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讨论一个冷门问题:如何在农村老家盖房子?

JALO HOME ∣ ISSUE 297

由于微信公众号改版,没有加星标的号,会被淹没在各种消息里;导致很多朋友反映,找不到我们推送的文章。因此麻烦大家动动手指,给伽罗生活加个星标。

可能很多朋友跟我一样,在现在居住的城市之外,还有一个家,叫作'老家'。

老家有老宅。记忆中,我家的老宅,是父母一砖一瓦亲手建起来的;地基自己挖、土坯自己打、木材自己扛。对他们而言,所谓家庭的建设,首先就是字面意思上的建设。

当我已人近中年,远在老家的父母每天都在老去,老宅也显得破败了。每次回家,心情都很复杂。

这篇文章从我自身的感受出发,探讨一个比较冷门的问题:要不要在老家盖一座新房?如果盖,该怎么盖?

本话题不属于伽罗生活的传统内容题材,更像是迟来的回乡感受一类的东西。不过既然今天是周六,就算作权且给大家一些谈资吧。

要不要盖房,这不是算账的事



在老家盖房,从经济上算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以我在川北的老家为例,修一栋过得去的两层小楼,从最初的拆旧,到场地平整、主体施工,再到最后的装修,整个下来,再怎么省钱也要六七十万。这笔钱,完全可以在市里全款买下一套三居室了,在省会城市也能付个套三的首付。

更要命的是,盖房子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金支付,不能像在城市购房一样,使用按揭杠杆。这就意味着短期内大笔的现金支出,对家底是个考验。

城市的房子好歹存在一个交易市场,即使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多降点价、诚心卖总是能卖出去(至少现在是这样);而盖在农村的房子,是不太可能有人接盘的,更不用谈什么保值增值了。

再想远一点,当父母不在人世,老家盖得再好的房子,又有谁来住呢?这不是巨大的浪费吗?

上述这几笔账,是我十年前考虑这个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这根本不是算账的事。

在老家盖房,最重要的是为了改善父母的居住体验。

这些年,老家出现过几次盖房的潮流;如今仍然有建房需求的,老宅要么是非常老旧的瓦房,要么是早年第一批建起来的砖房,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里,都已经严重落后于时代了,不仅有碍观瞻,更是严重影响了老人的居住体验。

比如,我家的老宅修建时,出于风俗,厕所建在宅基地里最偏僻的角落,距离卧室几十米,老人夜晚上厕所不仅容易着凉,更有摔倒的风险。

再比如,老宅的门窗密闭性都很差,漏风严重,每年冬天回家蜷缩在被窝里,一面怀念暖气,一面又因老人长期忍受这样的寒冷,而感到内疚。

一言以蔽之,当我们习惯了城市的居住体验,再来审视老宅,那就是哪里都不顺眼、哪里都不舒服。而既然我们已经享受到了更好的居住体验,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带给父母呢?

当然,改善居住体验还有另一条路,那就是把父母接到城里、安置在身边。考虑到陪伴、就医等因素,养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这对于老人而言,意味着居住习惯、社会关系的巨大挑战,属于另一本“难念的经”了。

在老家盖房,还是一种精神需要。

父母年轻时,胼手砥足、一砖一瓦建起房子;父母变老,房子也变老了。当邻里都陆续建起了新房,还住在外观破旧、有碍观瞻的老房子里的父母,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即使是最豁达的人,内心深处也有些异样情绪吧。

简单说,这其实就是面子问题。你可以像我当年一样,对它嗤之以鼻,并给它打上虚荣、攀比、陋习等标签。你也可以尝试去理解它:想象自己像父母一样生活、想象自己生活在属于父母的社会之中,他们所烦恼的事情,难道因为你觉得莫名其妙,就不存在了吗?

