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针灸治疗皮肤病

第一章 概 论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医治疗皮肤病的历史与发展

中医皮肤科学是以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疾病的一门学科。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毛发、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目前,性传播疾病也归入皮肤科。中医皮肤科在传统上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其内容多记载于历代中医文献中,特别是中医外科专著中。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重视,中医药学得以迅速发展,全国各地中医医院的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中独立出来。

中医药防治皮肤病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与中医药同步发展起来的。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皮肤病病名的记载。如疥(《说文解字》云“搔也”,指多种瘙痒性皮肤病),疕(《说文解字》云“头疡也”,指头疮或泛指疮疡)。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文献,记载了疣、身疕(疮疡)、瘃(冻疮)、白处(白驳风)等十余种皮肤病,多种治疗皮肤病的处方,以及以灸法治疣等十余种治疗方法。《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皮肤科学的理论基础。该书论述了皮肤、毛发、爪甲的生理和病理与脏腑、气血的关系。如“心者……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书中还记载了多种皮肤病的病名和病机,如“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虚持。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了六经辨证,总结了汉代以前治疗杂病的经验,载方富有实效,很多方药至今都在皮肤科临床应用。如用桂枝汤、麻杏石甘汤等治疗瘾疹,外用黄连粉治疗浸淫疮(泛发性湿疹),狐病(白塞病)用甘草泻心汤治疗等。

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应用针灸治疗皮肤病,如“疥癣,阳溪主之”,“面肿目眩,刺陷谷出血,立已”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记有用醋磨乌贼骨敷治疠疡风,鳗鱼脂敷白驳,藜芦、猪油外搽白秃,蟾酥烧灰用猪油和之外搽癣疮,汉椒汤洗治漆疮等。更为突出的是,该书比现代医学早1000多年发现了疥虫,并应用硫黄麻油制剂外搽治疗。硫黄治疥这一先进而科学的方法,至今仍在临床上沿用。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外科皮肤科专著,记载了大量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及处方,如用紫草膏治疗小儿头癣,用白芷膏治疗发秃,并且首创性地记录了应用汞剂(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论述疾病病因病机的专著。其中记载了皮肤病100多种,小儿皮肤病40余种,详细阐述了皮肤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值得一提的是,在隋代,人们认识人体免疫系统状态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而《诸病源候论》中关于“漆疮”的描述,弥补了病因学在这一领域中的空白。巢元方观察到同样接触到漆,有人立即面痒,继之胸、臂、腿及身体各部均瘙痒肿起,凡以手搔之,红肿迅速蔓延,重者通身疮毒如豆或大如杏枣,脓肿热疼痛,再次接触,依然发病如初,这类人便是“禀性畏漆”者。而另有许多人终日烧煮漆,却反不为之所害。巢氏认为,这在于人本性中对漆耐不耐之别的禀赋差,人无论男女大小,皆有耐漆、不耐漆者。其对接触过敏性病变的认识,尤其是对个体差异的认识,与现代医学关于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认识完全一致,但比其早了1000多年。书中关于热疮(单纯疱疹)病因病机、反复发作的论述为,“人脏腑虚实不调,则生于客热,表有风湿,与热气相搏,则身体生疮,痒痛而脓汁出,甚者一瘥一剧,此风热所为也”,此与现代医学关于复发性单纯疱疹,因患者机体免疫功能障碍、病毒反复活动的认识相吻合。该书对皮肤病的分类比较细致,并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病名有“疣目”“鼠乳”“甑带疮”“甜疮”“丹毒”“恶风”“癫疾”“搔隐疹”“月蚀疮”“漆疮”“摄领疮”“秃疮”“雁疮”“雀斑”“痣”“毛发病”等数十门之多。

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了治疗600多名麻风患者的医疗经验。如“恶疾大风有多种不同,初得遍体无异,而眉须已落”,“有诸处不异好人,而四肢腹背有顽处,重者手足十指已有堕落”。他主张应用丹砂、矾石、水银等矿物药来治疗皮肤病,并多获良效。

