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针刀疗法

嘉兴第一医院侯健

一、[简介]
小针刀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治疗用具。是与力的动态平衡理论、软组织松解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三十余年的历史。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

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一种绿色疗法,除局麻药外不加任何药物,是一种微创或闭合性的软组织松解术,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二、[基本内容]

1、针具
小针刀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

2、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进针刀四步规程:a:定点b:定向c:加压分离d:刺入。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 a、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b、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4)、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3次,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a、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三、[临床应用]

1、颈椎病

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是十分复杂的,虽然不同类型的颈椎病均有其独特的发病因素,但仍有其共同性。颈椎病起病缓慢,以中、老年居多,尤以长期从事会计、缝纫、操作电脑、伏案工作者和司机为多见。有人统计,在不同人群中颈椎病的发病率可由1.7%17.6%n,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以40-60岁为高发年龄;目前颈椎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病理改变如下几点:1、力平衡失调;2、椎间盘的改变;3,颈椎关节的改变;4、椎管、椎间管及其填充物的改变;5、椎动脉的改变;6、脊髓与神经的改变。
取点:痛点为治疗点。常在枕骨上下项线、C2棘突、C3-7椎旁、横突、C7棘突、肩胛内上角、斜方肌肌腹。

方法:用直刺法。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2、肱骨外上踝炎(网球肘)

好发于经常作旋转前臂、伸屈肘关节工作或运动之人,大多是由积累性劳损引起,以致肱骨外上裸处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附着点处肌腱内部轻度撕裂和局部轻微出血、机化,在自我修复过程中结疤、粘连,挤压了该处的神经血管束,而引起疼痛。多见于网球运动员、农民、工人、家庭主妇、打字员等。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小针刀疗法治疗该病,其机理是小针刀可剥离疏通肌腱和韧带间的各种粘连,使微循环恢复,肌腱韧带得以修复,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对痛点的松解剥离可有效解除粘连,同时能阻断神经末梢通路的传导,从而解除血管神经的卡压,松解肌紧张,解除疼痛,畅通气血,疏通经络,使之症状消除。

取点:找出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使小针刀刀口线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先用纵行疏通剥离法,向后再用切开剥离法,感觉锐边已刮平,再用横行刮剥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总肌,旋后肌肌腱,出针刀,进行包扎。再曲屈肘关节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间隔5天。

3、肩周炎

人到老年后,滑膜萎缩变薄,代谢功能减退,使肩周的肌肉、肌腱得不到滑液的滋润,出现肩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关节囊炎性渗出,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囊增厚,而使肩周软组织广泛粘连而发病。不论哪种病理变化,患者就诊中突出的表现是疼痛与功能障碍,所以消除疼痛、解除功能障碍是治疗肩周炎的关键。在肩周炎的病因中,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炎、喙肱韧带损伤、肱三头肌长头肌腱鞘炎、冈上肌冈下肌损伤、肱三头肌外侧头损伤在肩周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病理变化最初表现的是疼痛,早期症状轻微,躯体为了躲避不适,形成对某动作的减少,逐渐导致组织粘连挛缩、机化状态。采用小针刀疗法为肩周炎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解除了形成肩周炎的病因,即肩周软组织广泛粘连问题,属于针对病因治疗。

取点:局部痛点。
方法:用纵向疏通及横行剥离法。

4、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弹响指)

腱鞘炎系指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离不开手指屈伸活动,由于频繁活动,过度摩擦,加之某些部位有骨性隆起或肌腱走行方向发生改变形成角度,就加大了机械摩擦力,腱鞘在早期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反复创伤后或迁延日久以后,则发生慢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变化,肌腱局部变粗、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对管内通过的肌腱产生卡压,发生临床症状。腱鞘增厚的部位多在掌骨头滑车部位,增厚的腱鞘内层形成一个带状狭窄的纤维软骨环,该部位的肌腱由于磨擦、变粗形成一个球状的膨大部,

由于腱鞘狭窄而远方肌腱增粗,因此当肌腱经过狭窄的腱鞘时,则遇到暂时性梗阻,强行通过则产生弹响。
取点:掌指关节掌远横纹压痛处。
方法:刀口线与肌腱走向平行,垂直刺入直达骨面,行纵行切开疏通、横行剥离。

