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安氏通谱

《中华安氏通谱》

  中篇:国有史 方有志 家有谱

  笫一节、中华安姓历代分布及各地安姓来龙去脉

  一、中华安姓历代分布

    中华安姓历代分布(草稿)

    先秦时期:考我安氏,源远流长,为中华一大姓。追宗溯源,我安氏源自轩辕黄帝裔孙,历经沧桑,万脉相传。先秦时期安姓很少为人所知。进入东汉以后,安姓主要活动在中原和河西走廊地区。安氏起源于汉朝西域国家入中原定居者,多出自昭武九姓,后又加入鲜卑、胡人等少数民族血统,是一个刚开始就象征民族融合的姓氏。

    安息国的安氏自汉入居中原后,分居于河南洛阳、甘肃民勤和武威、湖南溆浦和常德等地,其中尤以甘肃、湖南等省安氏繁衍迅速,后安氏发展史上三大郡望:武威郡(凉州郡、姑藏郡),武陵郡(义陵郡、建平郡),河内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烽烟四起,中原氏族大举南迁,安氏也不外其例。由于湖南所处地理位置属较安定地带,故南迁安氏,多出自甘肃支脉。此期,北方安氏虽笼罩于战火的阴影中,却也有发展。三国曹魏有安同,辽东人,太武帝时进爵高阳公,曾以高官佐辅曹家王室,晚年又大兴寺塔,其族大支多,甚为兴旺。

    北魏时期,有鲜卑族安迟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阳,后渐与汉族安氏融合,不分彼此。

    唐朝时期:唐朝以后,是安氏发展比较快的时期,安氏族人日渐活跃,名人不断涌现。如唐朝有代国公安金藏、后唐中书令安重诲等。另有安禄山,为居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的胡人,本康姓,因父死随母改嫁而姓安,由此,安氏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脉。后安禄山叛乱遭镇压,安氏分逃于各地。河南一带的安姓改了其他姓氏,人口有所减少。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中亚西部十来个小国的总称。其王均以昭武为姓。人种主要是粟特人或其后裔,史称“昭武九姓”。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曾被匈奴击走,被迫西迁至中亚河中地区。昭武一词的语源,目前尚无定论。史籍《新唐书》中以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为昭武九姓,而以东安国、毕国、捍、那色波附于其间,曹国又分为东、西、中三国。另据史籍《北史》、《隋书》记载,乌那曷、穆国、漕国也是王姓昭武的国家。据史籍《隋书》记载,昭武九姓本是月氏人,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因被匈奴所破,西逾葱岭,支庶各分王,以昭武为姓。居民主要务农,兼营畜牧业。

    粟特人在历史上素以善于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上的转贩贸易。早在东汉时期,洛阳就有粟弋(即粟特)贾胡。敦煌古代烽燧下曾发现写在纸上的“古粟特语信柬”数件,其内容反映了东汉末年、西晋末年粟特人的经商组织和活动。南北朝以来,昭武九姓经商范围更加扩大,并不时为一些国家承担外交使命,如公元545年北周曾派遣酒泉胡安诺盘陀出使突厥。在唐朝时期,经商的昭武九姓胡人常被称为兴生胡或简作兴胡,从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兴胡与县管百姓、行客并列,表明他们可能有一定的特殊身分或社会地位。

    六世纪中期,昭武诸国相继臣属西突厥。七世纪中期归附唐朝,受安西都护府统辖。同时开始遭受阿拉伯帝国侵袭。多次向唐朝求援,接受唐朝赐封的王号,反抗阿拉伯帝国。八世纪下半叶诸国逐步消亡。

    昭武九姓安国概况:安国在今布哈拉地区。唐显庆时为安息州,任安国王为刺史。其王别顿之遗孀可敦在七世纪下半叶多次抗击大食入侵。其子安国王笃萨波提一度被篡位,公元709~710年由大食国埃米尔屈底波·伊本·穆斯利姆重立笃萨波提为王,但在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笃萨波提曾向唐朝上表乞师以抗大食,后被大食人所杀,其子屈底波曾遣使来唐,公元751年亦被大食人所杀。阿悉兰在位七年,被大食国哈里发下令杀死,其兄弟在位七年,公元782年又被杀,其国遂亡。在泽拉夫尚河和卡什卡河流域,即穆斯林文献所称的粟特境内,还有东安国、西安国、毕国、史国、石国等国。

    昭武九姓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而中国的丝绸、建筑、冶金技术及其“四大发明”传到西方,昭武九姓人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其影响所及,回鹘文、蒙文、满文均可溯源于粟特字母。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军队南下,致使北方再度处于混乱状态,由此,中原人士大举南下,安氏族人也多携家南徙于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明清时期江苏无锡、金匮多安氏。明初洪武、永乐年间,安氏作为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朝有闽、粤沿海之地安氏渡海入台,进而徙于新加坡等国家。