宋代,《太平圣惠方》提出判断外科、皮肤科疾病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此说以脏腑辨证为主导,把外科、皮肤科疾病病情发展进程中有无严重的脏腑病变作为判断疾病预后善恶的标准。东轩居士的《卫济宝书》专论痈疽,对感染性皮肤病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元代齐德之的《外科精义》论阴疮有三种:湿阴疮、妒精疮、阴蚀疮(又名下疳疮)。其曰:“盖湿疮者,由肾经虚弱,风湿相搏,邪气乘之,搔痒成疮,浸淫汗出,状如疥疮者是也。”此言会阴部湿疹既可因精气亏损又可因外邪感染而发病。又曰:“妒精者,由壮年精气盈满,久旷房室,阴上生疮,赤肿作害,烦闷痒痛者是也;阴蚀疮者,由肾脏虚邪,热结下焦,经络痞涩,气血不行,或房劳洗浴不洁,以至生疮,隐忍不医,焮肿尤甚,或小便如淋,阴丸肿痛是也,或经十数日,溃烂脓血,肌肉侵蚀,或血出不止,以成下疮。”这些论述与现代淋病、梅毒基本相同,说明当时对性病已有较明确的认识。

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卷首论病因时,就提出了“百病由火而生”,强调了外科、皮肤科疾病火邪致病的重要性。在治疗上,陈氏既注重应用寒凉清热之剂,又提出“四脏之火,皆赖一脏肾水以济之”的学术观点,强调应用滋肾养阴法治疗火邪致病的病理生理特点。陈氏重视情志致病的研究,他认为“七情六欲者,盗人元气之贼也”,他提示医生和患者都要谨慎地对待这个问题。陈氏重视脏腑辨证,强调脾胃学说,主张不仅可苦寒清火,而且还可养阴清火,形成了皮肤外科的正宗派学说。朱的《普济方》创造性地应用狼毒外治干癣(银屑病)。陈司成的《霉疮秘录》专论梅毒,并指出该病由性交传染,可以遗传,治疗先天性梅毒除用水银熏剂、搽剂外,还用丹砂、雄黄等含砷药,其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沈之问的《解围元薮》是我国论述麻风的最早专著。薛己的《疠疡机要》把麻风分为本证、变证、兼证、类证四类论述。

清代王洪绪的《外科全生集》以阴阳辨证为纲,善于辨治阴证疾病。他说:“世人但知一概清火以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其运用阳和汤、小金丹治疗硬皮病、雷诺病等,疗效显著。许克昌的《外科证治全书》推崇这一学术观点,形成了全生派学说。祁坤的《外科大成》、吴谦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许克昌的《外科证治全书》记载的皮肤外科内容丰富,记载了皮肤病治法多种,博采群言,收集诸家,临床实用,是学习研究皮肤病的重要文献。

20世纪50年代,皮肤病性病防治的重点是性病、麻风、头癣等传染性皮肤病,应用中医药扶正固本,配合矾类药治疗麻风病,雄黄、铜绿等外用治疗头癣,用土茯苓汤治疗梅毒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性病的主要成果。20世纪70年代,内服中药茵陈提高灰黄霉素疗效,减少其用量,降低其不良反应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临床研究成果,湿疹、带状疱疹、荨麻疹等的治疗也有了较好的方药,运用中药熏药治疗神经性皮炎,黑布药膏治疗瘢痕疙瘩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开展了有关皮肤病中医辨证分型、西医辨病的研究,使系统中医理论在皮肤科得到了广泛应用。20世纪80年代着重对疑难、危重皮肤病,如天疱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剥脱性皮炎、皮肌炎、硬皮病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特别是摸索和研究出减少皮质激素用量及减轻不良反应等方面的一些规律,因而降低了此类疾病的病死率,提高了存活率、抢救成功率和临床治愈率。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医皮肤病相继从中医外科中独立出来,医学院校开设中医皮肤病性病课程,临床辨证施治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即将现代科学的诊断技术、检测手段和分子生物学与中医皮肤病性病的“证”相结合,并且从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以及荧光技术和电子显微镜等方面,探求中医中药的治疗机制。在研究和治疗银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天疱疮、硬皮病、白塞病、艾滋病等方面有了较快进展。中医皮肤病这一学科,正蓬勃发展,前景广阔。

二、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发展概况

针灸疗法治疗皮肤病,是通过刺激体表的腧穴和经络,调节脏腑及经络的平衡,以及内外、上下、表里的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病变的皮肤恢复正常。

