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蒲州古城,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
【游山西·读历史】鹳雀楼:唐诗高度的标志
山西学习平台
2020-12-02
订阅
作者:王西兰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意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
1.王之涣与《登鹳雀楼》
唐代诗史的舞台上,不论多少匆匆过客,不论多少名家巨擘,舞台中央最高处追光照亮的地方,应该有王之涣的身影。不论是对于唐诗,还是对于蒲州,他的名字都太重要了,都应该特别郑重、特别隆重地写在诗史上,写在蒲州的史册上。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出身于唐时太原望族,北魏时他的高祖王隆之官任绛州(今新绛县)太守,举家迁至绛郡,遂为绛州人。他年轻时不安于学塾苦读,耻于科场功名,而是结交豪门子弟,习武练剑,架鹰驱犬,聚友豪饮,慷慨悲歌,颇具侠士之风。后来他改变志向,读诗作文,经人举荐当了冀州衡水县(今河北衡水市)主簿,就是秘书记室之类的职务。工作期间,遭人诬陷,要辩白,要澄清,要说清楚,要请求从轻发落。他不耐其烦,索性弃官而去。他既不屑于科场,又看透了官场,于是书剑飘零,周游天下。他沿着黄河逆流而上,遍览祖国大好河山,尽赏旖旎的自然风光,也接触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诗是自然的精灵,趴在书桌上写的那不是诗。山川河流,晨曦晚霞,在他的笔下,都是一首首壮美的诗章。十年之间,他诗名大振,成了盛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比李白、王维大13岁,比杜甫大24岁,比王昌龄也大10岁。在他们面前,他已经是老资格的前辈诗人了。
在外游历已久,王之涣要回去看看家人。回家途中,一定要去蒲州一游。
于是,唐代诗史中最重要的一首诗,就要诞生了。
鹳雀楼,矗立在蒲州城西南黄河中流的沙洲上。楼高三层,台基坚固,重檐翘角,楼体巍然。它俯视滔滔黄河,远眺巍巍条山,在周边山川形胜的映衬下,更显得高耸巍峨,成为祖国北方登高览胜的著名楼阁。鹳雀楼修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时期,其时北周大将军宇文护镇守蒲州,军事频仍,为便于瞭望军情,就在黄河中洲修建了这座三层楼阁,起初刷白色,称作“白楼”。黄河滩涂有一种水鸟,称作鹳雀,有黑色,也有白色,腿修长,喙尖利,常常成群结队栖于楼上,遂改名为鹳雀楼。到唐时,鹳雀楼经过整修,越发雄伟壮丽。蒲州表里山河,景观密集,而鹳雀楼,更是蒲东风光之最。
这天黄昏,诗人来到鹳雀楼下。游人已经散去,喧闹的景区安静下来。偌大的台基上,似乎只有他一个人。他仰望楼顶,在想些什么呢?他来到蒲州地面,来到鹳雀楼,就仅仅是要消闲游览一番么?他是第一次来还是已经来过多次?是不是来过多次而不敢轻易下笔?现在,他不再是当年任性仗义笑傲江湖的青年游侠,也不再是沉迹下僚才士困厄的落魄书生。他的思想已经十分成熟,他的性格已经十分稳健,更重要的是他的诗名已盛,是唐代诗坛顶尖级别的诗人。这一次来到蒲州,来到蒲州风光之冠的鹳雀楼,他按捺得住胸中奔涌的诗情么?
终于,他定了神,静下心,迈出了第一步,开始了这次历史性的攀登。
第一层,只见河水汹涌,蒲草翻浪。
第二层,只见城郭市井尽收眼底,梵宫道庙历历在目。
上,再上,登上顶层去。那上面,有风光无限!
到了!第三层!果然极目八荒!果然四面来风!时已黄昏,太阳已没有了炙热和火红,就像一轮白色的铜镜沿着中条山西端渐渐滚落;滔滔黄河,奔涌不息,仿佛一条黄龙朝着远方的大海滚滚流去。什么城郭村庄,什么市井人家,反而看不见了,在这高高的顶层,只有这天空,这远山,这落日,这大河。
这才是自然的大景观!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站在鹳雀楼顶层西南方向,阵阵河风扑面,阵阵涛声贯耳,极目远望,他的心也仿佛跳出了胸腔,腾空而起,向远方飞去!
