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量运行规律是理解《伤寒论》救误治法的总原则

太阳病里面的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这三大主方,我们已经都学过了。联合起来看,理解《伤寒论》条文的一个总的原则,掌握了这个总的原则,理解运用伤寒论的思想就易如反掌。相反你不理解这一原则,就会像大多数人一样随文敷衍,越讲越神秘,最后易经八卦、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全来了,反而不容易接地气。那么这个总原则是什么呢?

人体心肺,肺、胃肠是能量的发源地,这一部分能量最足,血气的供应最丰富的,温度也最高的,人临死之前,全身都凉了,只有心口部位还是热的,最后咽气的时候,心窝也是最后变凉。以人体心窝为中心,向外散发津液、能量、气血,层层扩散,先散到少阳,再散到太阳,越往外范围越大。越往外能量的级别越低,到最后能量透出体表与自然界形成沟通,任务才算完成。

全身毛孔,必须随时保持开阖呼吸的,才能最终维持人体功能的完整性。在007系列电影《金手指》中有一个美女被全身涂满金漆,最终因皮肤被完全封闭窒息而亡。这个桥段的意思是说人体除了口鼻承担呼吸功能外,全身皮肤也必须进行呼吸,全身涂满油漆后就彻底阻断了皮肤的呼吸功能,所以虽然口鼻是畅通的,但也会因为无法皮肤呼吸而被憋死。现实中当然没有这么夸张,但皮肤在排汗,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等方面承担着重要的功能却是实实在在的。

大家都见过红外线摄影装置,医学上也用不同波长的红外线设备来探测人体的热辐射,人身的能量不是运行到体表就完成了,而是要进一步散发出去,红外线摄影照出来的影响其实就是人体辐射的热量,热量只有从体外辐射出去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如果体表的毛孔关闭了,在中医就叫腠理闭塞,那么和外界的沟通就阻断了,这是一种紧缩之象,也是太阳伤寒发病的重要病机。腠理闭塞,毛孔紧缩关闭,则本该以汗的形式透发的皮下之水就会瘀滞,这个时候就要靠麻黄来打通他,宣通闭塞的同时散发表部瘀滞之水。

如果说最表层的毛孔没有闭塞,则通过出汗透发体表阳气和水液的功能还是存在的,但皮表曾下部的肌肉层和其他皮下组织的能量运行不畅,阳气不能很好地调控脉中和脉外的血液和组织液运行,这个时候就叫营卫不和。脉中之津液为营,脉外之津液为卫,阳气亦运化在津液之中而调控之,并非别有一处所居。此时人体向外运行的能量就会集中力量来打通肌肉之间的营卫阻滞,从而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桂枝汤证。因为闭塞的部位不在皮表,汗孔是开的,所以肌肉之间正邪交争产热就会导致出汗增加,同时腠理开放减弱了卫气的卫护机能而有恶风的反应,这就是太阳中风虽然表不解但却汗出恶风的原因,同时也揭示了《伤寒论》“桂枝本为解肌”的含义。

如果阻滞的层次再往里到了胸胁,也就是三焦焦膜这一块,导致了该部位能量和水液运行的郁滞,那么就会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饮食。因为病邪能越过前两层而直接进入焦膜层,说明表层的防御能力不足,阳气向外辐射的力量不够,这就相当于《伤寒论》里说的“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博,结于胁下”。病邪阻于焦膜微循环,正气欲外行而开其闭塞,因为正气本就不足,所闭塞之焦膜通道又极其微细,所以正气要积蓄一段时间能量方能开始一轮冲击,这种且站且停的现象就引起了寒热往来。因为邪气闭塞不在皮表,也不在肌肉,所以无论伤寒、中风,内传进入胸胁焦膜均能引起这类变化,故《伤寒论》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里寒热…”,因此,本病体表的有汗、恶寒均可发生,无论有汗无汗均对根本病机不起决定作用。柴胡的作用在于打通胸胁焦膜的阳气和水液闭塞,与体表无关,因此有人认为柴胡能发汗,有人认为不能发汗,实际上均与柴胡本身的作用无关。

