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建伟:探索的动机
userphoto

2023.07.23 北京

关注

潘建伟,《赛先生》总编辑,“墨子沙龙”发起人

导读:
      今天是《赛先生》微信公众号首次发文9周年《赛先生》特发表总编辑潘建伟2016年在“墨子沙龙”的一个演讲,分享其对于科学探索的理解和动机,科学文化与人类心灵关系的深入思考。
     《赛先生》将不忘初心,继续关注科技前沿,关心青年学者,致力于让科学文化在中国本土扎根,乐于成为海内外华人科学交流的公共平台。
潘建伟 | 演讲

如果提起“在没有外力的时候,物体会永远匀速运动下去”“光沿直线传播”这些观点,大家一定会想到西方近代科学。但实际上,我们的先贤墨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些想法。他说:“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其中“久”就是阻力的意思。他还提出了:“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其中“端”就是物体不可分割、最基本的组成单元,这些观念中已经有了原子概念的雏形。他甚至还完成了“小孔成像”实验。也就是说,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探索科学了。墨子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上千年之后才被西方世界关注。

为什么跨越了千年的时空,跨越了万里重洋,跨越了不同人种,人类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去探索科学呢?他们探索的动机是什么?

在我看来,于个人而言,科学的首要价值在于,它是达到内心安宁的最可靠途径。宁静内心最大的敌人是恐惧和忧虑,而恐惧与忧虑都源于未知。人们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亦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会不停地追问:“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但伽利略却通过望远镜观测,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理论。随后,开普勒也做了大量工作,他发现在同样的时间里,行星和太阳的连线在行星运行轨道平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为之后行星运动规律的发现奠定了基础。

1642 年伽利略去世,1643 年牛顿出生,在我们回顾物理学历史的时候,他们两人也许是我们最不能忘记的。伽利略开启了现代物理学,而牛顿是经典力学的集大成者。1687 年,在对先贤成果加以总结的基础上,牛顿写出并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其中第一条就是墨子曾经提出的“止,以久也,无久之不止”,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惯性定律。

在三大运动定律的基础上,牛顿又根据开普勒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被发现之后,苹果落地、星星绕太阳转等天上地下的现象,都可以被统一地解释。这既带来了人类思想的巨大解放,在后来也让很多物理学家深感忧虑。

说它带来思想的巨大解放,是因为人类从此了解到:世界是独立于人类而存在的。我们可以对世界进行凝视深思,通过对它的部分了解,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某些部分是可知的。本质上,这就是对“物理学美且具有强大力量”的一种证明。我们知道人类只不过是星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那时的人们只能计算轨道,依然不能解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尽管如此,当牛顿把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起来以后,科学家还是隐隐有了一种“看破宇宙奥秘”的感觉。在思想上,这就带来了巨大的解放。人们感受到一种“先天的和谐”,在自然规律中感受到“这真是太有意思了”,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和宁静,这其实也就是我所说的,科学家们探索的动机。

随着科学继续向前发展,人们意识到,原来天上的电和地上的电是一样的。后来,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发现磁与电是相互联系的。麦克斯韦在 1864 年发表了《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电动力学,将一切光、电、磁的现象统一为由一个方程组来描述。

很多看起来独立的现象被完全统一了。科学战胜了愚昧,随之而来的是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产业变革。科学家们越发认为科学是可靠的,最终得到了一种心灵的解放和自由。

那为什么还有物理学家会焦虑呢?因为直到那时,科学家们依然无法回答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问题。虽然那时大多数科学家都对科学的发展状况感到满意,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一旦确定了初始状态,那么所有粒子的状态都是可以被精确预言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是不是都可以用公式来预言?我将来会成什么样的人以及你此时正在看这篇文章,是不是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在宇宙的规律之下,个人的努力又有什么用呢?宇宙规律又是从何而来呢?这些问题,当时的人们无法回答。

