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之太阳表郁轻证
(一) 表郁不解证
1.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1],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2],一日二三度發。脉微緩者[3],為欲愈也;脉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4],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5]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23)
【词解】
[1] 如疟状:意谓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似疟非疟,而呈不规则发作状态,实非疟疾之寒热,定时发作。
[2] 清便欲自可:清,通圊,厕所,清便意为排便。欲,将要、接近之意。清便欲自可,即二便尚正常。
[3] 脉微缓:微,略微之意。脉微缓,即脉象略转和缓之意。
[4] 阴阳俱虚:阴阳,表里也。阴阳俱虚,即表里俱虚。
[5] 热色:红色。
【提要】 太阳表证日久之三种转归及表郁轻证的证治。
【释义】  太阳表证日久,邪气渐微,正气亦虚,正邪相争不甚,是以发热恶寒而一日数发,状如疟疾。然其不呕,则邪气未传少阳;虽热多寒少,但二便尚属正常,表明邪气未入阳明。此病程虽久,而风寒之邪仍羁留于表,属表郁之轻证。
日久正虚邪微,其转归有多种可能,原文论其三:
一者,若脉转和缓之象,是正气来复,邪气将去之征,为病证欲愈。
二者,若脉来微弱,恶寒更甚,表明表里阳气俱虚,不可更用汗吐下攻邪之法。
三者,在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的基础上,更见面红而身痒,是欲汗不得、阳郁不伸、邪郁不解之兆,治之宜辛温小发其汗,方选桂枝麻黄各半汤。
本条寒热发作特点,宜与少阳病和疟疾寒热相鉴别。
表郁证、少阳证、疟疾寒热鉴别表
鉴别项
表郁轻证
少阳病
疟疾病
寒热特点
寒热同时并作,呈阵发性,休作无规律
寒热交替出现,
无休作规律
凛凛憎寒,继而壮热,
汗出热退,定时而作
病 机
日久邪微,正邪相争不剧,时作时休
邪郁少阳半表半里,
正邪相争互为进退
疟邪内伏于募原,
定时出而与正气相争
伴见脉症
面赤、身痒、脉浮
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休停之时如常人
治 疗
辛温小发其汗
和解少阳
疏达疟邪
23条与46条证治鉴别表
鉴别项
桂麻各半汤证(23条)
麻黄汤证(46条)
同为太阳表证八九日不解
脉症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二三度发 面赤身痒
发热恶寒 头痛身疼 无汗而喘 脉浮紧
病机
日久邪微 汗出不彻 阳气怫郁
病程虽久 正实邪盛 卫闭营郁
治法
小发其汗
发汗解表
【选注】 成无己: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里不和者呕而利,今不呕、清便自调者,里和也。寒热……日二三度发,邪气微也,……今日数多而脉微缓者,是邪气微缓也,故云欲愈。脉微而恶寒者,表里俱虚也。阳,表也;阴,里也。脉微为里虚,恶寒为表虚,以表里俱虚,故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阴阳俱虚,则面色青白,反有热色者,表未解也。热色,为赤色也,得小汗则和,不得汗则不得邪气外散皮肤,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注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尤在泾:病在太阳,至八九日之久,而不传他经,其表邪本微可知。不呕、清便欲自可,则里未受邪可知。病如疟疾,非真是疟,亦非传少阳也。乃正气内胜,数与邪争故也。至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则邪气不胜而将退舍矣。更审其脉而参验之:若得微缓,则欲愈之象也;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当与温养,如新加汤之类,而发汗吐下均在所禁矣。若面色反有热色者,邪气欲从表出,而不得小汗,则邪无从出,如面色缘缘正赤、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之类也。身痒者,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也。夫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两方为一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治法】 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方药】 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本云: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今以演算法約之,二湯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生薑、甘草各一兩,大棗四枚,杏仁二十箇三箇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箇,合方。詳此方用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湯。
【方义】
本方为桂麻二方各取1/3量合煎,或取二方煎液各3合相混(以此约之,其比例为1:1,故名桂枝麻黄各半汤),顿服。以小剂麻黄汤辛温开泄,小剂桂枝汤调和营卫,为辛温发汗之轻剂。
【临床运用】
本方为桂枝汤与麻黄汤之合方,既有开泄之功,复具调和之效。且二者用量均较原方大减,故而辛散开泄之力较弱,是发汗之轻剂。
据33例医案统计,本方主要用治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及急性扁桃体炎。中医病证中的皮肤瘙痒症、感冒、风疹、产后发热、疟疾、水痘等。其应用指征是:发热,恶寒,丘疹,舌淡苔薄白,脉浮。(《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认为:凡病延日数较多,正气略虚,表邪未解而有面赤身痒,邪郁于表,欲汗出不得者,可用本方因势利导。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有桂枝麻黄汤证者,可用本方。
【案例】
刘某,女,30岁。患者产后感冒,迭经中西药治疗无效,已延及三十余日,一直发热不解,头痛恶风,厌油纳呆,精神倦怠,四肢乏力,每热退之前微汗出,汗出后热退身适。二便正常,夜寐较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弱而缓。此产后体虚外感,延久失治,风邪怫郁于表不解之故。宜调和营卫、解肌祛风为治。桂麻各半汤主之:桂枝钱半,白芍钱半,生姜一钱,炙草一钱,麻黄一钱,大枣四枚,杏仁一钱,水煎服。连进两剂,一剂后发热顿解,二剂后诸恙悉瘳。后来进补血之品,而起居饮食一如常人。(《重庆医药》1975;(4):85)
