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澧州文化之旅 | 澧州古城墙

澧州古城墙位于县城境内,属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明洪武五年(1372),澧州城从唐代新城(今津市新洲镇)迁于此,由总督肖杰垒土为墙。明永乐二年(1404),更土城为砖城,高5米,面宽6~10米,上加女墙,全长九里十三步(约4505米),置东、西、南、北、金牛五门。

后因多次溃于水患,在明景泰,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又经多次修补、加固。其中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城墙倾倒1/3,经修缮后,至四十五年(1706),知州宋永穆置五门,东曰澧阳、南曰兰江、西曰石慈、西北金穿、北曰淞滋。乾隆二十六年(1761),知州锡尔达领帑修城垣,使全城周长增至1472丈(约4860米),高1丈6尺,女墙高3尺,设垛口3668个,下垫石脚,上用砖,将五门更名:东荣绣、南晏澧、西澹江、西北金牛、北清风,又在东门至南门适中处建小南门,共为六门。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州方维祺捐廉修补小南门至大南门一带炮岸。

同治元年(1862),澧水河水势凶猛,致使城墙溃口数处,城内居民大多受淹,溺死上千人。州牧吴荣清带领修城,不久因病去世。后州牧廷桂派人分别到州境内的慈利和永定(今大庸)两县广泛劝募,再次兴工建造。同治二年(1863),由湖北省试用道蒋锡瑞督工,重修澧州城,加固城墙,新修垛口。至此,城墙上女墙高1米,建垛口1142个,垛宽3米,高1.7米,厚0.7米。同时还将炮台添置到了十二座。整个工程至同治四年(1865)基本竣工。后州牧魏式曾捐资筹款,经两年修补,古城墙才全部完工。至清末,城垣完整,各门俱在。古城墙外有壕,西北为人工城壕,东南则以澧水为壕。

清代,澧州城的街巷,除东门外从东城门处的码头起向东至多安桥的正街外,城内的街巷,东起小市口,西至金牛门;北自桃花滩,南至大、小南门,共有大小街巷31条。主街道宽约5~6米,小街巷宽约2~3米,街面多用青石板铺砌。城内用水,主要靠井。城内的井有:铁井、状元井、长寿井、丝瓜井、桂花井、莲花井、丛夹井、道街井、牌楼街井、洲后街井、吉祥寺井、芬司街井、八角井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建于明代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八角井”和清代的“芬司街井”。八角井在棚场街,是澧县最早的古井。该井全用青石砌成,井口直径1.5米,深9米。相传八角井的水质清澈明亮,井水长年不枯。每年“立春”日,把羽毛放入水井中,羽毛从井中升起时,就是“立春”时刻。因此有古谚云“常德更鼓澧州春”。清时,城内有水井48口,井深均在9米左右。至1949年时,水井尚存27口。

民国时期,由于水患、战乱,古城垣遭毁。民国二十四年(1935)六月初七日,澧、澹、涔三水齐发,城破堤垮,损失惨重。民国三十一年(1942),日军飞机多次轰炸棚场街、北门口的汽车站等地。第二年,日军入侵县城烧杀掳抢,东门外的街被烧毁,城里大街小巷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到处是残垣断壁。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为防水患,1950年发动群众整修敌楼拐至大西门外城墙,后又经几次修缮。

澧州古城墙均用条石、青砖和石灰桐油材料叠砌而成,基脚均用条石,石与石之间,凿有束腰形的深槽,浇上铁水衔接加固。墙体中间填土夯实,设有六门(东门、北门、金牛门、西门、南门、小南门),门道均为单圆拱,并建有门楼,门楼前护城河上架有吊桥。至今只东南城墙保持较好,即东起敌楼拐,西南达澧县一中长约2000米。

End

来源:澧州文化之旅(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南澧州古城墙(明·国保)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澧州古城墙
涪州古城墙最后一段消失在南门山这里
澧州名胜:澧州古城墙知多少
走进澧州▪人文澧州‖澧州古城墙:视觉的盛宴,精神的朝圣,文化的寻根
行走丨潼川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