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独目苍狼夏侯惇不但是文官,还是个文化人——三国探微之五|文史宴

(作者是阙里书院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文史宴公众号的三国探微系列已经成功的颠覆了不少三国人物的固有印象,今天大司马的目标是《演义》里吃了自己一只眼睛的独眼龙、各种三国游戏里的猛男兼型男夏侯惇。

前几期三国探微:

文史宴|好人卡可不是我的标签!——三国探微之不一样的鲁肃

文史宴|我不是娘炮!我只是边缘人!——三国探微之不一样的张郃

文史宴|谁再说黄巾是农民我跟谁急!——三国探微之不一样的张角

“武神赵子龙”原来是文臣!惊到了有木有!|文史宴

谈到夏侯惇,你心目中的印象多半是这样的:

《真三国无双4》

又或者是这样的:

《三国志13》

再不然是这样的:

《三国志曹操传》

最不济也应该是这样的:

《三国演义》电视剧

但是,实际上,他应该是这样的。

因为考量夏侯惇的人生轨迹,除了相比于武官,明显更像一个文官之外,他还带有十分醒目的儒生、文化人的气质!

不专业的武官

《三国演义》里面,夏侯惇虽非超一流猛将,但好歹是猛将俱乐部的一员,戏份也相当精彩,收服典韦、追杀关羽都显示出其刚猛粗豪的一面,拔矢啖睛尤其让大家印象深刻。

在统军作战方面,那更是曹操军的王牌,前期大部分战役里都有他的身影,而且胜多败少,立功无数,博望坡之战一次就带了十万大军,虽然是送菜,但《演义》里诸葛亮的对手基本都是送菜,无损其曹营名将的地位。

《演义》里

夏侯惇是诸葛亮刷威望的道具

但是,细看真实历史,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夏侯惇不但统兵作战的能力渣得一塌糊涂,而且其引以为傲的个人武力也要大打折扣。

夏侯惇虽然很早就在曹操军中独当一面,但第一次单独统兵作战,就赶上了曹操势力的生死存亡之机。

当时曹操率主力进攻徐州陶谦,兖州名士陈宫、张邈招引吕布入主兖州,想要驱逐曹操。兖州(今山东西南、河南东北)是曹操唯一的地盘,夏侯惇作为心腹爱将,为曹操镇守兖州重镇濮阳。

此时曹操的家属都在鄄(juàn )城,为了救他们,夏侯惇同学毅然率军离开大本营濮阳,向鄄城进发,在路上果然碰到了有劫人质意图的吕布,还把他打跑了,好像很牛的样子。

然而,吕布此行多半是看到曹军已有防备,而且看到大将亲出老巢无备,自行撤走的。因为他紧接着就奇袭夺取了濮阳,尽得曹军辎重,兖州各地闻风而降。夏侯惇虽然带出去的兵不多,但少了他这个主心骨,留守的将领镇不住场子,重镇濮阳就这样便宜了吕布。

接下来,吕布还派部将诈降,绑了夏侯惇的票,到他部将韩浩那里勒索钱财。堂堂夏侯大将军居然就这样成了肉票,对比《演义》简直令人大跌眼镜。

好在日后屯田制的发起人之一韩浩并不是《演义》里描述的那种弱鸡,秉承秦汉帝国对付绑匪的传统,把这事给平了。

原来秦汉以来,对付绑匪有一种十分“有效”,法家色彩浓重的办法:碰到绑票事件时,负责此事的小吏必须诛杀绑匪,不准因为顾忌人质的死活而对绑匪有任何妥协。东汉后期社会动乱,绑票事件增多,太尉桥玄更狠,儿子被绑票了,下令连绑匪跟儿子一起杀,还要皇帝把此法推广到全国。

桥玄

曹操的好基友、忘年交

人质既然不能保证绑匪的安全,绑票的当然就少了,效果立竿见影,但总归是有些违背人性。韩浩也使用了这个办法,把绑匪们吓得当场投降,全部被斩首。夏侯惇就这样避免了被撕票,或者被自己人干掉的囧事,逃过一劫。

这样一来夏侯惇的个人武力就很可以怀疑了,只剩下别人辱骂他老师,他把别人干掉这一件事佐证,再无其他表现了。但这人是怎么杀的,是摆明车马杀的,还是趁其不备杀的?本传没说。但表现太少且有大污点,夏侯惇跟猛将这个称呼是无缘了。

再看统兵。前面太奔放已经玩脱了一回,接下来是刘备被吕布围困时,率军解围,结果被张辽和高顺修理了一顿,然后是《演义》里大肆渲染的博望坡之战。

这一战不是曹军南下攻刘备,而曹操率主力进攻兄弟不和的袁谭、袁尚之时,刘表乘机派刘备北侵,夏侯惇率于禁、李典等前往抵御。这一战并没有什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夏侯惇的对手不过是此前的常败将军刘备,结果因为不听李典的谏言,中了刘备的伏兵,铩羽而归。