到了20世纪初,两个伟大的科学家出现之后,这个问题有了新的回答。

普朗克提出了量子论,所有微观世界的规律都遵从量子理论;爱因斯坦随后提出了相对论,时间和空间的规律由相对论所描述。当我们把这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居然能初步通过大爆炸理论了解宇宙的起源与演化了。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100多亿年前,由于量子涨落,一个“奇点”发生了爆炸,“炸”出了时间、空间和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最初,宇宙中只有氢和氦两种元素,它们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第一代恒星,宇宙中也终于有了第一缕可见光。

物质燃烧时有辐射,宇宙向外膨胀,引力则控制宇宙收缩,互相之间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

恒星聚变后,慢慢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结构。但当恒星在核聚变过程中原料燃烧殆尽后,就无法再抵御引力塌缩,最后形成新的爆炸,也就是超新星爆发。然后,它会变成中子星或者黑洞。

宇宙要诞生生命,比人类的母亲怀胎十月困难得多。100多亿年前奇点大爆炸;经历引力、聚变等作用,大约50亿年前,太阳形成了;大约40亿年前,生命开始在地球上出现、进化;5亿年前,初等海洋生物出现;4 亿多年前,陆地上出现植物;大约3.6亿年前,出现两栖动物;2.3 亿年前,开始出现恐龙等爬行类动物;1.4 亿年以前,出现哺乳类动物;500万年前,出现人类始祖;180 万年前,有了原始人;直到 20万年前,才有了人类的祖先——智人。

到目前为止,人们通过观测到的现象与考古的研究,大概勾画出了人类起源的雏形,对“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也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量子力学打破了机械决定论,正如霍金所说:“即使是相信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人,在过马路时也会左右看,以免被车撞到。”

那么,量子力学是如何打破经典力学带来的机械决定论的呢?

很多人读过《西游记》,《西游记》是人类创造力的杰出体现,书中记录了很多有趣的概念,比如“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千里眼和顺风耳”“筋斗云”,再比如孙悟空的分身术。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假定有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做了宇航员去太空中旅行,而另一个留在地球上。如果飞船的速度快到接近光速,地球上很多年过去了,宇航员回到地球会发现,他的兄弟垂垂老矣,而他却仍和出发时一样年轻。

孪生子佯谬:他们的时间,流逝的一样快吗?
德国科学家赫兹于 1888 年在实验室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无线电被发现之后,电视机、电话机让“千里眼和顺风耳”变成了现实。

筋斗云让孙悟空在空中跑得非常快,仿佛可以在一个地方突然消失,然后又在很远的地方突然出现。我们的实验已经证明,在量子世界中,“筋斗云”是真实存在的。利用量子纠缠原理,我们可以使相隔遥远的两处的物质处于纠缠态。

所谓纠缠态,就是指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物体,不管相距多远,一边的结果确定了,另一边的结果也会确定,且两个结果紧密关联。即使把A点的物质完全摧毁,但只要关于它的全部信息已经被“传送”到 B 点,通过数据处理,利用在 B处的物质可以把已被摧毁的物质重新构造出来。这就像“筋斗云”一样。很多年前,我们在因斯布鲁克做了这个实验,尽管当时只能“传送”一个粒子,但也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不过目前我们还无法“传送”复杂的个体——比如人体,毕竟人体中大概有 10的28 次方个粒子。

量子物理也同样允许“分身术”的存在,因为量子世界和牛顿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在牛顿的经典物理世界中,苹果要么在桌子上,要么在地上,它不可能同时在桌子上和在地面上。如果我们把“苹果在桌子上”叫作“0”,在地面上叫作 “1”,它只能处于“0”“1”两个可能状态中的一个;而在量子世界中,它可以同时处于各种地方—就像大家熟知的薛定谔那只“又死又活”的猫。在量子的世界中,当猫和我们没有互相作用的时候,它处于生和死的叠加状态。

