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熙遗诏,到底是“传位十四子”,还是“传位于四子”?
userphoto

2023.01.16 山东

关注

康熙去世之后,清王朝的皇权算是顺利过渡的,四皇子雍亲王胤禛继承皇位,虽然在即位的那几日有些风险,但皇权终于相对平静地过渡,诸皇子激烈竞争的场面并没有出现,康熙死后可以瞑目了。

但是,后来又传出胤禛矫诏篡位的传闻,这是为什么呢?是传闻、捏造,或是真有实情?

第一,有这样的舆论和传言这是因为胤禛继位时的几个特殊因素造成的:

一是康熙生前虽有遗诏,但并没有当着众皇子和朝中大臣的面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这给后来有关雍正篡位的说法提供了条件。

二是雍正的继位方式与之前清王朝皇位传承的方式不同,之前,皇太极和顺治继位,皆是通过满族王公推选的方式来推举皇位继承人的;康熙的继位,是由顺治生前明确指定的,所以,这都不容许有任何疑问,而雍正的继位,是由大臣宣读遗诏来确定的,遗诏真假,有存疑的余地,因为立储只有皇帝一人知道,皇帝死了,就难以说清。

三是宣读遗诏的是由步军统领、顾命大臣隆科多宣读的,而隆科多在“九子夺嫡”中一直是胤禛的有力支持者,由他来宣读遗诏,这成了产生质疑的一个重要原因;四是康熙属于非正常死亡,可以说是暴毙,有比较可信的记载称:“驾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当时在清宫的意大利人马国贤记载)突然死亡给遗诏的真假留下了质疑空间。

四是雍正继承皇位,根据存疑,有些“来历不明”:既不是以汉家传统的“立嫡以长”的礼法,又非大清传统的“立君以贤”,也不是康熙最疼爱的皇子。若立长,该胤祉继位,因为他是康熙的第三子,在当时有资格继位的人中,他居长位;若立贤,该胤禩继位,他被称为“八贤王”;若论康熙最喜欢的皇子,当是皇十四子允禵,康熙最喜欢他,所以,怎么说都轮不上胤禛继承皇位。这让人有疑问。

所以,后世围绕着雍正继位、康熙暴死等事件便发生了诸多的传说。雍正即位登基引发了质疑,成了清史研究中的重大谜案之一;康熙暴死的原因成了大清王朝一个难解之谜。

甚至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雍正继位非“继位”,是“篡位”,说胤禛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一场夺位阴谋,他是非法夺得了皇位。历来,雍正即位事件总是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质疑胤禛继位合法性的主要疑问是:其一,康熙既已确定要传位给雍正,为何不当着雍正的面宣布传闻遗嘱,而要通过隆科多之口来宣布呢?其二,如果“秘密立储”是为了保密,那么,康熙快死了,其保密意义已经不存在了,康熙在弥留之际,保密还有必要吗?为何向诸王之保密,而却不对隆科多保密?其三,隆科多知道传位的谜底,就没有保密可言了,.隆科多虽是顾命大臣,但是,难道他比清王朝的秦王们更有资格代天子宣诏吗?其四,为何宣诏时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亲王、大臣都不在,是不是隆科多矫诏?其五,康熙死前十个小时内,胤禛曾三次入寝宫问安,康熙为何不将传位诏书告诉他呢?

这些疑问后来被大肆渲染,神秘传说加流言蜚语,成了民间传播和野史记述的有趣话题。

第二,传出雍正继位不正的说法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这是康熙晚期“九子夺嫡”权力争夺转向了舆论争斗的集中表现,是皇位争夺失败者的挣扎和反扑,是不满、不甘心情绪的宣泄。

首先,“九子夺嫡”的争夺异常曲折、复杂、惨烈,在相当一些时期,形成了几派系势均力敌的局面,后来,虽说胤禛最后成功即位,“太子党”无力鸣冤,但是,一直实力强大的“八爷党”和承接太子势力的十四阿哥两派都是不服输、不服气的,即便雍正已坐上皇位,但他们也一直想颠覆雍正的皇位。

其次,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允禵是比较有政治资源的,虽然胤禛已经即位了,但他们认为各自都还有能力争一争。胤禩有原来“八爷党”的班底,康熙在世时对他有所抑制,并表示他不是合适的继位者,但是,雍正刚继位,对他的抑制就没有康熙时那么有力了,“八爷党”仍蠢蠢欲动,夺权的阴谋并没有停止;允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个性爽直,重情重义,是康熙一直比较喜欢的皇子,他曾是大将军王,原来军中部将是他的亲信,有潜在的兵权,而且,先太子的党羽中,有些因允禵为人率直真诚而归属于他,因而,虽然他被雍正软禁于景陵读书,后因皇太后去世而被授予郡王虚衔,但其朝中影响力仍在,他一直质疑雍正继位的合法性,是有扳倒雍正的目的和一定力量的。