针灸治疗皮肤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内经》一书中已有运用针灸治疗黧黑斑、痂疥等的记载。晋代皇甫谧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较详细地记载了一些皮肤病及损容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如“虚则生疣,小着痂疥,支正主之”;“身热痱,缺盆中痛,临泣主之”。其同时论述了运用阳明胃经、大肠经穴位治疗面部无华、枯萎等证,为针灸美容打下了基础。

唐宋时期是针灸治疗皮肤病及美容全面发展的时期。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记载:“(瘾疹)灸曲池二穴,小儿随年壮,发即灸之,神良。”其同时指出:“面苍黑,取行间;面尘黑,取太冲。”宋代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指出:“曲泽治风疹,肩髃治热风瘾疹,曲池治刺风瘾疹,涌泉、环跳治风疹,伏兔治疗瘾疹,合谷、曲池治疗大小人遍身风疹。”其又指出:“支沟、间使、液门主面赤;气海疗冷病面黑;肾俞疗面黄黑……举体痛痒如虫噬痒而搔之,皮便脱落作疮,灸曲池二穴随年壮。”《圣济总录》中也有灸法治疗皮肤病的记载:“治癣灸法,灸病处影上,三壮灸之……疣目,著艾炷疣目上,灸之三壮即除。”

明代是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全盛时期,治疗病种增多,治疗方法日臻完善。如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记载:“面痒肿,迎香、合谷……毛发焦脱,下廉,头目眩晕及皮生白屑,灸囟会……遍身生疮,曲池、合谷、足三里……疥癣疮,曲池、支沟、阳溪、阳合、大陵、合谷、后溪、委中、足三里、阳辅、三阴交、昆仑、行间、百虫窠。”《外科正宗》《古今医统》《医学入门》等著作对皮肤病的针灸治疗也有相应的记载。在方法学上,除针灸外,还选用穴位刺络放血、贴敷药物、火针等作为治疗手段,如刺血治疗痤疮。

清代重视灸法,此时采用灸法治疗皮肤病的方法和书籍都有了很大发展。吴谦的《医宗金鉴·刺法要诀》记载:“赘疣诸痒灸奇穴,更灸紫白二癜风,手之左右中指节,屈节尖上宛宛中。”另外,吴亦鼎的《神灸经纶》、魏之琇的《续名医类案》中也有不少灸法治疗皮肤病的记载。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针灸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治疗脱发、蛇串疮(带状疱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疗效。用耳针治疗皮肤病、美容、减肥等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目前,针灸疗法治疗皮肤病和针灸美容正在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欢迎,为解决皮肤病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皮肤和脏腑通过经络相互联系。

一、皮肤与脏腑的关系

《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五脏与体表的肤色、皮肤、毛发、爪甲关系密切,脏腑的精气充养着体表器官,五脏功能正常与否,体内的病变、气血的盛衰都可以通过体表反映出来。

1.皮肤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主血脉,是指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能通过经脉运行于周身皮肤。皮肤得到血液的营养,才能保持其润泽柔韧的特性。若心气旺盛,血脉瘀于皮肤,则产生红斑或紫斑,常出现血热证,在许多皮肤病屡见不鲜。“其华在面”是因为人体面部的气血最为丰富,气血的盛衰可以通过面部皮肤的颜色和光泽显现于外。如心气旺盛,面色红润光泽;心气不足,面色白无华;心气瘀阻,面色晦暗青紫。

心藏神。心藏神与皮肤的关系,主要是通过血脉反映出来的。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神志活动以血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若心绪烦扰,产生心火,火热随血脉壅于肌肤,则起红斑或瘙痒。

心开窍于舌。舌体是血脉较多的部位之一。心经的别络上行于舌。心气不足则舌质淡,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这对辨证十分有用。此外,舌黏膜易溃烂,舌尖红而有糜烂者,是心火上炎所致。

2.皮肤与肺的关系

肺主宣发,主皮毛,其华在毛。肺气宣发,将体内的精微物质布散于体表,温养肌肤,润泽皮肤毛发,调节汗孔开阖,防御外邪入侵。若肺气不足,皮肤失于卫气的温养而不固密,易受风寒、风热等邪气侵袭而发病,如荨麻疹的风寒证、风热证及卫气不固证。另外,肺主宣发还表现在对皮肤玄府(汗孔)开阖的调节作用。若肺气不足,卫气不能正常输布而为固,肌肤腠理不密,则常自汗出,如皮科常见的多汗症。肺卫闭实,玄府不通,则可见闭汗症。