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盖房子不仅是父辈的面子问题,也是自己的面子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些人将在城市安家作为使命,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有在家乡更新老宅或立起新宅的责任。

精神需要还在于,通过建房,在家乡给自己留一个落脚之处。家乡是家族坟茔之所在,老宅是家乡生活的依托;回家扫墓祭祖,总需要有个落脚之处,否则,总觉得有点丧家之犬一般的狼狈味道。自己年老后落叶归根,回到这里居住,虽然可能性真的不大,但也算是一个念想。

种种因素结合下来,最终呈现的现象是,很多人只要到了一定年龄、经济能力尚可,就会动在老家建房的念头。

写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我是在鼓吹在老家建房。其实不是,每家情况不同,外人的建议常常多余。我想说的是,很多本来不理解的事情,如果换位思考,可能就显得合理了——无论这种方法论是年近不惑的境界,还是油腻中年的世故。

房子不是你想盖,想盖就能盖



如果你萌发了在老家建房的念头,那确实是值得钦佩的,因为这件事很难。你大概率会面临以下困难:▼

1. 惨烈的设计

传统民宅的建筑形式,还没有顺应时代而更新,乡间新建住宅往往以一种丑陋的面貌出现。

在我的老家,最常见的自建房是一种“四不像”的两层楼。方形箱体,横平竖直,没有细节;一楼有大柱子、黑暗的堂屋、厨房、土灶和卷帘门,二楼是摆沙发的客厅、多间卧室、推拉窗,没有阳台;老人们平时在一楼居住,基本不上二楼。

这种带有一点本地色彩却又土洋结合的建筑形式,不知道是谁发明的,他一定为自己的创造如此广泛运用而感到自豪。

更富庶一点的地区,最流行的似乎是”欧式别墅”;讲究一点的,会选择“田园风”“现代风”“新中式”。不过,最终建成的房子,内部空间大同小异,跟其名称所传达的意义毫无关系,跟居住者的个性需求更是毫无关联;不同风格之间的区别,除了名称,仅仅是房子外观的装饰造型、颜色和用料而已。

换位思考,这其实是市场的自发选择。当建材价格上涨挤压预算,当“欧式别墅”的图纸可以随处免费下载,当罗马柱、浮雕构建批量产出、又便宜又方便安装,当你被包工头PUA之后开始自我怀疑……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而惨烈。

当然,这并不是事情的全貌。在我的视野范围内,已经出现几位专注乡间住宅的建筑设计师,能够思考乡村住宅形态,并结合居住者需求、周边环境和乡土风情,进行真正的设计,他们的作品或许能够符合本文读者的品位。

2. 粗糙的施工

倘若你延请到一位不错的设计师、得到一套非常满意的设计方案,我不知道是该恭喜你还是同情你,因为你的美好设想,大概率会走样。

乡间的施工队由“3899部队”——即妇女和老人——组成,他们的功德在于盖起来的房子不会倒塌。有证施工员肯定是不存在的;包工头可能看不懂那几十张专业图纸,但一定懂得自作主张地化繁就简、更改设计,因为他施工过的大部分建筑都没有细节。当你提出异议并要求纠正,那么你的个性设计就被归类为非标施工,需要加钱,因为“我们这里都是这么干活的”。顺便说一句,合同是无效的。

其实,更大的概率是,你提不出多少异议。由于你身在城市、需要上班,监工大概率只能依靠老家父母或者亲戚。在糊弄他们这件事上,包工头们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了。我曾经在论坛上看到一个例子:施工方摸索出监工到现场的规律,每次都提前将工人安排到其他工地上,让监工每次都扑空,这样工头就理所当然地顺势与老人沟通一切了。

设计需要被居住者理解,但出于各种原因,很多细节往往并不能得到理解,从而在施工阶段不能被完美执行。邻居或路人的只言片语、闲言碎语,传入老人的耳朵里,可能就此改变你或者设计师费尽心思的筹划。

一般来说,如果你是建筑行业从业者,或者碰巧在老家拥有施工队伍资源,可能在施工方面会更顺利一些。但当然,这也完全无法构成保证。

在我的家乡,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乡村住宅建造的企业,自称实现了专业化、标准化的施工。专业的施工队伍应该都在城市,他们哪里找来这么多专业工人、能够在多个地市的多个工地上同时作业,我目前还没能理解。

