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画像

01、自我画像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华生

这是心理学家华生的一句名言,相信很多人都听过。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主要研究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他做过一个著名而又饱受争议的儿童实验。

1920年,华生以一天1美元招募了一个11个月的小艾伯特做被试,实验目的是通过外界环境控制让小艾伯特对小白鼠产生恐惧。

一开始,华生送给小艾伯特特一些小白鼠、小兔子等小动物,让他与这些小动物建立情感联系。

两个月后,当小艾伯特喜欢跟这些小动物玩耍后,每当小艾伯特再对小白鼠对其产生兴趣,并伸手去触摸它时,华生就用一根锤子猛敲击铁棍,发出巨大的噪音,孩子产生了不愉快的反应。华生是这样描述当时孩子的表现的:“他被吓得猛然跳了起来,然后跌倒,一头扎进床上的褥子里,可是孩子并没有哭叫。”

这种实验持续一周时间以后,华生已经不需要再敲击铁棒只要把小白鼠放到小艾伯特面前,就会转身哇哇大哭着,试图逃离眼前那只恐怖的动物。无疑,小艾伯特表现出来对小白鼠明显的恐惧。

其实,这是华生在帮孩子构建他们的自我画像。

什么是自我画像?

自我画像是通过过去经验,在自己内心对自己形成的一种认知形象。它就像一幅图画,上面标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的到什么,我做不到什么,我有什么优点,有哪些缺点。

在小艾伯特实验中,华生通过环境控制,把“小艾伯特害怕毛茸茸的东西”这个认知刻画到他的自我画像中,于是小艾伯特子就觉得自己害怕毛茸茸的东西,于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再见到这类东西便害怕了。

02、自我画像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都有一幅自我画像,上面标画着我们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性格、能力、兴趣爱好、习惯,等等。

自我画像对我们的日常行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自我画像,我们对自己形成了基本认知,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让我们做出符合我们自我画像的行为。

比如,我小时候觉得我特别有劲,比一般孩子厉害。一方面是因为经常大人夸我有劲,当然这可能是大人再逗我玩,但是我那时候小不懂,以为他们真的觉得我有劲;另一方面是我经常跟比我大一两个年级的孩子打架,而且赢的多。所以,我就在我的头脑中形成了我很厉害,我很有劲的自我画像。于是在生活中我就特别爱逞能,爱跟别人展示我的力量,让别人知道我的厉害,所以经常跟人打架。

自我画像一旦建立,我们就会在生活中尽量维持我们的画像,而避免出现不符合自我画像的行为。

比如孩子做作业,如果孩子建立了我可以及时完成作业的自我画像,那么孩子回家后会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作业;相反,如果孩子建立了我作业拖拉的自我画像,那么孩子就会磨磨唧唧,即使父母跟在屁股后面催也不顶用,因为我作业就是拖拉,也做快了就不符合我这个自我画像了。

所以,我们做任何事不是基于外界,而是基于我们的自我画像。面对同一件事,建立不同自我画像的人,采取的方式、方法、态度都是不同的。

03、自我画像的是如何形成

那么自我画像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离不开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式、同化、顺应的认知理论。

图式:人们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比如,手里拿的东西松手会掉到地上;玻璃制品掉到地上会摔碎;吃的掉到地上会变脏;脏的东西吃了会生病;病了就需要吃药打针吃药;打针就会疼……这都是我们建立的一个个图式。刚出生的孩子为什么说是白纸?就是因为孩子没有建立各种图式。而随着成长,孩子看到的、接触到的越来越多,他们开始建立了各种图式。

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

比如,孩子建立了杯子掉地上会打碎的图式,下一次如果再出现杯子掉地上,他就会预测到可能会打碎,这就是同化。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比如,孩子建立了杯子掉地上会打碎的图式,但是下一次塑料杯子掉地上却没有打碎,他就会改变图式,不是塑料杯子掉地上不会被打碎,这就是顺应。

孩子通过图式、同化、顺应逐步建立自我画像。

孩子刚出生,头脑是空白的,没有任何礼义廉耻,没有任何图式。随着他们生长发育,通过父母的教育、周围环境的影响,逐步建立各种图式:早上起来要穿衣服、饭前要洗手、饭后要刷牙等。

而当某一种图式得到不断同化时,就会被建立到自我画像上。

比如我很勇敢图式,孩子刚建立这种图式时,并不强烈,没有刻画到自我画像上。而父母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勇敢小事同化这种图式,于是就加强了“我很勇敢”图式认知,于是孩子就逐步把“我很勇敢”图式建立到自我画像上了。

相反,如果一个图式,没有得到同化,而得到的是顺应,那么孩子就会推到原来的图式认知,而建立新的图式。

比如,孩子刚开始建立“我很勇敢”图式后,孩子没有得到同化,反而得到各种“我很胆小”的各种案例,孩子就需要推翻原来的“我很勇敢”图式,顺应新的认知,建立“我很胆小”图式。

