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入门推荐】汉印摹刻指导


(一)朱文汉印摹刻指导


这里说的“朱文汉印”,并非专指汉代的朱文印,而是统指汉及魏晋的朱文印。魏晋的朱文印沿续汉代朱文印的样式和风格,与汉代朱文印属同—个形式风格范畴和审美范畴,从这一点上,我将它们归属于“汉印”一类加以论述。


朱文汉印全出于铸造,所以具有沉凝坚实的线条质感。印文字形一般都平方正直,笔画均匀分布。由于有些字笔画数较为悬殊和偏旁构造繁简不同,为了总体布局的完满匀称,有的印将一些印文字形作长、方、扁不同的体形处理,或适当减其笔画,或盘曲其笔画,有的偏旁构造局部作隶形处理。朱文印的边栏线条与印文之间的间隔一般也与笔画之间的间隔相等,如“张国印信”、“蔡种印信”等。但也有些印因风化锈蚀等原因,笔画与笔画、边栏与笔画之间局部相连,如“李翕印信”;还有的因残破,有些笔画和边栏线条断断续续。甚至其边栏线大部分断失,如“张翼印信”。这种人工和自然的因素,造成了朱文汉印丰富的形式变化和耐人寻味的艺术情趣,这些正是我们在读印和摹刻时应用心琢磨和努力追求的。


下面讲解三方印例并作摹习指导。


一、蔡种印信


“蔡种印信”(原印见下图)可作为朱文汉印中平直均匀端庄风格的典型。四个字组成四个大小均等的正方形,四字之间的间隔与笔画之间的间隔等匀形成“十”形界沟,边栏线条也十分匀称,字与字之间、笔画与笔画之间的间距等匀。而笔画的粗细也是基本上均匀的,因铸造原因造成了纵横笔画交错处和笔画的转折处略粗重而有近似于“焊接”的意味;又由于风化蚀损,边栏残断,有的笔画较虚,稍有残损,增添了印章的虚实感。这方印作为基础练习是十分适宜的印例。


再看学生的习作:



①、这方印的印稿摹写还比较准确,但摹刻草率,印面效果是尚未完成的状况。刻朱文印的步骤,初刻到大体程度,线条粗些,留下余地。复刻时再冲刻到适宜的粗细程度。下刀要胆大心细,明快肯定。不要犹豫、琐碎,这方习作的问题主要就出在这里。


②、这方印对线条的粗细大体把握得较好,但有的地方冲刻得过于虚细。缺少力感,如“信”的左侧“亻”和“印”的倒数第二笔横画。还有“种”的右侧的直画;此外在一些笔画的转折处也不够厚实,造成这方习作的线条质感比较纤弱。汉印线质,即使很细的笔画、残破的笔画,也具有凝重的力感,虚而不浮,细而不弱,这一点我们在摹刻时应留心体验。


③、这方习作对上述要求把握得较好。其笔画注意了凝重感,但又没能把握住原印笔画的挺而畅的韵味。此外,“信”字左侧“亻”的第二直画中部残断不是理想的地方(当然这是镌刻时无意中崩断的),使总体的完整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因为这方印从艺术审美的角度看,是以印文全体的完整和边栏的残断相映衬为特点的。


二、张翼印信


“张翼印信”(原印见下图)的艺术情趣在于边栏基本已对印文不起约束作用,但其留着的少许残痕对印文整体又起着一定的陪衬作用,增添了虚实变化的意蕴。而印文四个字虽无完整的边栏配合,但其构成本身已很完整,笔画流畅,挺劲中含有流动的意韵,有的笔画实,有的笔画因有少许残破而增添了虚意,但“信”字残破比重过大,尤其与“翼”字并列比较,反差过强,摹刻时可适当加以补救。


学生作业点评:



①、这方习作的问题在于,一是摹写印稿还不够准确,二是强调了笔画的流动曲线意味、而忽略了原印笔画的挺拔刚直处,而这才是它的基本线性。此外,镌刻较为祖率,用刀琐碎。


②、这方印摹写印稿比较认真,但在摹刻过程中有些改动,使字形比较拘谨。用刀明快、肯定,线条比较有力度。


③、这方印对字形把握得最为准确,用刀也明快、肯定,韵味也最近于原印。并且,将“信”字中部的一个残断处变为相连的完整线条,稍有残破而不断开,又在“翼”宇的右下角留了一个短而细的笔画残痕,笔断意连地弥补了“翼”字的末画,这在原印上是完全断失了的。我尤其提倡同学们像这样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多思索,有分析、有想法地去学习。


