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州市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研究_光明人家_65x
温州市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研究 2014-01-11 浙江省统计局  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一系列转折性的重大变化,资源要素紧缺、生产经营成本增加、节能减排压力增强等等都对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转型升级行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温州转型升级的步伐依然偏慢,工业前十大行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作为温州市招商引资承载项目和工业经济发展主平台的产业集聚区(开发区、园区)的建设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如主导产业不突出,引进项目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因此要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通过转型升级释放温州经济发展的“红利”。
一、温州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了资金、信息、人员等要素合理流动,极大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温州市三次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向“二三一”转变,现在正朝着“三二一”方向积极推进。
  (1)第三产业占比稳步提高,新兴产业不断兴起。1978—2012年,温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提高约75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2.0%上升到2012年的46.4%。尤其是2006年以来温州市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年均增长11.1%,比同期GDP增速高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持续升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高速发展,金融业成为主力行业。2006—2012年,金融业年均增速达17.8%,比同期GDP增速高8.2个百分点,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也由2006年的5.2%提高到2012年的9.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递增1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均递增19.6%,均高于同期GDP9.6%的年均增速。
  (2)第二产业结构趋向适度重型化,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1978—2012年,温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1%,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分别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4.2和4.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由35.8
%增至50.5%,有力地支撑了经济增长。2012年,温州市42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4248.62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1490.59亿元,重工业产值2758.03亿元。轻重工比从2000年的61.2:38.8转为35.1:64.9,表明了近十年工业发展重型化趋势明显,温州市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传统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电气、鞋革、服装、塑料制品、汽摩配、仪器仪表等传统行业仍起主导作用。2012年,有12个大类行业产值超1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472.7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81.7%,基本以传统行业为主。
2012年温州规上工业主要行业产值情况
指标
企业单位数(个)
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万人)
工业总产值(亿元)
实绩(亿元)
比重(%)
总计
4290
84.10
4249
-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665
14.39
811
19.1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718
22.68
577
13.6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35
0.87
417
9.8
通用设备制造业
454
6.27
330
7.8
纺织服装、服饰业
195
5.80
286
6.7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320
4.93
265
6.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95
1.21
184
4.3
汽车制造业
223
3.75
138
3.2
金属制品业
215
3.07
131
3.1
仪器仪表制造业
118
2.92
119
2.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81
0.80
114
2.7
专用设备制造业
164
2.12
103
2.4
纺织业
154
1.92
98
2.3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118
1.06
97
2.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4
2.56
89
2.1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114
1.34
67
1.6
农副食品加工业
85
1.09
63
1.5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64
0.79
55
1.3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63
1.56
52
1.2
造纸及纸制品业
70
0.90
46
1.1
  2、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近几年来,温州市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科技经费投入逐步增加,科技实力迅速增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一是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大幅增加。2012年,温州市财政科技支出8.50亿元,是2000年的8.0倍,年均递增18.9%。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0.58%提高到2012年的1.24%。二是科研平台和科研从业人员增加。2012年末,温州市拥有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3个、省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48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拥有科技活动人数24604人,比上年增长21.2%。三是科研成效大幅显现。全年专利授权17267项,比上年增长54.4%。工业新产品产值率15.4%,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
  3、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近几年来,温州市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2012年温州市单位GDP能耗己下降到0.49吨标煤/万元,比上年下降6.1%,单位GDP能耗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9%,能源利用效率处于领先水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0%。33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与上年相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温州市污染物排放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化学需氧量(COD)削减2.53%,氨氮(NH3-N)削减2.00%,二氧化硫(SO2)削减8.09%,氮氧化物(NOX)削减7.26%,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下降。
二、温州经济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与省内主要城市比较