3. 复杂的变数

房屋手续、用地纠纷、邻里关系、风水问题,这都是容易遇到的变数,需要解决。

乡村生活不等于遗世独立的隐居。盖房是大事,动静不小、关注度高。建房方案不符合村规民约;房子比邻居家高/矮/胖/瘦;货车把路压坏/弄脏了……还有更多想象不到的事情。它们对于习惯了明规则的人来说,是治疗低血压的良药。

我心目中的理想乡居



抛开施行层面的纷扰,在老家盖房,是建造理想的居所的宝贵机会。这个机会,在城市是难以得到的。

1. 居住舒适

理想的乡居,应当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令每一位居住者都感到舒适。这一点,很多城市里几百万、上千万一套的房子,至今都没有做到。

以保暖为例,很多非集中供暖城市的住宅,冬天都不能保持一个让人洗澡之后不感冒的室内温度。全家穿着羽绒服吃火锅、全家在沙发上捂着被子看电视,这样的场景实我实在无法理解。加装一套暖气吧,又不贵,这么容易提升幸福感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

回到我的理想乡居,这套房子一定会考虑墙体和门窗的保暖性能。村里已经开通燃气,燃气壁挂炉和暖气片一定要安排上。或者用水暖空调铺上地暖,夏天凉快冬天不用受冻,电费也不算高。再或者,如果预算充足,装一部真火壁炉,能取暖、能烧水、能烤红薯、能把猫的胡子烤弯那种——我实在看够了城里那些伪造火焰的电子壁炉了。

这座房子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居住需求和生活习惯。比如,充分的无障碍处理;卫生间要安排在卧室内,做成套间(我参观过很多乡村自建房,这一点基本都没做到);一楼应当具备日常生活所需的完整功能,尽量不让父母爬楼梯;厨房旁边设置单独向外开门的储藏室,刚从菜园摘的菜就放这里,方便取用又不会遍地泥土;配备麻将室/棋牌室(在我们四川,你懂的)……

2. 设计得体

出于虚荣心,这座房子当然不能是大路货,它具有看上去就不一样的外观,出自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之手。

“看上去不一样”不等于随意出奇、格格不入。我希望这座房子能够保留本地民居的特点。比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屋顶盖瓦。像小时候那样,在被窝里听着雨点击打瓦片的声音,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不过,这属于对传统元素的形式上的粗暴继承,设计师一定会感到非常头疼,实在不行就算了。

外立面应当没有过剩的装饰。不必像缪勒住宅那样极端、小小的窗户看上去像是一个白色盒子上面挖了很多洞,但外立面确实不能太复杂,因为我们生活中的装饰已经够多了。可以参考路斯说的话:我不设计立面,因为人们不住在那。

好看的设计当然也包括内部,它应该是与建筑外部设计相称、同时符合居住者身份的设计。所谓居住者身份,当然不是说这身份有什么高贵之处,而是说设计与居住者相称。比如,大理石用在这里似乎是不合适的,相比之下地板更加得体。

3. 结合环境

这座房子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与周边的环境的关系。

小时候,从我家老宅望出去,是一片宽阔的田野,田野里有小路;当我独自在家,一边看电视、一边伸头往外望,看见父母回家来了,就赶紧关掉电视、假装学习。这些年,田野里盖了几栋房子,从远处挡住了视线,非常碍眼。

在三国故事中,刘备给徐庶送行时,下令砍伐了妨碍它目送徐庶背影的树林。我当然没办法拆掉那几栋房子,不过可以移栽几棵常绿的大树,用树冠遮住它们,眼不见为净。

除了对自然的功利性利用,如果可能,还要追求与自然的结合。室外环境是乡村住宅的最大优势;追求室内外关系的融合,让空气、阳光、植被等进入室内,是这座理想乡居的应有之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户口不在老家,那还可以回农村盖房吗?
框架结构1469每平2层67天盖好,陈先生:农村建房真是简单又便宜
晒家丨浙江王先生早已定居城市生活,为何还要花45万回村建房?全因一个“孝”字
回了趟老家,不想再回城里了!老宅老院,还是我们农村人的归宿!
俗语“生人借房,门不避塘;屋上砌墙,家破人亡”,说的啥意思?
是否愿意回农村盖新房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