三、李翕印信


“李翕印信”(原印见下图)可作为汉印中的“烂铜印”的典型。不仅印文中完好的笔画不多,而且有好几处字的笔画与边栏线条混连在一起,尤其是印的左侧边栏与笔画的混连,形成由上到下的一条宽重的边栏,但笔画与真正的边栏之间的区别还是有痕迹可寻的。这种边栏与字形笔画之间的微妙关系给这方本来是平正方整的印章增添了许多含蓄、朦胧的捉摸不透的意味,再加上许多笔画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残缺,形成了这方印所具有的独特艺术审美价值,即残缺美。


摹刻这方印,必须首先对印中每个字的字形及其各笔画的位置了然于心,在制造残破效果时,必须懂得“笔不到意到”、“笔断意连”的道理,不使其笔画的运行路线出现偏差,一根线条残断了,我们要在断处的空白里看出它原应存在的实线。我们在摹写印稿时,为了把握这一点,可将残断的笔画均先完好地写出,待摹刻时再根据需要有意识地将它刻断或打破。在摹刻左侧边栏与笔画的混连处时,尤其应注意保留在混连的边栏中的笔画痕迹。这正是笔画与边栏线相并的妙处所在,混连在一起,又没“吃掉”笔画和破坏字形的完整性。


我们再看学生的习作:



①、这一方习作,对字形和边栏的摹写均有较大的偏差,字形拘束,各偏旁笔画间分布不均匀,“印”字上部的“爪”头几乎全被边栏“吃掉”,使“印”失去了完整的字形,并且这“爪”的两笔向右下方的斜画不平行,位置也不准确,“信”的“亻”外侧直画也完全与边栏混同,毫无迹象可寻了。


②、这一方习作没有出现印①的毛病,它的问题出在过于注意四周边栏的曲线感,故而将边栏线刻得扭曲、做作,反倒背离了原印的拙朴趣。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原印边栏尽管残破、弯曲,但它是在方正平直中的弯曲,所以它是合理的、自然的。


③、这一方相比之下比较接近原印的意趣。字形的摹写和摹刻都比较准,只是“信”字右下部的“口”稍感拘束。字形及笔画大多比较舒适,“李”字中的“门”残断处很长,但此笔画的残存部分之间的无形线路是准确的,还有“翕”上“合”部的残破和中断处的线路也是很准的。




(二)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学篆刻宜先摹刻白文秦汉印,并且最好先摹刻工整端庄、线条均匀的汉印。通过摹刻学习双刀法,并掌握字形适应性变化和总体布局的匀称、平正规律,然后再进一步摹刻风格随意有趣的印章,这里选出几方汉印作范例,加以分析和摹刻指导。


在作摹刻练习之前,我们应对范本进行一番认真的琢磨分析,这叫作“读印”。这个过程十分重要。重视读印,“读”得认真,心领神会了,对印上的线条特征、字形和总体布局以及印边的微妙之处心中有数,在摹刻时就能下刀准确、肯定,较好地表现出来。如匆匆忙忙拷贝了原印,即覆上印石动手就刻,“依样画葫芦”,不明所以,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们选择几方汉印佳作进行摹刻练习,目的不在摹刻汉印本身,目的在于通过摹刻实践,体验和掌握篆刻的各种技巧,感受汉印的形式美及艺术情趣,为我们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所以我主张加强摹刻前的读印、在摹刻中边刻边揣摩,摹刻后与原印的分析比较。


在这三个程序中,尤其要注重摹刻前的读印功夫。经过一番读印之后,以质紧而薄的连史纸或拷贝纸蒙在所要摹刻的古印上,以浓墨摹写印文和印边。白文印不必描成黑底白字,可直接用墨写印文,但要注意力求准确地保持它的形状、长度和粗细,再用墨勾出印的边线,这样形成白底黑字的印稿,然后覆稿上石。覆在石上的墨线如有不清晰之处,再用笔稍加勾描。摹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读印的过程。应认真思索和注意体会,切忌不动脑筋地简单摹写。其次,在摹刻时用刀要肯定、明快,不要琐碎,篆刻主要靠的是“刻”,而不能依靠反复多次的琐碎的修补“描”出笔画来。我们在学篆刻的时候,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养成良好的用刀习惯。下面,选择几方印进行讲解和摹刻指导。


