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药导报官方网站

[摘要]  从道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医骨伤的渊源、道家的动静观与中医骨伤的治则、道家的丹药与中医骨伤的用药、道家的导引与中医骨伤的动能锻炼等关系中思考,认为道家文化和中医骨伤之间源远流长,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我们应该从中继承并发扬。

[关键词]  道家文化;中医骨伤;思考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951X201618-0009-03

 

    道家文化在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和科学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影响至深。李约瑟博士认为,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更进一步断言,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科学和科技的根本。其思想在中医文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中医骨伤作为中医文化中璀璨的一部分,和道家文化相得益彰,相互促进与发展,现在就其之间的关系加以思考,期望对中医骨伤的发展添砖加瓦。

1  道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哲学流派,以“道”的学说为中心。老子为其创始人,后经战国中期的关尹、杨朱、列御寇的补充、发扬,分化为两大流派:一派以庄子为代表,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在、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另一派是以《管子》中《心术》等篇所代表的樱下道家,把道解释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的“精气”,提出“精气”说。战国后期,这两大学派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黄老新道家。汉初,黄老之学更是大盛。一方面,其与当时的政治生活相结合,被统治者作为治国方略,发展为一种政治理论;另一方面,其又与人们尊生养生的追求相结合,发展为“保形”“食气”的养生修炼之学。东汉顺帝时代(公元126-144年),由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供奉老子为教主。张角创立“太平道”,供奉“太平头领书”为主要经典。后经晋代葛洪,北魏寇谦之,南朝陆修静,宋代张君房,金元时代王重阳、邱处机等道家贤能的努力,不断吸收佛家、儒家和诸子百家的道德观念、思想方法,从而对道家学说内容不断改进,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道家文化,即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生、导引,希望能长生不老与天地万物同归,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以实干为主,尊重自然,否定空谈。道教注重养生、堪舆、军事、武术、天文等,在中国政治、科学、经济等多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2  道家文化与中医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起源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劳苦大众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由道家、儒家和佛家的文化组成,而这三家的理念与中医的发展均有联系,尤其是道家,是传统中医文化的奠基。道家文化重视养生,身体受之父母,为自身最重要的东西,要尤其珍视。道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与道合真,羽化登仙。道家名著《妙真经》中论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身”,这种理念与中医的防病治病的宗旨贴近,成为了中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其养生保健的技术和法则也成为中医学防病治病的治法治则[1],如中医的核心理念阴阳无形就源于道家文化。庄子曰:“《易》以道阴阳。”《易经》可被解读为阴阳两字。五行虽然没有在《易经》里提及,但张其成先生认为《易经》里所说的四象八卦即五行。道家的“自然无为”是中医倡导的“恬淡虚无”的先声,道家的“人法自然”推演出中医的“顺应天时”,道家“冲气以为和”是中医“以平为期”的基础之一,道家“治未乱”推导出中医的“治未病”。道家文化对中医的治则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中医的治则,可以分为3个层次:治病求本、以平为期、调整阴阳。而这些治则均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中医“治病求本”是立足于道家“大象无形”的理念之上,道家认为“冲气以为和”,其是中医以平为期的理论源头之一,阴阳二气平衡协调,是中医治则的重要指导理论,而且调整阴阳,也是达到以平为期的基础。阴阳作为道家的核心理论,也是众所周知。而中医骨伤属于中医理论体系的一部分,其从理论基础及治疗原则等多方面均受到道家的重要影响。

3  中医骨伤的渊源

    根据文字和古物的考究,中医骨伤科的起源甚至早于文字的创始。周代医学分4门: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又分4门: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而金疡和折疡即指中医骨伤科,而且肿疡、溃疡中对于骨的急性和慢性感染及肿瘤的论述,也属于中医骨伤科的范畴。宋元时期,骨伤科独立,成立正骨兼金镞科。以后名称与所属虽有变动,但一直作为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究其原因,在于中医骨伤在病因病机和辨证治则上的特殊性。近代骨科专家丁继华教授等[2]通过对骨伤科古医籍进行分类整理,提出中医伤科可分为十大学术流派,其中道家伤科占据重要位置。综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对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  道家名家与中医骨伤