2.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原文】 服桂枝湯,大汗出,脉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1]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25)
【词解】
[1] 再发:发作两次。
【提要】 太阳病服桂枝汤后两种转归及证治。
【释义】  太阳表证,以桂枝汤汗之,若遍身微汗透畅,其病当愈。而发汗不彻或太过,皆属不当。今大汗出,脉现洪大,而不见大渴、大烦、不恶寒、反恶热之阳明里热证象,且发热、恶寒、头痛诸症未除,说明表证仍在,其病未愈。其脉之洪大,乃汗出之时,卫阳浮盛于外使然。故宜续与桂枝汤解肌祛风,此其一也。
其二,若服药后发热恶寒呈阵发性,一日数发,同时伴见面红、身痒等,说明汗后正虚邪微,属表郁轻证。惟其寒热发作次数少于桂麻各半汤证,是正邪相争更趋缓和,正虚邪微程度更明显,治之宜辛温解表,微发其汗,方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汤证与桂麻各半汤证鉴别表
鉴别项
桂二麻一汤证
桂麻各半汤证
脉 症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一日再发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二三度发 面赤身痒
病 机
太阳病汗后正虚邪微
风寒束表 日久不解 正虚邪微
治 法
桂麻合方  微发其汗
桂麻合方  小发其汗
【选注】  《医宗金鉴》:服桂枝汤,大汗出,病不解,脉洪大,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入阳明,是白虎汤证也。今脉虽洪大而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服汤不解,若形似疟,日再发者,虽属经邪,然终是风寒所持,非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营卫之汗。其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者,盖因大汗已出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尤在泾:服桂枝汤,汗虽大出而邪不去,所谓如水淋漓,病必不除也。若脉洪大,则邪犹甚,故宜更与桂枝取汗。如前法者,如啜热稀粥,温覆取汗之法也。若其人病形如疟,而一日再发,则正气内胜、邪气欲退之征,设得汗出,其邪必从表解,然非重剂所可发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以助正而兼散邪,而又约小其制,乃太阳发汗之轻剂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
【治法】 辛温轻剂,微发其汗
【方药】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箇,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湯二分,麻黃湯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將息如前法。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麻黃湯方,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甘草一兩,杏仁七十箇。今以演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六銖,甘草二十銖,大棗五枚。麻黃湯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黃十六銖,桂枝十銖三分銖之二,收之得十一銖,甘草五銖三分銖之一,收之得六銖,杏仁十五箇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箇。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兩十七銖,麻黃十六銖,生薑、芍藥各一兩六銖,甘草一兩二銖,大棗五枚,杏仁十六箇,合方。
【方义】
本方用桂枝汤原方剂量5/12、麻黄汤原方剂量2/9组成,以此约之,其比例近似2:1,故名曰桂枝二麻黄一汤,其发散之力更微,而调和之力略强。
【临床运用】
现代临床应用范围,与桂麻各半汤相似,可参阅前节内容。
《伤寒论方古今临床》认为:有汗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无汗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案例】
1、李某,49岁。恶寒战慄,发热,热后汗出身凉,日发1次,已病3日。伴见头痛、肢楚、腰痛、咳嗽痰少、食欲不振,二便自调,脉浮紧,舌苔白厚而滑。治宜辛温解表轻剂,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处方:桂枝9g、白芍9g、杏仁6g、炙甘草6g、生姜6g、麻黄4.5g、大枣3枚。3日后复诊,药后寒热已除,诸症悉减,现惟心悸少气,昨起腹中微痛而喜按,大便正常,脉转弦缓。此因外邪初解,营血不足,气滞使然。遂与小建中汤,1剂而安。(《伤寒论汇要分析》)
2、王右,寒热往来,一日两度发,仲景谓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桂枝15g、白芍12g、生草9g、生麻黄6g、光杏仁15g、生姜3片、红枣5枚。服药后覆衣而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矣。(《经方实验录》)
(二) 表郁内热证
【原文】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脉微弱者,此無陽[1]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27)
【词解】
[1] 无阳:阳气虚弱。
【提要】  太阳表郁内热轻证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此条属倒装文法,“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置于“热多寒少”句后。以其文辞简约,应以方测证加以分析。既用桂枝二越婢一汤,而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证象,则表郁邪微可知;方用越婢,则里有郁热可测,其证可伴见烦躁等热象。综而观之,本证乃日久邪微,闭郁于表,且内有阳郁化热之征,机理类于大青龙汤证,然其程度却不可同日而语。治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微发其汗,兼清里热。若发热恶寒诸症伴见脉微弱,则是阳气虚弱,则不可发汗,否则易引起变证。
上述太阳表郁三证,同中有异,宜予鉴别。
太阳表郁轻证鉴别表
鉴别项
桂麻各半汤证
桂二麻一汤证
桂二越一汤证
病机
表郁邪微
表郁稍重
表郁较轻
表郁内热较轻
