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达克效应 ——无知更容易使人自信

在心理学中,“自信”原本是用于描述人在舒适情绪区的一种自然心境概念,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往往把它当作个体对自身成功应对特定情境时的能力估价,用“自信度”来衡量。当人们把“自信”概念当作应对特定情境的能力来应用时,就出现了鲜为人知的人格发展误区。

读者可以自我检讨一下,在显示“自信度”这一过程中,内心是否依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种忐忑不安的心理情结?为了克服这个不安的心理情结,是否做过诸如练习正视别人,当众发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脑筋急转弯技巧等方法,来增强自己的自信能力?

通常人们把成功后的良好情绪称自信心获得满足,但在没有获得成功之前,从逻辑上讲,自信依然存在盲目性。这种盲目性的程度,决定于当事人对“自我效能感”的理性鉴别。对于社会实践少、知性意识差的人来说,“自我效能感”往往与实际不符,所谓“当事者迷,傍观者清”就来自对“自我效能感”的误判。

自信情绪大致可分三类;一是盲目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效能感超出实际水准,如果用小聪明坚守自信,就会蜕变成愚蠢的自信。二是保守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效能感偏低,如果缺少进取心,就会蜕变成胆怯的自信。三是开悟的自信,表现为自我效能感适度,用大智慧建立自信;这是一种“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学道人的自信。

在无序的道场文化中,盲目自信较为疯狂,保守自信也很容易进入盲目自信或犯抑郁症的行列。尽管现代心理学设计了许多提升自信情绪的训练方法,但我们总能遇到一些自以为聪明、幽默、能力很强,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人。然而,一些开悟的自信者,却能怀抱“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自信。

这种司空见惯的心理现象,引起了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Dunning和Kruger的注意,为此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在实验中, Dunning和Kruger先让专业喜剧演员为30个笑话的有趣程度评级,作为标准答案参考。然后让65名大学本科生也为这些笑话评级,再比较他们的评分和专业戏剧演员的评分,根据评分的一致度给喜剧演员排名次。此外,还询问这些被试人认为自己的幽默感水平和平均水平相比如何,请他们自己排名。

根据能力高低排序后,研究者得到了非常有趣的结果。在对自己幽默感判断力上,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其中,测试结果比平均水平略高的人,对自己的成绩预测非常准确。测试中表现最优秀的人,认为自己仅比平均水平高一点点,自我评价偏低。测试中最不能辨认什么是有趣的人,却是认为自己高出平均水平的人,自我评价最不准确。

两位心理学认为,能力差的人和能力好的人错误自我评估原因不同。能力差的人是因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能力好的人则是因为高估了其他人的能力。

研究者又进行了实验,分别测试人们逻辑推理能力和语法水平,这两方面都有标准答案。实验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表现最差的人评价自己能力的准确性也最差,即使公布了答案,还是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最差的人。

对于实验结果, Dunning和Kruger的解释是,一个人只有真的具备某种能力,真的了解这项能力是什么,才有办法对自己是否掌握这种能力做出客观评估。所以,那些不具备能力的人,因不了解这个能力究竟是什么,也就无法认识到自己的欠缺。在最终测试中,两位心理学家对在逻辑推理中表现较差的一组人进行了能力培训,结果随着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也随之提高,表明能力高低会影响自我认知。

由此,二人认为,让人们认识到自己无知或能力低下的方法之一,就是先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这一“能力低下且不自知”现象并不局限于抽象的实验测试,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举例来说,刚学会开车的人往往对自己的驾驶技术水准判断不准确;临床经验很糟糕的医生,也最不能察觉到自身的知识浅薄。

为褒奖提出这个心理实验的两位心理学家,人们把这一现象称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并获得了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这是一个专门给那些“乍看很好笑,实际发人深省”研究的奖励,由真正的诺贝尔奖得主颁奖。

在公布这项研究成果时,Dunning 和 Kruger引用了三位哲学家及科学家的语录,认为他们是发现这个问题的先驱。

  1.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2. 无知比博学更容易给人带来自信。——达尔文

  3. 我们这个时代令人不快的事之一是:那些确信无疑的人总是很蠢,而任何有哪怕一点点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却总是优柔寡断,自我怀疑。——罗素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揭示了人在欠考虑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的结论,但又无法认识自己某方面知性能力不足的心理现象。知性能力欠缺者往往既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又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表现为“对自己无知这件事本身的无知”。这一揭示对改善沉浸于虚幻优越感中,以为自己比大多数人都优秀的盲目自信者有启迪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非理性的人越以为自己观点正确,盲目自信变得更强烈。相反,越理性的人越清楚知道:我们并不完全了解那些我们自认为了解的事物。相信只有持续的追求,才能把自己的认知水准推高,不断接近自己想要的东西。

爱因斯坦说:“纠正一个笨蛋他会讨厌你;纠正一个聪明的人他会感激你。”这是对盲目自信和开我自信两种心理现象的客观描述,现代心理学把从盲目自信向开悟自信的人格发展过程用一个“达克效应曲线”进行描述,比较形象的有下面两张达克效应曲线图。

 


达克效应曲线

曲线图显示,知性意识差的人往往自信度很高,遇到挫折后自信度迅速下降,反复多次后,慢慢地就会踏上开悟之坡。随着知性能力增强,获得真正自信度就会提升,期间可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是向上发展。

克服愚蠢自信的方法,一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有清晰界定;二是要有得当的思维方法。特别是在实践中亲自体悟形象思维对提升知性能力的好处,也就是要掌握《道德经》的思维模式。

事实上,中国古代思想者老子才是发现这个心理现象的先驱,《道德经》第71章有详细论述;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译文

觉察自己还有不懂的知识(或不知情的事情),这是上乘的知性意识;知性差的人对自己不懂的知识(或不知情的事情)自以为很懂,这是有祸害的知性意识。道德和智慧极高的人之所以不犯大的错误,因为他有一种担心犯错误的知性意识。正因为他有担心犯错误的知性意识,所以就不会犯大的错误。

达克效应在密名论坛和商业市场表现最为明显,参与论坛研讨的人除了会遇到一被纠正就恼羞成怒的笨蛋,还会遇到热衷纠正别人的人。于是,人们在发表观点时都会表现得小心翼翼,既要警惕一被纠正就恼怒的“笨蛋”,还要避免成为热衷于纠正别人的人,把精力耗费在不必要的达克效应愚蠢自信误区。在商业市场,盲目自信更是举不胜举,对包治百病保健品的迷信,对p2p理财产品的无知,已经极大地破坏了市场经济运行秩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越无知的人越自信,越愚蠢的人越自大——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 Dunning
为什么知识越是贫乏的人,越是有一种莫名奇怪的勇气?
达克效应(D-K effect)
科普|我可能是个巨婴
蠢的人能意识到自己蠢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