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录上海滩一个世纪风流的照相馆


王开照相馆是中国照相业老字号,最早开设于北京,一直是私营照相馆。1920年,王开老板王炽开把照相馆从北京开到了上海。他斥巨资在南京路开设了规模庞大、设备一流、项目齐全的影楼。


那时的上海,拥有私人照相机的家庭凤毛麟角,而且大都是外国人和有钱的华人。对一般家庭而言,到照相馆去照相是一件非常郑重而奢华的事情。



王炽开与王开照相馆


清末福州路上的照相馆


据载,上海摊最早开设的照相馆是在三马路(今汉口路)上的“苏三兴”,但没多久就停业了。此后,耀华、英昌、宝记、同生这四家崭露头角——人称上海照相业的“四大天王”。


而王开照相馆的创始人王炽开,曾在耀华照相馆里学生意。“耀华”的看家本领是出门外拍,他就在此学到了一手外出拍照的技术。


王开照相馆的创始人王炽开


 接待孙中山夫妇

在“耀华”满师后,王炽开又到一家美商所开的照相馆就业。在此期间,孙中山、宋庆龄曾到这家照相馆拍照,王炽开还有幸接待了这对伟人。来拍照那天,孙中山穿着一套简朴的中山装,宋庆龄则穿一套女式西装。他们在拍照前与摄影师王炽开亲切交谈,使他十分感动。这件事在他一生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18年的时候,王炽开先与一位原来的同事合伙开了一家英明照相馆,但不久便拆伙分道扬镳。到1920年底,王炽开独自创设了王开照相馆,然后再慢慢创出了牌子。


上世纪20年代上海王开照相馆前街景,

图中“爱用国货”及国货产品宣传牌竖立街头


“王开”初创时,只有一间摄影室和几名职工,后来逐步扩展为双开间店面。主要业务是拍摄人像照、结婚照、合家欢等各类照片,兼营照相器材,但生意依然比较清淡,前来光顾拍照的人很少。


王炽开虽然初涉商海,却十分谙熟经营之道。为大力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顾客,他不惜大量投资作广告宣传,与新闻媒体保持着密切联系。当时,沪宁铁路沿线几乎站站都有“王开”的广告牌,沪上的大报如《申报》、《新闻报》等也经常刊登有关“王开”的消息和广告。渐渐地,人们都知道了南京路上有这样一家照相馆。



出奇制胜 亮出招牌


“王开”真正出名,是通过两件“出奇制胜”的事。


一件事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举行了隆重的送葬仪式。王炽开通过关系,派出摄影师前往北京,再跟随为中山陵选址的人们到达南京,然后再回上海,拍摄了人民群众送行的历史性场面。王炽开将这些珍贵照片加上“王开摄影”的落款,洗印多份,分送各地知名人士与中高层军政人员,影响很大,“王开”一时声名大振。


另一件事是在1927年,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选拔赛,王炽开不惜代价地投标获得了赛事的摄影权。“王开”派出了技术最好的摄影师,组成四个摄影小组,还特意使用了当时比较高级的“罗勒发来克斯”快镜,抢拍了许多精彩的比赛场景,并赶在当天晚上冲洗出来。


提供“远东运动会”新闻照片


当时上海滩各报社大都没有专职的摄影记者,但老百姓们却十分关注远东运动会的情况,尤其是赛场上的实况镜头,于是各大报社竞相向“王开”购买每天的竞赛新闻照片。“王开”的照片价格开得不高,但有附带条件,就是在刊登的每幅照片下都要注明“上海王开照相馆摄”字样。


由于当时在上海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是这一阶段上海大小各报每天必登的头条新闻,竞技的特写照片更是广大读者十分欢迎的内容,而“王开”所拍的照片每天都在上海报纸的显要位置亮相,连外省市的报纸也纷纷转载,这使得王开照相馆在全国亮出了招牌,信誉和知名度大增,不仅上海、全国各地的顾客都慕名而来。“王开”的招牌成了名牌,生意越来越兴隆。



明星”照相馆引领风潮



“王开”最广为人知的还有民国年间的明星照。“王开”几乎珍藏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所有上海滩当红明星的原版留影,有黄浦江游艇上晒着日光浴的泳装男女,有公馆庭院里花团锦簇的上流派对,生动真切的影像勾绘出上海滩“黄金时期”的时尚风情。