蓦然,灵光一闪,像热泉喷涌,如神思飞来,从他的心灵最深处,流出了滚热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前十个字,便写尽诗人眼前广袤大地,秀丽河山:远处,一轮夕阳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晚霞给逶迤的山势勾勒了一道金边,映衬了一幅胭脂红的天幕;近处,浩浩荡荡的黄河似乎从天边奔泻而来,在暮霭中仿佛古铜色的河水波翻浪涌,奔腾激荡,向着东方的大海滔滔而去。天空,大地,远山,近河,全收眼底;仿佛一幅画,横陈眼际,辽阔壮美。后两句诗,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转入情感抒发,揭示了朴素又深邃的哲理,含蓄双关,婉转深刻:极目才可骋怀,站得高才望得远。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舒展了诗人旷达豪放的心境,也展现出诗人冲破名缰利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超拔的思想境界,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襟怀。真是“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清·佚名)
诗人的一生是委顿坎坷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书剑飘零放浪形骸的一生,满腹的诗书却没有金榜题名,志大才高却没有得到重用。一般的文人,早已牢骚满腹唉声叹气。何况,他已是50岁的人了。按照当时的一般情况,已是快要名将还山贤臣归里的时候了。而我们的诗人,还是这等胸襟,这等境界。岁月如流,人生如梭,生命只是一个过程,境界才是人生要义。诗人的追求是诗,是艺术。
王之涣达到了,王之涣实现了。艺术之巅的明珠,拿到他的手中。不论当时还是后人,在唐诗的高峰巡览,目光都会锁定这首《登鹳雀楼》。无论怎样评价它,都不会过高。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觉出这每一个字的热度。这是因为,这每一个字,都是用心血铸成。
是蒲州玉成了他。没有蒲州,没有鹳雀楼,便没有这一诗中极品。
于是,鹳雀楼,就荣幸地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
《登鹳雀楼》很快就风靡全国。鹳雀楼成了诗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圣殿,《登鹳雀楼》,仿佛标示了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度。
鹳雀楼之夜
2.鹳雀楼的湮灭与重建
鹳雀楼历宋至金明昌年间(公元1190~1195年),还耸立在黄河岸边,楼上还悬挂着河中府录事李逵书写的牌匾。金元战争时期,鹳雀楼毁于战火,那凤凰涅槃的历史一瞬和悲壮图景,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元初文学家元晖,小时候读书的老师是蒲州人,于是他很早就知道蒲州的鹳雀楼“观雄天下”,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高楼。读了王之涣、畅当等人的诗,像许许多多读书人一样,更是殷切地向往,只是没有登楼的机会。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三月,元晖由中央监察御史调山西任平阳路总管府判官。十月,元晖来到蒲州检查工作,下车伊始,先去参观鹳雀楼遗址,当然这时候鹳雀楼已经是楼体坍塌,堆堆瓦砾。这次游览,元晖写了一篇《登鹳雀楼记》,其中写道,“于是俯洪河,面太华,揖首阳,虽杰观委地,昔人已非,而河山之伟,风烟之胜,不殊于往古矣。”元晖没有看到鹳雀楼,只能看看周围的山川形胜。只恨晚生三五十年,鹳雀楼就成了历史,实在是十分遗憾,无可奈何的事。不过元晖虽然没有登上鹳雀楼,没有真正圆了登楼的梦,但从文章中看,他毕竟领略了这里的文化意义,感受了这里的文化氛围。可以肯定的是,元晖去看鹳雀楼时,只见,“杰观委地”,已成废墟,说鹳雀楼毁于元初,应该是确切的。
明代初期,鹳雀楼的遗址还明确可辨,再后些,就完全湮灭,无迹可寻了。蒲州人对湮灭了的鹳雀楼,是十分怀念的。鹳雀楼是蒲州的文化象征,没有了鹳雀楼,就没有了蒲州的文化之魂。为了一种心理的补偿和安慰,蒲州人把蒲州城西城楼寄名曰“鹳雀楼”,表达一点对往日盛况的追忆。物质的楼已不存在,文化的楼永远保留在蒲州人的心里。
但是,鹳雀楼毕竟是消失了。这一消失就是800多年。昔日巍峨壮观的天下名楼,成了一个历史名称,一个文化符号。
……
无论如何,中华民族的历史,要写下这样八个大字:经济建设,改革开放。蒲州人民和中国人民一道,忍受了多久,期待了多久,终于等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个完全可以毫无愧色地称之为盛世的时期。盛世兴文,古老的蒲州欣逢历史机遇,鹳雀楼也欣逢历史机遇。
蒲州文化史不能忘记这个日子:1991年9月27日,全国第六届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86位专家学者来永济考察。面对历史闻名的蒲东胜地,那优美壮观的山川形胜和密集的文化景观,让与会者发出了阵阵感叹。蒲州文化的恢复和新的繁荣,令人遗憾地缺乏点睛之笔。千古绝唱,何处附丽?一首《登鹳雀楼》在我国妇孺皆知,在国外影响深远,就连日本等国的小学生课本也作为文学必读,可是鹳雀楼却在800多年的历史时空中缺席,成了千古遗憾!如今欣逢盛世,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继修复,蒲州文化带最负盛名的代表性建筑——鹳雀楼,是它重现人间的时候了!
