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北起沧州以南、南至陇海铁路,东临黄海、西到津浦铁路(1941年,津浦路以西原属山东区的鲁西、湖西地区按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示,划归冀鲁豫区),地域辽阔、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山东抗日根据地与其他根据地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建立是在八路军主力部队到来之前。从卢沟桥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到1939年3月一一五师主力入鲁之前这段时间内,中共山东省委共领导发动了二十余次武装起义,建立了数万人的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接下来,将中共山东省委在抗日战争初期领导的十次规模最大的武装起义介绍如下:

   “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也是全民族奋起抗战的起点。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险。1937年7月8日,即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呼吁“实行全民族抗战”。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八路军、新四军编成后,陆续开赴抗日前线。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至此,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平津失陷后,沿津浦路南犯的日军于10月侵入山东, 12月27日占领济南,1938年1月19日占领青岛。至此,山东大部沦为敌占区。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武装。为了适应抗战爆

 

 

 

 

 

 

 

 

 

                                                                                                                                                                                                                                                                      黎玉

发后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山东省委由黎玉、林浩、张霖之组成,黎玉任书记。新组成的中共山东省委加紧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各地党组织相继建立,为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10月,山东省委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的指示,以及北方局“共产党员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省委制定了分区域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提出山东抗日游击队《十大纲领》,部署各地党组织,抓住日军入侵立足未稳、国民党军队溃逃之机,发动群众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同时,派中央和北方局调来的干部及刚从狱中释放出来的共产党员,作为军事领导骨干到各地组织武装起义。 
      
分区域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是:冀鲁边地区发动武装起义,成立第一军,鲁西及鲁西北地区成立第二军;胶东地区成立第三军;鲁中地区成立第四军,鲁东地区成立第五军,淄川、博山工矿区成立第六军,昌(邑)潍(县)地区成立第七军,寿光、广饶、博兴地区成立第八军,鲁西南地区成立第九军,沂水、莒县地区成立第十军。
    山东抗日游击队《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要保卫山东,就要组织山东抗日游击队,共产党员应当模范地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每个党员都要发动群众参加或组织队伍;以“抗日游击队”或“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的名义,号召广大群众来参加这个部队;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起来参加部队,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部队组织发动的时间要适当掌握,不能过早,也不要过迟,最好是在韩复榘退却逃跑,日寇正要打进来的时候;接收溃兵的武器,同时也要用说服的方式来动员枪支,号召“有枪出枪”、“有钱出钱”;部队组织起来后,必须积极地向敌人开展斗争,提高群众对部队的认识;部队组织发动后,必须建立政治工作,要建立党的组织,保证党的领导;部队给养,最初可以实行政治动员募集、没收汉奸财产来充实抗日经费,号召“有粮出粮”;部队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实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必须做到秋毫无犯;部队组织起来后,必须帮助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代表省委将山东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向党中央和毛泽东作了书面报告。中央表示同意,并应山东的请求,先后派来洪涛、廖容标、赵杰、韩明柱等几批优秀干部,帮助山东组织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从1937年下半年到1938年底,在省委统一部署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在全省范围内,先后爆发了大小20多次抗日武装起义。由于指导方针正确、准备比较充分、计划周密可行,这些起义大部分取得了成功。 