    宋朝时期,安姓大约有1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9%,排在第九十位。安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74%,其次分布于陕西、山东、广西、甘肃、浙江、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四川和豫、冀、晋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区。安氏名人宋朝有四川制置大使安丙、石匠安民、元朝有四川提督参赞安慎等。

    明、清时期:明朝时期,安姓人口急剧减少,大约有8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五十位以后。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贵州和山西两省,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40%。贵州为安姓第一大省,占安姓总人口的21%。其次分布于河北、江苏、四川、陕西、山东、河南、这六省的安姓又集中了51%。宋、元、明期间,安姓人口减少很多,其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人口主要由北方向西南和东南迁移。全国形成以川贵、晋冀豫为中心的安姓聚集地。安氏名人明朝有宁国府通判安孝宗、清朝有安致远等。

    当代分布: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九位,人口约二百零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5%左右。从明朝至今,安姓人口由8万增到209万,达26倍,安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自宋朝至今,安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型的态势。安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北、安徽、山东、辽宁等省,大约占全国安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河南、贵州、四川、山西、甘肃、浙江、黑龙江等省的安姓又集中了37%,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地区为中心,向西抵甘肃和向南达安徽的延伸形、高比率安姓分布带。

    安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安姓在人群中分布在冀京津、晋陕宁、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段、贵州北部、豫鲁大部、湖北西北、安徽北部、江苏西北、内蒙古大部、黑吉辽,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到0.25%以上,中原地区可达0.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9%的安姓人群。在内蒙古东北部、山东东部、河南南部、湖北大部、皖苏中部、云南、川贵桂大部、重庆、湖南西部、新疆西北,安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0%左右,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4%,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3%的安姓人群。



作者:安志民 (2010-5-15 22:35:35)  回复此贴
 回复 41:《中华安氏通谱》首稿第 42 楼

《中华安氏通谱》

  中篇:国有史 方有志 家有谱

  笫一节、中华安姓历代分布及各地安姓来龙去脉

  二、各地安姓氏始祖概况(初稿):

  一、山东安氏

       1、山东於陵安氏:吾安氏系出武威,始居山右(今山西)应州,自唐先祖文忠公讳重诲官中书令,以下支派蕃衍,遂徙济南之般阳郡。越数世因有恒产再迁长白山东麓於陵城南隅,因家焉爰名为安家庄。於陵安氏始祖讳云辉公。现为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临池镇兴安村。於陵、淄川、日照安氏是同祖、同宗,同为先祖文忠公(重诲公)后裔。

    2、山东淄川安氏:祖先江南海州籍也,自海迁莒,一支往日照,一支来淄川,族人所共知也。淄川支系一世祖失讳,二世祖讳文举公。淄川、日照、张店安氏系同宗。现为山东淄博市淄川区罗村镇道口村。

    3、山东日照安氏:予安氏海曲望族,相传闻先世东海人,明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始祖母携其二子来至山东南陲,其一(文诗公)往莒,其家照邑者予二世祖讳文礼也。日照支系一世祖讳义公。现为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安家村。

    4、山东胶州安氏:居住在即墨鳌山卫镇、温泉镇、龙泉镇的梁、梅、白、安(安迁至胶州)四姓是同宗。明所辖蒙古瓦刺部,也称鞑靼国。英宗登皇帝位。对当年护驾有功的瓦刺军人赐姓封官。其中,有兄弟四人。赐伯哥帖木耳为梁姓,答失帖木耳为梅姓,脱脱帖木耳为白姓,哈喇素木耳为安姓。

    5、山东新泰安氏:始祖安宁公携子,於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故名安庄村。

    安庄安氏脉衍:王灵、泉里、镇里、高泉、石泉、马泉、宫北、宫南、白家、高家、常家、马家、桃园村;天宝镇上官、天宝、西朴里、城东、东羊舍 、前寺、后寺、西庄、西峪村;石莱镇贾庄、扳倒井、胡家泉;禹村镇清泥沟、杜村、田村、大山东、王峪村;楼德镇苗庄、柴城、城前、阎庄、力里、安门、赤坂村;果都镇杜家庄、北马家庄、谭家庄、萝卜峪、官庄村;羊流镇梨园、东官庄、西官庄村;谷里镇北佐、东高平、西高平、朱家、谷里、老牛沟、窑沟村;青云办丁家庄、明宫、赵家、高崖、陈家、张家庄、东南关、北师龙埠村;小协镇小协、卧龙庄;刘杜镇联盟、龙华、门家、山泉村;岳家庄乡辉德村;汶南镇汶南、南鲍、北鲍、柳沟村、汶南南岭、东村;西张庄镇西张村;东都镇东都二、凤凰泉村。

