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毁掉一个孩子,只需做到这1点
作者:sixer
来源:壹点灵心理
ID:yidianling0


咨询室里来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内向得很,和我们交流都很惶恐。

我给她倒水,她受惊得往后退,连连摆手说不要。

我有点奇怪,倒水是礼貌。

她怎么会对这种礼貌如此惶恐呢?

我问起这个问题,哪想女孩沉默了很久,眼眶红了。

她说起了8岁那年发生的事情。

亲戚过生日设宴邀请女孩一家,宴中,亲戚热心地问她饮料好不好喝,要不要再来一瓶?

小女孩诚实地表示她还想再喝一点,亲戚又给了她一瓶。

哪知道妈妈当场就斥责她:为什么又要了一瓶?

妈妈说:要喝就自己去买,理直气壮的,好像亲戚欠你这一口饮料。

小姑娘很委屈地哭,结果被母亲认定她就是耍心眼,想多喝别人家饮料。

过去了20多年,她仍然对于主动递过来的吃的、喝的都下意识拒绝。

本来是亲戚对晚辈的关爱,却让她难堪了这么多年。

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下,那些需求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01

他们
后来怎么样了?

我找了两个小故事,来给大家看,这些孩子后来发生了什么?

1.严重的“自我不配感”

我的朋友小A,就是典型的没有被父母好好对待需求的小孩,从小要什么,父母就不给什么。

轻了是“下次再给你买”的反对;

重了就是言语的打压:”你需要这么好的东西吗?懂点事吧。“

但最让她崩溃还是高三发生的一件事。

她和同学们约着去吃火锅,找妈妈要钱,妈妈甩出来一个账单,开始抱怨,现在生意不好,作为女儿的她也应该懂点事,50块钱的火锅,她根本就不配吃。

听到这,她有想哭的冲动。

愧疚感、失落、烦躁、自卑几种情绪围绕着她。

  来源:网络

每次吃饭她都要计算人均,超过三位数就不去,那一次只有50,还可能会剩,她才斗胆和妈妈开口。

结果,她连50块的火锅都不配吃。

这是压垮她自尊的最后稻草。

直到上大学,她宁愿蹲在寝室里啃面包,也不敢参加人均几十的寝室饭局。

谈了个男朋友,对方买了稍微贵点的礼物,她就受惊的要和人家分手。

理由也很充分:她配不上这些。

研究显示,孩子之所以会认同父母对需求的否定,更多时候是因为体谅到父母的辛苦。

就是这种体谅,逼着孩子压抑自己。

“我想吃火锅,但父母很不容易了,我不配任性。”

用不配感压抑自己久了,孩子就会将这种不配感内化,形成他们对自我的稳定认知。

“几十块钱的饭局,算了吧,我不配。”

“男朋友送我几百块的礼物?我配不上这么好的礼物。”

2.强烈的报复性补偿行为

老话说得好:童年缺少的东西,在长大后会想要加倍得到。

来源:pexels

口欲期未能得到满足的人在成年后会疯狂的迷恋烟酒;

从小缺少关爱的人,会在长大后疯狂的痴迷于爱情陷阱。

倒不是喜欢那种味道和那个人,而是享受吮吸/有人爱的感觉,这是他小时候没有体验过的。

当然,最常见的就是报复性消费。

我小学时候,特别流行带锁的密码日记本。

我眼馋得不行,回家就问我爸要。

我爸满口答应,行啊,你这次考到多少名我就给你买。

我那个学期都很努力学习,达到了他要求的名次。

我兴奋的给我爸爸看我的排名,他也很高兴,拿了成绩单去和我妈报喜。

却丝毫没提到日记本的事情。

我想,可能是报完喜了就给我了吧。

结果我从天亮等到天黑。

我想他也许忘了吧,我大声提醒:“爸爸,你说好的给我买日记本的!”

我爸说明天吧,然而,第二天他忘记了,没有带回来。

我反复提了多次,哭闹了无数场,甚至不惜断绝“父女关系”。

他仍然在忘,我便再也不提了。

直到高中,我开始有零花钱,宁愿中午不吃饭攒着它们,去文具店一口气买了16本日记本。

来源:pexels

我妈看到后说:“你是不是疯了?”

直到现在,我攒了3个大箱子的日记本,放在衣柜上落灰,搬家我妈无数次扔掉它,都被我救了回来。

一本二三十块钱,最贵的有五六十,这三个盒子花的钱,比花在我自己身上的钱都多。

我们为这件事争吵过无数次,父母很费解我对它们的执拗劲是哪来的,即使其他东西都丢掉,也要留住这3个大盒子。

它们对我来说不是普通的本子,而是我的愿望被完美满足的证明,它们带给了我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心理学家霍利婷指出:如果孩子对某件东西极度渴望,在父母长久的压抑下,成年后,孩子便会通过一系列的报复性反常行为来补偿自己。

02

对孩子来说
未被满足的需要意味着什么?