 
一、冀鲁边区抗日武装起义 
   冀鲁边区地处抗日前沿,是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发动最早的地区。卢沟桥事变后,中共鲁北、津南党的领导人于文彬、马振华等即着手在盐山、宁津、乐陵、庆云等县发动武装。1937年7月在盐山县宣告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邢仁甫任救国会军事委员长兼救国军司令,周砚波任救国会政治部长,崔岳南、于文彬分任救国军政治部主任、副主任,周凯东任参谋长。
  新建立的抗日救国军士气高涨,于1937年10月袭击了由沧州出发进犯盐山李家铺、叶茂李一带的千余伪军,即有名的五铺战斗,又在盐庆、盐乐公路两次伏击日军。1938年初,伏击由天津南下的伪军刘佩臣部,并相继破袭津浦铁路,一度收复盐山、无棣、庆云、乐陵、阳信等县城。一连串的胜利,大大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大批青年农民和学生踊跃参军抗日。1938年2月,于文彬因手枪走火负重伤去世,冀鲁边与山东省委的联系遂告中断,后与河北省委取得联系。4月,河北省委派杨静远等人到冀鲁边,加强了边区党的领导。 1938年4月,救国军已发展到1700多人,活跃在乐陵、宁津、庆云、盐山、无棣、南皮、沧县、东光等地区。 
  12月,中共鲁北特委为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建立统战关系,共同抗日,曾一度改用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支队的番号,支队长邢仁甫,副支队长王昭明、杨靖远,政治部长周砚波、范普权,副部长于文彬、崔月南、李启华。1938年7月,第三十一支队改编为平津支队,支队长邢仁甫,政治委员李宽和,副支队长冯鼎平,参谋长李铮侯,政治部主任崔月南。9月编入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

  

二、鲁西北抗日武装起义(第十支队)

  1937年11月,山东省委派组织部长张霖之等到聊城,加强鲁西北特委的领导,协助国民党进步人士、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在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范筑先将军将其保安司令部改为第六区抗日游击司令部,收编的游击武装改编为35个支队,其中第十支队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堂邑、冠县、馆陶起义武装第一游击大队编成的,司令员张维翰,参谋长周紫珊,政治部主任王幼平。活动于鲁西北平原和肥城、长清一带大峰山区,积极打击敌人,深受群众拥护。1939年1月改编为筑先纵队,后该支队划归一二九师领导。

 

三、胶东半岛抗日武装起义

  胶东半岛是我党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之一。1937年12月,日军从海上登陆进攻青岛、烟台等地,胶东地区顿时形势紧张。原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立即在文登县召开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同月24日,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昆嵛山红军游击队为基础,在文登、荣成、威海边界天福山举起义旗,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一大队”,于得水任大队长,宋澄任政委。30日,第三军第一大队在文登县岭上村遭到国民党文登县长李毓英部数百人围攻,宋澄等谈判代表被逮捕,于得水率余部突围,起义暂时受挫。
  1938年1月,理琪等赴威海,领导了威海起义。随后“岭上事件”中突围的部队和被捕越狱的干部战士陆续赶来,队伍迅速扩大。为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于19日成立 “胶东军政委员会”,理琪任主席,吕志恒任副主席。同时还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司令部”,理琪兼任司令,林一山任政治部主任,下辖2个大队、1个特务队。2月13日,理琪亲率第三军,长途奔袭牟平城,俘伪县长以下百余人。当日下午,又与烟台来援的日军激战于牟平城南的雷神庙。战斗中,理琪中弹牺牲。
  除天福山、威海起义外,胶东其他各地抗日武装也风起云涌,其中规模较大的是蓬莱、黄县和掖县的3支武装。 
                                                                                                                               

  蓬莱于1938年2月3日成立第三军第三大队,于仲淑任大队长,于眉任政治部主任,不久改为第三军第二路,下辖2个大队,350多人。3月4日、18日两次进攻蓬莱县城,俘伪县长、警察局长等200余人。此后部队扩大到10个大队,近2500人。
  黄县于1938年1月初建立第三军第三大队(蓬莱黄县的部队番号一度相同)。。后该部编为第三军第四路,李希孔任指挥,陈迈千任政委,仲曦东任政治处主任。
  掖县在1937年冬组建了一批群众武装,并与该县国民党员赵森堂的一支武装联合成立“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1938年1月县委又先后争取了全县10个区的大部分区队。3月8日,各路部队汇聚于掖县城北的玉皇顶,翌日攻克掖县城,俘伪县长刘子容及其保安队、警卫队全部。“掖县民众抗敌动员委员会”改名“胶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郑耀南任支队长,张加洛任政治部主任,赵森堂任参谋长。