    泰安上高镇黄家庄、小井村;满庄镇东河北村;北极坡镇安家河口村;黄前镇瓦屋头、花果峪村;祝阳镇东石汶村;良庄镇延东、八里庄、西庄、员外庄村;房村镇良甫村;宁阳东庄乡东韩、坡里、南阴山、葛石、古城、西谷堆村;泗店镇胡东、安家街;磁窑镇茂义村;莱芜方下镇安家台村;钢城区艾山安家岭、陶家岭;里辛镇朱家庄村;黄庄镇黄庄三村;寨子乡肖马庄村;临沂蒙阴县旧寨乡彭吴庄村;平邑县温水镇西纯庄;平邑镇庞家庄村;仲村镇武岩、胡同村;地方镇红石岭村;铜石镇牛寨子、金圣堂村;资邱乡杨庄、魏庄村;费县南张庄乡安家沟、太白庄、台子沟、大旧、白埠、南张庄村;龙口诸由观镇田家村;德州夏津县苏留庄镇报效屯村;黑龙江安达市天平庄镇二十村;辽宁瓦房店水门子村;齐齐哈尔柳园;新疆乌苏市;吉林省柳河;辽宁抚顺、锦州等。

    6、山东平邑安氏:明末清初始祖守荣公,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迁平邑县温水镇西纯庄村,另有几个村子有安姓,安氏家族人口旺盛,在当地是一个大家族。

    7、山东临沂安氏: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从泰安市肥城县安庄镇迁居临沂市费县南张乡太白庄安家沟定居,有一支派迁居临沂市平邑县资邱镇扬庄村。

    8、山东梁山安氏:始祖安仲公和兄弟三人,自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以南京随驾来梁山定居,建高楼一座名为安家楼,即现梁山县寿张集乡安楼村。二公建文年迁出下落不明。三公迁长清县,后迁沂州苍山县向城镇东安庄。

    9、山东费县安氏:始祖安宁公。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安继福、安继业两兄弟,从泰安县安庄村(今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逃荒到此分别在太白庄、安家沟立村。 一世安继福、安继业 二世安九常、安九荣,与新泰市宫里镇安庄村的家谱世代一致。

    10、山东鱼台安氏:先祖世居山西洪洞当大明时,明洪武年间奉移民之旨,族兄弟十一人各自携家来至河南、山东两省之间遂楼安居。安氏业居鱼邑城北三十里安家村,与金乡安氏同祖、同宗。

    11、山东微沛安氏:始祖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山西太原府平阳县西曲沃迁居沛县城东北二十余里安家口,安桑梓而家焉,耕读传家子孙蕃衍,到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秋间,黄河决口蟠龙集洪水为患,沛县低洼正当其冲,族众流离失所各处居存。安家口原归沛县管辖区,因行政区域划分安家口归微山区域,故微山、沛县安氏称微沛安氏。

    二、山西安氏

    1、山西交城安氏:据《交城县志》记载,五代葬安敬思于此,为安姓定居之地,元代名安定庄,明朝建成安定都,现名交城县安定村,位于交城县西南五公里处。

    三、河南安氏

    1、河南中原安氏:据《中原安氏族谱》载:考我安氏,源于轩辕。黄帝嫡嗣次孙名安,封于“西土”,建国安息。安息国传位至太子安清、字世高,让位入汉。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来到东土洛阳,为佛经汉译第一人,其子孙扎根中原,世代繁衍。安氏根源另有支派,唐代西域阿姆河、锡尔河两流域有安国,与汉族同化后以安为姓。北魏时鲜卑贵族安迟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进入中原后改为安姓。抑知千枝一本,万流一源。故而我安氏宗族首推黄帝为鼻祖,帝次孙后裔安清为始祖也。

    2、河南登封安氏:始祖汝翰公自明洪武年间,从山西垣曲县马村迁河南登封南店,后分三房,一迁安窑,一迁大金店,一迁安庙。追宗溯源,山西垣曲安氏出自武威、民勤安氏。

    3、河南新郑安氏:始祖讳林、行二,自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新郑东庙后安村。繁衍三县十四个村庄。

    4、河南武陟安氏:始祖顶公自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河南怀庆府武陟小岩村,安氏主要分布在周边安村、徐庄村,以及获嘉县、辉县等地。武陟安氏宗祠位于城东六公里的小岩村,属清代四合院建筑,古色古香,雄伟典雅,庄重肃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5、河南汝州安氏:据寄料镇西安家沟村《安氏家谱》记载:安公科解元官,至监察御史,原居住高密城张家港,故后葬于离高密城六十五里处,即现在的东安家沟东园。御史母领其二子在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到安家沟定居,长子东河,次子东泉,长居沟西,次居沟东,现在为西安家沟和东安家沟。