此外,夏侯惇就没什么独自统兵作战的经历了,随曹操出征也没什么表现,跟曹仁、夏侯渊比真是差得太远,就是比曹洪成色也有点不足,跟名将两个字更是完全不沾边。

不完全的武官

但是,虽然如此,在曹操大书特书夏侯惇的功劳,以及让夏侯惇督张辽等二十六军,负责东线战局的时候,史书上并没有留下被人议论的记载。任人唯亲固然是曹操的特色,但为什么是这几个人而不是宗族里的其他人?总归是有点拿得出手的东西。

夏侯惇的威望,靠的不是战绩,而是政绩。从曹操起兵开始,夏侯惇就长期替曹操看家:曹操盘踞兖州时,夏侯惇做东郡太守,镇守濮阳;曹操挟汉献帝迁都许昌后,夏侯惇就长期担任河南尹,镇守许都。

当然夏侯惇主要是政治上给曹操看家,军事上,由于夏侯惇能力平庸,后来一般是由曹仁看家。除去军事方面,几十年间夏侯惇果然也没出过差错,免了曹操的后顾之忧。

更出色的是,在济阴、陈留太守任上,面对蝗灾,夏侯惇率将士截断太寿水,为当地居民修筑陂塘,并且亲自背土作堰,以身作则。陂塘是东汉出现的新型农业技术,灌溉效率极高,陂塘修好后,夏侯惇还鼓励百姓耕作,熟悉使用方法,此后当地百姓一直受益。

陂塘

东汉农业技术的顶峰

种种表现,都显示出夏侯惇不论是治政还是守家,都是一个不错的文官。然而,这并不是夏侯惇当武官当腻了转职为文官,更不是因为武将当不好只能当文官,而是他根本是从小就想朝文官的方向发展。

这就涉及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从政可以走哪几条路的问题。自从西汉后期,汉元帝放弃秦始皇以来打击豪强的政策后,地方豪族就蓬勃发展起来,并且逐渐把持了东汉的选官途径,所以魏晋时代的政坛上,土豪比平民要好混得多。夏侯家和亲戚老曹家都是这样的土豪。

但是土豪如果不思进取,只满足于在乡里做土豪,那也是没什么前途的,而且到西晋以后就会被垄断高官的世家大族打压,只能当危险、繁忙且低品级、受鄙视的官,永无出头之日。

那么土豪如果想要在政坛上发展,在东汉不外乎这几条路。

第一条,读经

这是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开始的选官办法,演变过程很复杂先不赘述。东汉以儒学和道德治国,两者又密切相关。如果能拜入名师门下,学习儒家经典,通过儒家经学上的成就当上社会名流,仕途就好走了,如果老师是高官就更好走。

如果没找到老师,或者老师没有授予经学的精髓,经术上没什么成就,也可以走道德路线,通过高尚的行为吸引朝廷的注意,察举为孝廉,然后做官。这些行为包括为父母守孝超过三年(越长越好)、把家财分给亲族等。

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杨彪所在的弘农杨氏,走的是这条路。

第二条,读史

在常规性的举孝廉之外,从汉武帝开始,朝廷还会不定期的选举一些人才来行政。其中有些科目也是儒学向和道德向的,但也有跟这两者关系不大的直言极谏、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科目,这些科目选拔出来的人,一般担任顾问、军官、史官等职位,地位不及第一条路光明,但在西晋以前也算是有前途。

这些科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要熟悉历史,从中找出治国理政、行军作战的经验。所以从东汉兴起了一些读史的事功家族。

司马懿所在的河内司马氏走的就是这条路,从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开始,就一直担任武职或者吏职。

第三条,读律

这是秦王朝乃至战国以来形成的传统,专制帝国行政,需要一大批熟悉法令,能够把政府意图贯彻到社会角落的事务官,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法吏。这些人对大政方针绝不过问,只负责把国家政令一丝不苟的执行下去,是行政机器上的一个个螺丝钉。

这条路极具法家色彩,在秦和西汉前期非常吃香。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因为国家意识形态儒家思想跟法家有尖锐矛盾,文法吏地位开始下降,到东汉已经基本被儒学官僚压倒。但是在西晋以前,也还有上升空间,西晋以后前途就大为黯淡了。

满宠所在的山阳满氏,走的是这条路。

当然这些路平民也可以去走,但是比土豪要难得多。比如想拜经师人家嫌你助力小不收你,想长期守孝或者周济亲族没那个经济条件,投军只能当小兵或者基层军官,家财不达标当不了文法吏(秦汉为了保证官吏廉洁,要求家财达到某个数目以后才能作吏)。

不过民间英才所在多有,东汉也还有不少平民子弟克服重重困难,做到高官,魏晋以后则逐渐变得不可能了。

当然,上面说的三条路线是对想在仕途上发展的土豪而言的,还有一种以祸害乡里为人生目标的土豪劣绅则不在此列。另外,立志隐逸不出来做官的,或者加入道教想要造反的那些土豪,并不稀罕汉朝的官位,这里也不予讨论。

东汉豪族出行图

可见豪族势力之强

那么夏侯惇走的是哪条路线呢?大家多半会觉得是第二条路。但其实不然,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历史上的他走的是第一条路!

