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雕塑界的这些女神,你都熟悉吗



和她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雕塑家',不辞辛苦走遍中国的大多石窟,只为丰富素材;

打破所有对于雕塑的理解和习惯,不以艺术为出发点,而是历史的照片为出发点,重塑雕塑;

喜欢做大的作品,不仅是体积上大,更多的是内容上大,她觉得这样才“过瘾”;

作品里时时透露出不安感,喜欢问题先行,近期举办了大型回顾展;

师从李象群造型扎实,参与主创的作品被国博永久收藏;

学无止境,博士在读的她,不仅创作许多优秀的作品,更希望日后攻读博士后;


她们在各自的从艺生涯中,各有各的坚持,用自己的坚持铸就了今天的成就。


她们分别是被称为'新中国第一批女雕塑家'的张得蒂、何鄂先生,陈妍音、姜杰、向京、邓柯、孙妍七位女雕塑家。



张得蒂


“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都是艺术家本人独特经历、思想、性格、理想的具体体现。当我经历过苦难多磨的生活,体会过人间最丑恶或最美好、最冷酷或最温暖的情感之后,我再也无法对人生和世界作冷眼旁观,于是,我必须用我的心、我的手、我的艺术,来表现和歌颂人类最真实、最具体的善良和美好。这,就是我的艺术的全部。”

 

 

张得蒂(1932-)山东菏泽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5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五十年代曾参加北京展览馆装饰雕刻,辽沈战役纪念碑浮雕创作。曾为北京、上海、深圳、哈尔滨、长春、太原、徐州、杭州、金华、济南、曲阜等地创作纪念性雕塑及园林雕塑。曾为台湾花莲县大型宗教建筑创作。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曾为意大利拉维纳但丁中心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等处收藏。

 

多年来,张得蒂一直在探索在雕塑创作中融汇东、西方艺术,尤其是如何吸收东方艺术的浪漫气质和写意构思。

 


《小达娃》 

  45cm×42cm×30cm 青铜 1978


获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1979年北京市美术展览银质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日日夜夜》 

50cm×40cm×30cm 大理石 1982-1984


  获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银质奖;中国美术馆收藏




《东方的邀请》

40cm×30cm 青铜  1984


获1985年意大利拉维纳但丁中心艺术双年节国际雕塑竞赛,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意大利拉维纳但丁中心博物馆收藏



《团结·和平·未来》

260cm×100cm×100cm 不锈钢、花岗石 1988-1989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菲律宾召开,曾代表我国创作大型室外雕塑《团结·和平·未来》,立于菲律宾国际会议大厦国际雕塑公园。



《东方的邀请》

40cm×30cm 青铜  1984


1985年意大利拉维纳但丁中心艺术双年节国际雕塑竞赛,获意大利共和国总统奖,意大利拉维纳但丁中心博物馆收藏



何鄂

 

“我的一生都是在创造中度过的。我能够奉献给人民的,唯有雕塑!我能够奉献给时代的,唯有雕塑!”



何鄂(1937-)生于上海金山。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1962年在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2年;1974年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公司及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1994年创立甘肃何鄂雕塑院。

 

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同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历任甘肃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现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城雕艺委会专家顾问、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甘肃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甘肃何鄂雕塑院院长

 

作为雕塑家,何鄂可谓成绩斐然。代表作《巨匠》、《黄河母亲》、《绣花女》、《希望星辰》、《成吉思汗雕塑群》。1998年、2001年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举办《何鄂雕塑展》,十余件作品被两馆永久收藏。《绣花女》、《和睦》分别永久陈列于北京国际雕塑公园、长春世界雕塑公园。



《巨匠》

54cm×34cm×41cm 青铜 1979年


何鄂在《巨匠》雕像背后恭敬地刻上了“献给古代优秀文化的创造者”。这个作品获得了1979年甘肃省美展一等奖,这是1974年她从敦煌回来后创作的第一件作品,开启了她艺术生涯的新征程。




《黄河母亲》(花岗岩)

 1986年建造于兰州黄河之滨


2009年获建设部、文化部“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 绣花女》 

粗陶彩绘  1989年



《希望星辰之失学女》

1994


《希望星辰之羊娃》

1994 


粗陶制作《绣花女》、《希望星辰》流溢着仰韶、马家窑艺术神韵和民间文化活力。《绣花女》入选北京国际雕塑展,获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希望星辰之羊娃》于2013年参加法国卢浮宫展览,并获评委奖。




《厚土系列之黄土》

 粗陶 2001年



《厚土》系列


2001年,何鄂怀着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第二故乡西部的无限深情,创作了《厚土》系列作品,由《黄土》、《沃土》、《乡土》组成。通过这组作品,何鄂尽情地倾诉了自己对西部、对家乡的芊芊情节。



陈妍音


“陈妍音的近年来的系列作品以照片作为标准,而不是以“雕塑”、“绘画”的定义作为标准,将打破所有对于雕塑的理解和习惯。也就是说,作者的出发点不是艺术,而是历史;作者不是为了艺术而表现,而是为了历史而再现;作者在创作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而是母亲的女儿……”



