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琴坛·视点丨古琴“气韵生动”与肢体语言的关系


“气韵生动”是琴曲演奏的至高境界,它存在于在乐曲自身旋律音与音、句与句的连接,也在于演奏者对乐曲节奏节拍中透析出来的气息的把握。节奏的顿挫、气息的长短,处理得如何的恰如其分,是很难把握的。其间既无标尺可量,也无刻度可看,俗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由弹奏者掌握。因此,一个从艺者只有从多种优秀的艺术作品里汲取滋养、在对艺术作品深入的品鉴中鉴别艺术的深蒂,以所得到的感悟,再融入古琴曲的弹奏,这样透析出来的“气韵”自然会有别于一般的弹奏,使演奏渐趋“生动”。自然是一派风光。

与“气韵生动”相关的则是弹奏者的肢体语言,弹奏者弹奏时的举手投足,都直接关联着乐曲的气息,是乐曲气韵的组成部分。常听议论“某人动作过于夸张!”“某人弯腰曲背......”“某人过于呆板。”有的即使九徽到七徽的两个泛音,左手指何时从一处移动到另一处、右指谈过一音后又应何时抬起来弹第二音,在弹得潇洒飘逸时,手臂手掌应抬得多高、又如,有琴人左手指一得空闲,不论当时左指在四徽五徽的位置,也必定赶着点到十徽上;有琴人由于某种习惯,即使弹一段舒缓的泛音,左指却在每一个泛音点上都会作出激烈的反弹动作;有的琴人甚至会一边弹奏一边喉头会无意识的发出一种嘘嘘声......这些与乐曲内容并无关联的肢体语言,它却会牵移听者的视线,影响了听者的欣赏。也有琴人主张弹奏时应端庄而坐神色凝重,注重内涵而不应该有外在动作。殊不知这种“不动”的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肢体语言,没有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动作,是缺乏精气神的动作,是不利于乐曲内容情感舒展的动作,这些看似细微末节似乎与演奏无关的议论,却关乎“气韵”传达的恰到。动作夸张,手势过多或呆板木呐,除了使听众观众不适外,都会影响乐曲本“意”充分完美的展示。舞台上或当众的演奏者肢体语言是最宝贵的是自然大方,自然是真,真才自然,真才是美。恰到分寸的肢体语言,不但不可缺少,还是乐曲内容的组成部分,有助于乐曲内容生动的展示。精致高端的艺术一切技术技巧、手段都是服从于内容,外形体态也应随内容需要而动,与内容背离的肢体语言都不足取。

“气韵生动”并不是不可捉摸,它是弹奏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是对乐曲内涵深入的理解,是由内心发端于手指,表现于所发出的音。音是表层,从表层的音可体察演奏者的内心。实际上生动气韵的标杆存于人类的共同审美之中,与百人千人相同的气息感觉,是人审美的脉动,是最生动的气息,是“气韵生动”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是这样教古琴的——龚一(下)
《梅花三弄》古琴曲赏析
中国各朝代的古琴名曲析赏
古琴曲《高山流水》赏析
琴曲赏析|流水
古琴教学丨琴学入门篇第十课——泛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