肺开窍于鼻。肺主呼吸,鼻是呼吸气体的出入通道,所以称“鼻为肺窍”。在皮肤科,肺与鼻的关系主要反映在一些常见的皮肤病,如酒渣鼻,常因肺胃有热,上熏于鼻所致。

3.皮肤与脾的关系

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气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充养肌肉四肢。皮肤(包括肤、革、分肉、肌等)各部分无不依赖脾运化的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理功能。脾气健运,气血充足,营养丰富,肌肤得养则肤韧肌坚。反之,若脾不健运,气血化源不足,不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也会波及肌肤产生一系列病证,如硬皮病、红斑狼疮。另一方面,如脾失健运,水湿停聚,外发肌肤,会产生疱疹类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等。

脾主统血。脾气充盛,统摄有权,使血液不致溢出经脉之外。若脾气虚衰,失去统摄功能,血液外溢,瘀于肌肤,则出现瘀斑、紫斑,皮肤科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是一例。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故脾能健运,则气血充足,口唇红润光泽;脾不健运,则血气虚少,口唇淡白不泽,甚至萎黄;脾胃湿热内蕴,外壅于口唇,易发生口周皮炎及唇炎等病。

4.皮肤与肝的关系

肝主疏泄,主藏血,其华在爪。肝血充足,气机调畅,血脉通畅,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若情志不遂,或暴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调,气血悖逆,不能上荣于面,则发生黄褐斑。《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而“爪为筋之余”,所以爪甲生长亦需要肝血的滋养。肝血充足,筋强力壮,爪甲坚韧。反之,则筋弱无力,爪甲软薄,枯而色夭,甚至变形或脆裂。

5.皮肤与肾的关系

在皮肤与五脏的关系中,与肾脏的关系至关重要。尤其是皮肤和毛发与其更有密切关系。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皮毛生肾”(即皮毛生于肾之意)之说。在气血的荣养下,皮肤调和柔韧,润泽光滑,腠理致密,玄府宣通。卫气和津液是气血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皮肤正常生理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卫气和津液的化生输布,又与肾息息相关。若肾气虚衰,卫气功能减弱,则发生皮肤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弥漫性硬皮病的发病机理,内因肾气不足,卫气虚弱,气血失和,肌肤失于温煦,外因风寒湿热诸邪乘虚而入,阻于肌表,络脉失于疏通,从而出现一系列复杂的临床表现。若肾气虚,津液化源不足,则皮肤黏膜失润而干萎,例如,干燥综合征就应从肾论治。

肾藏精,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肾精能生血,精血充足,毛发得以荣养则正常生长、乌黑发亮。若肾气虚衰过早,或因久病导致肾气虚衰,则毛发也会随之脱落或枯槁。

二、皮肤与经络的关系

经络运行全身气血,内联脏腑,外络肢体、皮肤,沟通表里上下,调节平衡人体各部分的功能。脏腑化生的气血津液由经络运行体表,保持皮肤的营养供应。《素问·皮部沦》说:“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意思是说,皮肤在体表的各个部位是不同的,经脉在体内的循行是有一定规律的,那么,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也有一定部位。一般来说,每条经脉在体表的分布与其经脉的循行路线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没有严格界线。十二经脉及皮部在体表的分布见表1、表2、表3、表4。经络循行分布于皮肤的部位,称为皮部。由于皮部位于人体最外层,所以是机体的卫外屏障。《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这样,皮→络→经→腑→脏成为疾病传变的层次,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映到皮部。因此,通过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在诊察或治疗疾病时还可将十二皮部合为“六经皮部”。

六经皮部各有专名:太阳是三阳之“关”,主一身之表,统营卫而应皮毛,是卫外屏障,为诸经之藩篱,所属皮部称“关枢”。阳明阳气亢盛,是三阳之“阖”,多气多血,气血旺盛,为五脏六腑之海,所属皮部称“害蜚”,蜚即阳气飞扬的意思。少阳是三阳之“枢”,外邻太阳,内接阳明,介于太阳、阳明之间,职司升降和运转,可出可入如枢机,所属皮部称“枢持”。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其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少阴是三阴之“枢”,所属皮部称“枢儒”,与少阳相对,柯韵伯因解释为“阴枢”。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

