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直击教育信息化应用痛点

回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历程,我们发现传统教育信息化模式的一些不足:

  • (1)新技术往往要形成一套新的方法去改变教师的教学习惯,

  • (2)学生信息化学习环境多为普遍性的模式而缺乏个性指向,

  • (3)信息化系统的建立由单一部门完成而欠缺现有教育系统的整体规划,

  • (4)新模式和新技术的引入对已有的教学方式缺乏延续性。

这些不足和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颠覆原有的信息化建设积累,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善。2018年《北京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的几个基本原则中,我们能看到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关注。通过对《行动计划》的思考,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下几个方式。

尊重教育规律,挖掘学习场景

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中,我们不得不面对多年来总结得到的教育规律。在学生的知识习得、方法习得、主动学习、过程体验、综合应用等学习场景中,用信息技术解决现有不足,同时又符合教育规律,才能体现技术的正向价值,体现技术与学生各种学习场景的贴合。

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的“坚持深度融合”这一原则。符合教育规律的学习场景是能够在一线课堂实现的、能够常态化运行的基础环境,信息技术能以常态化运行、结合并促进各学习场景,而不是强行由技术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基本认知与行为习惯。这种多场景下的技术与学习关联,才能体现出深层次融合的效果。

在各学习场景中挖掘平台、资源、硬件、学习心理、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的特征,给学生创设适合此类学习场景的信息化环境,既可以不颠覆教师和学生比较熟悉的教与学的习惯,又能够促进此场景学习效果的提升。

如学生“过程体验”学习场景,在确定了有一定生活实际价值的体验活动主题后,可以依靠信息化环境提供数字探究过程体验,提供素材和微课弥补传统课堂资源不足的问题,提供开放的网络环境解决以往封闭课堂下学生视野不足的问题,提供平台交流解决以往学生活动交流不足的问题,提供平台过程记录解决以往学生活动过程痕迹和总结不足的问题,提供平台评价解决以往课堂评价中学生参与不全面的问题。

课堂实施可以依据学生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平台、资源、硬件,设计学生参与细节和教师组织、反馈、实施的细节,即可实现此场景下的技术与学习深层次融合。

评价指向个体,资源精准推送

以往的信息化学习评价中,往往是以统计结论的方式呈现,主要是反映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学生个体问题的后续解决往往不足。多年来信息化建设进行的资源积累,对学生学习支持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将学生个体需求与对应资源建立有效联接明显不足。以指向个体的评价生成大数据,以大数据和知识图谱为依据,实现资源精准推送,能够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学生个体的提升。

教育公平并不单纯指教育资源的平均分配,而更多是给每位学生适合的、全面的资源,做到针对学生个体的资源精准推送,能够在海量的资源中为学生筛选适合的、又能够保障全面的个性化资源。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原则,以学生获得均等的学习提升机会来实现教育均衡化。

在学生评价场景中,作业、测验、考试、过程记录、表现性记录等,均可以成为学生个体评价大数据来源,由知识图谱将评价与资源建立关联,能够实现针对评价结论产生的资源精准定位,从而实现针对学生个体的资源精准推送。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知识图谱、建立资源检索、设定评价方式、设计软硬件实现方式,结合大数据的个体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的资源选择,都是在统筹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点击图片  一键订阅

融通各个环节,发挥教育系统作用

在现有教育系统中,信息化、教研、科研、考试测评等部门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磨合、改进下,形成了一套保障教育运行的完善系统。但在信息化系统应用中,缺失某个系统部门参与的情况尚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场景中,教研的知识把握、科研的方法改善、考试测评的验证促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与改进,都是现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当需要信息化深层次融合进入教育时,就需要行政管理体系统筹各部门职能、全面针对学习场景、统一协调信息系统的数据关系。

尽管课堂教学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是从教育大数据的数据关系来看,需要全面统筹各部门业务需求,根据各个环节设计总体框架。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的“坚持统筹规划”这一原则。

在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时,需求来自于课堂,技术来自于企业,信息系统既要提高应用价值和使用率,又要避免重复建设。由行政管理部门协调信息化、教研、科研、考试测评等部门协商需求,加强资源和数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互通与复用,才能提升信息化的应用价值。

钻研教育模式细节,引入技术改进

经过长年打磨得到的教育模式中,有其必然存在的优势,也有其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方式方法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依托新的技术和新的理念、方法,也许能够将问题缓解甚至解决。所以在遵循教育规律前提下,研究现有教育模式的优势与问题,寻找新技术的特点,寻求利用新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实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作用。这一方式体现了《行动计划》中“坚持创新发展”这一原则。利用新技术改善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迭代提升,最终实现区域性的持续增长。

在核心素养发展框架要求下,学生学习加强了过程体验、问题发现和问题分析解决,并加强了综合应用能力要求。这些要求超越了以往课堂中书本、作业、演示实验的基本环境,需要借鉴研究性学习思路和综合实践活动形式重新设计教学模式,结合新技术的特征与课堂细节的关联,将新技术演变为教学模式,利用新技术解决课堂中的不足,如虚拟现实技术、虚拟实验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网络与数据中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学界视窗】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张治:教育信息化装备技术的进化历程和趋势分析
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综述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
智慧校园应用新发展
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将经历哪四个阶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