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篆刻的继承与创造(文/叶一苇)



叶一苇(1918.4.13—2013.2.26),男,字航之,号纵如,别署熟溪子、龙马山人,浙江省武义县人,西泠印社原理事,著名书法篆刻家,篆刻理论家,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原顾问,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原馆员,浙江省电力书法家协会原顾问,浙江省之江诗社原顾问,杭州市政协诗社原副社长,武义县书法家协会原名誉主席。2001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金质奖章。2013年2月26日,叶一苇同志在家乡浙江武义病逝,享年96岁。


篆刻的继承与创造


(一)


印宗秦汉,这是历代篆刻家从实践中肯定的一条经验。明代篆刻家朱简说:“南北归宗,趣异轨同。”说出了学习篆刻的一条轨道。今天,我们在继承古代印章艺术传统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分清主次先后



(创造性摹拟秦汉印 印例一:苏宣)


秦玺(这是习惯说法,实际上指战国时代古玺)、汉印,艺术价值很高,是我国篆刻艺术的一份珍贵遗产。秦玺的主要特点是配偶错落,布置巧妙;汉印的主要特点是平正方直,有粗有细,方中有圆,纵横伸缩,富有变化,不离规矩。总的说,二者都字有字法,章有章法,是篆刻的典范。但我们学习篆刻,总是从易到难,从低到高的。汉印平正方直,容易人手,初学的人以学汉印为先,这是一条主轨。清代吴先声在《敦古堂论印》中说:“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吴昌硕说:“摹拟汉印者宜先从平实一路人手,庶无流弊矣。”这些话具体地指出了学习的程序。


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的造型。它的具体表现有两方面:一是依赖文字的线条来造成美感;一是依赖文字结构的抽象造型来造成美感。前者是主要的,汉印着重表现于这方面;后者是重要的,古玺着重表现一这方面。从主要的方面入手,再进入重要的方面,这也是一个程序。再从字型的大体上来说,玺印文字属于“圆’的范围,汉印文字属于“方”的范围。一般地说,印是方形为多,从“方”入手,然后再进入“圆”,这样就逐步掌握了方圆的法则,熟能生巧,做到方圆结合,运用自如。所以,把学汉印作为入门之阶,学古玺作为登堂入室,这是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


(创造性摹拟秦汉印 印例二:吴熙载印●吴熙载)


其次,“形似”和“神似”也有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历来的篆刻家都强调“神似”,如清代吴先声说:“学汉印者,须得其精意所在,取其神,不必肖其貌。”这话是对的,但这是一种高要求。初学阶段可以先从“形”入手,依形模仿,象临字贴一样。到了一定程度再进入“取其神”。没有“肖其貌”的基础,就难以“取其神”。光停留在“肖其貌”,不升华到“取其神”,也达不到学习的目的。总之“形”是实的,“神”比较虚,“形似”是低级的,“神似”是高级的。问题不在于“形”(即“肖其貌”),而在于能在“形”是解脱出来,达到“神似”。


区别继承和借鉴,也是分清主次先后的问题。古代的印章艺术、历代篆刻家的创作和现代篆刻家的创作,广义地说都可作为继承的内容。但内容繁多,不分主次,就不易学。我们应把继承和借鉴的对象区别开来,把古玺汉印作为重要的继承对象,把篆刻家的创作作为借鉴对象。这样做,利于打好基础,利于发挥自己的创造,历代的篆刻家都是在继承古代印章艺术的传统中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的。古玺汉印好像是基础课程。掌握了基础课程的原理原则,再去创造,就容易发展自己的个性。如果不认真学习古玺汉印,今天学习这个篆刻家的风格,明天又学习那个篆刻家的风格,势必阻碍己风格的形成。借鉴是需要的,因为比较切近,能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但要注意不被借鉴的东西所束缚。


(创造性摹拟秦汉印 印例三:石萝庵主陈鸿寿)


二、精选与博览


继承古代印章艺术传统,“得古人印法在博古印”。但也要防止一个倾向:认为古的一切都是好的。古代玺印大多数是好的。但也有粗制滥造、文字错误、不足为法的,我们应有所选择地吸收。再说,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大小无遗全般继承,应该取其精华,重点地学。其它部分可广泛地看,对近代、现代的作品,也要广泛地看,博取众长,打开眼界,把精选和博览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三、抓特点,找差距


无论继承也好,借鉴也好,都有一个继承什么,借鉴什么的问题。学有目标,才能取得效果。这里用得着“抓特点”的方法。一是始终抓住篆刻艺术的特点;一是抓住印章艺术风格的特点。篆刻艺术是篆法、刀法和章法三者综合的艺术,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去掌握、研究它。篆法是篆刻艺术的基础,学篆刻先要识篆、写篆,熟悉篆书的结体,区别大小篆的不同,掌握一定数量的常用篆字。篆刻中的篆字,要在章法的支配下,对每个字经过一番艺术处理。即用方圆、长短、伸缩、挪让,疏密等手法,进行字的造型,组成一个整体的印面。如果缺乏篆法的基础,篆刻的艺术性就差,或者招致创作的的失败。