根据六经皮部划分,面部、面颊的皮肤属足阳明胃经,头两侧、耳部前后的皮肤属足少阳胆经,胁肋部的皮肤属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上肢伸侧、下肢外侧的皮肤属三阳经,上肢屈侧、下肢内侧的皮肤属三阴经。不同部位皮肤的变化,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经络的病变。在病理上,皮肤的疾病也与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和密切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表1 十二皮部在四肢的分布关系

表2 躯干部侧线的距离及与经脉的对应关系

表3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

表4 十二皮部在头颈的分布

三、十二皮部与临床诊疗

1.皮部诊察法

皮部诊察法又称诊络法,主要是审察皮肤和络脉的颜色变化,属中医学色诊的一项内容。《素问·皮部论》说:“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近代在皮部色诊的基础上,又有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反应、皮肤的感觉差异和导电量变化等,作为诊断的一种方法,这是皮部外诊法的发展。通过皮部与脏腑经络的关联,诊察皮部就可以诊断所对应脏腑经络的盛衰虚实,为辨证施治打下基础。

2.皮部治疗法

皮部治疗法包括各种浅刺法,以及非针刺的多种外治法。《灵枢·官针》以刺皮为主的刺法就有半刺和毛刺等,近代应用的皮肤针就是它的发展。皮肤针的叩刺和腕踝针的沿皮刺,都结合皮部的分区应用。再如,皮内针法、挑刺法、敷贴法、温灸法,以及刺络拔罐等法的应用,都是基于同一原理。皮部的分区为刺灸法的应用扩大了范围,通过皮部施治,既可改善局部皮肤筋脉病损,亦可改善所对应经络脏腑的虚实,达到皮–络–经–腑–脏的治疗调整作用,标本兼治,治必求本。

皮肤病的常见症状及辨证

皮肤病的症状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

一、自觉症状及其辨证

皮肤病最主要的自觉症状是瘙痒,其次还有灼热、疼痛、蚁走感、麻木感。

1.瘙痒

瘙痒是一种可诱发搔抓和摩擦的不愉快的皮肤感觉,是皮肤病最常见的、患者最痛苦的自觉症状。除皮肤外,很多全身性疾病也可出现瘙痒症状,如糖尿病、肾衰竭、某些肝胆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淋巴瘤及血液病等。

(1)风痒:阵发性瘙痒,痒无定处,或遍身作痒,抓破出血,结痂而不湿烂。

(2)湿痒:瘙痒缠绵难解,抓破糜烂,渗液或化脓结痂。

(3)热痒:皮损红肿,灼热瘙痒,遇热加重,抓破渗血,甚则糜烂渗液或化脓结痂。

(4)虫痒:奇痒难忍,状如虫行皮下,夜间尤甚,浸淫蔓延,或可传染。

(5)血虚血燥痒:多为阵发性瘙痒,常昼轻夜重,皮肤干燥脱屑,日久皮肤干燥肥厚。

(6)血瘀痒:结节斑块瘙痒,痒有定处,顽固难愈。

2.疼痛

(1)寒痛:皮温低,皮肤苍白青紫,疼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

(2)热痛:皮肤红肿疼痛,遇热加重,得温则减。

(3)气滞痛:痛无定处,阵发性疼痛,或抽搐窜痛。

(4)血瘀痛:痛有定处,肿块瘀斑,结节疼痛。

3.灼热

灼热感为热邪或火邪炽盛,炙灼肌肤所致。

4.蚁走感、麻木感

蚁走感和瘙痒相似,但程度较轻,由虫淫或气血不和所致。

麻木感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皮肤病,如麻风病,一些慢性皮肤病后期也偶见之。一般认为,麻木为血虚,或湿痰败血阻络,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

二、他觉症状及其辨证

凡在皮肤上客观存在的,能看到的,摸到的,检查到的异常变化,称他觉症状或客观症状。这种皮肤的异常变化称皮肤损害,简称皮损或皮疹。皮损分原发性皮损或继发性皮损两类。

1.原发性皮损

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变直接产生的皮损,又称原发疹。包括斑疹、丘疹、风团、疱疹、脓疱、结节、囊肿。

