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唯一一场“零伤亡”战争,将对手彻底打残,还缔造一个新国家

文/格瓦拉同志

作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尽管拥有他国难以匹敌的军事实力,但依然追求更高水平的军事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军队的伤亡情况,乃至实现战争中的“零伤亡”。不过,到目前为止,在美国参加过的所有战争当中,唯有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零伤亡”。那么,这场战争是如何引发的?最终结局如何?

一  战争缘起

二战期间,位于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斯拉夫王国被纳粹德国占领,直到1945年初才重新恢复独立。不过,在当年11月,王国政府被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共产党(简称南共)武装推翻,后者随即组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简称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建国后,依据民族自治原则,将联邦划分为6个加盟共和国,即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

南斯拉夫简图

除此之外,南斯拉夫境内还生活着为数众多的阿尔巴尼亚族,他们世代聚居在科索沃,人数甚至比马其顿、黑山两族都要多。但是,鉴于阿尔巴尼亚族在二战中擅自组建军政府,并且公开与南共武装为敌,因而在建国后没有获得组建加盟共和国的资格,而科索沃也被划为塞尔维亚的一个自治省。不仅如此,在南共统治期间,阿尔巴尼亚族的权益长期遭到忽视,生活、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民族,由此激发他们强烈的不满

政治强人铁托在1980年病死后,南斯拉夫的政局陷入动荡之中,阿尔巴尼亚族为争取合法权益,在科索沃举行一系列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但无一例外都遭到塞尔维亚当局的强力镇压,而科索沃亦在1989年被取消自治省的地位。作为回应,阿尔巴尼亚族反抗武装在同源同种的邻国阿尔巴尼亚的支持下,在1991年独立建国,并自行举行选举,同时自行开办医院、学校、广播电台等机构

米洛舍维奇

南斯拉夫在1992年解体后,塞尔维亚与黑山联合组建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由塞尔维亚领导人米洛舍维奇担任总统。作为“大塞尔维亚主义”的狂热信徒,米洛舍维奇致力于统一塞尔维亚族聚居的所有地区,为此派兵入侵克罗地亚,并支持波黑境内的塞族武装打内战。对于科索沃的分离活动,米洛舍维奇自然更加不能容忍。

1998年3月,南联盟政府军开始协助塞尔维亚警察,在科索沃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目的在于消灭科索沃解放军。在接下来的数月时间里,由于战争原因,有20万阿尔巴尼亚族在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中或被杀或沦为难民。对此,阿尔巴尼亚族及西方国家普遍认为这是米洛舍维奇在搞种族大清洗,目的在于把科索沃的主要民族替换成塞尔维亚族

在冲突中沦为难民的阿尔巴尼亚族

为解决科索沃境内的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1999年2月,美国向前南问题国际小组提交和平协议草案(即《朗布依埃协议》),在尊重南联盟领土完整的情况下,要求赋予科索沃高度自治权,并解除科索沃解放军的武装。同时,南联盟军队必须撤出科索沃,并由北约派部队保障协议的实施。由于米洛舍维奇断然拒绝《朗布依埃协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依据1999年联合国第1203号决议,决定对其实施军事打击

二  轰炸南联盟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的外交努力已经失败,北约决定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按照最初的设想,北约在进行大规模的轰炸后,应该派出地面部队作战,但美国总统克林顿鉴于1993年发生在索马里的“黑鹰坠落”事件给国民心理带来的严重创伤,强烈反对进行陆战。正因如此,北约集团最终决定只进行空袭,不派出地面部队。

北约轰炸南联盟示意图

按照分工,在北约当时的19个成员国中,美、英、法、德等13国直接参与战争,其余6国则提供后勤工作以支援前线。起初,北约共派出各式飞机496架和15艘战舰(包括1艘航空母舰)参战,但随着战局的发展,曾先后3次增兵。到战争结束前夕,北约集团共有1153架飞机和47艘战舰(含3艘航空母舰)部署在战区各地,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美国。

在长达74天的时间里,北约共出动飞机32000架次,对科索沃和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等地实施2300余次空袭,共投放近42万枚、22000吨的炸弹,其中包括颇受争议的贫铀弹。在此期间,南联盟的军事据点和民用设施遭到无差别的轰炸,就连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也遭到5枚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时至今日依然令国人愤慨。

轰炸南联盟的北约飞机

根据战后的统计数字,在这场大规模轰炸当中,南联盟共有1800多人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流离失所,沦为战争难民。与此同时,有20多家医院沦为废墟,300多所学校遭严重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被毁的工厂、商店、发电厂数量更是惊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美元

三  战争“成果”

鉴于南联盟的军事力量在大轰炸中损失严重,米洛舍维奇被迫向北约集团屈服,在1999年6月2日宣布接受由美、俄、芬三国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根据这个协议,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由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的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而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的北约轰炸遗址

6月3日,在米洛舍维奇的授意下,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6月9日,北约、南联盟在马其顿签署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联盟轰炸,科索沃战争以南联盟的失败而告终

战争结束后,科索沃加快独立建国的进程。2007年2月,联合国特使阿赫蒂萨里分别向塞尔维亚当局、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提交关于科索沃未来地位解决方案的草案,建议让它在国际监督下获得独立。据此,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不顾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在2008年2月17日正式宣布科索沃独立。至于米洛舍维奇,则在2002年以战犯身份遭逮捕,被引渡到荷兰海牙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受审,并于2006年3月11日病死在海牙监狱中

科索沃民众欢庆独立日

最后说句题外话。在长达74天的大规模空袭中,虽然南联盟人员、财产、设施损失相当严重,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却没有任何战斗性人员伤亡,由此缔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而在美国参加的所有战争中,科索沃战争是唯一一场绝对意义上的“零伤亡”战争,关键原因,在于它拥有对手难以抗衡的空中力量,并且始终坚持不肯派地面部队参战

参考书目

秦思:《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

朱金平:《科索沃战争风云》,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1年版。

刘克俭:《第一场以空制胜的战争:科索沃战争》,2021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索沃战争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21世纪来临前,最后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战争,也是我国之殇
科索沃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那么当年科索沃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欧洲火药桶的中心——科索沃
科索沃战争
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