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认识的实践标准

黑格尔既然对实践缺乏科学的了解,当然不能正确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黑格尔特别不了解认识来源于实践,但他对实践标准问题有着一些天才的猜测,这点前已谈及。那么,有些什么天才猜测呢?

首先,在从客观性到观念的过渡中,列宁已经指出过黑格尔的观点极其接近于实践标准的观点。观念是真理,如何从客观性达到真理呢?当然通过逻辑推演,但在这个推演中,黑格尔提出目的性这一范畴作为中间环节。实现了的目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同一,这就是观念,而有目的的活动就是实践。

因此,在这里,黑格尔是用这种安排猜测到了实践是认识的标准的真理。因此列宁说:“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的一致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极其接近于下述这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

其次,对于通过实践而达到绝对观念这一安排,对于把实践作为认识的一个环节这一做法,列宁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在黑格尔看来,认识来自生命,这当然是正确的,但认识怎样起源于生命呢?黑格尔不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只能求助于思辨的逻辑的推演:生命现象是把外在世界同化于己,把外部世界包括在自己之内,而认识也是把外部世界作为映像而包括在自己之内,故生命转化为认识。

因而认识最初是脱离实践的抽象的空洞的认识。有意思的是,黑格尔并不满足于这种认识,他使认识转化为实践,从而使实践成为达到绝对观念即绝对真理的中间环节。列宁十分注意黑格尔的这种安排,并认为这使黑格尔的观点具有一些合理的因素,猜测到实践是认识的标准这一真理。

黑格尔

黑格尔《逻辑学》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绝对同一,即绝对观念。观念已经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但还不是绝对同一,其中还有差别。绝对观念才是二者的绝对同一,即二者完全合而为一、融为一体的一种神秘主义的境界。如何达到绝对同一呢?通过认识和实践。绝对观念就是认识和实践、真和善的同一或统一。

黑格尔认为观念的三个环节是生命、认识和绝对观念。生命是直接性的观念,在这里,观念以生物体的形态表现出来,仍然是潜在的。在认识中,观念就明白地表现出来了,在这里,思维和存在明白地表现为对立的统一。在认识关系中,在主体之外有一个外在世界和它对立着,但这个外在世界又以表象的形式而存在于主体之中。

认识使主体和客体形成为一个对立面的统一体。但是,黑格尔认为,仅仅认识是片面的,因为这里只有从客观到主观,主观仍然是被动的,因而就达不到主客的绝对同一,不能消灭主客之间的差别,而要达到这点,必须把实践作为一个环节包括在认识之中。实践是积极的活动。在实践中,主体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它改造外在世界使之和主体一致。

认识与实践就这样扬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差别与歧异,把二者合而为一,达到绝对同一,此即绝对观念。(在认识这一章中,黑格尔只提出了认识与实践两个环节,没有第三环节,其实是有的,即绝对观念,但绝对观念同时又是观念的第三环节,故黑格尔没有把它作为认识的第三个环节提出。)

黑格尔说:“理念深信它能实现这个客观世界和它自身之间的同一性。——理性出现在世界上,具有绝对信心去建立主观性和客观世界的同一,并能够提高这种确信使成为真理。”说的就是通过认识和实践达到主客绝对同一这一过程。

对于这种绝对同一,列宁当然是反对的,这是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具体表现。但通过认识和实践来论证思维和存在、主观和客观的同一,列宁显然是十分赞赏的。列宁说:“哲学全书第225节非常好,在那里'认识’('理论的’)和'意志’、'实践活动被描述为既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灭客观性的'片面性’的两个方面、两个方法、两个手段。”

在这一节里,黑格尔谈的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两个方面:从客观到主观和从主观到客观,即认识和实践;认识消灭主观性的片面性,实践消灭客观性的片面性,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同一。

列宁对黑格尔的这一天才猜测的高度评价还表现在这一评语中:“毫无疑问,在黑格尔那里,在分析认识过程中,实践是一个环节,并且也是向客观的(在黑格尔看来是'绝对的’)真理的过渡。因此,当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时,他的观点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

第三,黑格尔不仅在范畴的安排中,在有的地方他还直接透露了实践标准的观点。列宁在几个地方提到这个思想,这几处谈的都是:没有通过实践的认识是片面的,因而其真理性是不可靠的,只有经过实践,认识才能成为真理性的认识。

一处黑格尔谈到综合的认识(用综合方法,即几何学从一般的定义、公理推出特殊原理的方法,求得的知识),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完全的,因为这种认识的对象还处于主体之外而与主体相对立,这种认识,还达不到真理,达不到必然性。真理、必然性要求主客同一,黑格尔认为这种同一就使观念成为实践的观念。

对于这一番议论,列宁写道:“理论的认识应当提供在必然性中、在全面关系中、在自在自为的矛盾运动中的客体。但是,只有当概念成为在实践意义上的'自为存在’的时候,人的概念才能'最终地’把握、抓住、通晓认识的这个客观真理。也就是说,人的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准绳。黑格尔的意思是这样吗?”

列宁对这种了解是否最后肯定了呢?他最后是肯定了的。在后面,当黑格尔说在实践中对象最初是虚无的、混乱的、肤浅的,实践扬弃了这些特点,从而也就扬弃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达到主客同一、达到真理的时候,列宁写道:“行动的结果是对主观认识的检验和真实存在着的客观性的标准。”这就是列宁对他自己所提问题的回答。在另外一处,列宁还指出: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对主观观念的检验,客观真理的标准”。

黑格尔对于认识来源问题,没有科学的了解,但也不是毫无所知。列宁认为黑格尔把实践列入逻辑范畴之中就说明他用唯心主义形式猜测到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列宁说:“如果黑格尔力求——有时甚至极力和竭尽全力——把人的合目的性的活动纳入逻辑的范畴,说这种活动是'推理’,说'主体’(人)在逻辑的'推理’的'格’中起着某一'项’的作用等等,——那么这不全是牵强附会,不全是游戏。

这里有非常深刻的、纯粹唯物主义的内容。要倒过来说: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亿万次地使人的意识去重复各种不同的逻辑的格,以便这些格能获得公理的意义。”在后面,列宁又谈到完全相同的思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格尔关于存在和思维的同一性的论述
列宁对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同一论的评价
罗素:哲学知识的范围
毛泽东---实践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谈谈观察的客观性及主观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