    6、河南豫东安氏:系大汉古襄邑(古睢州今睢县)睢阳,因金争宋,移于山西洪洞县寄籍,至大明高皇帝平定天下时,洪武四年我祖归里。始祖讳泰元代进士大丞相讳童之苗裔也,其子五人,长公讳敬居睢州,次公讳让居归德府、迁仪封,三公讳恭居太康县,四公讳义居直隶真定府,五公讳肃居山东太安州。

    四、河北安氏

    1、河北赞皇安氏:始祖安民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从山西太原府阳曲县奉诏迁河北石家庄赞皇县孙庄村,本村安氏后人在京城吏部、浙江开化、山西屯留、保定清苑、山东、河南卫辉府等地为官。

    2、河北清河安氏:祖籍山东济南府乐陵县,始迁祖景祥公明永乐年,迁东昌府夏津西北御河南古渡口驿村,明成化年又迁广平府清河城东藤蒿林宋家村,改村名为安家那。

    3、河北阜城安氏:始祖是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阜城县王集乡前安庄村,始祖墓地在王集乡前安庄村。

    4、河北泊头安氏:始祖是明乐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定居,命村名为安庄村。

    5、河北三河安氏:最早的村庄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安氏建村安家庄,始祖安姓自山东逃荒到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于明朝中期。三河县管家务乡安育村,北宋年间西夏回族安姓迁此建村。

    6、河北大城安氏:河北省大城县河间西位敢村安氏支脉,系兄弟三人从山西洪洞迁来于今六百余年发展为三大族系。居村安氏人口三千多人。四川乐山地委书记安静是本支第十二代。

    7、河北新河安氏:河北省新河县辛章乡董家庄安氏,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安姓四十余户自洪洞县老鸹窝枕头村迁入此村。六户乡安家庄安姓:明永乐三年,安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名安家庄。

    五、四川安氏

    1、四川阆中安氏:祖籍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始祖安桂庭明初入川阆中后有迁入苍溪、仪陇等地。

    2、四川广元安氏:苍溪八庙糸抗日英雄安征夫(原名安文弗)故里。一世安其仁,后有安国隆、安万春等人,曾任川北道台,在墓碑上还有皇帝钦赐的“钦赐耆老”等。

    3、四川嘉州安氏:乐山安姓祖先从山西迁湖北而后再迁入川到嘉定城,始祖佑公原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人也,仕于明,职授刑部主政,明正统年间,返归入川,近报嘉城虾蟆口其故居也,二世祖磐公,字公石,又字松溪,号颐山。约生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前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中进士,进京仕朝,选为庶吉士。明万历初年﹙1573年﹚才被皇朝追赠为太常少卿。传至七世后,迁移顺江场。

    六、重庆安氏

    1、重庆南川安氏:系入黔始祖崇诚公后裔。分民主、大观两支系。民主支系:清朝顺治末年(公元1661年)十八世祖安万兴之孙媳、启信祖率子,从贵州省思南府安化县安家坝避乱出走,经大锅厂(大有镇)、干坝子(乾丰乡)、同乐场,后在四川东道重庆府南川县涪里四甲(现民主乡)高鼻山下彭村殖业。大观支系:清朝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廿一世祖安应选率子弃黔入蜀,由贵州省遵义府正安州三汇里四甲石栏山迁到四川省重庆府南川县丰里上六甲观音桥金银寺安家沟(今大观镇)照业落户。居大观镇、白沙镇、巴南区天赐镇、兴隆镇、土溪乡、大有镇、合溪镇、文凤镇和南川城内,也有迁贵州正安县、桐碎县等地。

    2、重庆彭水安氏:始祖文公清乾隆初从江西临江府(樟树市)十字街经贵州麻江县十坊村,立足于彭水汉葭镇文庙(学坝村);现安家沟。

    七、江苏安氏

    1、江苏丰县安氏:明洪武年兄弟六人,从河北衡水枣强县安家大庙迁江苏丰县赵庄镇安楼村后到安放楼村。

    2、江苏铜山安氏:自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郯城地震,到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族人十三世成元公迁居江苏铜山县耿集乡安庄子村。

    八、浙江安氏

    1、浙江天台安氏:武威安氏始祖一世继文公,生於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卒於北宋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世居福建福州府福清县太平乡可龙里,以贤才著称,特授青州录事参军,四世显祖公授临海知县,留籍于台城之水门街,暨迁于长石岭下,九世华中公,因爱石壁山水之秀,遂家迁徙石壁岭下安居住繁衍,现脉衍天台岭下安、水枧头、迭石下、岭脚、乔亭、风廉、上畈、下屋、东坑、寺后等村,外地有黄岩午尚洋、玉环芦蒲、嵊州、富阳、新昌等地裔孙均已认祖归宗。