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需求,我们在成长的旅途中,总要面临不同需求。

这是作为生物,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作为孩子,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对象,是父母,是至亲的抚养者。

皮亚杰在对儿童多年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孩子之所以向父母提出需求,本质上是对与自己年龄、体型悬殊的权威的认同:相信父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

孩子在11岁之前,由于思维发展的不完全,他们只能看到具体的事情,认为父母就是掌管自己的权威者。

在他们心中:父母是神,服从他们,他们才会好。

来源:pexels

但他意识不到,父母有时候只是随口答应。

孩子知道父母给他们带来了伤害,但是在坚信父母权威的影响下,他们害怕自己的过度反抗,会让父母抛弃他们。

为了不让父母抛弃他们,他们不能承认伤害是父母给予的,他们只能生出保护自己的防御机制——压抑自我的需求。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这种防御机制又被叫做阉割。

举个例子。

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你和他说好好吃饭就有冰激凌。

结果孩子吃完饭了,你却不给, 说刚吃完饭不能吃冰激凌,对胃不好。

孩子看得到自己没有冰激凌吃了,在他心里,父母在这件事上是不守信用的,错误的。

但是他在当下的认知阶段中,他又要承认父母作为权威是对的,吃冰激凌确实对胃不好。

两种观念的冲突下,他会很迷茫。

来源:pexels

父母越有道理,越说这是为你好,他就越迷茫,他想不到理由来反驳。

他只知道父母阻止了他即将得到的快乐,但因为对抛弃这种惩罚的惧怕,他无法承认伤害来自父母:

“爸爸妈妈是真的为我好,他们怎么可能伤害我呢?是我不听话,非要吃冰激凌。”

因此,他选择听从父母,压抑下自己想吃冰激凌的想法。

这时候,放弃自己的需求,认同父母的阉割发生了。

03

压抑的
需求之下,是愤怒

我们为了压抑需求,所产生的不合理行为和信念,到底是什么?

马歇尔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到:

我们产生的一系列不合理行为,实际上都是在表达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愤怒。

“人们的不开心是因为想做的事情他们没做,想说的话没说。

想就是需求,但人们压抑了它。

事后,人们就开始懊恼后悔,因为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来源:pexels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长期压抑的潜意识,就像一座深藏在海里的冰山,只有我们知道它有多么危险。

心理学家Kris在对愤怒研究后发现:当人总是遇到很多“限制”,无论这种限制来自于他人还是自己,那么他就会有更加强烈的突破限制的冲动,这种冲动就叫做愤怒。

当我们想吃冰激凌的需求被压下来;

当我们想吃火锅的需求被压下来;

当我们想买日记本的需求被压下来;

种种被压抑下来的需求最终转化成了愤怒。

它们在体内叫嚣着,要冲出去。

但碍于我们对父母权威的认同,我们的愤怒不能冲向父母,怎么办?愤怒总要有个宣泄口吧?

我们只能将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或其他事物上。

就像前面的“不配感”严重的小姑娘,将愤怒发泄在自己身上:

宁愿自己饿肚子,也不参加寝室聚会;

宁愿分手,也不接受男朋友价值几千的礼物。

而发泄在其他事物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报复性的补偿行为。

我一直在生气,父母为什么不给我买日记本。

但由于我一直活在“对父母权威”的认同中,我坚定的给他们找合适的理由和借口:

“他们是忘了,不是因为没看到我的需求。”


来源:pexels

但实际上,我心中对父母的愤怒,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

而在我终于有掌控经济的权利后,我选择了将愤怒指向自己,我可以几个中午不吃饭,疯狂地挥霍。

表面上我是在报复性的消费,来满足童年缺失遗憾的自己,但实际上,我是在以不伤害自己内心的方式,将愤怒发泄在消费行为上。

钱花的越多,我越开心,因为我的愤怒在这其中,被完整的表达出来了。

04

承受
愤怒时,怎么办?

承受需求未被妥善对待的愤怒情绪后,该怎么办?

也是基于我自身的经历,我找了几个方法来缓解这种愤怒:

1. 区分好自己的有情绪和闹情绪

情绪也分类型吗?

是的。

如何区分它们呢?

在情绪产生后,你做出的行为,是否伤害到了别人?会不会让你后悔?

因为需求没有被好好对待,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愤怒、失落,这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是我们需要去接纳的;

然而,我们有时候会被失落和愤怒控制住,不由自主的产生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这就属于闹脾气:

像前文的我一样,无理取闹下,哭、发脾气、扬言断绝父女关系。

这就是一种不利于父女关系的闹脾气。

因此,我们所要做到的就是:

区分开它们,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支配它们,而不是被支配。

2.停下来,体察自己的愤怒状态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也别做。

也就是说当我们有愤怒的情绪产生时,可以停止手头工作和眼前的活动,有意识的控制思绪和情绪发展。

来源:pexel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孩子网络成瘾了,该怎么办? | 从心理需求满足入手
心理学:培养孩子独立的性格,要把握关键期!
管教孩子有方法,但这几种会把孩子越管越坏,家长们慎用
允许孩子哭,比哄孩子笑更重要
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教子有方”,但结果往往都是“教子无方”
分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