永民越看这个键盘越不顺眼,他问川光仪器厂的总工:“谁能记住24个幻灯片每个胶片上究竟放的是哪273个字,你的姓又在24个幻灯片中的哪个胶片上?”

总工被激怒了:“王永民给我当徒弟,还得再学三年!”“王永民是川光厂不受欢迎的人。”

经此羞辱的王永民,下了决心:“我就要比一比,到底是你,还是我王永民讲科学,我一定要发明一个键盘取代你的东西。”

拿着南阳科委拨来的3000元,王永民开始了试验。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输入,也就是键盘问题。为此,他跑到上海、苏州、杭州的科委情报所翻阅国内外相关资料。

但让他失望的是,相关资料几乎为零。能看到的,只有“电脑大王”王安基于三角码方法的99键编码。

王永民对此并不满意。

“王安的方案我不赞成,拼音的方法,音读不准以及不认识的汉字怎么办?”

1980年,王永民找到了《英华大辞典》的主编郑易里先生,开始研究字根

郑易里汉字编码是94个键,王永民雇了十几个小姑娘,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11000个汉字全部抄到11000张卡片上,然后根据字根图编码。编完卡片一检查,有800对重码,而且,该方案还要分上下档键,等于188键。

找来找去,没找到合适的。王永民决定自己做。这一做,就是四年。

四年里,从188键,到138键,再到90键、75键、62键、36键,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36键已经是前无古人的壮举了。

可王永民还是不满足。

直到1983年8月,王永民把终于字根完美的嵌入到了25个键里,与英文QWER键盘完美契合。

只需背诵字根表,就可以将汉字输入,而且每个字最多只需要四次按键,就能够完成输入。

而且在熟悉了字根后,完全可以实现盲打——因为这种输入法的重码率极低,在敲击四次键盘后,几乎不会出现重复的字。

这就是王码五笔输入法!王永民让汉字从第二次危机中走了出来。

04.叹英雄

一切并没有因此变得好了起来,王码五笔输入法的推广是个大问题,于是,王永民当住在北京府右街一处地下室里,每天推着自行车,开始在各个机关部门进进出出。

由于由于劳累过度和营养不良(天天啃馒头加凉水),王永民肝病复发,最严重时,不忍8年的心血眼付诸东流的他。在贫病交加中写下了6000字的遗嘱……

但随着电脑的迅速发展,王码五笔输入法真正迎来了春天。

从此,全民学五笔的时代来临,王码五笔输入法让汉字尴尬的处境得到了缓解。

可王永民倒下了。

没有被成千上万汉字打倒的他,倒在了“盗版”二字上。

当时许多电脑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都预装了王码五笔输入法,但就是不愿向王永民的王码公司支付专利款。为此,王永民打了5年官司,最终还是败诉。

生产商组成的“倒王永民俱乐部”甚至倒打一耙,起诉王永民“名誉侵权。”

他们厚颜无耻的宣称:“五笔字型技术中的字根出自于汉字的‘横’、‘直’、‘撇’、‘点’、‘折’等,这些‘横’、‘直’、‘撇’、‘点’、‘折’,都是几千年祖先流传下来的,是公众所知道的。所以五笔字型技术也应是公知技术,不应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997年曾流传着“讽刺般”的一句话 :“阳光、空气和王码,是中国三大免费使用的东西”。

对此,王永民也只能说:

“我最大的贡献不过是参与了汉字渡过世纪难关的科研项目,并发明了五笔,使我们的汉字没有走入死胡同。”

王码五笔输入法使得中国迎头赶上了信息时代,危机就此度过。

结语:文字的出现,打破了“结绳记事”的局限,文明得以完整传承。

而汉字,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更是功不可没。

从甲骨文,到钟鼎文、大篆……直到繁体字、简体字。

从刻在骨头上、到刻在金属上、竹简上、纸上。

汉字一直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也随着世界风云的变幻而浮沉。

在我看来:汉字依然有如下三个优势:

1.“单字”信息量大。

2.象形字文字结构稳定,利于传承。

3.也是未来最重要的一点:对于新事物,汉字的接受能力更强,不需要重新创造新字(化学元素周期表例外)。

文明是进步的,文字也是进步的。或许同样有人能够举出很多例子,说英语比汉字优越。其实我们的前辈们甚至都不止一次的直面过汉字缺点带来的苦恼

但你要知道,文明依托于文字。又有哪个文明,敢说能够碾压中华文明呢?我们的“文化自信”,不正是如此吗?