归去来兮,鹳雀楼!
86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为鹳雀楼重建注入了最初的原始动力。永济市委、市政府为发展和繁荣蒲州文化,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开拓新路,为将永济建设成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作出了重建鹳雀楼的决定。1992年3月,在著名古建筑专家、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柴泽俊先生主持下(几年前,就是这位专家主持制定了普救寺复建方案)完成了鹳雀楼重建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当年7月,永济市委、市政府召开鹳雀楼复建方案论证会。这次会议上,有两位专家的到来令人瞩目。一位是上书中央极力呼吁保护北京四合院的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一位是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罗哲文。这两位老先生在全国考古、古建领域是国宝级的泰山北斗,这样两位人物联袂而来,足见重建鹳雀楼兹事体大。这次会议认为重建鹳雀楼是功在国家利在人民的传世盛举,肯定了以唐代建筑形制复建鹳雀楼的方案,确定了新的楼址。
1997年12月31日,永济市复建鹳雀楼工程指挥部在选定的新址上举行了鹳雀楼复建工程奠基仪式。
六年之后,2002年9月26日,盛大的鹳雀楼落成典礼在黄河之畔举行。蒲草葳蕤的黄河滩涂,数万人见证了这个历史时刻。旗帜和彩球,遮蔽了蒲州的天空。欢笑和歌唱,掩盖了黄河的涛声。
鹳雀楼景区敞开大门迎接慕名而来的人们。设计中的鹳雀楼景区占地总面积3000亩,分为五个区域,依次为入口区、名楼游览区、文化风情游览区、山水园林区、康乐游览区。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基本建成的入口区和名楼游览区。
鹳影湖与鹳影桥
来到鹳雀楼景区,迎面是鹳雀园门殿。这是入口区的第一座建筑,是迎宾序曲的开始。鹳雀园门殿坐南面北,是一座风格显著的仿唐过殿,形制古朴,稳健而大气。面阔五间,庑殿四阿屋顶,灰瓦覆盖,蓝色琉璃瓦压脊。底层是石料台基,花型柱础,五米高的圆柱。四周全是回廊,拱梁全无彩画,一色赭红。正中设三座大门,铁箍金钉,气象庄严,两边是隔扇窗棂。“鹳雀园”牌匾悬挂当顶,三个瘦金体大字,骨劲苍健,是启功先生手迹。
穿过门殿,眼前一片豁然,两旁绿地如茵,喷泉溅珠。广场开阔,平整如坻,正中有一座照壁,须弥底座,琉璃瓦盖顶,也是唐代风格。正面镌刻毛泽东《登鹳雀楼》诗的手迹,龙飞凤舞,遒劲奔放,足见领袖风格和伟人气势,也颇与诗意相配。转过照壁,来到鹳影湖边。鹳影湖是人工开凿的小湖,东西两翼呈鹳鸟展翅的形状,跃跃欲飞。湖中有三孔拱形石桥,仿佛鸟背,两边是青石栏杆。桥下绿水碧波,涟漪荡漾,时时鹳雀飞来,湖面留影,情趣盎然。
鹳雀楼主楼坐落在高大的台基上,这台基高达16.50米,如同四五层楼,内部三层空间可供使用。拾级而上,踏过100个台阶,上至主楼月台,立即会感觉到台基的阔大。月台呈长方形,东西长83米,南北宽72米,周长共310米,四周围有青石雕花栏杆,雕工精致,排列齐整。主楼高57.4米,整个楼体总高度为73.9米。鹳雀楼主体为仿唐高层建筑,外观三层四檐,楼内空间六层。底层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重檐翘角,隔扇木墙,四出歇山式抱厦,厦内纵深面积宽大;四周回廊,廊柱浑圆壮硕,不可合抱;月梁拱顶,彩画精美,多为唐代飞天形象,襟带飘逸,舞姿优雅,栩栩如生。二层仍然是开间七间,屋檐长远,一样四面回廊,勾栏回护。顶层面阔缩为五间,进深缩为三间,依旧四出抱厦,勾栏缠绕;单檐歇山式屋顶,琉璃瓦屋脊,两边各有一硕大鸱吻对称相向,宝顶居中。整个楼体建筑,用钢筋水泥为骨架,构件硕大精美,构造精到严密,设计端庄大气,仿唐风格鲜明。