(1)斑疹:斑疹是皮肤局限性的明显的色素变化,既不高起也不凹下,抚之不碍手。较大的斑疹称为斑片。

红斑:压之退色,多为炎症性红斑,淡红斑辨证属风热,鲜红斑属血热。压之不退色多为出血性红斑(瘀点、瘀斑),色红属血热,暗红属血瘀。红斑稀疏为热轻,密集为热重,深红、紫红为热毒炽甚。

白斑:有色素减退性白斑和色素脱失性白斑,辨证属气血凝滞或血虚风甚盛。

褐色斑:又称黄褐色斑或黑褐色斑,辨证多属肝肾不足或气滞血瘀。

(2)丘疹:为突出于皮肤表面的实质性损害,形如小山丘,直径小于0.5cm。丘疹相互融合扩大称为斑块,介于丘疹和斑疹之间的稍隆起的皮损称为斑丘疹,丘疹顶端有小水疱称为丘疱疹。淡红色丘疹辨证属风热,鲜红色丘疹辨证属血热,皮色或淡褐色丘疹属风湿或脾虚湿蕴。

(3)风团:为皮肤暂时性局限的水肿,成扁平隆起,常骤起骤消,消退不留痕迹。风团色红辨证属风热,色淡白属风寒或血虚受风。

(4)疱疹:是局限性高于皮肤的空腔,内含液体。含浆液的是水疱,含血液的是血疱,直径大于1cm的称为大疱。疱疹的疱壁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痂脱屑。正常皮肤上的水疱辨证属湿,红斑基础上的水疱属湿热,红斑、大疱糜烂属热毒,血疱属血热或血瘀。

(5)脓疱:是局限性高于皮面的空腔,内含脓液。脓疱多发于红斑上或周围有红晕,辨证为热毒。

(6)结节:为界限清楚的实质性损害,或高于皮面或陷于皮下,直径0.5cm以上。结节色红,多发于下肢,辨证属湿热血瘀;结节暗红,属气滞血瘀;皮色或褐色的结节,属痰湿凝结。

(7)囊肿:为含有液体或黏稠物或细胞成分的囊样皮损,球形或卵圆形,触之有囊性感,大小不等。常见皮脂腺囊肿。辨证多属痰湿。

2.继发性皮损

继发性皮损是由原发性皮损演变而来,或由于治疗搔抓继发而来的皮肤损害,又称为继发疹,包括鳞屑、糜烂、溃疡、浸渍、结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瘢痕、萎缩。

(1)鳞屑:为表皮角质层细胞已脱离或即将脱落的鳞片状碎屑。细碎而薄的称为糠秕状脱屑。厚而堆积的称云母状或蛎壳状鳞屑。红斑上的鳞屑属热盛生风;干燥性鳞屑属血虚或血燥;油腻性鳞屑或痂屑属湿热。

(2)糜烂:是局限性表皮缺损,露出的红色潮湿面,预后不留瘢痕。由疱疹破裂,浸渍处表皮脱落,或抠掉痂皮,或摩擦,导致表皮破损而引起。糜烂辨证属湿热,糜烂面有脓液多属热毒。

(3)溃疡:是局限性表皮以下的皮肤缺损形成的疮面,皮肤缺损深达真皮,皮下组织愈合后会留有瘢痕。溃疡疮面红活,浓稠色黄,腐肉易脱,周围红肿,辨证属热毒。溃疡疮面灰暗,脓液清稀,腐肉不易脱落,疮面难收难敛,不知痛痒,属气血虚弱。溃疡疮面肉芽水肿为湿盛。

(4)浸渍:因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摩擦后表皮易脱落,露出糜烂面。常见于足趾缝等皮肤褶皱部位,以及皮肤长时间潮湿浸水所致。浸渍辨证属湿,浸渍糜烂辨证属湿热。

(5)结痂:由皮肤渗液,脓液或渗血干燥后形成,内混有脱落的表皮细胞、细菌、灰尘等。浆痂辨证属湿热;脓痂属热毒未清;血痂属血热或血燥。

(6)抓痕:为搔抓引起的皮肤线状损害,常与血痂伴发。抓痕多由搔抓引起,因此导致瘙痒的诸多因素,如风盛、血热、虫毒、血虚生燥等均可引起抓痕。

(7)皲裂:为皮肤弹性减低或消失后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线状裂缝。多发生在皮肤纹理处,伴疼痛出血、皮肤干燥、角化。皲裂辨证多属血虚风燥。