再次,雍正已经继位,直接争皇位已经不可能,所以,“八爷党”和允禵这一派若想动摇雍正的皇位,只能从质疑雍正皇位的合法性而展开斗争。当时,龙庭虽已有新主,但阿哥党争仍未结束,朝中依然隐藏着杀机,夺嫡之争演化为龙庭易主之斗。于是,“改诏说”,甚至“弑父说”便传开了,这多半是“八爷党”或允禵的属下亲信所制造的舆论。

最后,“八爷党”和允禵派系借着当时雍正刚即位政治根基不稳定的状况,在朝中掀起了一场半真半假的舆论宣传,致使关于雍正篡位的谣言便传开了。朝中这两个反对雍正继位的集团,以雍正的非法继位来应对“秘密立储”。康熙在世时,为了解决公开立所造成的诸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想避免皇室因内斗而耗损政治资源,因而设立了“秘密立储”传位制度。但是,“秘密立储”却带来另一方面的弊病,皇帝死了,生前没有公开立储内容,“秘密立储”成了真正的秘密。而康熙帝让他临终前不久才任命的顾命大臣隆科多宣读秘密立下的遗嘱,这让雍正反对派有了三个理由质疑和造舆论:一是是不是雍正极其党羽害死康熙,矫诏了?二是为什么康熙去世时只有隆科多在场而接遗诏?三是为什么由隆科多来宣读遗诏,而不是有几方面的代表一起宣读,隆科多是胤禛的人,遗诏的内容是不是矫改过的?

这些质疑雍正都很难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解释,所以,质疑篡位的舆论便愈演愈烈,篡位问题就成了清朝历史上的一个大疑案。秘密立储是康熙所创造的,是初次,而且他死得突然,其制度又不完善,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以致于几百年后,人们仍在争论雍正皇位是否合法。

第三,为什么传言称康熙传位于十四子胤禵而不是别人?

首先,在雍正即位的那个时期,诸皇子中只有“八爷”胤禩和“十四爷”允禵有实力挑战雍正,因为他们两人都有派系、亲信、班底,在朝中都有相当的势力。但是,皇八子胤禩要想取雍正而代之,已经不那么顺利了。这是因为,虽然胤禩自幼备受康熙喜爱,他17岁时便被封为贝勒,是当时封爵皇子中最年轻的,并曾经受命管理广善库,重建东岳庙,署理内务府总管等,但是,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胤禩及其同党耍了各种阴谋,亲王勾结朝臣,以朝臣的势力威压康熙,胤禩明目张胆地为自己争立嗣,这让康熙帝非常恼火,也使胤禩在康熙和多数朝臣的心里形象大损,康熙还当众指出他的阴谋,暗示他不适合继位。胤禩从那以后,“八贤王”变成了不贤之臣,其个人威望大降,其私党势力元气大伤。所以,他在雍正即位之后,只能先用“老十四”来替换雍正,而后再另图它计。

其次,允禵从小受康熙疼爱,在诸皇子中,他是最受宠的,称康熙传位给他,是相当的理由。允禵是胤禛的同母弟弟,他的生母是孝恭仁皇后。允禵从小聪明过人,才能出众,胤禟曾评论他说:“允禵聪明绝顶,才德双全,兄弟们皆不如也。”(参看第一历史研究所:《康熙朝满文奏折朱批全译》,故宫出版社,1998)允禵从少年时代起,就经常跟着康熙帝出巡,康熙经常亲自培养他;在日常生活中,康熙帝也经常对他特别照顾,比如,一些皇子蒙父皇恩准,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权,一般是一年的授权,但允禵却不至超过一年,而且享用为符权在诸皇子中是时间最长的,达七年之久。

再次,允禵个性爽直,重情重义,他不但受康熙喜欢,而且也受他的兄弟们的欣赏,而且也得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交口称赞。他虽直爽但又谦和,他与胤禩等皇子关系都不错,只是与胤禛一直不那么和好,他对胤禛继位一直很赞同。他敢于为他的兄弟护不平,有时还敢与康熙顶撞。比如,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胤禵立即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帝被气得拔剑要杀了他,经诸皇子叩首恳求饶,康熙帝才改打二十大板,此事后,康熙帝反而夸允禵对兄弟有情有义。允禵品质很好,继位合圣意,得人心。

最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统率大军进驻青海,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封大将军王,并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此时,康熙帝已属晚年,如此封允禵为封大将军王,掌握军权,被认为是有深意的。而且,康熙在允禵临行前还在密折上嘱咐他要获取人心,这显然是为了让他树立威望,以服众臣,这是一个老皇帝对储君或储君之一的培养。而允禵从出征时到西征中的表现,都让康熙十分满意,说明允禵的表现是够格的。这也让人认为若是允禵即位,也是很有根据的。

第四,在康熙的遗嘱中,是传位于第四子胤禛还是传位于第十四子允禵呢?