  1938年2月,胶东军政委员会开始整编各地起义武装,将3个主力大队编为三军第一路;蓬莱的抗日武装为第二路;文登、荣成、牟平、威海的抗日武装为第三路;黄县的抗日武装为第四路;即墨、莱阳、招远等地起义武装分别编为大队。掖县的第三支队名称不变。
  5月,第三军第二、第四路与马保三率领的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第八支队会师黄县,组成抗日联军。指挥马保三,政治委员林一山,参谋长赵修德,政治部主任宋澄;前敌指挥部指挥韩明柱,政治委员张加洛,副指挥郑耀南。  

  9月18日,第三军、第三支队统一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五支队,辖5个团。司令员高锦纯,政治委员宋澄,参谋长赵锡纯,政治部主任宋竹庭、于眉。下辖3个旅、6个团,至此我党在胶东各地发动、领导的抗日武装实现了统一。 
    

四、鲁中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27日,由中共山东省委派去的姚仲明、廖容标等与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在临淄长山之间的黑铁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37年12月下旬,日军进攻周村,长山形势突变,党组织认为时机已到,集合了百余人的队伍举行武装起义,于12月26日宣布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廖容标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马耀南任行动委员会主任兼参谋长。
  1938年1月8日,廖容标率部夜袭长山县城,摧毁伪维持会,俘伪公安局长等30余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19日,在小清河陶唐口附近伏击日军汽艇1艘,击毙日军青(岛)烟(台)潍(县)司令松井山村一行12人,缴获电台1部,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播发了这次胜利的消息。2月5日,在邹平县三官庙粉碎了来自周村、邹平等地敌人的报复性进攻,激战竟日,毙伤敌伪军近百名。4月初,第五军为配合台儿庄会战,对胶济铁路西段和张博铁路支线实行大破袭,炸毁日军军车7列,并攻入淄川县城,捣毁淄川县伪维持会。6月,1938年6月,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政治委员霍士廉,副司令员杨国夫,参谋长郑兴,政治部主任鲍辉。辖第七团(由黑铁山起义部队编成),团长马晓云,政治委员孙正;第八团,团长程绪润;第九团,团长杨国夫(兼);不久,将中共党员李人凤从顽固派王尚志部拉出来的第三大队编为第十团,团长李人凤,政治委员陈兴。10月,第八团拨归鲁中第四支队。
  8月13日,为配合武汉会战,第三支队一部联合邹(平)章(丘)齐(东)抗日义勇军向日伪军盘踞的济南发动进攻,在黄台桥、青龙桥、西关、南关等处与敌人展开激战,一度攻至普利门附近。此役共毙伤日伪军近千人,受到国民党大本营的通令嘉奖及各大报的赞誉。同年底,第三支队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

 

五、鲁东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0月,中共鲁东工委成立后,即在潍县、昌邑、博兴、广饶、寿光、益都等县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筹建抗日武装。10月下旬,日寇侵入山东境内,寿光县委在牛头镇召开扩大会议,研究组建人民抗日武装的问题。会议决定,第一步以各地党支部为核心,以党员为骨干,收集武器,组织抗日游击中队,就地活动;第二步是在日寇大兵压境,国民党政权行将崩溃时,再统一集结编队,宣布起义。12月下旬,日军占领济南后沿胶济路东侵,鲁东一带相继沦陷,国民党寿光县政府一片惊慌。

  1937年12月下旬,中共鲁东工委书记鹿省三(纪文华),在昌邑、潍县北部领导抗日武装起

 

 

 

 

 

 

 

 

 

 