楼体内部为六层,东西角设有楼梯盘旋而上,总体陈设为蒲州文化的展示,或壁画,或雕塑,构思缜密,选材精当,制作精良,表现了华夏文明摇篮、大唐蒲州盛况和河东历代人文景观。
进入第一层,楼内大厅阔大幽深,展示主题是“千古绝唱”,介绍王之涣和《登鹳雀楼》,这是鹳雀楼的主要内容和价值所在。由于这首诗代表唐诗高度,鹳雀楼成为一种文化承载,才成为天下名楼。大厅南墙北向,是一幅壁画巨制,长18米,硬木彩塑,表现大唐雄城的盛世繁华。只见蒲州城郭依山傍河,气势恢宏;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阔街小巷,车水马龙;西门蒲津渡浮桥横渡;东郊普救寺梵宫巍然。大唐蒲州,战略重镇,文化名城,历历在目。左侧壁画,是宇文护筑楼戍边,介绍了鹳雀楼的由来和历史沿革;右侧壁画,是三诗人旗亭画壁,介绍了王之涣诗才绝伦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第二层展示主题是“源远流长”,表现河东五千年文明史和独特的根祖文化。楼内四周墙体镶嵌12幅壁画,表现古蒲州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女娲补天,黄帝平乱,尧王禅位,舜都蒲坂,禹凿龙门,以及蒲州历史名人故事。通过观摩和解说,游客们将对古蒲州深远的文化蕴藏和高端的文化意义了然于胸,对脚下这块文化热土产生真切的体认和敬意。
第三层展示主题是“亘古文明”,表现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用火、制盐、冶铁、酿酒等文明史。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古人类在这里到处都留下过进化的足迹,到处都留有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的表现。人类用火的历史,是西侯度遗址的发现,提前了60万年。人类制盐用盐,这里也是最早开发地区。运城盐池,早在尧舜时期就已食用天然盐晶。蒲州地区成为人类最早发祥地,主要原因应该就是有水有盐。春秋战国时期,盐池已经人工开采,到唐代,制盐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盐产量也成倍增长,普救寺前土塬下过去是一条大路,当地人称“盐车壕”,就是运城盐池供应长安和外销运输的主要道路。蒲州一带冶铁铸造技术也出现很早,唐开元年间,为铸造固定浮桥的铁牛地锚,就用去全国铁年产量四分之一还多,而且冶炼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而欧美洲要等700多年以后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蒲州的酿酒技术早在北魏时期就颇负盛名,当时名酒“桑落酒”就是蒲州酿造的。“桑落酒”用桑叶桑葚入曲,酿造工艺精湛,加上蒲州泉水清冽,酒味清香,独具特色。北周诗人庾信见到蒲州长官,别的不要,就要“桑落酒”,可见桑落酒早就是天下名酒了,什么汾酒、茅台那当儿还在他爹腿肚子里转筋呢。庾信写了一首诗记这件事,就叫《就蒲坂使君乞酒》。他写道:“蒲城桑落酒,灞岸菊花香。”白居易也写诗称赞过 “桑落酒”:“桑落气熏珠翠暖,拓枝声引莞弦高。”唐代以后的诗和典故,就不用举了。至于桑棉种植和纺织,还有民间工艺,在蒲州都是源远流长。需要强调的是,酿酒、冶铁就在蒲州不用说了,而用火的西侯度遗址,制盐的运城盐池,都是唐代蒲州的属地。