图式的同化、顺应决定了最终自我画像的形成。同化不断帮我们固化图式,而顺应不断帮我们打破原有图式,处于不断的循环往复状态中。所以,图式是相对稳定,但处于不断修正状态。

而自我画像就是与我相关的各种图式集合:我喜欢学习,我很勇敢,我喜欢冒险等等。

04、我们培养孩子其实就是在帮孩子建立自我画像

我常说的一句话:刚出生的孩子是一张白纸,经过父母、老师、社会的绘画才最终形成各种各样的孩子。这种形成的结果就是自我画像建立的结果。

刚出生的孩子,他们没有任何的社会认知,也不懂得各种仁义道德、礼义廉耻,他们只有最基本的本能就是保护自己,让自己生存下去。在这个基础上,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进行了哪种教育,最终在孩子的头脑中形成了特定的自我画像。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熊孩子,就是因为父母的过度宠溺孩子,孩子在家里天天无法无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结果他们就形成了这种自我画像----“我最大,谁都要让着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当他们走出家庭出来玩时,他们的这种自我画像没有改变,于是他们就还按这种自我画像的指导行事,于是就干出各种熊孩子行为。

我们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不是我们告诉他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让孩子建立这种自我画像。比如我们想培养一个勇敢的孩子,就是让孩子把勇敢这个性格画到他的自我画像上;我们想培养一个努力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让孩子把努力这个性格画到他的自我画像上;我们想培养一个礼貌的孩子,那么我们就要让孩子把礼貌这个性格画到他的自我画像上。

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归根结底是我们帮助孩子建立了什么样的自我画像。

05、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画像

自我画像既然是与我相关的各种图式集合,那么建立孩子的自我画像,就是建立各种相关的图式。

图式的获取是通过跟外界的互动得到的,当外界的反应不断同化某一个图式时,就容易建立相应的图式。所以,父母要想帮孩子建立某种图式,就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同化这种认知,具体操作:

1、提高同化的认可性

在生活中,尽管很多事情表面上看来是对孩子原有图式的同化,但是究其根本原因却可以用别的图式来解释,达不到我们想要图式的同化。

比如我们想培养孩子“我动手能力强”的图式,因此我们跟孩子一起搭了一个很棒的积木群,但是这种行为在孩子看来不是对“我动手能力强”图式的同化,可能看作是“父母很厉害”图式的同化,因此孩子就建立不起“我动手能力强”图式。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提高孩子对我们要同化图式的认可性,就要尽量保证图式解释的唯一性,让孩子意识到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你有这方面能力,这样的同化才有意义。

2、提高同化的次数

提高同化的次数,让图式不断地得到同化,从而固化。

图式得到同化的次数越多,就越稳定,越牢固,就越不容易被打破。

比如孩子第一次考了100,他开始建立“我学习很好”的图式。如果以后每次考试是100,那么他就会不断强化这种图式,越来越认可自己的原有图式“我学习很好”。哪怕偶尔一次考个60,也不会对原有图式造成太大冲击。相反,如果孩子考了1次100,又考了3次80,那么他就对原有图式“我学习很好”产生怀疑,甚至推翻。

所以,我们要想培养孩子某方面的图式,就需要提高同化的次数。

3、图式越早建立越好

图式尽管处于同化、顺应的不断修正状态,但一旦建立稳定的图式,要打破就需要比较强烈的顺应。

因为我们接触新事物都是用原有的图式来同化新接触的事物,但凡新事物有符合原有图式的地方,我们就能用原有图式进行解释。只有新事物与原图式完全无法同化时,我们才会建立新的图式。

来看看历史一个经典的罗森塔尔心理实验。

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验”,选出了一部分学生,告诉老师“这些学生非常有潜力”,而事实上这些学生都是随即选择的。但是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回访测试,结果之前“潜力”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而且性格也变得更开朗,自信心更强,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也显著增强。

正是因为罗森塔尔的告知,让老师建立了“这部分学生有潜力”的图式,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孩子有优秀的表现,老师便用“这部分学生有潜力”的图式解释,而相反,那些孩子不好的表现因为不够强烈推翻不了这种图式,它们就被老师忽略了。

所以,图式一旦建立就比较稳定,除非有强烈的刺激来改变原有图式。

我们有句俗话“3岁看大,7岁看老”,看到是什么?看的就是性格、行为、习惯等自我画像,这种早期的自我画像一旦建立,要再推翻修改就非常困难了。

总结

我们培养孩子,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画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们逼着孩子去做什么样的人。

一旦孩子建立了这种自我画像,那么孩子就会用这种自我画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孩子就真成了我们想培养的那种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无比残忍的科学实验却拯救了无数家庭,母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把婴儿当成实验动物!变态心理学家:我能把人类训练成任何样子
邪恶心理学家用婴儿做实验:我就是要他恐惧一切…
拿8个月婴儿实验,这个人的教育方式曾风靡欧美,现在被抵制
你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实验室吗?
一个残酷的实验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胆子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