症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寒热一日二三度发
寒热一日再发
兼里热烦躁
治法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微汗兼清郁热
【选注】  章虚谷:此条经文,宜作两截看。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句,是接“热多寒少”句来,今为煞句,是汉文兜转法也。若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何得再行发汗?仲景所以禁示人曰:不可发汗,宜作煞句读。经文了了,毫无纠纷矣。(《伤寒本旨·太阳篇》)
【治法】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方药】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桂枝,去皮 芍藥 麻黃 甘草各十八銖,炙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當裁為越婢湯、桂枝湯合之,飲一升。今合為一方,桂枝湯二分,越婢湯一分。
臣億等謹按:桂枝湯方,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越婢湯方,麻黃二兩,生薑三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大棗十五枚。今以演算法約之,桂枝湯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藥、生薑各十八銖,甘草十二銖,大棗三枚。越婢湯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黃十八銖,生薑九銖,甘草六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一枚八分之七,棄之。二湯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藥、甘草、麻黃各十八銖,生薑一兩三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合方。舊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當云桂枝二也。越婢湯方,見仲景雜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湯。
【方义】
本方用桂枝汤剂量的1/4、越婢汤剂量的1/8合方而成,以此约之,其比例为2:1,故名桂枝二越婢一汤。方中药味剂量很轻,是微汗发散风寒而兼清里热之代表方。
【临床运用】
本方解肌祛风之力略强于清宣郁热之力,类于大青龙汤,然剂量极其轻微,其效力自然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据9例临床病愈统计分析,本方可用于伤寒挟燥、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及慢性肾炎的治疗,主要功效为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主要应用指征为:发热恶寒、汗出、头痛、关节肿痛、口渴。(《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案例】
刘某,女,10岁。深秋感冒,延至初冬未愈。发热恶寒,日发数次,脉浮无力,舌质红,苔薄白。二便正常,饮食尚可。证为风寒表邪不解,寒将化热而游离于表里之间的轻证。处方:麻黄3g、桂枝3g、芍药3g、炙甘草3g、生姜3g、大枣4枚、生石膏6g、玉竹3g。共服2剂,得微汗而解。(《新编伤寒论类方》)
【原文】 二陽倂病[1],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2]者,陽氣怫鬱[3]在表,當解之熏之[4]。若發汗不徹,不足言[5],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6]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脉濇故知也。(48)
【词解】
[1] 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2] 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3] 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4] 解之熏之:解之,指发汗以解表。熏之,指用药物熏蒸发汗。
[5] 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
[6] 坐:此处可解为“责”或“归咎”。
【提要】 太阳病发汗不彻的三种转归及其证治。
【释义】 本条宜作三段理解:
第一段,从句首至“不恶寒”止。说明太阳病发汗不彻底,病邪渐入阳明,形成太阳与阳明病证同时并存之局面,谓之太阳阳明并病。二阳并病若持续不解,可逐渐完全转属阳明,出现自汗绵绵,口渴心烦,不恶寒,乃至反恶热等,是病邪悉归阳明,太阳表证已罢,治宜清泄阳明里热。
第二段,从“若太阳病证不罢者”至“当解之熏之”,申明前段所言之二阳并病的治疗原则。尽管病邪逐渐深入阳明,但在太阳表证未完全消失之际,不可轻率运用清下里热之法,若误用清下,必然会导致表邪尽陷于里,而变证蜂起。此时之满面通红,多责之于余邪郁表,阳气闭遏,必伴发热恶寒脉浮等症,治当遵循先表后里之原则,予辛温发散之轻剂,小发其汗,解除在表之余邪。若汗后表解里未和者,更以清下之剂,攻泻其里热可也。
第三段,从“若发汗不彻”至段末。承接第一段之“汗先出不彻”,论病情既未转属阳明、亦未形成并病之局。汗出不彻,表邪未尽,然病邪并不内传,始终羁留于太阳之表,形成邪微而正虚之表郁轻证。今余邪郁表,发热恶寒自是必然之症,多见一日数发之象。邪闭阳郁,病者面色通红,脉来滞涩而有力,周身不适而心烦不知其由,“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即是对病人烦躁不知所以的具体描绘。短气者,肺气因表闭而失宣故也。此表郁轻证的形成原因,惟当归咎于发汗不彻,再与辛温发散之剂,小汗即安。
【选注】 成无己:太阳病未解,转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证罢、阳明证具也,法当下之。若太阳证未罢者,为表未解,则不可下,当小发其汗,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甚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注解伤寒论·太阳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味中药方剂之一《麻黄汤》
[每日学伤寒】桂枝二越婢一汤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杏石甘汤(麻甘 杏 石)
如何用经方治疗皮肤病
麻杏石甘汤:意想不到的功效
发散风寒方---麻 黄 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