首先,允禵自己确有继承大统的想法,但在事实上,康熙并没有明确表示让允禵继位。

在“八爷”胤禩失去了成为储君的机会之后,虽然胤禛与允禵是同母所生,但是,允禵却屡屡与胤禛作对,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胤禛的做法使允禵很看不惯,胤禛表里不如一,阴险无情,允禵很讨厌他的做法;二是,胤禩继位无望了,胤禛成了允禵的竞争对手,所以,允禵联手胤禩来对付胤禛,为胤禛继位设置障碍。

允禵当大将军王在西部出征时,经常与朝中的胤禟联络,表示关心他父皇的健康,让胤禟向他通报朝中的消息。其实,允禵是在担心,万一他父皇病重,而他来不及赶回京城,储君之位便会被“四爷”胤禛抢走。

允禵他在西征中,一方面认真指挥战事,希望能以战功来积累政治资本,获得康熙帝的青睐;另一方面,加强与属下将领的紧密联系,同时,招贤纳士,为自己日后继位储备人才资源。而他在康熙晚年执掌征西的大兵权,这也让他加强了当储君的想法。

可是,康熙帝自始至终没有流露出让他当储君的意思,或许康熙有他的考虑,当时,“十三爷”胤祥曾是署理西北两路军机的老资格大将军,在京城周围的主要军事力量中,很有威信,军中主要将领中有很多是他的老部下,拥有潜在的军权,胤祥是极力支持胤禛的;而允禵是新掌征西军事力量的大将军王,如果这两派的军事力量发生了冲突,清王朝的内耗就太严重了,所以,这该是康熙不考虑让允禵当储君的重要原因。

康熙在他晚年身体不太好的时候,也没有把允禵召回朝中,这也表明,康熙没有真正考虑让允禵继位。

其次,民间传说:在康熙的遗诏中,是把皇位传给十四皇子允禵,但被雍亲王胤禛暗中将诏书中的“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其实,这种说法只是臆想,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康熙遗诏》是康熙帝在弥留之际仓促写成的,但遗诏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写的内容是: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这样的遗诏是不可能事后进行更改的,其一,遗诏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成,若雍正帝将“十”改为“于”,就成了“皇于四子”,这是读不通的,而且,满、蒙文部分根本就无法更改;其二,传说中把“十”改成“于”,这是基于简体字的想法,在清代,人们不可能写出“于”字,而应是“於”,说将“十”改为“于”是说不通的,篡改诏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其三,依清朝书学习惯或制度,皇子排行前,一定要加“皇”字,胤禛不可能只写作“四子”,而应写作“皇四子”;允禵也不能写成“十四子”,而应写作“皇十四子”,若改 “十”为“于”,则诏书就变成“传位皇于四子”,怎么看都读不通。可见,“矫诏”之说是无稽之谈。

再次,从庙号的指称上看,雍正即位是有合法性的。

中国古代的绝大多数皇帝都有庙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称号都是皇帝的庙号,因为清朝的皇帝不怎么称呼庙号,因此很多人不熟悉清朝皇帝的庙号,但是,清代还是有庙号的,雍正皇帝的庙号是“清世宗”。“世宗”指统绪从此开始,即“自此开世”之意,主要为了表明,皇帝世系偏移,支系入继大统,新帝从此开新系。历史上有先例,支系承继大统的称为“世宗”,例如,“晋世宗司马师”,后世追封的,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一系的,是司马炎封给他伯父的庙号;“后周世宗柴荣”: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侄子,并不是郭威的儿子,世系发生了转移;“明世宗朱厚熜”,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当皇帝,继他的伯伯之位,世系发生转移。而胤禛称为“清世宗”,主要是因为在他之前,康熙曾立过太子,而后来胤禛即位,非太子那一系的,所以,世系也发生了转移。雍正称“世宗”恰恰证明他即位合法性,因为这既是对之前太子之位的肯定,也是对雍正继承皇位的肯定,只是世系发生转移。(参看“知乎用户”:《雍正是合法继位吗?》)

