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康复小讲堂】《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病症分类》



这次我们将更详细的为大家介绍肩峰下夹挤症候群的分类。并且解释旋转肌群扮演的角色。建议先上一次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解剖学和介绍》,方便进行本文的阅读。


如果是骨头结构问题造成的肩峰下夹挤,分类为「原发性」。如果是因为肩关节肌力不平衡,使得肱骨头往上跑(上一集提过简单的概念)或往前跑(大家都知道的圆肩),这种肩峰下夹挤,分类为「次发性」。当然,两者都有可能跟肩峰或喙突相互夹挤。

原发性的肩峰下夹挤症候群?

在原发性的肩峰下夹挤症候群里,关键在「每个人自己的肩峰下空腔大小」。上一集谈过,肩峰下空腔指的就是肩峰、喙突、喙突肩峰韧带三者连起来形成的空间,肱骨头刚好就在空间下方。换个角度看的话(如下图),肩峰下空腔大小又细分三种情况。红色圆圈圈起来的部分为肩峰下空腔,可以发现” Type I – Flat “比” Type III – Hooked “大,就能想像,如果” Type I – Flat “的人练肩推等高举过头动作,肯定会比” Type III – Hooked “轻松许多。同时,有文献发现旋转肌群完全断裂的病人,几乎都是” Type III – Hooked “的骨头构造。

不幸的是,我们不会想要用手术,把” Type III – Hooked “的骨头削成” Type I – Flat “的形状。实际一点的做法应该是尽可能的避免那些会诱发疼痛的动作。在一篇文献,针对两百位肩关节疼痛问题的病人,发现18%的人是” Type I – Flat “、41%的人是” Type II – Curved “、41%的人是” Type III – Hooked “。说真的,如果你在41%” Type III – Hooked “的人里,一定要好好挑选肩关节训练动作。

另外,骨头会因为压力而增生。因此,如果训练时,你毫不在意肩关节给你的疼痛讯息,肩峰会因为不正常的压力,慢慢变成” Type III – Hooked “的形状,或是形成骨刺。最后会,「条条大路通夹挤」。

次发性的肩峰下夹挤症候群?
在次发性的肩峰下夹挤症候群里,大多是肌力不平衡,导致肱骨头没有办法好好的在盂窝里活动。这里说的肌力不平衡,包含旋转肌群,以及控制肩胛骨的肌肉。

如果不想背旋转肌群及肩胛骨肌肉的动作,只要记得他们必须「在对的时间点出对的力」。目的只有一个,让肱骨头好好的在盂窝里活动。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控制肱骨头,就会往上跑,让肩峰下空腔变小,撞到肩峰或喙突,产生肩夹挤(上集说过的剧情发展再复习一次)。

大家都知道肌肉收缩,才能产生动作。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在对的时间点出对的力」,才能产生好的动作。

上图为肩关节还没往上举的解剖图,观察黄色圈圈里的棘上肌肌腱,与肱骨相连接。棘上肌收缩参与动作时,可以让肱骨往上抬高,这是手臂高举过头必要的步骤。你能想像一下,棘上肌肌腱离肩峰距离有多近,其实没有多少容错空间,夹挤风险很高。因此,棘上肌常是旋转肌群四条肌肉里,受伤排行第一名的肌肉。当然,让手举高的动作由三角肌主导。

肩外展70-120度,是棘上肌肌腱距离肩峰最靠近的时候,这意味着肩夹挤发生率最高。还记得第一集说过的「疼痛弧」吗?这样就能了解,为什么病人在肩外展70-120度,如果有疼痛感,可能是肩峰下夹挤症候群了吧?

想要让手高举过头,棘上肌必须和三角肌一起配合,共同完成动作,两条肌肉为一个「力偶(force couple)」。不好的力偶有三种情况:

1.棘上肌太慢才收缩出力(没有在对的时间出力)。

2.三角肌太强,出太多力(没有出对的力)。

3.棘上肌太弱,或根本没在出力(没有出对的力)。

这三种情况的共同点,都是棘上肌太弱或受伤无法出力。之所以会这样,与肩峰下空腔有很大的关系(不管先天还是后天)。平常我们手臂高举过头,偶尔一些角度会不舒服,那是「正常的」,请不用担心。不过,姿势不良、错误的动作技巧、过度使用、不当的训练计画,这些额外造成肩夹挤的问题就必须好好重视。除了疼痛,对旋转肌群有很大的影响。

肩峰下夹挤症候群与旋转肌群有什么关系?
大家都知道肩关节动作训练前,暖身要记得加强旋转肌群。旋转肌群分为四条,包含棘上肌、棘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前面提过棘上肌和三角肌是好朋友(力偶),一起负责肩外展的起始收缩,免得棘上肌被夹挤。然而,棘下肌、肩胛下肌、小圆肌,这三条肌肉可以把肱骨往下拉(让肱骨往下滑),维持肩峰下空腔大小,避免夹挤的发生。一旦发生夹挤,通常是因为旋转肌群,有肌肉没在出力或没办法出力。

其中,肩胛下肌可以避免肱骨头往上或往前跑。前面提过,肱骨头如果往上或往前跑,会让肩峰下空腔变小,提高夹挤发生可能性。如果肩胛下肌无力或适应性被拉长,都是肩峰下夹挤症候群的前兆。而肩胛下肌无力,通常伴随着后三角肌出太多力或太紧的情况,以及后侧肩关节囊太紧。综合以上这些情况,可能让肱骨头往上跑或往前跑,那又是我们不想看的肩峰下夹挤症候群的剧情开头。

但是,高举过头不光是三角肌、旋转肌群这么简单,还有肩胛骨肌肉的参与,下集为大家介绍肩胛骨位置的重要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肩关节-5」解析肩峰下夹挤症候群 ①
运动解剖学-肩胛下肌(五)
深度解析肩胛下肌的3个重要功能!
每日两肌---冈下肌及小圆肌和大圆肌
浅谈驼背与肩关节伤害
肩夹挤≠肩周炎:肩夹挤治疗的迷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