上流派对


一帧帧寂静无声的“王开”老照片里,有周璇、胡蝶、黎莉莉、阮玲玉、王人美、上官云珠、张织云、陈燕燕、陈云裳、黄柳霜等明星的时髦姿态与微笑,各色旗袍锁住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的海上光影,拂去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历史尘埃。


 演员时期的江青


有一年,一个名叫“蓝苹”的小明星在这间照相馆拍了几张玉照。多年以后,她改名为“江青”,文革时期,为销毁与“蓝苹”有关的一切历史证据,她授意有关部门查抄王开所有的照片和底片,“蓝苹”的照片从此鸿飞冥冥,剩下的则被封存在上海市公安局,安然度过文革岁月。


演员时期的江青


文革后,它们栖身于王开的地下档案室,直到2006年的一场因水龙头破裂的“水灾”,才重见天日。


当时能进“王开”拍照的除了影视明星,还不乏政界、商界名人,他们的不少照片甚至更具历史价值。比如郑苹如,张爱玲小说《色·戒》的女主人公原型,她在“王开”所拍的照片曾刊登于1937年7月的《良友》画报封面,当时因她身分特殊,只称“郑女士”三个字,而未写全名。此照片在展出后被其侄子辨认出。


郑苹如


为何如此多明星、名流青睐王开照相馆呢?


一是“王开”有这样一个规矩:凡是上镜漂亮的,“王开”会送一套照片,同时把样照放在橱窗里展览。而当时众多电影导演常通过这些照片来寻找合适的演员;二是得益于“王开”精湛的技术,甚至是“PS”技术。为了让照片上的明星光彩照人,可以在底片上用笔将眼睛修大一些,将翘了的衣领整平,甚至还在底片上添加晚霞、云彩、柳树等装饰。


电影明星周旋17岁时的照片

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胡蝶



红颜永驻的父辈结婚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开”的拳头产品是结婚照。小捧花、白手套、珍珠项链、拖尾婚纱、时下年轻人拍摄婚纱照时的常用道具,在“王开”七八十年前的黑白老照片中依稀可见。照片上,新人少有浓妆艳抹,清秀端庄,浅浅一笑,布景纵是简单,人物表情却捕捉得纤微毕现,显得优雅而不造作,高贵而不冷峻,温情而不甜腻。



王炽开执拗地认为,一张结婚照关系到新婚夫妻的终身大事,马虎不得。王炽开当时还有一个惊人之举,就是夸下海口公开宣称他所拍摄的结婚照会使新人红颜长驻、永不褪色。


时间久了,照片哪能不褪色?而这不泛黄不褪色的秘密就在于王炽开多年的潜心研究,关键在于照片上的药水一定要漂洗干净,除去能引起化学反应的各种诱因。“王开”设有专人负责漂水这道工序,坚持用“四层水洗”过滤药水,直到彻底漂清,照片就能存放很长时间。虽然比一般漂洗费时,但却能使照片历久如新。


上世纪30年代 王开照相馆收据


如今,一些小青年专程到“王开”拍摄结婚照,会特地带来父辈当年结婚时在这里拍下的照片。有的老人甚至指定儿孙一定要到这里来拍婚纱照,为的是一个“放心”。



王开照相馆摄于1930年代左右,还有当时外滩的和平女神像


“王开”赶上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风华绝代,赶上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又赶上了新世纪世界的日新月异。王开老照片“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一笔文化财富”。


看着这些老照片,不得不感叹:“那个时代的上海,曾那么繁华,那么摩登,那么美。”


上海外滩全景(王开照相馆摄于上世纪30年代左右)


在太多老克勒眼中,它是无需数字的地标,有着骨子里的海派情调,代表摄影的最高境界。老照片凝固的是历史瞬间,记录的是点点滴滴的岁月痕迹,它们是往昔黄金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历史的忠实见证。


“当一个社会告别浮躁,开始静下心来怀旧、寻根的时候,就要找寻残存的历史印记,而影像资料恰恰是对一个时代、一个城市最客观的记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同王开照相馆的缘分
*王开照相馆: 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明星珍贵照片面世
中国照相业老字号——王炽开和王开照相馆
老上海的照相馆
记忆上海│拍照相
现场 | 四十年来“对照记”,上海滩“婚照”的浪漫岁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