    2、浙江嵊州安氏:安宅安氏始祖一世继文公,至六世大强公,生於南宋淳熙己酉(公元1189年),卒无考,迁天台之太坊后隅,八世盛以公仕嵊邑知县,就籍于剡西安宅村。天台石壁、嵊州安宅安氏是为同祖、同宗、同脉、同源。

    3、浙江温州安氏:始祖成公,生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卒於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随明军南下任武略将军,封功勋臣,镇守东鸥(今温州),三世光世公袭金乡卫右千户指挥,居温郡永嘉,弘治年间,五世文渊、文博二公携家迁平阳江南十四都咸园(今苍南龙巷咸园)择地筑室。至九世分五房,长房仍居咸园祖地,次房居江西垟支造桥,三房居古鳌头八角亭,四房居永嘉上戍上桥,五房居矍溪。支衍福建福鼎,温州、福鼎安氏同祖、同宗。

    4、浙江绍兴安氏:系重诲公后裔,至宋世居洛阳,至焘公高宗南渡随驾迁临安,生亮、豪二子,亮公性乐幽隐,因越中多佳山水,遂迁居于会稽廿七都之安村(今绍兴稽东张山村)。

    5、浙江宁海安氏:源起蒙古元人,始祖统公佐元革宋,封江苏淮安遂将,勒麻双姓改安氏,生止善、止敬为临海令,元亡,遂卜筑维之宁海大北门,四世汝完公,明正德丙子科(公元1516年),经授福建汀洲训导为中央堂,汝祥公系后一分派,六世直庵公在迁道人辽,九世文渊公世系分派外园,十世时洁公者迁往西岙,启福公迁住深圳独山,启发公迁钱家岙,十五世开元公迁宁海桃源唐安李村。

    九、福建安氏

    1、福建晋江安氏:鳌海安氏为泉州望族,系先祖金藏公后裔,徙居此地初名湾海(今晋江安海安厝村),以填古陵岸填土救民乡人易湾。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祖果亭公自西安迁居此地,泉城以南循古陵而下三十里许有地名内市,以海舶辐辏便于贸易故名内市。连济公复迁西安聚奎坊,分三房,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长房如盘徙于福州之东街,二房如碧徙于杭州之钱塘,三房如砥徙于綘州之垣曲。

    2、福建莆田安氏:平海安氏为元末明初时期,祖原籍福建泉城以打铁匠为生,明义军征招随军造械,中途疗伤留居莆田平海(今莆田市秀岐区平海镇),宗谱“文革”时期被烧。

    3、福建武夷山安氏:始传迁闽始祖庆良公公以平贼官,南宋时从光州迁武夷山,光州即今河南信阳市潢川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十、天津安氏

    1、天津武清安氏:武清安氏系出江苏省淮安府淮安县,自前明北徙,寓居于东安县厉家庄,入澄清里第十甲;继又移居葛渔城;自吾守信祖来武清县鱼坝口村,自明万历年间(约在公元1600年左右),遂久家焉。

    2、天津北辰安氏:始祖安士贤,明永乐年自淮安迁居杨柳青,清顺治年九世祖廷纯迁居上河头镇中河头村,至今繁衍生息十九代,天津北辰和西青杨柳青安姓是一家。

    十一、湖南安姓

    1、湖南洞口安姓:来自湖南新化 ,最早可考资料记载来自东北吉林地区,唐代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迁入河南开封,后因战乱几经南迁进入湖南,为武陵郡。定公安礼明于明朝举家迁至湖南新化地区。

    2、湖南邵东安姓:始祖天乐公,生于元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源自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吉水版籍鹅颈大丘,于明洪武初年来宝庆邵邑,旦落南门生活数年,转而搬往城东关外张家冲,葬张家冲。生五子:佐、伟、亿、任、伯。

    十二、湖北安姓

    1、湖北利川安氏:始祖安儒纲、安儒常 晚清由贵州到湖北利川,居利川市忠路镇八圣村。

    2、湖北武汉安氏:祖籍安徽凤阳府定远县苗土塘,明太祖时移湖北省武昌府忠孝门外安家桥,安玉书观堂安四兴大园湖,又名安伯万柳公后裔。

    十三、安徽安氏

    1、安徽六安安氏:六安市青山乡安氏,明洪武年由山东到寿州任知州,六安安姓有祥细的记载,属中原(安邑)安姓。始祖焘公隐居山东济宁府南阳县之枣林庄,二世然公宋神宗迁江西,四世归厚河南侍中,敦厚字崇本(益州刺使)师厚陕西安邑令遂居安邑,六世国正迁江苏(宋隆兴年间),十一世祖光公六安始迁祖。

    十四、江西安氏

    1、江西吉水安氏:原祖定公妣张氏生安琼、安瑶,公崇诚八代之孙后裔,安瑶公由西安迁往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拖船埠大梨树。