墨子曾说:“端,体之无序最前者也。”量子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单元,它拥有不可分割性和可叠加性两种特性。对于像猫这种较大的实体,我们还无法塑造出这种状态,但对于微观颗粒已经很容易实现了。光的最小单元叫光子,光子会同时在水平和竖直方向振动,这就是“0”和“1”的叠加。一旦我们测量它,它的状态就会被影响。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先明确两点,第一,在没有观测微观个体时,它可以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第二,一旦对微观个体进行观测,对它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会变成只有一种状态。

如果我们对想要了解的微观粒子进行拍照,它的状态就不能再变化了,因此我们不能得到关于它的全部信息。由量子这个最简单的原理,我们得知最小颗粒是测不准的,测不准也就不能被复制。在生命科学中,当两个人的基因序列完全相同的时候,其中一个就是克隆人;但量子物理学认为,这两个人只是“硬件”一样,里面的思想、其中原子的状态,是测不出来的。所以,人作为个体,每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量子力学中神奇的测量

除了哲学问题,量子力学也可以解决科学问题。比如,如果信息处理中也存在“0”和“1”同时存在这种现象的话,就成为量子通信。

利用量子不可分割、不可被复制的性质,A 给 B 发送一些单光子作为密钥,如果C想要窃听,那C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是拿走作为密钥的单光子,这样B就收不到A的信息了,所以可以发现通信被窃听了;其二是对密钥进行拍照,但在拍照的过程中,会改变单光子的状态,因此B 也可以发现自己被窃听了。

正是因为如此,利用量子技术,我们可以实现不可破译、无条件安全的通信。你可能还想问,量子力学对打破经典力学带来的决定论有什么帮助呢?

经典物理学告诉我们,世界是完全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规律永恒不变;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世界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独立于你而存在,但你的探索和努力对这个世界的演化是有影响的。

量子技术如此强大的能力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他们还担心人工智能发展得太快,最后会取代人类。目前,我们是可以放心发展人工智能的,因为不管计算机发展的规模多大,它的信息对人类是透明的,我们可以百分百复制计算机的信息,而人类的大脑是无法复制的。

那么,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是否会发展到人类大脑的程度呢?目前科学家并不能确定,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向更深层次探索的动机。因为科学家对量子信息的研究并非只是为了通信和计算,而是希望探索人类意识从何而来。如果说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人类大脑对世界的一种映射,那我们不禁想问:大脑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的?期待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知识和发现。

科技的进步使得信息交互的效率越来越高,从早期的口口相传、千里传书,到热力学和力学的应用促使了铁路、火车等工具的出现,极大加快了人类的交互速度。再到电力学的广泛应用,人类迎来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变得更小。而量子力学等理论的应用,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形成了现在的互联网,世界在人类的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世界有恐惧感,而科学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宇宙的规律、增长智慧,有了智慧之后,人类就不再困惑,也不再因为自身在宇宙中的存在而感到恐惧不安。当心安定了,人们做任何事情,成功也好,不成功也罢,都不那么容易患得患失。人心的焦虑往往源于此:没有时怕得不到,得到后又唯恐失去。

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人类探索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追求思想上的解放。尽管科学探索的路并非坦途,但归根到底依然是为了仁、智、勇,为了真正做好一个“人”,这也是科学探索的最终奥义了。

以上内容整理自潘建伟院士 2016 年在“墨子沙龙”上发表的演讲,摘自《科学之美》一书。

作者简介:

潘建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院长。潘建伟在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领军学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量子化学、量子成像等领域,潘建伟也做出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工作。因其杰出成就,潘建伟荣获了众多重要奖项,包括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2005 年)、QCMC 国际量子通信奖(201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 年)、未来科学大奖(2017 年)、墨子量子奖(2019 年)、 蔡司研究奖(2020 年)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学家用量子力学证明灵魂不死
这三个现象至今都无法解释,第一个问题,就连爱因斯坦都寻求未果
宇宙深处藏了什么?3个发现科学家难以解释,或藏有宇宙终极奥秘
科学家深究量子力学,发现宇宙极可能是虚无的,人类所见皆为幻觉
李晖:科学与艺术是永恒的话题,彼此平等,彼此隽永,彼此高尚。
学习强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