为什么会心烦喜呕呢?因为焦膜层有能量郁闭,这种郁闭的能量不但要向外施加压力,同时要向内施加压力。胸胁向内则为胃口,能量传导到胃口就会喜呕,而焦膜层对应的是胸胁,两乳头连线中点膻中之上归太阳,膻中到剑突这一块归少阳,小柴胡汤证本身就是太阳传少阳,所以焦膜之热扰心则会心烦。

但这不是固定的,少阳本来就外连太阳,内连阳明太阴,是个过渡阶段。少阳再往里就是能量的发源地太阴和阳明,此处能量本来就充足,若在外之邪陷于此处,则正邪斗争必然最激烈,故属阳明病。同样若此处阳气不足了,那就会使严重的虚寒,就是太阴病。

不管是什么疾病,都必须从阳气的趋病性和祛病性来认识,疾病的本质是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的阻塞,哪里有闭塞阳气就趋向哪里来疏通阻塞,于是就会在那一层次出现症状,这是疾病的总规律。表证是因为表部闭塞了,所以出现了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半表半里证是因为焦膜闭塞了,所以出现了胸胁苦满,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阳明病气分证是因为全身弹性自适应系统肃降之路受到阻塞,而阳明腑实证是消化道的通降功能受到阻塞。

而且,阳气趋病、趋病的趋势一定是从内往外、从里往表运行的;而疾病内传,则是从外往内,从表往里渐进。表邪内陷。引起表邪内陷的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是病人正气本虚,布散到表层的抗病能力就会不足。若无外邪,可呈现“身体痛、手足寒”的少阴附子汤证;若病邪入侵就会同时侵犯表和半表半里两部而呈现“反发热,脉沉者”的少阴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正气不足,传变迅速,三日之内即传于内,或化为寒,或化为热,寒化则下利清谷而为四逆汤证,热化则心中烦不得卧而为黄连阿胶汤证。

二是表证误用了下法,原本表证因阳气抗邪而聚于表部,而攻下法是一种引导机体能量从内部向下运行的因素,是对表证时阳气外出解表趋势的一种干扰,而是不是发生变证、坏病,就取决于阳气运行趋势被干扰的程度。

当阳气被下法所干扰,最容易陷入的是胸中的部位,但胸膻中以上者仍属太阳,阳气虽受干扰而未离太阳本部,仅仅是出现脉促,喘,胸满等阳气陷于胸中的症状,此时仍可用桂枝汤解表,轻者用桂枝汤原方,如“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重者则用桂枝汤去芍药方,如“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这些都说明虽有误下,但在阳气的自我修复下还能保持能量外散解表的趋势,所以我们还能用解表的方法治疗。相反,如果阳气彻底内陷,出现下利清谷不止了,那肯定就已经没有了往外走的能量,此时解表不但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

再讲一个规律,《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病发于阳,大家一般理解为三阳病,病发于阴,顺理成章理解为三阴病。但三阳病误下后引起结胸可以理解,但三阴病下之早作痞则不符合实际。如太阴病本来就有腹胀满,心下痞塞不通自在其中,无需误下之后,若太阴病误下则胸下结硬,厥阴病下之利不止,少阴病下之下利清谷,都不属于痞。之所以胸下结硬不属于痞,是因为此为在痞的基础上发生的变证,已超出痞的范围,再说伤寒治痞方有五泻心汤,金匮治痞方如枳术汤,均不能治太阴病误下之胸下结硬。所以以三阴三阳解释病发于阳,发于阴,貌似合理,实则不甚合理。

下面谈谈我的理解:

一、背为阳,腹为阴,《金匮要略》“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偠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欬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阳病皆头项背及肢体之患,居一身之背、之表,大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位置;阴病皆胸腹内脏之患,居一身之前,之里,与五脏六腑有关。从人体弹性自适应系统后升前降的角度看,发于后升系统的为病发于阳,误下气容易内陷结胸太阳部位,故多作结胸;发于前降系统的为病发于阴,误下还是损伤内脏的功能,所以误下易作痞。

二、从伤寒、中风的角度来说,同在太阳,太阳伤寒闭在皮肤腠理,无汗恶寒,为表中之表,为病发于阳,就是指病发于太阳,尤其是太阳伤寒,若下之,在表之邪气涌入胸中,伤寒又具有紧缩之象,胸中阳气水液不得宣散而互结,就会形成结胸。太阳中风,腠理未闭,邪在肌肉,与伤寒比为表中之里,为阴,中风具有发散之状,误下不容易形成结胸,即吉益南涯说的“终不结胸”,但容易损伤脾胃功能而成痞。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虽同为表证,但二者相比,伤寒又比中风偏表而属阳,故易结胸,中风比伤寒偏里而属阴,故少作结胸,而易为痞。

三、从温病、伤寒的角度来首,并发与阳,发于阴,伤寒病初起在太阳经,从表入里,误下则阳气内陷胸中而为结胸。温病初起在手太阴肺,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误下则脾胃受损,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而为痞。

太阳表证,阳气趋向于表,如果误下,向外的阳气就要往里撤,即使还能保持走表的趋势,没有变成下利清谷,但正邪交争的战线总归是要往后退,这是分析表证误下的总原则。桂枝汤证误下以后脉促胸满,或者其气上冲,就属于正邪相争的阵地从表往里后撤了一点,撤到胸这儿了。但好歹这还算太阳,还能从表解。如果正邪交争的阵地再往里撤,到了胸中两乳头连线的膻中以下,就进入了胸胁的部位,属于少阳了,此时就不能从太阳而解,要用柴胡类的方剂从少阳而解了。

人体外入里,是越往里撤越热,这是因为阳气分布的密度从内往外则越来越低,从外往内则越来越高。太阳病误下后,若未彻底转为虚寒而下利清谷,在还是阳证的情况下越入里则遇到的阳气越来越密集,那么随着表证越来越少,内热就会越来越重。如进入少阳,内热要大于太阳,所以小柴胡汤里有黄芩了;如果到了胸隔之间,仍能从表解者是栀子豉汤,若纯从里解则是小陷胸汤,栀子黄连也是清热之品。再往里,到了心下,心窝的部位,是人身阳气最密集的部位,所以就是三黄泻心汤。心下到腹中是阳明太阴的部位,阳明偏阳故在心下而比太阴偏上,太阴偏阴故在心下而比阳明偏下。大柴胡汤,是少阳而渐入阳明,小柴胡汤,是少阳而兼有太阴。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同兼阳明太阴,故既有干姜又有天花粉。半夏、生姜、干姜三泻心汤,是少阳而兼有太阴。

之前注家都把“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解释为虚寒的三阴病误下,所以好多地方解释不通,解释不通还是小事,关键是导致泻心汤类方条文和方证两张皮。特别是大黄黄连泻心汤,如果是按条文用就没人会用,都想往阴证上用,但是大黄、黄连谁敢往阴证上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也是一样,为什么说芩连能消痞,这种痞绝不是脾虚不运化的痞满,而是运用下法导致正邪交争的阵地撤到心下所致,而不是误下后虚寒,误下后的虚寒痞满根本不能用这些有芩连的方子。

在《伤寒论》条文的注解中还有一个最容易牵强附会的地方,就是一看到误下的情况,治疗的方剂又是含有清热药,就说之前的泻下是用了热性的泻下药所致。这样的条文很多,就没法一一列举,但实际上也是犯了同一个错误,即认为只要误下就一定导致虚寒。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浅注》学习22
#伤寒论#【原文】15.太阳病,下之后,...
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
注解伤寒论——成无己著
桂枝去芍药汤经典医案、方论
[每日学伤寒】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C1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