此外,有一种观点认为,胤禛之所以能即位,其主要原因是“父凭子贵”,康熙帝特宠爱胤禛的儿子弘历,所以,传位给胤禛是因为将来弘历可以继承胤禛的皇位。

康熙帝宠爱弘历确实是真的,从弘历很小的时候起,康熙帝就特别喜欢弘历,亲自培养他,教给他文武技巧。弘历的性格、智慧、才识让康熙帝对大清未来很有信心。

而他当时所面临的立储问题却让他焦头烂额,第二废太子之后,康熙对儿子这一辈的“夺嫡之争”伤透了心,这使他一直没有再公开立储,而是采用了“秘密立储”方式。儿子们不争气,但孙辈中的弘历却让康熙非常满意,他对弘历十分喜爱,他对弘历的精心培养,诸皇子和大臣们都能看出,康熙非常向是在培养未来的大清的继承人。所以,从长远考虑,不得不说康熙把皇位传给胤禛,是有寄希望于弘历的考虑。当然,应该说,康熙帝对弘历的疼爱和欣赏,只是胤禛继位的一个辅助性的因素,而不是最主要的因素。弘历为他的父亲在继位问题上“加分”,但更主要的,是作为雍亲王的胤禛,自身的因素所决定的。

最后,是胤禛自身的素质、努力和政绩使康熙皇帝选中了他作为皇位继承人的。

其一,胤禛精明能干、坚韧执着,既务实而又不失韬略,既表现仁善又不失狠辣,是可以托付的皇位继承者。

胤禛的性格是比较多面性的,他既精明务实,总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去处理政务,能抓住朝政中的要点;同时,他对康熙朝执政后期的朝政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敢于果断、狠辣地去处理问题,不和稀泥,不讲情面,有处政雷厉风行的作风。胤禛勤勉细致,办事牢靠,处事善始善终。这些品德都让康熙帝比较满意。选他为继位者,是有理由的。

其二,胤禛经常表现忠仁孝仁义的样子,让康熙帝感到他很有善心。他尊信佛教,表现得很有善心。比如,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众皇子在,多数是落井下石的,或建议杀了胤礽,或要求将其囚禁,也有一些旁观不语的,当是事不关己;而只有胤禛涕泣跪地不起,请求将胤礽身上的锁链摘下,这让康熙很感动,觉得胤禛心地善良,有兄弟之情。再如,康熙晚年病重时,胤禛时常亲自在他身边服侍照料,使康熙帝身体痊愈,这让康熙觉得胤禛为人孝顺。后来,康熙卧病在床之时,表现出对胤禛的信任,他派胤禛代为主持祭天大典,之后,在康熙帝弥留之际,特意召胤禛至畅春园,这显然是把雍正作为继位者来看待的。

其三,在康熙末期,清王朝京城内外的三大军事力量都掌握在雍亲王手里,如果康熙帝不想让他继位,作为政坛老手,康熙帝在晚年是不会如此安排的。

这三大军事力量是:

皇宫之内的警卫部队,有1000多名侍卫,正继位前,在雍他以亲王的身份领侍卫内大臣,掌控着这一支皇宫警卫部队,这是控制皇宫“利剑”,握在雍正手里。

京师城防卫力量,由八旗步军营2万余人和巡捕五营1万多人组成,由九门提督掌握,而当时的九门提督是雍正的亲信隆科多,所以,京师也是由胤禛所掌握的。

京城周围的兵营,京城周围的兵营当时已由雍正遥控指挥,而且,兵营中的将领主要是由支持胤禛的“十三爷” 胤祥的老部下担任的,是必然会听命于雍亲王胤禛的。所以,在康熙皇帝在位的末期,宫廷侍卫、京城防卫部队和京城周围的兵营,皆已在雍正的控制之下,这为胤禛的顺利即位提供了军事上的保证。

显而易见,胤禛继位,乃水到渠成,他根本就没有必要冒着风险去矫诏、篡位,由他继承皇位,是既符合法统,又符合当时朝局的政治趋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上康熙传位给谁?康熙遗诏传位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
雍正有没有篡夺皇位?改传位诏书没法操作,按能力排也应该是他
雍正究竟有没有矫诏篡位?博物馆里一件关键文物曝光,揭开了真相
康熙临终时雍正是如何“篡位”的
康熙传位遗诏亮相,还原雍正夺位之谜,“传位于四子”?不可能
雍正王朝:若康熙帝临终未传位给雍正帝,那么他会不会起兵造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