    十五、贵州安氏

    1、贵州思南安氏:原籍四川顺庆府广安州人氏,迁陕西省西安府咸阳双凤裹槐花乡人氏,又迁贵州思南府安化县三碗种坐居后,分小支地名神渡太坨坝斑竹园安家渡。

    2、贵州织金安氏:织金县凹河安家营村安氏,祖辈是从山西搬到贵州大方白布河,又到贵州大方狗掉岩,后搬清镇凤凰山,搬到贵州织金凹河安家营村。

    十六、云南安氏

    1、云南镇雄安氏:先祖于清朝道光年间自河南洛邑迁入云南镇雄县中屯乡郭家河安家坡,祖墓上还有当时洛邑知县所作的墓志铭,具体内容不清晰,家谱已遗失。

    十七、黑龙江安氏

    1、黑龙江齐齐哈尔安氏:始祖是清朝从山东新泰宫里安庄村闯关东到辽宁省锦州又迁齐齐哈尔柳园,形成了安氏家族闯关东的小聚集区。

    十八、辽宁安氏

    1、辽宁盘山安氏:据说祖籍在清乾隆年间,从河北丰润迁辽宁盘锦盘山县,与黑龙江万奎县有一支安姓是同宗家。

    十九、海南安氏

    1、海南文昌安氏:据《琼崖史志》(迁琼始祖来历部分)记载:海南安姓始祖为安贵,江西饶州鄱阳县人,明代渡琼任文昌县清涧所军户指挥使,落籍文昌。

    二十、广东安氏

  1、广东汕尾安氏: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谱载,上祖祝员公自广东海阳分派而来,移居广东揭阳,生三子:千一郎公为汕尾市红海湾安氏始祖,二世祖乐轩公于明万历初期迁陆丰三溪,后裔各支派繁衍,遂徙汕尾、香港等地;千二郎公后裔仍居广东揭阳;千三郎公后裔迁居广东搏罗等地。广东海陆丰地区的安氏为同宗、同源。

    二十一、广西安氏

  1、广西隆林安氏: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县安氏后裔,祖上是从四川、贵州迁移过来的,重庆安氏于九十年代来隆林寻根问祖,对比过族谱,但因族谱上从晚清到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这段历史无纪载。

    二十二、陕西安氏

    1、陕西永寿安氏:陕西永寿安氏为安金藏后裔,原为守墓人,唐玄宗为给金藏公上坟而修了行宫后,叫安驾宫桥村,别称安家宫,后裔脉派繁衍,安驾宫村分东安驾宫(现为永安村)和南安驾宫(现为双星村)。金藏公墓位于现永寿县监军镇永安村,墓前立有三块石碑:东碑“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金藏墓,陕西省人民政府,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日公布”;中碑“赐进士及第兵部侍郎兼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毕沅敬书,唐代国忠公安公金藏墓,大清乾隆岁次丙申孟秋”(乾隆丙申,公元1776年);西碑“永寿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金藏墓,时代:唐,永寿县人民政府,1986.4”。


各位安氏宗亲:

    1、承蒙宗亲会和志民兄之不弃,委以书《中华安姓历代分布及各地安姓来龙去脉》之重任,吾才疏学浅,何德何能?然思之,吾本常怀敬宗尊祖之心,而推辞亦有负宗亲之信赖,故斗胆执笔,勉力为之,以略表尊祖崇德之意,致谢宗亲情谊之诚。限于条件,自有宗亲无以联系,以至史料不足,内容收辑不全,敬请谅解。
   2、下述《各地安氏始祖简况》(初稿),如有差错,敬请来电、来函告知以便更正;如知道当地安氏始祖简况,敬请来电、来函告知,以便增补入编。
   3、《中华安姓历代分布》待续。
      谢谢!
                            安世国
                        庚寅上春于黄岩  2010-5-19



作者:安志民 (2010-5-15 22:37:57)  回复此贴
 回复 42:《中华安氏通谱》首稿第 43 楼

《中华安氏通谱》

   (注:内容待传)


作者:安志民 (2010-5-15 22:39:32)  回复此贴
 回复 43:《中华安氏通谱》首稿第 44 楼

《中华安氏通谱》

  中篇:国有史 方有志 家有谱

  笫二节、中华安姓各地辈分堂号家训及建议统一世代辈分字派

  一、中华安氏郡望堂号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涵,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在较为正规的族谱中,往往在姓氏前面冠以郡望(地望),在姓氏之后标明堂号,使人一看便知该姓氏的起源发祥、支浱族别的基本脉络。因而郡望、堂号是研究姓氏文化,查证家世渊源必备的基本常识。

  1、郡望

  郡望一詞,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相当于现在的地区。望是名门望族,谓有名望、有地位的家族。郡望联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是一个家族在发展繁衍过程中,后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某一历史时期,通常是作为一个追根溯源的里程碑。