(8)苔藓样变:为局限性皮肤增厚、粗糙、皮沟加深增宽,形如皮革的损害,外形像苔藓故名。多由反复搔抓引起。苔藓样变辨证多属血虚风盛。

(9)色素沉着:为原发性皮损消退后局部皮肤色素加深。继发性色素沉着辨证多属局部气滞血瘀。

(10)瘢痕:是外伤后或溃疡愈合后形成的新生结缔组织,表面光滑无正常皮肤纹理及附属器。增生性瘢痕:高于皮肤表面,色红质硬,有痒痛感,为局部气血凝滞,不散所致。萎缩性瘢痕:低于皮肤表面,色白柔软,一般无自觉症状,为局部气血失和,皮肤失于濡养所致。

(11)萎缩:为表皮变薄,或真皮结缔组织皮下减少。表皮萎缩表现为皮肤变薄,半透明,正常皮沟变浅或消失,呈羊皮纸样。真皮萎缩表现为局部皮肤凹陷,毛发可能变细或者消失,但表皮纹理正常。皮下组织萎缩表现为局部明显凹陷。萎缩辨证多属气血亏虚,或脾肾不足,或气血瘀滞,皮肤失于濡养所致。

三、八纲辨证

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方法归纳皮肤病。一般来说,急性皮肤病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皮肤表现为潮红、肿胀、灼热、红色风团、丘疹、水疱、脓疱、渗出、糜烂、结痂等,痒痛剧烈。全身症状有发热,烦躁,口干,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红赤,脉浮、洪、滑、数、有力,舌质或舌尖红,苔白黄或黄腻。多属阳证、热证、实证。慢性皮肤病发病缓慢,病程日久,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苔藓样变,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萎缩、皲裂、鳞屑等,或有脱发,指(趾)甲变化,自觉症状轻微。全身症状有形寒肢冷,不思饮食,便溏尿清,脉沉缓、细迟,舌质胖淡,舌边有齿痕,舌苔白滑、白腻等。多属阴证、寒证、虚证。皮肤病虽位于体表,但只有部分属表证,如瘾疹(荨麻疹)、风疹、风热疮(玫瑰糠疹)。很多皮肤病的根源在于脏腑功能的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应属于里证,如白疕(银屑病)、湿疮(湿疹)、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油风(斑秃)、黧黑斑(黄褐斑)、红蝴蝶疮(红斑狼疮)、皮痹(硬皮病)、肌痹(皮肌炎)等。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法

针灸治疗皮肤病的常用方法不下数十种,有从古代使用至今的毫针、火针、三棱针、梅花针等,又有结合特定部位针刺的耳针、头针、腕踝针等。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天灸、温灸器灸、温针灸等。这些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可以单用一种,也可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一、毫针法

毫针是针灸疗法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工具,可以针刺全身的任何腧穴,是针灸的基本方法之一。

常用的毫针为28~32号,长一般在1~3寸,针刺深浅一般要根据患者的形体胖瘦和穴位深浅来决定。根据病情、年龄、体质的强弱加以调整。一般讲,头面部应用较细的短毫针,如美容时使用的更细的毫针称“美容针”。四肢躯干部可使用较粗较长的毫针。

毫针刺法适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

二、三棱针刺血法

三棱针刺血法是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某些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刺络法。具有活血通络、解毒消肿等作用。刺络法和拔罐法配合使用,称为刺络拔罐法。

1.散刺法

在病变周围进行点刺,针距较大。适用于丹毒、酒糟鼻、溃疡等。

2.密刺法

轻轻点刺,针具较小,刺时使局部微微出血。适用于疥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脱发等。

3.速刺法

用三棱针快速点刺穴位,随即将针快速退出。用于点刺十宣、十二井穴等。适用于酒糟鼻、湿疮(湿疹)、发际疮(毛囊炎)、疖肿、粉刺(痤疮)、油风(斑秃)、瘾疹(荨麻疹)、扁瘊(扁平疣)等。

三、火针法

火针疗法是用火将针体下部烧红,迅速刺入穴位内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消肿排脓等作用。