5梨状肌综合症

引起梨状肌改变的主要原因为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因某种激烈或不协调的运动.致该肌肉痉孪、出血、水肿等无菌性炎症发生。急性损伤后误治或慢性劳损使梨状肌逐渐变性以致肌束增厚硬化或粘连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坐骨神经和血管产生以坐骨神经痛为重要症状的症候群。小针刀治疗能够松解局部粘连、恢复力学平衡、减轻对神经的压迫.同时又能增强病变组织血液循环、改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病变组织的恢复,封闭治疗具有减轻水肿、营养神经、解除痉孪等作用.进一步消除炎性充血、水肿及变态反应、营养神经达到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

取点:坐骨神经在梨状肌下的压痛点即梨状肌下孔投影点(髂后上棘、尾骨连线中点与大转子尖连线的中内1/3点)
方法:刀口线与坐骨神经走向平行,针刀体与皮面垂直刺入皮肤,逐层通过臀大肌,到达梨状肌时有明显酸胀感,避免沿坐骨神经下传的串麻感。行纵行疏通剥离法。

6、足跟痛(足跟骨刺)

近年来,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跟骨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跟骨刺(跟骨结节前下部的骨质增生)是由于跖腱膜产生的异常牵拉所致。病人多合并不同程度的扁平足。具体说,跟骨刺产生和跟痛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跖腱膜的异常高应力。跖腱膜抵止在跖垫中的纤维与跖的第1趾骨的基底部紧密连结,直达骨膜。因此,跖垫与跖腱膜实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样,正常走路时,身体重心向前,足趾背伸,第1趾节即将跖键膜拉紧,足弓上提,结果使跖腱膜受到很大的牵拉力。如果病人长时间站立,长途行走,体重增加或足力降低等情况下,就可能在足底腱膜跟骨结节附着处发生慢性损伤,形成慢性纤维组织炎症,由于应力失调而形成骨刺,引起滑膜炎及跟痛。如果足底或/踝侧肌无力,则跖键膜承受的拉力则更大。若足弓下陷,足底长、短韧带松弛则更增加跖腱膜的负担。再加上体重的下压,如此多种因素汇聚在一起使断腱膜遭受长期的、持续的拉应力,便会在跖健膜跟骨止点处出现应力性改变骨质增生,俗称跟骨刺。第二、拇展肌也起于跟骨结节,在其内侧。它是维持足内侧弓的重要结构。根据其同样的应力改变,亦可产生跟骨刺,只不过是骨质增生在跟结节的内侧。不仅如此,拇展肌的下方还行走着胫后神经的跟支,当拇展肌紧张时可压迫该神经而产生疼痛。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跟骨骨刺的压痛点不是一个,有的是两个,一个靠近中央,一个则在内侧。第三、附着于跟结节的各腱,均存在着腱围结构,即腱周疏松结缔组织、滑液囊、脂肪垫等。在跟结节与跟腱之间确实存在这些组织,并且可用MRI图像证明滑囊炎、脂肪垫炎等病理改变。如果已存在骨质增生,又出现腱围结构的无菌性炎症,其疼痛则十分剧烈;而虽有跟骨刺存在,但却无腿围结构的病变,因此也无疼痛症状,故称无痛性或无症状型跟骨刺。引起跟骨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在治疗跟骨刺时就应当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针对其病理改变来设计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疗效。
取点:骨刺尖部(压痛最明显处)。

方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将足放稳,找出最明显的压痛点,常规消毒后,针刀口线和纵轴垂直,针体和足跟呈60°角,深度直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和铲削剥离,3-4次即可出针刀,如1次未愈,隔5-7天后可做第二次。