  秦汉以后各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有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陆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地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一部份。汉至陏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陏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间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連,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指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世代显貴,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的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貴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之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貴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古代行政区划名,辖境历代不同。秦以前郡辖于县,至秦则县辖于郡,当因之。魏晋以后郡上设州,则郡辖于州而辖县。陏唐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至明则郡废。清沿明制,郡或为府之别名,如杭州府称杭郡,绍兴府称越郡,而郡望之意则相沿未改。古代各姓氏因世居某郡而为当地所仰望,遂有'郡望’之称。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一般而言,一个姓氏大臻有一个或数个郡望,如安姓的郡望为:武威郡(姑臧、凉州)、武陵郡、河内郡等。

  武威郡(凉州郡、姑臧郡)

  西汉武帝先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收复河西,为示'武功军威’,把休屠王驻地取名为武威。汉武帝先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设置武威郡,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设凉州刺史部,武威郡属凉州,驻地设陇县(今甘肃省张家川县)。东汉时武威郡衙迁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三国魏时设置凉州。后凉王国都城设姑臧,曾属吐番,五代西夏为西凉府,元为西凉州,明为西凉卫,清雍正时置凉州府,民国废府。古时也称姑臧郡、凉州郡。安姓在武威发展成望族,世称武威郡(姑臧郡、凉州郡)。

  武陵郡(义陵郡、建平郡)

  秦昭王设置黔中郡,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取'止戈为武、高平为陵’之意,改黔中郡为武陵郡郡衙设临沅县隶属荆州刺史部,后武陵郡改为'义陵郡’,郡治设义陵(今湖南溆浦县)。东汉光武帝恢复武陵郡,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郡治又迁往临沅县(今湖南常德武陵区),顺帝阳嘉三年(公元134年)荆州刺史部移至于索县(今常德市鼎城区),至东汉末三国时常德归吴管辖,仍名武陵郡。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隋唐改武陵郡为朗州,发后武陵为鼎州、常德路、常德府。民国改常德县。安氏在此的望族称为武陵郡。

  河内郡

  汉高祖即位时设置殷国,次年(公元前205年)改名为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战国时河内为魏国领地,秦末司马卯被项羽封为殷王,都城在河内。河内在太行山东南与黄河以北,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晋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阳县)。隋改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时改河内县为沁阳县。安氏在此的望族称之。



作者:安志民 (2010-5-15 22:45:28)  回复此贴
 回复 44:《中华安氏通谱》首稿第 45 楼

《中华安氏通谱》

  2、堂号

   堂号和郡望一样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也是中国人寻根问祖时不可不先熟悉的一个概念。在旧时中国各姓祠堂正门上方,往往有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某某堂’。在海外的宗亲社团和各族联谊会所,也往往挂着'某某堂’的灯笼和牌匾。这就是中国人的堂号。

   堂号是什么?简单地说,堂号就是祠堂的名称、称号。祠堂又称为家庙,是中国人供奉祖先神位、祭祀祖先神灵、举办宗族事务的公共场所。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家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隨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浱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象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祠堂和小祠堂。

   堂号不仅仅是用在祠堂,还多用在族谱、店铺、书斋、厅堂、礼簿等处;也有用在生活器具上的,如在斗笠、口袋、钱袋、灯笼等上面大书堂号,以标明姓氏和族别。凡看重自已的姓氏和族属的人,都不会忘记本族世代相传的堂号。不仅汉族,许多迁居内陆的其他少数民族,如匈奴的呼延氏(太原堂)、回纥族的爱氏(西河堂)等少数民族,内迁后接受了汉文化,也有以其繁衍地的郡名或祖上业绩之典故作堂号的。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已的堂号。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从功能上说,堂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浱、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

   一个姓的堂号要比郡望多得多,一姓的郡望只有数个,多至数十个,但堂号往往有数十个至数百个之多。郡望在宋代以后就开始走向统一和固定,但堂号却隨着宗族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增加。各个家族的堂号,往往都有其非常深刻的含意。各姓的堂号虽然很多,但也不是随便乱取的。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早日实现统一大业,堂号都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恧在,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浱、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的含意,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浱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堂号不仅书写于宅院厅堂、宗祠祖庙、族谱封面,而且也题写于店铺、字号、书斋、别墅、文集书画及日常生活用具(如车舆、灯笼、钱袋、家什)上面,用以区分姓氏族别,作为本族标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实际意义。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同一姓氏的发祥祖地和郡望不同,会有若干个堂号。