                                                                                                                          马保三

义,成立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七支队。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大队和1个骑兵队。支队长王培汉,政治委员鹿省三,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翼之(王一之)。
  12月29日在寿光县城北牛头镇集合武装举行起义。起义部队命名为“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第八支队”,支队指挥马保三,政治委员张文通,副指挥韩明柱,参谋长马健生,政治部主任杨涤生。下辖第一、第三、第五大队和一个特务队、骑兵连共约700人。1938年1月中旬,发展到近千人。1月25日,起义部队在寿光城西南三里庄设伏,击毁敌汽车1辆,消灭日寇军官3名、士兵1名,缴获军用物资一批。2月中旬,部队又在三合庄一带打垮伪华北治安军散兵一股,缴获步枪70余支。起义部队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寿光、益都、广饶等地的小股抗日武装相继编入,人数扩大到2000多人。        

  1938年3月,第八支队东去昌邑与第七支队会合。4月初,鲁东工委决定将两部合编为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个支队。司令员马保三,政治委员鹿省三、张文通,副司令员韩明柱、张洪礼,参谋长李福泽,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鲁东游击指挥部成立后,即东上掖县、黄县。5月12日与第三军会师,组成抗日联军。
  6月,为协调军政关系,成立军政委员会。主席张文通、副主席马保三、王云生、赵修德。部队改编为8个大队。指挥马保三,副指挥韩明柱,参谋长刘光汉,政治部主任王翼之。
  7月,八路军鲁东游击指挥部奉命返回清河区。为加强领导和指挥,决定撤销第七支队番号,统称第八支队,部队改编为3个区队(团)。第一区队由第一、二、三大队改编,区队长李福泽,政治委员张子明;第三区队由第五、七、九大队改编,区队长何凤池,政治委员于筱辉;第五区队由第十一、第十二大队(由收编之龙口公安和海关部队改编)编成,区队长魏培德,政治委员王永周。12月南下鲁中,开辟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并编入山东纵队。

 

六、鲁中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1日,在山东省委直接领导下,省委书记黎玉、委员林浩和红军干部洪涛、赵杰在泰安徂徕山组织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莱芜、新泰、泗水、博山、莒县、临沂等地共产党领导的起义武装,相继编入该支队。到1938年4月,发展到4000余人,编为3个团。司令员洪涛,政治委员黎玉、林浩,副司令员赵杰,政治部主任林浩(兼),经理部主任马馥塘。第一团,团长程绪润,政治委员景晓村;第二团,团长赵杰(兼)、程鹏,政治委员程照轩;第三团,团长汪洋,政治委员张岗。

  1937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从济南转移到泰安,与泰安县委汇合,部署在鲁中山区发动武装起义和开展游击战争的计划,并委派刘居英和孙汉卿分别去莱芜、新泰组织发动武装。12月下旬,日军占领济南后沿津浦路继续南侵,省委即转入泰安城东南的徂徕山区。这时,泰安县委已在徂徕山南麓的山阳、楼德一带组建了“民众自卫团”。12月31日,日军占领泰安县城,省委遂以泰安县委组建的“民众自卫团”为基础,于1938年1月1日在徂徕山大寺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人员除当地“民众自卫团”外,还有省委机关人员、红军干部、平津济南流亡学生及其他爱国人士共150多人。起义部队命名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洪涛任支队司令,赵杰任副司令,黎玉任政治委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第二两个中队。不久,莱芜、新泰、泗水、博山、莒县、临沂等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相继奔赴徂徕山,第四支队迅速扩大。部队组建后,立即同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1月26日,第四支队在徂徕山南的寺岭庄成功伏击一股日军,继又将俘获的原国民党新泰县长朱奎声处决,从而极大地打击了日军和汉奸的气焰。台儿庄会战期间,第四支队积极配合,在新泰西北的四槐树庄炸毁敌大小汽车2辆,毙敌大佐以下40余名,我军无一伤亡。