陈妍音(1958 -)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2000年毕业于澳大利亚息尼大学,硕士;1988-2001年,上海油画雕塑院创作员;2001-2004年中国美院上海设计分院基础部主任;2004至今,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主任、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会员、上海市政协委员。

 

作品曾往德国、加拿大、丹麦、中国北京、香港、上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展出。作品《老妇》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女战士》获上海美展二等奖;近年来代表作有《我的母亲-1953,1963,1998》、《新中国少先队员》等。

 


《母亲在1956,1963,1998》


2008年,陈妍音的《母亲在1956,1963,1998》在首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上,获得“中国雕塑大奖”。


《1956-告别初恋》 50×75×30 cm 雕塑 2005

作品《1953-告别初恋》是准备最早完成的作品之一,它记录了我母亲和青梅竹马的一段无疾而终的感情。


《1963-父母》 120×40×75 cm 玻璃钢 2007

《1998-晚年》

陈妍音将母亲的一张张老照片转换为绘画与雕塑,这些作品像是尘封已久的文件夹,将陈母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串联一起,亦远亦近,仿佛她不曾离去。


《1949年新中国少先队员》 

250×220×150 cm 雕塑 2009)


获第11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1970-全家福》

200×100×75 cm 玻璃钢 2014



姜杰

 

很多艺术家喜欢做小件的雕塑,因为好卖钱、好收藏,但姜杰不喜欢,“对我来讲它不够过瘾”。她喜欢大件的作品,不仅是体积上大,更多的是内容上大,“它应该是你对很多问题的一个思考的结果”。

 


姜杰(1965-)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为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姜杰是一位一直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前沿的女雕塑家,她的艺术一直以深度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女性视角探讨处于边缘状态的人、事、物。

 

姜杰的作品通常是微观化和心理性的,即使是那些体量宏大的雕塑或装置作品也都来源于她对生命存在的脆弱性和易逝性高度敏感而精微的观察,从她的作品中我们总能体会到古典美学和当代观念间无法调合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矛盾性赋予她的作品一种深刻的悖谬性和诗性魅力。

 


《易碎的制品》

材料:纱布、蜡、塑料薄膜 不规则 1994



《他们知道自己的身份》

硅胶、纱布 300×300cm 2007



《粉色乌托邦》

2009,2010 瓦 丝袋 不规则



《向前进 向前进》

材料:视频 声音 钢架 芭蕾舞鞋 石膏(雕塑)

 2012 年3月

△ 视频截图


作品主要部分:从中央芭蕾舞团收集的1000多双旧舞鞋组成。高6米直径2.5米的一椎体装置,破损的舞鞋承载着每个舞者的独特故事,而这些破旧的舞鞋恰是对于芭蕾舞唯美经典的背面呈现。

 

展出空间回响着舞鞋敲打地板的特殊声音。

 

一部分:以北京社区老年活动团的老年舞者为对象做的一些关于成长、记忆、梦想’现实的采访及中国芭蕾舞经典片段《红色娘子军》《天鹅湖》组成。芭蕾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具有崇高性与距离感的艺术形式,老年舞者用她们不很专业的舞姿踽踽前行着,表达着她们勇于实现梦想,敢于向前进的生命状态。

 

另一部分:为黑白片影像,影片不断循环播放穿着足尖鞋负着沉重肉体向前行走的老年舞者。




《大于一吨半》

材料:环氧树脂  纺织物  铁

1000cm× 400cm ×480cm  2014



作品以将男性符号景观化、仪式化的方式,力图对“欲望”作为一种生理符号、神话符号、历史符号和权力符号的悖谬本质进行视觉性考察,在体量庞大的造型、仪式化的光影效果和软性材料的复杂对峙和共生中,这种考察被塑造成一种盛大的日常景观。



向京


她作品里透露出的不安感,是对于现代性下人性的迷雾和对于生存本身的不断确认——“内在性”是她所企图挖掘的生存真相。问题先行是向京的工作方法,但她在业已被边缘化的写实雕塑语言里,在个人化塑造、雕塑着色、玻璃钢材料的使用这些语言建构上,都做出非常独特而影响深远的当代性实验,开创出一种“外在看来是具象的现实主义,实则深度探讨人性内在的精神价值”的作品面貌,在当代艺术景观里构成一种独树一帜的风格。

 


向京(1968-)生于北京,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9-2007年任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工作室教师。

 

在向京五个阶段性的个展系列:“镜像”(1999-2002)“保持沉默”(2003-2005)“全裸”(2006-2008)以及“这个世界会好吗?”(2009-2011),“S”(2012-2016),向京一直在身份、心理情境、身体这些线索上进行思考。

 

向京曾在众多机构举办个展,包括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6年),台北当代艺术馆(2013年),北京今日美术馆(2012年),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2008年)及上海美术馆(2006年)。她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泛展出,并被重要国际机构收藏,包括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美术馆、上海龙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Chazen美术馆(Chazen Museum of Art)、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镜像系列《砰!》