第四层展示主题是“黄土风韵”,介绍黄土高原、三晋大地等我国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景。鹳雀楼是黄河文化的象征,而黄河文化即是我国中原地区、北方地区的文化凝聚。所谓中国实际上早期的主要区域是黄河流域,直到三国时期吴国的经营和发展,蜀国对南方的征服和开发,才真正把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统一到文化意义上的大中国里来。从此祖国南方得到人们体认,北中国南中国共同成为国家实体。这样的陈设和展示对于南方游客了解中原文化,对于广大游客了解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区别和融合,了解中国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层展示主题是“旷世盛举”,介绍鹳雀楼的历史变迁和复建过程。南北朝时,北魏几经演变,成为敌对的两个国家北齐和北周。北周首都为长安,北方边界是平阳(今临汾)。两国攻伐不止,边界就互有消长,时南时北。北周的大宰冢宇文护,主管全国的军事,就以蒲州为战略依托。为便于军事瞭望,就在蒲州城外西南角筑起一座三层楼。他对蒲州的战略地位也是十分重视的,让他的儿子担任蒲州刺史,以便军政合作。当时的鹳雀楼高约十丈,木制楼阁,三层四檐,隔扇围廊,勾栏遍绕。虽为军事设施,也可登高观景,数百年间都是蒲州胜景。元军攻蒲州,战斗很激烈,守蒲州的金将由于兵力不足,放弃了蒲州城的东半边,于城中另筑城墙,缩小规模坚守孤城,鹳雀楼就在这时候毁于战火。此后,鹳雀楼只是一个传说,一个蒲州人代代相传的传说,一个所有读过《登鹳雀楼》的人耿耿于怀的传说。800多年了,传说还只是传说。看到蒲州人民欣逢改革开放年代,于茫茫黄河滩涂,建起了这样一座高大壮观的鹳雀楼,抚今追昔,不能不感叹蒲州文化传承的源远流长。蒲州人以高远的文化气魄,创造了四个“之最”:楼身最高,共73.9米;楼体最大:3.3万平方米;投资最多:7000万元;景区最阔;3000亩。《登鹳雀楼》是唐诗的最高成就,新鹳雀楼就应该也已经是天下第一仿古名楼。
登上第六层,内部还有仿唐音乐、酒吧茶座等内容,但登楼的人们哪里还顾得上矜持和消闲?这是最能表达王之涣诗意的地方,步步登高,更上层楼,到得顶层,谁不是急急凭栏眺望?果然白日落山,果然黄河东流,果然登高望远,果然目穷千里!王之涣,你写尽了黄河。“黄河入海流”,是顺流而去;“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逆流而上。这两首诗,抵得上多少绮词俪句。
触景生情,情寓于景;由情推理,理寓于情。默念一遍,回味再三:登一次鹳雀楼,就是上一堂课,让人得到多少思想启悟;登一次鹳雀楼,就是听一首歌,让人得到多少感情共鸣;登一次鹳雀楼,就是看一幅画,让人得到多少美的享受。登鹳雀楼,仿佛佛家顿悟;登鹳雀楼,仿佛道家飞升。锦绣河山尽收眼底,叫人俗念全消;霞飞云卷引动遐思,叫人胸襟大开。我们理解了王之涣,我们读懂了《登鹳雀楼》。《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祖国壮丽山河的颂歌;《登鹳雀楼》的每一个字,都是深邃哲理的揭示。一竖,似中条壁立;一横,像黄河行地;一撇,可削平胸中多少块垒;一点,可填平心里最深的伤痕。
鹳雀楼顶层王之涣铜像
在顶层的西南角,耸立着王之涣的铜像。他目光深远,面色凝重,神采飞扬,衣袂飘逸。 他一手举着一支笔,一手托着一张纸,面对太阳即将落下的方向,面对黄河滚滚流去的方向,饱蘸着激情与心血,正要写下那千古绝唱!鸟声静了下来,风声静了下来,游客们也都静了下来。投向铜像的目光,都满含敬意。
离开景区,离开蒲州,直到离开很远,回首望去,在阳光的映衬下,鹳雀楼还那么巍峨,那么挺拔……
来源:《映像》杂志社
作者单位:运城文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鹳雀楼的古往今来
书法新作·隶书·鹳雀楼长联(中华名胜古迹长联系列12)
永济:景与人的传奇
从小就背《登鹳雀楼》,结果楼不是哪个楼,诗非王之涣所写,咋想
登鹳雀楼
【山西】登鹳雀楼黄河水天上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