(创造性摹拟秦汉印 印例四:俊卿之印●吴昌硕


所以在继承或借鉴中,首先是学习篆法。刀法是体现篆法的。篆刻不光是依着笔画墨线去刻,而是要表现笔情刀趣。如切刀能呈现出凝重,冲刀能呈现出纵放;刀的轻重,疾徐,影响着笔画的粗细、刚柔、巧拙。一方印文字的流动或呆滞,浑厚或浅陋,都会在刀法上表现出来。古印有的是铸的,艺术上却出现了意外的美,那种浑穆、流传、朴质的情趣,往往是刻刀所难能做到的,这种“精意所在”,正是刀法所追求的所在,古印有的是凿成的,这对刀法有直接启迪。


许多篆刻家创造的刀法,有不少成功之处,并且总结了经验,如许容在《说篆》中说:“勾连处宜断,交搭处宜白,圈周合须起刀过笔,忌牵连,不宜深细,深则文不自然,细则体多娇媚……”章法是决定安全印布局的,章法的合理与否是一印成败的关键。一字有一字的章法,一印有一印的章法,正如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中说的“结构不精则笔画散漫,或密集,或疏朗,字体各别,务使血脉贯通,气象圆转。”“许容因《说篆》中也说到:“字之多寡,文之朱白,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挪让取巧,当本乎正,使相依而有情,一气贯串而不悖。”章法的变化随印而异,我们在继承或借鉴时,要从不同中得出共同处,掌握基本法则。篆法、刀法和章法三者融为一体,才成为一方印的完整艺术。这是抓第一个“特点”。其次,一类印有一类的特点,一方印有一方印的特点,要紧紧抓住各家、各类、各方印的具体章法。抓住特点就学有目标,重点突出。


(书法示例一:赵之谦篆书)


在继承或借鉴时,还要和自已的创作实践结合起来,认真找差距。要在篆法、刀法和章法三方面,以古为法,以人为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反复比较琢磨,这样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学有所获。


(二)


继承和创造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在创造方面,我的体会有两点:一是明确“突破口”;一是取人之优,发己之长。


创造本是不容易的事,如丁敬、齐白石都在六七十岁的时候,才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有些人刻了一辈子印,也没有自己的风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突破口”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因此,一定要明确一个“突破口”,因创造本身就是一个“突破”。根据前人的经验,突破口在“篆法”上。一个有成就的篆刻家,往往不是“印中求印”,而是在“印外求印”,主要的是写篆书。例如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赚、徐三庚、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没有一个不是印从书出的,篆书的风格怎样,刻印的风格就怎样。所以,要创造印的风格,必定要从书法入手,否则是缘木求鱼。


(书法示例二:徐三庚篆书)


还要取人之优,发己之长。创造本来不是凭空而来的,正如鲁迅所说:“新的艺术,没有一种是无根无蒂,突然发生的,总承受着先前的遗产。”我们在承受先前遗产或别人创造的时候,必须选择它的优点。切忌承受缺点。“金无全赤”,任何一个篆刻家不可能没有缺点。如果我们只凭偏爱、兴趣出发,往往会把缺点部分加以承受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己之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即使在模仿别人创作的时候,也有自己的一些“个性”成分。要创造,就得珍重自己的“个性”,想法使它充分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在继承和借鉴上是重要的;而在创造的时候,就要“取人之优,发己之长”,二者是辨证的(此文由金石印坊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


继承和创造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继承是手段,创造是目的。前者是“钻进去”,后者是“走出来”,二者必须结合在一起。在继承基础上去创造,在创造的指导下去继承这样,在继承的时候,有明确的目的,不是一味继承,丢了创造。在创造的时候,有一个坚实的基础,不是凭空创造,丢了传统。创造的道路是宽广的,如篆法,从大篆到小篆到缪篆,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文字的变化,已促使篆刻艺术作出许多创造。在刀法上,前人已创造了切刀、冲刀等多种方法,甚至对刻刀也有创造,如吴昌硕用钝刀,弘一法师用椎刀,等等。在章法上,现在不少作者已在探索内容与形式结合的尝试。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怎样开创社会主义时代派刻艺术的新局面,有待于我们的共同努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零基础学篆刻之三:如何提高篆刻水平
明清著名篆刻家及其篆刻风格
篆刻艺术
《中国篆刻》第39期 本期人物——朱培尔(三)
篆刻美学形成的标志
印人传:甘旸是明代不可错过的篆刻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