  1、增长速度放缓,增长优势难续
  从GDP增长速度来看,改革开放至今温州市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起步和快速发展时期(从1978年至1990年代初),这一时期,乡镇工业、家庭工业异军突起,温州市综合实力快速提升。1978-1990年,温州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7.4:44.7:27.9,与1978年相比较,二、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比重迅速提高。第二阶段是全面发展的十年黄金时期(从1990年代初至2000年代初),凭借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温州人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这一时期温州民营工业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1991-2001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9.6%,比上一时期平均高7.9个百分点。2000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27.4:44.7:27.9,调整为6.5:55.4:38.1。表明了这一时期温州市工业化进展迅速,二产和三产已成为温州市经济工作的重心。

  第三阶段是先发优势逐步弱化时期(从2000年代初至今),这一时期,随着民营经济在全国的蓬勃发展,“温州模式”赖以取得辉煌成功的体制先发优势逐步弱化甚至消失,而原生性民营经济的固有弊病日渐凸现,地区竞争力日益下降。2002-2012年,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4%,比上一时期平均低8.2个百分点。从前后两个时期对比看,2002-2012年,全国GDP年均增长10.3%,增幅比前期提升0.1个百分点;全省GDP年均增长11.9%,增幅比前期低2.7个百分点;而温州GDP年均增长11.4%,增幅比前期低8.2个百分点,比杭州、宁波、绍兴、台州多回落4.0、3.9、6.8和3.2个百分点,回落幅度更加明显,民营经济对温州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呈现逐年减弱趋势。
  温州地区生产总值前后两个时期平均增速与兄弟城市及全省全国比较
GDP(%)
 
1991-2001年
2002-2012年
提升幅度(百分点)
全国
10.2
10.3
0.1
全省
14.6
11.9
-2.7
温州
19.6
11.4
-8.2
杭州
16.8
12.6
-4.2
宁波
16.5
12.2
-4.3
绍兴
13.6
12.2
-1.4
台州
16.9
11.9
-5.0
  2、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
  与省内先进城市比较,温州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方面发展都相对滞后。据《关于全省1-9月份工业、科技与高新园区发展主要指标排序情况的通报》(浙统明电[2013]11号)文件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温州市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7.56亿元,同比增长8.3%,两项指标均居全省11个城市第6位,绝对值仅分别是杭甬绍台的28.2%、35.8%、49.7%和78.0%;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1.76亿元,同比增长8.9%,分别居第5位和第6位,绝对值仅分别是杭甬绍的33.2%、41.7%和89.9%;实现装备制造业增加值255.49亿元,同比增长8.1%,分别居第4们和第7位,绝对值仅分别是杭甬绍的39.7%、38.9%和87.3%。
  3、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
  在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制造业提升越来越依赖于金融、科研、商务、物流、信息等较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近几年来温州生产性服务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省内经济发达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2012年温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相当于杭州的32.0%、宁波的51.6%;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47.1%,分别比杭州、宁波、绍兴低15.9个、8.4个和9.1个百分点。
2012年杭甬温绍台五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比较
亿元
 
杭州
宁波
温州
绍兴
台州
地区生产总值
7802.01
6582.21
3669.18
3654.03
2911.26
#服务业增加值
3974.27
2796.85
1701.98
1506.82
1290.87
 #生产性服务业
2505.57
1551.39
801.08
846.05
585.7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13.48
297.12
103.17
102.10
111.73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461.16
91.46
100.73
55.11
42.54
批发业
693.05
497.92
180.47
318.43
179.84
金融业
790.62
450.66
356.25
257.85
208.60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183.58
148.04
39.12
87.41
30.77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
163.68
66.19
21.34
25.15
12.24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
63.04
55.47
47.07
56.15
45.37
三、省内外先进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亮点和经验借鉴
  1、以开发区为载体,形成主导优势产业——以杭州为例
  杭州的开发区起步早、操作规范,开发区已成为杭州经济的主要载体,更是吸引外资的主要阵地。目前杭州已有6个国家级开发区,各个开发区发挥各自优势,为提升产业结构,聚集产业优势,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截止2012年末,杭州6个国家级开发区共入驻企业22668家,其中三资企业2226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4.74亿美元;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95.84亿元,实现利税742.20亿元,分别是温州市规上工业的44.0%、55.4%。而温州目前仅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是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温州高新技术开发区。2012年,温州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仅是温州市规上工业的15.9%,比杭州低28.1个百分点。
  从省级以上开发区比较看,温州市开发区普遍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引进项目个体规模偏小、辐射带动能力弱等问题。2012年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主导产业平均占比仅为14.5%。全年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引进内资总额居全省第9位,占全省比重为5.6%,仅是杭州、宁波的46.4%和23.8%,与丽水相当;实际到位外资占全省比重为1.2%,仅是杭州、宁波的4.1%、5.5%,也与丽水相当。从项目大小情况看,全年温州引进亿元以上内资项目27个,而杭州、宁波、绍兴,分别是55个、86个和54个,是温州市的2倍及以上;注册资本1000万美元及以上外资项目,温州只有3个,而杭州(79个)、宁波(44个)、绍兴(13个)远远超过我们;同样,世界500强企业和浙商回归项目引进数量,杭甬绍三个城市也远远超过温州。
  2、发挥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经济——以宁波为例
  宁波市发挥港口独特优势,在北仑区域相继设立了国家级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和宁波大榭开发区,近年来又设立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和宁波出口加工区。这些区域拥有明显的政策优势,在基础设施、服务软环境等方面先行一步,形成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型大工业、现代物流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浙江省及宁波市对外开放的战略重心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宁波港货物吞吐量完成4.53亿吨,是温州港的6.5倍,集装箱吞吐量1567万标箱,是温州的30倍。
  3、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发展增量经济——以苏州为例