  中共中央对鲁中地区的抗日斗争非常重视,1938年1月,中央在给省委的信中指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根据中央指示,2月底省委决定第四支队在新泰县刘杜村分两路活动:洪涛、林浩带领第一、三、四中队编成的第一大队,向淄川、博山、长山一带发展;黎玉、赵杰等带领第二、五、七中队编成的第二大队南向蒙山、费县、沂水一带发展。此后两路部队得到进一步扩大,到4月下旬发展到4000余人。4月28日,第二大队奇袭莱芜城,活捉顽固县长谭远村,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接着,两路部队在莱芜城胜利会师,并改番号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一师”,下辖3个团。此后不久,部队又返回徂徕山一带活动。

  1938年5月,中央为加强对山东领导,派以郭洪涛为首的50多名干部,携电台两部,辗转到达徂徕山区。根据中央关于山东“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部队番号”的指示,于6月初撤销“独立师”番号,恢复“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的番号,并由廖容标继病逝的洪涛任支队司令,林浩任政治委员,副司令员赵杰,政治部主任孙陶林。廖容标从清河第三支队所带主力一部约千余人,编为第四支队第四团。团长廖容标(兼)。

  7月,林浩率省委和四支队机关及部分部队东去岸堤、坦埠一带开辟沂蒙山区根据地;郭洪涛率第二、三两个团南下滕县东部支援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反击国民党土顽势力的斗争;第一团仍留在泰山区活动。不久,第四支队各路部队在岸堤一带会师,集中力量创建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七、鲁东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
  1937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派李仲林、邵德孚等到鲁东南地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发动抗日武装。从1937年冬到1938年初,沂水、莒县相继出现共产党员或爱国人士以各种名义组织起来的群众性抗日武装。1938年2月底,按照省委指示,沂、莒两县游击队员共约500人,正式编为“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六大队”,抗大毕业生鲁滨任大队长,邵德孚任党代表,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中队和1个特务中队。4月底,鲁滨调省委,另派红军干部罗积伟、吴坤分任正、副
大队长,杨昆任政委。6月,部队进驻莒南垛庄、岳家沟一带,改番号为“八路军山东游击第二支队”,罗积伟任司令,杨昆任政委,吴坤任副司令。不久,省委派景晓村、刘涌来鲁东南,在大店成立鲁东南特委,景晓村任书记。同时,第二支队也进

行整编,刘涌任司令员,景晓村兼任政委,

 

 

 

 

 

 

                                                                                                                邵德孚(左)

李仲林任政治部主任,邵德孚调回沂水县,筹建地方党的机构。整编后,第二支队辖2个营,1个特务连,共700多人。不久部队又收编了日照黄墩乡的地主武装朱信斋部300余人。10月,第二支队开往诸城,打下了瓦店、朱解两个伪据点,在诸胶边活动。后又进驻胶县泊儿镇,向诸城、日照及其外围敌伪军开展军政攻势,年底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

                                                                                                              

八、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1938年1月1日,山东省委派张北华和地方党组织负责人远静沧等,在泰安夏张镇领导抗日武装起义,中旬与泰安、肥城等地抗日武装汇合,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辖3个大队200余人。主席张北华,副主席葛阳斋,政治部主任远静沧。到3月底,部队发展到2000余人,1000多支枪,编为17个大队。六七月间,整编成两个基干大队、1个独立团、1个独立营。
  1938年2月初,刘星根据中共鲁西南工委的指示,从东平、汶上组织100余人,携带50多支枪,在汶上县永安寺举行抗日武装起义,成立汶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4月,中共鲁西北特委决定将该自卫队编为第十支队挺进纵队。9月,又将东平县起义武装编入挺进纵队,改称第十支队挺进梯队,共1000余人。司令员陈伯衡,政治委员刘星。
  1938年11月,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与第十支队挺进纵队等部合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六支队,辖4个团4000余人。司令员刘海涛,政治委员张北华,副司令员何光宇,参谋长马继孔,政治部主任李冠元。第一团(由第十支队挺进纵队编成),团长陈伯衡,政治委员刘星;第二团(由自卫团第一基干大队与大峰山独立营编成),团长刘志远、曹洪胜,政治委员张潭、邹鲁风;第三团(由自卫团第二基干大队和第十七支队编成),团长于会川,政治委员李文甫;独立团(由泰安武圣域领导的抗日武装编成),团长武圣域,政治委员夏振秋。