一、淮阳王玺


“淮阳王玺”(原印见下图)是一方极为规整的汉印。笔画粗细均匀,每一笔画的两端均作方切状,笔画间的间隔也十分均等。尽管如此,其中具有弧转的偏旁及笔画在平正匀称的总体要求下处理得十分从容,不觉得呆板。这方印的边廓稍有残破,印文笔画皆完好清晰,很适宜初学者摹习。


看三方学生的习作:




第一方,笔画粗细不均匀,“玺”字的中部笔画交错复杂处乱成一团,使这里看上去一片残破,尤其突出,打破了整体的协调。


第二方,笔画间的间隔没有控制好,不均等,尤其是“淮”的三横画、“阳”的“阝”和右上方的“曰”,造成了粗率感。


第三方,摹刻较好,笔画用刀挺拔、干净,粗细均匀,笔画间的间隔也比较等匀,只是小有不适。笔画的两端方切也比较明快,但线条的厚度和力度尚不及原印。


二、殿中司马


“殿中司马”(原印见下图)是汉代凿印,刻得十分贯气、随意,把握了“横平竖直”的基本规则,在一气刻就的连贯气势中,造成各种微妙的变化。它的线条粗细也大体匀称,基本上均为双刀冲刻而成。有些地方如“司”内“口”的两横画右端、“中”字的横画右端等处冲刻过头,也一任自然。此外,由于历史的自然风化或其它原因造成了一些局部的残破或铜锈堵塞,产生了一些别致的印面效果。如“司”字的“口”,其左侧直画本应完整,现在看上去中段断开,但尚存一个小白点暗示了它的完整性;“马”字左下侧的直画(“一只腿”)也被塞断,但在左下角尚存一段脚头,也正暗示了这笔直画原本是完好的。再如“殿”字中有些地方本不应相连,因残破而连成一笔了,但还可看出它原本不应相连的迹象。这些地方造成了印面的偶然妙趣,但我们如加以利用、发挥,它就可以变成我们创作时的一种艺术处理手法。对于这些,我们在读印时应敏锐地注意到,并在摹刻时细心体会。


再看学生习作:



第一方,刻得太草率,有些线条太尖细,一刀刻过没有复刀,即粗线条也末做到挺劲平直,所以感到十分浮弱。


第二方,字形把握不准,出入较大,对“司和“马”的左侧残断直画不知其所以然,以至刻得位置不对。


第三方,对原印的字形、布局、线条的质感以及几个残破微妙处把握得较好。


三、马充私印


“马充私印”(原印见下图)字形大小不一,基本成对角式,“私”与“充”为正方形稍偏长,“马”为正方,“印”字正方略扁。四个字笔画均匀满布印面。且笔画粗重,所以笔画以外的空处(红色)很少。再加上有些笔画间因残破而相并,更造成这方白文印的“白”比重增大,给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它的妙处在于含蓄,而左上角和左下角破角破笔画以及“充”字底部大面积的残破,更加重了这种含蓄趣味,这是我们在摹刻时应自觉追求的。


下面看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方四字间的间距太开,应紧密均匀分布。笔画过细,而且笔笔清晰,刀痕显露,缺乏浑厚含蓄。


第二方,四字布局较为得法,但字形有些毛病,尤其“马”字有些倾斜,“私”字结构转折处圆软,线条不挺,“充”字下部横画太弱。


第三方,对字形把握得较准,靠边栏的几个残破处也处理得颇为得体,只是两行字之间的间隔还不挺直,笔画还可粗厚些,尤其是“私”字左部、“印”字上部的残破并笔还应加重。


经过这三方汉印的摹刻练习,我们就可以同样的方法对其它秦汉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读印、摹刻实践加以体验和掌握各个印的形式技巧、特点和意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汉印的艺术特色
你见过的汉印都是白文的?
汉印临摹作业第161方,马忠印信。汉朱文印
秦汉印中白文的摹刻方法
篆刻临摹
教程 | 白文秦汉印的摹刻指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