  利用“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是“苏州模式”的典型做法,这个模式一个明显特征是强势政府的推动作用。苏州是乡镇企业,也即“苏南模式”的发源地。在90年代后期,苏州抓住浦东开发和台湾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以园区为载体的外向型经济,瞄准高新技术、优势资本和国际大市场,经济总量迅速迈上新台阶。可以说,没有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苏州的外向型经济不可能发展如此迅速。苏州模式最大的启示是,抓住机遇,强势政府和成功的“招商引资”。招商引资,不仅仅带来资金,更带来高级人才、先进技术和营销网络等要素,更是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并促成当地的产业升级。
  4、通过鼓励上市,优化提升存量经济——以绍兴为例
  今年8月份,由浙江省企业联合会、浙江省企业家协会联合评比出的2013年浙江综合百强企业排行榜显示,绍兴有20家企业入围,居全省11个城市第3位,而温州只有10家。新世纪以来,绍兴经济发展很快,这一两年来大有超越温州之势,究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绍兴市在新世纪初就专门成立了上市金融办公室,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上市。2012年末,绍兴市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52家,当年上市公司融资91.6亿元,占全省上市融资总额的30%,融资额居全省第一位。而温州市累计境内外上市仅有12家。绍兴民营企业上市,一方面达到“融资、融智、融制”目的,通过上市筹集巨额发展资金,引进先进的理念和管理机制,加快从相对封闭的家族企业制度向更加开放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型;另一方面,对当地其他企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也对当地的产业集群起到很好的龙头“带动效应”。
四、加快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温州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高技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不高又制约着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当前实体经济更是经受企业外迁、资金外流、“银行互保链”断裂等因素影响。因此,建议做好三篇“文章”。
  1、做好“产业集聚区”和“开发区(工业园区)”文章。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温州经济开发区和其他省级、市级、县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是温州市招商引资承载项目和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温州市经济的主阵地和发动机,它们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温州实体经济的振兴。一是提高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的配套服务能力。目前温州市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物流市场等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配套服务设施还不完善,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诸多不便,直接制约着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下一步需要继续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二是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做好主导产业筛选工作。各开发区要加强入园项目选择,引进符合园区产业规划定位的项目,重点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尤其是具有产业龙头特征的大项目,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及土地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的引领辐射作用。三是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与创新。由于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涉及主体较多,包括龙湾区、经开区、洞头县、瓯江口管委会等,造成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与不足,比如在招商选资、产业功能定位、要素保障和分配等方面,各主体把握尺度与方法各不相同,步调难以一致,关系难以协调,影响了整个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2、做好“温州港经济”文章。以浙江省海洋经济战略为契机,以温州港为依托,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一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如尽快完成大门岛至小门岛公路工程,状元岙港区围垦促淤堤(三期)工程等,做好港口硬件设施配备工作。二是积极申报建设温州综合保税区,改变温州未享受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政策支持的现状。拥有综合保税区,将会提升温州市未来对台合作交流机会,以及对接上海自贸区的机会,未来更可以着眼于发展国际中转、配送、、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三是尽快构建完整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加强与长三角、海西区重要港口的合作以及与腹地城市的经济互动,着力构建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四是依托港口,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当前温州海洋经济已逐渐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2012年,温州市海洋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34.5亿元,是2008年的1.8倍,四年来年均增长15.6%,高于同期GDP总量增长速度。相应地,海洋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4.6%提高到2012年的17.3%,海洋经济在温州市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据重要地位,下一步温州市需要继续以港口为依托,促进海洋经济进一步发展。采购转口贸易
  3、做好“金融综合改革”文章。自从2012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初步形成基本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体系框架。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仍存在“民间资本多,投资难;中小企业多,融资难”问题。下一步应继续围绕解决“两多两难”问题,加快健全并完善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地方金融体系,为温州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完善温州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为民间资金与企业资产提供对接平台。二是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壮大小额贷款公司队伍,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更多机会。三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出台财政税收扶持政策,鼓励私募业发展。一般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新兴企业、未上市的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困难的企业以及寻求并购资金支持的上市公司的重要资金来源。通过私募股权基金进行的募资、投资和撤资等一系列运作流程,不仅可以实现投资者的资金流动,为其提供丰富的投资渠道,而且也为融资方的产权提供了流动性,使得市场中的供需双方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交易愿望,从而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使中小企业摆脱对银行的过度依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温州:调整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
国家统计局>>温州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
宁波公布去年GDP:进入准万亿俱乐部 港域经济活跃
推动国家级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被雪藏十年的温州商帮,又“杀”回来了!
通商月谈 | 温州数字经济现状的不完全梳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