   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相关。自立堂号,其形式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若按每姓一个堂号来计祘的话,全国至少有数千至一万个堂号,是姓氏文化中有待开发、整理、研究的资料宝庫。堂号根据取名的依据和其用意不同,又可分为如下十多个类型:以血缘关系命名、以地名、以宗族典故、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以祖先道德伦理规范、以祖先情侣雅量高风亮节、以祥瑞吉兆、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以良好祝愿、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等为堂号。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安氏的堂号有:剖心堂、济世堂、仙枣堂、武威堂、武城堂、五侯堂、武陵堂、追远堂、敦伦堂、敬承堂、永兴堂、正伦堂、中和堂、祝成堂、文思堂、仁寿堂、怀德堂、敦厚堂、四德堂、德厚堂、孝思堂、守扑堂、笃付堂、安怀堂、仁守堂、恒德堂、静仕堂、世德堂、慎德堂、润德堂、厚德堂、等等。 


  安氏郡望堂号

  一、安氏郡望
武威郡、凉州郡、姑藏郡、武陵郡、义陵郡、建平郡、河内郡
(各地安氏的郡望待考)
  二、安氏堂号
浙江天台安氏堂号: 敬承堂
浙江温州安氏堂号: 济世堂
浙江绍兴安氏堂号: 永兴堂
浙江嵊州安氏堂号: 敦伦堂
河南武陟安氏堂号: 追远堂
重庆南川安氏堂号: 武威堂
重庆彭水安氏堂号: 武城堂
四川安岳安氏堂号: 武威堂
湖南汉寿安氏堂号: 武城堂
湖南永顺安氏堂号: 武陵堂
湖南邵东安氏堂号: 正伦堂
湖南洞口安氏堂号: 武陵堂
江苏无锡安氏堂号: 中和堂
江苏铜山安氏堂号: 武陵堂
江苏淮安安氏堂号: 祝成堂
江苏沛县安氏堂号: 文思堂
安徽淮北安氏堂号: 怀德堂
安徽蚌埠安氏堂号: 德厚堂
安徽无为安氏堂号: 仁寿堂
安徽萧县安氏堂号: 怀德堂
安徽固镇安氏堂号: 敦厚堂
安徽六安安氏堂号: 四德堂
安徽安庆安氏堂号: 吉馨堂
福建晋江安氏堂号: 孝思堂
福建武夷安氏堂号:  武陵堂
贵州湄潭安氏堂号: 仙枣堂
贵州凤岗安氏堂号: 五候堂
湖北武汉安氏堂号: 守扑堂
湖北利川安氏堂号: 武威堂
山东单县安氏堂号: 笃付堂
山东枣庄安氏堂号: 安怀堂
山东微山安氏堂号: 文思堂
广东汕尾安氏堂号: 武城堂

山东新泰安氏堂号:  仁守堂
浙江舟山安氏堂号:  恒德堂
江苏南京安氏堂号:  静仕堂

山东新泰安氏堂号:  仁守堂
浙江舟山安氏堂号:  恒德堂
江苏南京安氏堂号:  静仕堂
天津武清安氏堂号:  世德堂
                    慎德堂
                    润德堂
                    厚德堂
天津北辰安氏堂号:  济世堂
(注:《济世堂》是北魏时,安同,有济世之才,进爵为高阳公。其后裔设的堂号。有可能天津北辰中河头安姓堂号济世堂是安同的后裔。)

待续
        武威世国
       庚寅仲春于黄岩 2010-3-19


天津武清安氏堂号名称及建立年代

大门安有则:久安堂        清晚期同治年间

大门安有恒:聚兴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

五门安克用:保安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

五门安  熔:世德堂        清道光年间

五门安际春:慎德堂        清道光年间

五门安  静:润德堂        清道光年间

五门安  翔:厚德堂        清道光年间

五门慎德堂分支安履升:修德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

五门厚德堂分支安效琦:济安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

五门厚德堂分支安毓琦:尊信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

五门安有勤:尚德堂        清晚期同治年间

五门安有序:崇礼堂        清晚期光绪年间

    说明:“武清安氏四大堂” 世德堂(长房)、慎德堂(次房)、润德堂(四房)、厚德堂(五房)在当地是很有名望的,是由当时族谱撰修人安文友在家业发达、取得功名、得到褒奖后给他的四个儿子各赋予一个堂号,“分门别户”寄予厚望、传承发展。

    堂号由长房传承。衍生的三个分支堂,修德堂、济安堂、尊信堂是没有直接承继堂号,因支脉事业发达而附属再设的堂号。

    另注:我-安锡辉是现在尊信堂的承继人,已传承四代。

    安锡辉总结提供     2010.03.2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洛宁谷圭段氏望族文化》专刊之一《段氏来源、发展迁徙、分布、郡望堂号》
宁化黄氏江夏郡望的溯源及祠堂堂号梳理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廿八 廖
龙氏族谱(抄录)
龙氏郡望、堂号典故大全,龙氏子孙一定要看
钟氏研讨资料(35)“颍川鍾姓谱”简要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