7、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第三腰椎横突特别长,且呈水平位伸出。横突端附近有血管神经束交叉经过,还有较多肌筋膜附着,如骶棘肌、腹内外斜肌及腰方肌等。第三腰椎位于腰椎生理前凸弧度的顶点,为承受力学传递的重要部位。劳动中,当一侧椎旁肌肉收缩时,则对侧横突呈杠杆作用上撬,活动度大,平时必须依靠周围的肌肉来维持其功能平衡。否则,容易因损伤而引起该处附着的肌肉撕裂、血管神经束摩擦、压迫和刺激,出现背腰臀部症状。本症有解剖学与生物力学相关的特点,易受外力作用的影响。实际上横突端在解剖上形成了所谓“肌肉一神经一骨骼的附着交集处”,即“腰方肌和骶棘肌一腰神经支一第三横突端”三者交集一处,这种解剖结构模式的存在,无疑会增加致伤的症状:L1,L2,L3脊神经后外侧支自椎间孔外分出后,穿出横突间韧带骨纤维孔,紧贴骨膜行于横突背侧向下外行,穿越棘肌及腰背筋膜至皮下,下行跨骼嵴入臀构成臀上皮神经,L1后外侧支至骼嵴外侧下方,L2.L3后外侧支经臀部到股后,L1可至腘窝上方,故横突部炎症刺激或痉挛肌肉(附着于横突尖部的肌纤维如拉紧的弓弦),增厚、紧张的筋膜或疤痕致密组织挤压L1,L2,L3脊神经后外侧支,可出现臀腿部症状。当L1,L2,L3脊神经后支受刺激时,可反射引起闭孔神经支配的内收肌紧张。与L1,L2,L3脊神经后外侧支伴行的血管束受压静脉回流受阻,第3腰椎横突部长期反复撕裂出血、渗出及继发的瘢痕粘连等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腰部无明显外伤或仅有轻度损伤而发病,使本病成为一慢性疾患。
取点:压痛明显处。
方法:以小针刀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面之间有松动感时即可出针。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后再行第二次。

8、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mH)最主要症状就是腰腿痛和麻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长期弯腰工作、急慢性损伤等,使脊柱生物力学的改变引起局部软组织挛缩或弛缓,导致血供不足、缺氧、乏能和代谢产物的堆积,产生缺血性肌痛和乏能性肌软,当软组织力学平衡受到破坏时,一方面会造成诸腰椎受力不均衡而发生相互位置关系的改变,此与椎间盘的退变和椎体的骨质增生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从而导致椎间盘、侧隐窝、椎间孔等神经根出脊髓后的走行路径出现增生狭窄,对神经根产生压迫和刺激;另一方面,软组织自身的损伤亦可直接对穿行其中的神经产生卡压和刺激;上述病理变化均可释放大量的炎性介质,刺激游离神经末梢而致疼痛。
取点: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小腿麻木区中点。
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疏通剥离3-4次,出针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剥离法即可。

四、[注意事项]

1、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治疗点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
2、选点一定要准确,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非痛点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
3、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做深部治疗,重要关节如膝、髋、肘、颈等部位的关节深处切割时尤当注意。

4、小针刀进针法要速而捷,这样可以减轻进针带来的疼痛。在深部进行铲剥、横剥、纵剥等法剥离操作时,手法宜轻,不然会加重疼痛,甚或损伤周围的组织。在关节处做纵向切剥时,注意不要损伤或切断韧带、肌腱等。
5、术后对某些创伤不太重的治疗点可以做局部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防止术后出血粘连。6、对于部分病例短期疗效很好,1-2个月后或更长一些时间,疼痛复发,又恢复原来疾病状态,尤其是负荷较大的部位如膝关节、肩肘关节、腰部等。应注意下述因素:病人的习惯性生活、走路姿式、工作姿式等造成复发;手术解除了局部粘连,但术后创面因缺乏局部运动而造成粘连;局部再次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所致。因此,生活起居尤当特别注意。
五、[实例]

患者,男性,周XX,16岁,因急性阑尾炎入院,入院后行了急诊阑尾切除术,麻醉和术后过程都顺利。术后患者恢复顺利,术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5天后拆线出院。出院后第三天,患者家属发现患儿双侧肩膀不对称,左侧稍高于右侧,同时询问患儿左侧腰酸,活动后明显。于是患者家属带患儿来院。询问患者腰酸胀明显,无双下肢疼痛及麻木。体检:患者心肺腹无阳性体征,阑尾切口无异常,患者左侧肩膀稍高于右侧,脊柱(腰部更明显)有向左侧突,竖脊肌形状明显(且较硬,呈绷紧状态),双侧下肢感觉和运动正常,X线示脊柱侧弯。术后第十二天就诊我科,查体:竖脊肌呈条索状隆起,压痛明显。行小针刀治疗四点,三天后痊愈。住院号444XXX家庭联系号码1375830XXXX,嘉兴油车港XX。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上肢部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
有一种伤不起的痛,叫足跟痛
软组织常见压痛点(二)
肩部疾病相关症状
针刀人应必熟的解剖
小针刀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操作方法是否正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