162×160×110cm 玻璃钢着色 2002



全裸系列《敞开者》

360×360×610cm 玻璃钢着色 2006



全裸系列《一百个人演奏你?还是一个人?》

玻璃钢着色 2007



“这个世界会好吗?”系列《凡人——无限柱》

玻璃钢着色 465×120×120cm  2011



《异境——这个世界会好吗?》

215×265×120cm 玻璃钢着色  2011



S系列《一江春水向东流》

玻璃钢着色 2014-2016



S系列《S》

185×44×59cm 玻璃钢着色 2013-2016



邓柯


“邓柯师从李象群教授从事雕塑创作与研究多年,从本科到研究生,在造型语言、雕塑技法、媒介材质的实验、雕塑风格历史的清通、选择、融合诸多方面,都经历了严格、扎实的专业训练,具备了未来新一代雕塑艺术家的良好素质。”



邓柯(1978-)籍贯湖南省。200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2010年受中国美术家协会派遣前往法国研修。2007年至今,任教于北京服装学院。目前工作于北京服装学院,现为造型艺术系讲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中国青年雕塑家创作中心特聘雕塑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特聘雕塑家。

 

邓柯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作品《白色时间》分别获首届“工美杯”清华美院师生作品展金奖。多件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浙江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收藏。

 


邓柯早期的创作注重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多以“乡情”为主题,如曾参加全国第十届美展的作品《乡情岁月印象》;



《乡情 · 岁月印象》

  长125 cm  宽19cm  高35cm   2004年


《乡情·岁月印象》是创作于2002年本科毕业阶段,完善于2004年的春天,作品中竹椅作为环境符号要素的权充,营造出老人的生活场景所蕴涵的向死而生的普遍命运,其空间氛围却温馨、亲和而给人以精神抚慰。这也许是一件讲述有关生与死态度的雕塑,同时也是一件讲述时间的作品。


作品《乡情·岁月印象》获芜湖第三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评委奖、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湖南展区金奖;



第二个时期以研究具象人体为主,用细腻的手法去表现人体,尤其是迷恋光影落在形体上出现的微妙的变化;



《迎风》

长40cm 宽25cm 高60cm 青铜 2006



《月光》

长70cm 宽68cm 高66cm  青铜 2012



《消逝系列2.尘封的记忆》

铜 长45cm  宽50cm  高55cm  2007年



 《冷月》

铜  长59cm  宽48cm  高56cm 2009年



第三个时期则是以宏大、场景性主题为主进行创作。


《朱载堉与<乐律全书>》

长90cm  宽71cm  高50cm  树脂着色


邓柯(组创第一作者)创作的《朱载堉与<乐律全书>》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史诗美术大展”展出并被永久收藏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民族系列——岜沙人的芦笙节》

长190cm  宽90cm  高175cm 2014年


《岜沙人的芦笙节》获中国姿态雕塑大展佳作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铜奖。作品塑造的是黔东南苗族部落在传统节日“芦笙节”上欢庆的景象。



地震系列作品《风雨同舟》

铜  长180cm  宽120cm  高150cm  2009年



孙妍


“我钟爱世间美丽的生命,万物的生气在我的意象世界流动不息,并在某一瞬间碰撞交集,迸发出耀眼的光彩,我渴望记录这光彩的一瞬,于是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描述他们,饱满、圆润、生机勃勃的形体、美好的色彩都是我对于生命与爱的感悟。'

 


孙妍(1982-)2002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200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读研究生;2012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博士;现博士在读。

 

作品《钟馗》获中外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优秀奖;作品《巨然》在江西名人雕塑园雕塑作品大赛中获得铜奖;作品《天马之韵》获得昭苏天马国际雕塑展铜奖;作品《快乐的小胖妞》获得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铜奖;作品《姐妹俩之——吻》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获奖提名作品及2016中国姿态雕塑大展获得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作品《世界》参加中国长白山国际公共艺术创作营获优秀作品奖;作品《鱼群》参加“朝圣敦煌”首届国际城市雕塑作品大展获得优秀奖。多件作品先后被长春市政府、南昌市政府、中央电视台、山东美术馆等收藏。



▼《旋转的阶梯》NO.1  树脂 65×50×30cm 2016年








《快乐的小胖妞》NO.12 树脂 80×80×40cm 2013年




《快乐的小胖妞》NO.3  树脂 80×110×40cm 2013年



《快乐的小胖妞》NO.1 树脂 90×60×40cm 2013年



《姐妹之——吻》树脂 60×60×20cm 2015年



《姐妹之——嬉戏》树脂 31×15×35cm 2016年


《钟馗出巡图》树脂 120×70×50cm 2012年



《钟馗祈福图》



《钟馗醉酒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雕塑头条』彭汉钦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向京:我的艺术唤醒了每个观者的身体
毕业一年,作品被外交部收藏!被鲁美雕塑系男生的羽毛与少女戳到
乙链艺术|邹洪元
艺术·人物 | 郭志权作品
朱智伟 以女性的视角,创作触动心灵的雕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