 

 九、鲁南地区抗日武装起义(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
  1938年3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从国民党第五战区争取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的番号,与张光中、何一萍、李乐平等在滕县、峄县、临沂、邹县、费县、沛县等地组织抗日武装。鲁南地处陇海、津浦铁路交汇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战爆发后,鲁南各地党组织,在省委和苏鲁豫皖边区特委领导下,采用各种方式积极进行抗日活动,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9月,峄

 

 

 

 

 

 

 

 

 

                                                                                                                                                                                                                                                                      张光中

县共产党员朱道南组织了“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团”,1938年3月转移到峄县北部山区,与“四川旅沪同乡会战地服务团”合并为“战地服务团义勇队”,同月底又与郭致远等在峄县北部山区组织的一部分武装合并。在此期间,沛县县委书记张光中组织了“沛县人民抗日自卫队”,省委巡视员孙俊才与滕县共产党员李乐平等建立了“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这些部队创建后,积极寻找战机打击敌人,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期间,组织破袭津浦路和临枣铁路支线,既打击了敌人,又补充了自己,因此发展十分迅速。当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郭子化,从国民党第五战区争取到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的番号,5月下旬,峄、沛、滕3县武装在滕峄边会师,编为“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总队长张光中,

政委何一萍,参谋长韩文一,辖3个大队,近600人。随后,刘钊、石世良、韩去非、丁梦荪等在临沂、郯城一带组织的青年抗日救国义勇队,董瑶卿、董开福(董一博)等在滕(县)峄(县)边组织的农民抗日自卫军,彭建华、冯起、步云亭等在邹县组织的抗日游击总队和栗培元、张云榭在邳县组织的青年救国义勇军,也都陆续编入第一总队。

 

十、湖西地区抗日武装起义(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
  1938年3、4月间,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和中共鲁西南工委,分别在苏鲁皖地区之铜山、丰县、沛县、肖县、砀山、单县、金乡一带组建抗日武装。徐州失陷后,日军沿陇海路西犯,湖西完全处于敌后。各县共产党组织纷纷发动起义,成立抗日武装。

  继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一总队在鲁南成立之后,6月11日,各地起义武装在丰县南渠楼汇合,正式成立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又称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辖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大队。总队长李贞乾,政治委员王文彬、郭影秋,副总队长祝良银,参谋长张如,政治部主任孙叔平。6月13日,第二总队进至丰县华山镇尹小楼一带,与丰县、金乡、肖县的部分抗日武装先后编成20余个大队,共5000余人。转战于苏鲁豫的广大地区,多次与日军作战。1938年底,奉中共山东省委指示,第二总队改编为山东纵队挺进支队。1939年5月,又改编为苏鲁豫支队。

 

   以上介绍的是抗日战争初期山东我党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抗日战争初期,山东党组织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努力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下旬,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为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后为加强对山东抗战的领导, 1938年12月又将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改为山东分局(1939年5月至1939年9月一度改为苏鲁皖分局),郭洪涛任书记。同时,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山东纵队统一指挥各地抗日武装起义部队(不含冀鲁边和鲁西北),辖10个支队又3个团,共2.45万人,另辖1万多人的地方武装。山东纵队是在没有八路军主力部队支持的情况下建立的。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人民抗日起义武装已由若干分散的游击队成长为战略上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到1938年底,山东各地建立起若干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这些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开辟,标志着山东各地的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十大抗日武装起义”之黑铁山、徂徕山和鲁东地区起义
红色记忆:山东抗日根据地
壮哉山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十次抗日武装起义!
山东济南 / 张承桂 【散文】/《红色记忆——金 蚕 寺》
徂徕山起义及四支队战斗
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