    道家与骨伤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骨伤的飞速发展,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家名家对中医骨伤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东晋著名道家葛洪在科学和医学上的贡献是巨大的,骨伤科方面,贡献很大,后世称他为“创伤骨科的创始人”。如所著《肘后救卒方》中记载“疗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伤蹉跌方”“捣烂生地敷之,以裹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以竹片夹裹之”,是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最早记载,开拓了中国骨科骨折诊断和治疗的新纪元。肘后救卒方中论述了开放伤口的早期处理的观念,开拓了中医骨伤的诊断和治疗的新篇章。在本书中,系统的记载了颞下颌关节脱位诊断和治疗的方法,“令人两手牵其颐已,暂推之,急出大指,或咋伤也”,这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方法[3],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首先记载了断指再植手术及创伤的抢救方法,这对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在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里收集了辛温理气和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沉香、乳香、大蓟、琥珀和穿山甲等。而这些药物都是后世中医骨伤科常用药物。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道家代表,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在他《千金要方》中,也记载了颞下颌关节脱位的整复办法,目前依然为我们所用。《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骨伤科名家蔺道人所著,其强调骨伤科手术中麻醉的应用;在骨伤科治疗方面,强调要清洁伤口、检查诊断、牵引复位、敷药固定和定期复查,在今天的骨科诊疗中仍然拥有现实意义;在治疗方面,改进了骨折治疗固定的方法和原则,应用外科手术治疗粉碎性骨折,创造性的应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书中还介绍了七步辨证治伤、内外用药的经验,成为后代中医骨伤辨证、处方、用药的典范,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46首方剂比如四物汤、五积散等,是骨伤科用药的典范,简要介绍了骨伤科用药的主要理论,比如生气血、补肝肾和长筋骨等。可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医骨伤科发展赖以发展的基础,而且对现今中医骨伤学科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明朝道教名家异远真人嘉靖二年著《跌损妙方》是在医学和武术基础上总结发展出的成果。全书依据受伤部位的不同,分为全身、头部、身中、脊背、腿足、金创、通行等七门,记载全身58个穴道,每门中又按照穴位或部位,分别予以方剂共118个。该书“用药歌”对后世骨伤科临床用药有很大的影响,如书中所述“归尾兼生地,赤芍槟榔宜,四味堪为主,加减任迁移……”。同时书中按照穴位、部位给方,开辟了按穴论治的先河,其“血头行走穴道歌”描述了气血沿任、督两经脉,在每天12个时辰之中循行至12个穴位的时刻,也是“子午流注”学说运用到伤科临床的记载。其“察目验伤”“凡受伤不知左右,即看眼珠,亦可知其定所”,是检查诊断损伤的一大创新。从中可以窥见,历代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这些理念和观点也推动了中医骨伤的发展和进步。

5  道家的动静观与中医骨伤的治疗原则

    中医骨伤的治疗原则为筋骨并重,动静结合,而其恰恰是道家文化中动静观念的具体体现。老子指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常乃久”。庄子论述动静关系时指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魄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总之,道家思想认为以静为本,以动为末,动静应该结合。唐朝著名的骨伤科名家蔺道人强调在骨折的治疗中要求正确复位,即“捺正”“要骨头归旧,要夹缚”“毋令摇动,候骨生牢稳方去夹”,则“复如故”,也就是“归根日静”。同时,在骨折复位并固定后,又“要时时转动使活”“将绢片主之后时时运动,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这就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中的动静观念。动静结合这一治疗原则成为了中医骨伤的四大原则之一[4],指导着临床骨折的治疗。

    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关节功能的早日康复,“动”与“静”的互补平衡是治疗伤科疾病及其康复的关键所在[5]。“动”主要是指全身和局部关节的功能运动,骨折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及骨折断端的活动等。“动”的观念能够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功能障碍,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达到祛瘀生新的效果。“静”的观念是指系指骨折两个断端的牢固固定。骨折断端应尽可能地固定,任何的无效的“动”对骨折本身来说都是不利的。在动静结合的理念中,要以静为主,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辅相成。骨折治疗的原则正好体现了道家文化中以静为本,以动为末,动静应该结合的理念。

6  道家的丹药与中医骨伤的用药

    丹药在道家文化中不可不提,道家重视人自身的生命,追求养生,在不断的追求中。就开始诉诸于炼丹,代表人物葛洪在其撰写的《抱朴子》内篇中言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之事”,明显而言,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通过炼丹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骨伤用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炼丹就是制药化学的开端,而其本身大大提高了化学药物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对骨伤科用药促进很大,不仅扩大了骨伤患者的内外用药范围,而且炼丹时的所用材料主要是丹砂、磁铁、雄黄等矿物质类药物,而这些药物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现代医学证明,在这些矿物质中所含的金属离子,无论外敷或内服,均对骨折的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具有“接骨续断”之效,成为后世医家骨伤中期常用之品[6]。而且随着炼丹技术的发展,也扩大了中医骨伤药物应用的剂型,丹药比汤药服用更方便,而且促进了中医骨伤外治的进展。道家之丹药,在一定程度上开创并发展了中医骨伤科三期辨证用药原则,而我们骨伤科在大量的医疗实践当中也促进了丹药的拓展。

7  道家的导引与中医骨伤的功能锻炼

    清导引养生经》中记载了上古长寿者赤松子、彭袒等人的导引法,而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中,一件彩帛绘画的导引图中所载44个不同导引姿势图像,从中可以看出,道家的导引是当今骨伤的功能疗法及气功[7]

    在中医骨伤的治疗中,特别重要的一项就是患者的功能,而功能的是否良好,除了和复位固定有关,更重要的是康复锻炼,而其来源即为道家文化中的导引气功之术,中医骨伤中锻炼讲究整体观念,动静结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的快速康复,其符合道家文化之精髓。

    而骨伤中的导引气功即为外炼筋骨皮肉,内练精气神的动静结合自我锻炼的方法,在气功方面,虽然名目繁多,但都是内向性锻炼方法。就是通过控制思维意念活动,主动运用自我意识的内向性,结合控制呼吸运行即调息进行锻炼的。也就是道家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坐忘、心斋”等虚静功夫。

    通过对道家文化的总结,同时结合中医骨伤的发展历程,道家文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医骨伤在治则、方药、复位固定及功能锻炼等诸方面的发展,同时随着中医骨伤诊断与治疗的逐步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道家文化的沉淀和升华,道家文化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最内在和核心的文化,我们一定要好好继承和发扬,从而应用于我们中医骨伤的防病治病之中。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道家文化与中医骨伤的思考
骨伤科中医用药 归经引经
中草药--骨伤科用药
乙、骨伤科外用药。《实用骨伤科手册》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中医骨伤科内外兼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