不得已的武官

实际上,夏侯惇从小的志向就是走儒学道路,所以十四岁就拜入经师门下就学。《三国志》里只说夏侯惇“就师学”,没说是什么师,当时虽然在经师之外也存在工师等其他师,但单独一个字不加前缀的“师”,指的还是社会主流的儒学经师。

因为有人侮辱他老师,少年夏侯惇把这人做掉了,算是搞了一个大新闻。这种行为符合当时的孝行观念(父母之外,对老师好也叫孝),夏侯惇因此出名,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他会被政府注意到,有可能以孝廉或者贤良方正等名目被察举为官,然后一路走高。

后来当上武官后,夏侯惇在军中还亲自迎接经师,学习儒术,对儒学可以说热情很高,他还经常散家财给亲族,也是当时儒家豪族的流行做法。

夏侯惇跟吕布军交战时左眼被冷箭射瞎,军中叫他盲夏侯,他可不像《演义》和游戏里那么淡定、酷炫,而是十分受伤,一照镜子就火冒三丈,拿起镜子往地上砸,这又符合儒生注重仪表的特点。不然要是像许褚那样的猛将兄,说不定还要给自己划几道刀疤凸显男子汉的气质呢。

真实历史上

并没有拔矢啖睛

可以想见,夏侯惇其实是一个颇具儒生气质的人。

而且还不止夏侯惇一人如此,还在土豪阶段的谯郡夏侯氏,似乎已经有意培养这样的门风。

闹饥荒的时候,夏侯渊家粮食不足,也曾经舍弃小儿子,救济亡弟的女儿,让死去的弟弟不至于绝后,这也是当时儒家豪族流行的做法,因为按当时的观念,如果绝后没人祭祀,在天之灵就要挨饿。后来西晋末年天下大乱,邓攸也这么干过,而且还千古留名。

既然是这样有儒风的家族,为什么没有走上儒学官僚的路子呢?大司马觉得一是因为夏侯惇资质有限,经术不达标,搞的新闻也不够大,还欠点资格;二是家风虽然朝儒家的价值观看齐,但积淀不够,有时还有点野;三是因为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夏侯家都去支持,当起武官,改变初衷走武职路线了。

不过夏侯惇并没有忘记初心,对儒学热情不减,而夏侯氏的后辈也出现了不少儒生、名士。虽然夏侯惇自己的子孙不太成才,但夏侯渊系的子孙名士辈出,考虑到夏侯渊长年在外征战,对儒学也不像夏侯惇那样热情,这里面应该多有夏侯惇的督导之功。

首先是夏侯渊的侄子夏侯尚,跟叔辈的年龄差别不是很大,与文青曹丕的关系非常铁,而且当过五官将文学一职,当时文学一般指儒家经学,可见具有一定的儒家经学水平。

夏侯尚之子就是大名士夏侯玄,玄学的创始人之一,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一举一动成为当时士人的标杆,凭借这一点,甚至一度跟执掌大权的司马师抗衡。

夏侯玄

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夏侯渊三子夏侯称辩才出众,五子夏侯荣七岁能文,这两个还都文武双全。其六子夏侯惠从小以才学见称,七子夏侯和也颇有辩才。

夏侯渊次子夏侯威虽然自己还不够文雅,但其子孙名士辈出。夏侯威之孙夏侯湛、夏侯淳都是西晋著名文学家。千古留名的曹令割鼻,这曹令就是夏侯氏疏宗的女子,史称夏侯令女,其贞烈之风可见儒家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如此盛门,自然步入了魏晋一等士族的行列。

夏侯家的子孙是幸运的,虽然夏侯惇热心儒学,但汉魏之际的谯郡夏侯氏毕竟不脱武力豪族的底色,若不是跟曹氏的亲缘关系使他们身居高位,他们未必能跻身士族之列。像武力豪族张郃也拼命往士族里面挤,结果不但自己被士族司马懿坑死,子孙也默默无闻。

但夏侯家的兴盛又并非全凭贵戚的地位。曹魏的贵戚之家多了去了,撇去曹操卞皇后、曹睿毛皇后这样的寒族不说,曹丕郭皇后(安平豪族)、曹睿郭皇后(河西大族)都是豪族出身,起点可能还高于夏侯氏,但族人到晋代都默默无闻,而夏侯氏则晋升为一等士族,这就要归功于夏侯惇对儒学的热情了。

夏侯惇虽然阴差阳错,从不太擅长的武职起步,但他对小时候的儒学志向无日或忘,自强不息,从不放弃,虽然自身资质有限,未能以经术名家,但最终促使家族转型为儒学士族,不至于在士族社会沉沦下僚,实可谓高瞻远瞩。

他虽然不是一个好将军,但却是一个好家长。他不是那个拔矢啖睛的独目苍狼,却是对晚辈循循善诱的夏侯伯伯。很多时候历史并没有那么传奇,反倒是跟我们平淡无聊的日常生活颇多相似。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宗旨是普及、趣味、新颖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补子
曹操的领导魅力:文官死觐 武官死战
古代宰相,将军告老还乡后,和县令谁大?
澳门邮票 S107M 文武官补服绣(第二组)(小型张)
清朝補子
清朝朝服图案,按照品级依次什么,看完清晰很多(附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