适应证:临床主要用于外科病及皮肤科病的治疗。如痈、疽、疖、疣、鸡眼、汗管瘤、牛皮癣等皮肤病。

四、耳针法

耳针是选用较细、短的毫针刺激耳郭上的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耳郭与人体各部存在着一定的生理联系。耳针的适应证很广,适应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以及减肥祛斑、抗衰老等皮肤美容,为皮肤病的治疗和皮肤美容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五、耳穴压豆法

耳穴压豆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小颗粒状药物刺激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简便方法。一般选用王不留行子压耳穴。耳穴压豆法治疗一些疾病,不仅能取得与毫针、埋针同样的疗效,且安全无痛,不易引起炎症,适用于儿童及一些惧针患者。由于压豆法可以起到持续刺激作用,患者可以随时按压以加强刺激,对于一些慢性皮肤病及美容更为适宜。

六、挑刺法

挑刺法是在一定穴位及部位,用特定针具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常用于治疗粉刺、瘾疹、湿疹等皮肤病。

七、穴位注射法

又称水针疗法,是一种针刺与药物结合的方法。将治疗某些病的药物注射剂,注入治疗该病的穴位内,利用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以及小剂量药液的作用,以加强针刺效果,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操作方法:

1.针具

常用注射器有2mL、5mL、10mL三种,常用针头为4~6号普通注射针头。

2.选穴

一般采用主要治疗穴位注射,每次1~2穴,最多不超过3~5穴。也可采用阿是穴或触诊明显的结节、条索状等阳性反应点。

3.常用的注射药物及剂量

凡是用于肌肉注射的药物,均可作为穴位注射药。常用于皮肤病及美容的药物有:生理盐水、低浓度葡萄糖注射液、注射用维生素类、抗组织胺类及中药注射液等。头面部及关节处一般每穴注射0.1~0.3mL,其他部位一般每穴注射0.5~1.0mL。穴位注射的药物浓度一般低于常规注射浓度。

4.适应证

黧黑斑、粉刺、扁瘊、眼袋、皱纹、油风、腋臭、瘾疹、白疕等。

八、灸法

灸法是将艾绒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本法具有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功效。灸法的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还有用硫黄、黄蜡、烟草、灯心草、桑枝、桃枝等制成的艾绒。施灸的方法有艾灸法和非艾灸法,包括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等。

1.艾炷无瘢痕灸

灸后皮肤不留瘢痕,临床多用中小艾炷。施灸时患者稍觉烫就去掉艾炷,另换一炷。以患者患处皮肤有红晕、无烧伤、患者自觉舒适为度。本法适用于疥癣、湿疹及皮肤慢性溃疡。

2.艾炷发疱灸

灸后局部起水疱,用小艾炷。艾炷点燃后患者感觉到发烫时继续灸3~5秒,此时施灸部位皮肤可出现一艾炷大小的红晕,1~2小时后局部发水疱,一般无须挑破,外敷以消毒纱布,3~4天后可自然吸收。此法用于疖疮、白驳风(白癜风)、慢性皮炎、疥癣等。

3.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3~4mm厚的姜片,中间扎些小孔,放在穴位上,上置小艾炷灸之。多用于各种冻疮、慢性皮炎、疮癣等。

4.隔蒜灸

使用独头蒜片。

隔蒜灸多用于治疗痈疽、皮肤红肿、瘙痒、毒虫咬伤等。

另外,隔葱灸多用于减肥、保健美容、抗衰老等。隔附子灸用于治疗身肿、面黑(黑变病)、面尘(黄褐斑)、皮肤色素沉着。隔胡椒灸多用于治牛皮癣、慢性湿疮(慢性湿疹)等。

5.艾条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1~2cm,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没有灼痛感,一般每穴施灸3~5分钟,以皮肤红润为度。适用于眼袋皱纹、风瘙痒(瘙痒症)、白驳风、手足逆冷(雷诺病)、油风、瘾疹、疣目(寻常疣)等病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皮肤病中医特色治疗---愈肤堂愈肤八法-青岛百合中医院
针灸可以治疗皮肤病吗?当然可以!今天给大...
曲池--皮肤病、疮疡疖肿之要穴
高立山针刺治疗皮肤病经验
田从豁:皮肤病的常见症状及辨证(针灸治疗皮肤病)
田从豁:皮肤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针灸治疗皮肤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