而又有谁,能够真正理性、抛去感情色彩的评价呢?

正文完。


针对其他回答中不恰当例子的反驳

有几个高赞评论,提到了英语比汉语好,但举例时却明显词不达意:

错误点一:试图论证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局限时,说汉字词汇量远低于英语,所以用有限的词汇描述无限的客观世界,常常捉襟见肘。

这是不对的。汉字词汇量低于英语词汇量,反而说明了汉字比英语在这方面的先进。

知道为什么嘛?因为对于一个未见过的新事物,汉字都能从已知字库中找出几个字来重新组词去解释,而英语则要重新创造一个单词来解释——在这种局限性下,导致英语单词越来越多。

举例1:

在这张图中,单就绵羊家族这三只羊来说:

英语:每一项都需要一个全新的单词才能描述。

汉字:字库中直接取字,还显示出了基本特征:公、母、小、绵。

请大家记住部分单词,接下来还会提到。

举例2:

1885年,一个叫Escherich的儿科医师,发现了一种细菌。

于是,用他的名字,创造出了一个新单词:Escherichia coli.

而中国,在对这个词翻译时,没有创造新的汉字啊,而是用已有汉字重新组词:大肠杆菌。

那我们来看看,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相关医学专业的人来说如何辨认。

“Escherichia coli”:采用姓名“Escherichia”+后缀“coli”的方式创造新词,意味着要重新学会这个单词,才能知道这玩意儿指的是什么。

“大肠杆菌”:“菌”字指的是细菌病菌,“杆”指的是形状,“大肠”指的是寄生部位,可以解读出“这是在大肠里寄生的细菌”。

这两个例子更好的说明了,汉字之所以比英语单词少,是因为汉字信息量很高。

错误点二:试图论证汉字的字面歧义时,他举了个例子:“我喜欢一个人”

这更是扯淡了,因为英语和汉字,在出现表达错误时,都会产生歧义,这不能比较出谁更先进。

举例1:

MISS这个单词,它有这样几种意思:想念,错过,还有称呼女士。

那你说,在没有前后语境的时候,单纯一个miss指的又是什么?

想念?错过?还是指MISS大小姐啊。

举例2:

Kid这个单词写在这里,你给我说说,我现在指的是“小孩子”啊,还是“小山羊”?还是怪盗基德?

无论是汉字还是英语,有些字词是必须要渗透到前后语境中才能说明白的。如果借这个说汉字比不上英语,说白了,是你自己语文水平不好,表达有误,别赖汉字。

错误点三:试图论证缺乏逻辑和语法时,压根没举出啥例子。

就说了一个“白马之辩”是一字多义造成的。可“白马之辩”本身就是逻辑学家提出的逻辑问题啊。

你这诡辩的可真够厉害的,那我问你件事啊。

Kid这个单词,我现在指的是“小孩子”啊,还是“小山羊”?还是怪盗基德?是不是一字多义啊?

我是不是还能弄出个“孩羊之辩”啊。中国百家争鸣你还要嘲讽?

错误点四:试图论证汉字发音重音时,说汉字同音字多,会造成歧义。

都说了要联系语境了!难道英语能够单纯从发音,就不产生歧义?

那Kid这个单词……

- END -

内容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抛弃的第一中文输入法:保护了汉字,覆盖90%用户,如今成古董
汉字涅槃之三:逃出生天汉文字
汉字面临灭顶之危时,是他力挽狂澜让汉字劫后余生
此人被称为“当代毕昇”, 发明了一样东西, 成功阻止了汉字拉丁化
王永民:汉字形码设计重在科学拆分
王永民:我的五笔,我的三十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